(十五)小地老虎(Black Cutworm,Greasy Cutworm)
(十五)小地老虎(Black Cutworm,Greasy Cutworm)
小地老虎(
【为害状】(图3-41,图3-42)
图3-41 田间被害状(幼苗基部被啃断,叶片呈缺刻)
图3-42 地老虎啃食幼苗
几种地老虎的为害状基本一致。幼虫啃食植株幼苗茎基部,将其咬断,致使幼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可造成毁种。
小地老虎食性杂,能为害100余种植物,是对农作物、林木幼苗为害极大的地下害虫。
【形态特征】(图3-43、图3-44)
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枝渐短仅达触角之半,端半部丝状。前翅暗褐色,前缘色较深。亚基线、内
图3-43 小地老虎成虫(左♀;右♂)(张治良摄)
图3-44 小地老虎幼虫(左:幼虫;右:头部)
【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属南北往返迁飞性的害虫,春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秋季则沿着相反方向飞回南方。从10月到翌年4月份均见有发生和为害。该虫在全国各地发生世代各异,西北和长城以北地区一般年发生2~3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年发生3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年发生4代,长江以南年发生4~5代,南亚热带地区年发生6~7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在生产上造成严重为害的均为第一代幼虫。南方越冬代成虫2月份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宁夏和内蒙古为4月下旬。小地老虎在辽宁1年发生2~3代。越冬代成虫迁入时间为4月中下旬,第1代发蛾期为6月中下旬,第2代为8月上中旬,第3代(即南迁代)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于春季为害多种作物幼苗,秋季为害秋菜。
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为害,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将幼苗植株从地面处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成虫多在下午15:00时至晚上22:00时羽化,白天潜伏于杂物及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飞翔、觅食,3~4天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头雌成虫产卵800~1000粒,多者达2000粒,卵期约为5天。幼虫6龄,个别7~8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为30~40天。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土室中化蛹,蛹期9~19天。
小地老虎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对黑光灯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趋化性,特别喜欢酸、甜、酒味和泡桐叶。成虫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主要是由温度高低差异所致。
【防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