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所属图书:现代小麦规模生产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作者:辛登豪;王猛;张宪光;徐毅;张志花 出版时间:2015-07
字号:

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强筋麦、弱筋麦生产不仅要求高产,而且要保证籽粒品质达到国家标准,能够满足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的需要。强筋、弱筋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与普通中筋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大部分是相同或相似的,也有各自的突出特点和技术环节。我们往往把常规栽培技术用于强筋或弱筋小麦,虽然产量较高,但某些主要品质指标达不到要求,“企业不愿收购,农民不满意”。因此,在生产中必须认真采用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技术。强筋、弱筋小麦与普通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是相同的,只是某些关键技术有所差别。

第一节 小麦品质的概念

一、小麦籽粒的品质

(一)营养品质

营养品质主要指所含的营养物质对人营养需要的适合性和满足程度,包括营养成分的多少,各种营养成分是否全面和平衡。小麦的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程度。

(二)加工品质

小麦加工品质可分为一次加工品质,即磨粉品质和二次加工品质,即食品加工品质。磨粉品质指籽粒在碾磨为面粉过程中,品质对磨粉工艺所提出的要求的适应性和满足程度。籽粒容重、硬度、出粉率、灰分、面粉白度为主要指标。二次加工品质是指它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如一种小麦的品质是适合做面包,还是适合做水饺、面条,还是适合做饼干糕点,制作不同食品要求小麦的品质指标不同,所以说,小麦加工品质是一个根据其用途的相对概念。

主要以面粉的吸水率、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等为主要指标,以此决定为强筋粉、中筋粉或弱筋粉。

二、小麦加工品质分类

根据加工品质的不同,可以把小麦分为强筋小麦、弱筋小麦和中筋3类。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较长,适用于制作面包,也适用于制作面条,或用作配制中上筋力专用面粉的配麦,而不适合用作饼干糕点。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低,面团稳定时间较短,用其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酥脆柔软适口,用其做面包则品质很差。处于强筋和弱筋小麦之间的为中筋小麦,面粉筋力适中,适于制作馒头等食品。所以,我们常说的优质小麦,应为优质专用小麦或专用小麦。

三、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品质的国家标准

强筋小麦还分成了一等强筋小麦和二等强筋小麦两个等级。强筋一等要求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5%,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大于或等于35%,面团稳定时间大于或等于10分钟,这类小麦适于做面包,还可以做优质中强筋力面粉的配麦。强筋二等要求小麦籽粒蛋白质大于或等于14%,小麦粉湿面筋含量大于或等于32%,面团稳定时间大于或等于7分钟。这类小麦适于做面条、饺子粉等。以上这两类小麦对籽粒容重均要求大于或等于每升770g。

而弱筋小麦要求的品质指标与强筋的相反,籽粒蛋白质含量要等于或小于11.5%。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等于或小于22%,面团稳定时间要等于或小于2.5分钟。籽粒容重都要大于或等于每升750g。这类小麦适于做饼干、糕点。

对强筋和弱筋小麦,国标还规定了籽粒的降落数值大于或等于300秒,还对水分含量、不完善粒、杂质、色泽气味等做了规定。

四、优质专用小麦国家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一)容重

容重是指小麦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容重是国家或企业收购小麦时重要的定级依据。凡成熟好,籽粒饱满,形状一致,硬质,比重大,含水量少的容重就大。容重大的一般出粉率高,面粉灰分少。

(二)蛋白质

含量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指单位于物质中含蛋白质的重量,用百分数表示。

(三)湿面筋

湿面筋是小麦中蛋白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小麦面粉和水揉成面团,再将面团在水中揉洗,则面团中的淀粉和麸皮等同体物质渐渐脱离面团,悬浮于水中;另一部分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最后剩下的具有弹性、延展性和黏性的物质,就是面筋。由于面筋具有弹性和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因此,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为面筋保存形成无数的气室,使面团膨胀。经蒸制或烘烤,淀粉糊化,将气体保存于气室内,从而得到疏松、柔软可口且富有弹性的面包或馒头。

(四)降落数值

降落数值是指一定量的小麦粉或其他谷物粉和水的混合物置于特定黏度管内并浸入沸水浴中,然后以一种特定方式搅拌混合物,并使搅拌器在糊化物中从一定高度下降一段特定距离,白黏度管浸入水浴开始至搅拌器自由降落一段特定距离的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s)即为降落数值。降落数值的高低表明相应的α-淀粉酶活性的差异,降落数值愈高表明α-淀粉酶活性愈低,降落数值愈低表明α-淀粉酶的活性愈高。

(五)面团稳定时间

面团稳定时间是反映面筋品质的指标,它是用粉质仪测定出来的。小麦粉在粉质仪中加水揉和,随着面团的形成及衰变,其稠度不断变化,用测力计和记录器测量及自动动记录面团揉和时相应于稠度的阻力变化,从加水量及记录揉和性能的粉质曲线计算小麦粉吸水量及评价面团揉和时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等特性,用以评价面团强度。面团稳定时间长,表示面筋质量好,面团形成后耐搅揉。

第二节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强筋小麦栽培技术的主攻目标是在保持和提高强筋小麦品质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强筋小麦高产与优质、高产与高效的同步。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强筋小麦国家标准(GB/T 17892—1999):强筋小麦要求籽粒容重≥770g/L,降落数值≥300秒,烘焙品质评价值≥80,水分≤12.5%,强筋一等小麦为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5.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5.0%,面团稳定时间≥10分钟;强筋二等小麦为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2.0%,面团稳定时间≥7分钟。此标准与弱筋小麦品质指标相比,除水分和容重外,其他指标都是反向的,即弱筋小麦追求“低”,强筋小麦追求“高”;与普通中筋小麦相比,标准取向是一致的,但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高于中筋小麦。因此,强筋小麦栽培的目标,就是在适宜的生产区域、选用强筋的小麦品种、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生产出合格的强筋小麦。遵循“产量质量并重、效益为本”的原则,通过栽培技术调控,确保强筋小麦产量与中筋小麦基本相当、品质高于中筋小麦,使强筋小麦生产最终效益高于一般小麦生产。基于小麦消费市场需求,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强筋小麦生产必须处理好优质与高产的矛盾,强筋小麦栽培仍然要以“高产”为前提,在高产的基础上追求优质,而不是单纯、片面地追求“优质”。

一、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小麦的品质、产量特性虽然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但主要是由其遗传基础所决定的。根据市场需求,选用具备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强筋小麦品种,是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前提。选用品种要经过引种试验、示范,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应当地生产的强筋小麦品种,并针对品种的特征特性制定出相应的栽培管理对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的强筋冬小麦新品种(系),先后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的强筋小麦品种有:豫麦34、郑麦9023、新麦18、陕优225、河北8901、济麦20、新麦19、郑农16、高优503、郑麦9405、烟农19、淮麦20、皖麦33、皖麦38、西农979、郑麦366、中作9507等。

经过生产和市场的双重选择,强筋小麦品种也在不断淘汰与更新。近年来,小麦生产上面积较大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有:豫麦34、郑麦9023、新麦26、新麦19、郑农16、藁城8901、西农979、郑麦366、郑麦7698等,这些品种的亩产水平都能达到600kg左右,高的可达到700kg以上,与当地普通小麦产量水平相当。要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产量水平,因地制宜,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与选用普通小麦品种有4个不同方面:一是要考虑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成熟期、株高等生物学方面的特征特性;二是要清楚品种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等品质方面的特征特性;三是要考虑品种的市场适应性,如果该品种还没有被市场(面粉加工企业)认可,就要慎重种植,因为购销加工企业不了解这个品种,即使品质好,也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四是比选用普通品种更要注意种子质量,特别是种子纯度,生产出来的商品强筋小麦纯度不高时影响销售等级价格。因此,要全部使用原种,杜绝种植自留种。

在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利用方面,应注重“相对稳定”和“稳步更新”相结合,一方面使面粉加工企业保持对特定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稳定认可,一方面还要促进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更新,不断提高强筋小麦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二、土壤类型与培肥地力

适宜的土壤类型和较高的土壤肥力是实现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的基础。生产实践证明,土层深厚的两合土更有利于强筋小麦提高品质,土壤基础肥力要达到:有机质含量1.2%以上,土壤速效氮含量在80mg/kg以上,速效磷含量在25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00mg/kg以上,肥力较高、养分平衡、土层深厚有利于生产出合格的优质强筋小麦。

(一)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强筋小麦

在适宜强筋小麦生产的生态类型区域内,土壤类型虽然不是强筋小麦品质的决定因素,但土壤质地对强筋小麦品质还是有一定影响。杨胜利等研究表明,沙质土壤有利于提高稳定时间、降低籽粒黑胚率,而黏质土壤有利于提高籽粒角质率和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两合土最有利于强筋小麦品质指标的协调提高(表4-1)。因此,在特定区域内,如果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块(方)发展强筋小麦生产,尽量选择基础肥力高的两合土种植。群众说的“漏水漏肥纯沙地”“低洼积水黏重地”“肥力瘠薄地”,不宜种植强筋小麦。

品种土壤产量(kg/亩)千粒重(g)蛋白质(%)湿面筋(%)降落值(秒)形成时间(分钟)稳定时间(分钟)评价值砂壤土375.336.513.327.43917.214.3198两合土409.735.914.933.93846.98.4128河北8901黏壤土391.040.014.230.53605.86.598平均392.037.514.130.63786.69.7141砂壤土380.934.013.631.94065.98.3124两合土389.432.315.034.24186.28.7125高优503黏壤土414.137.313.831.53805.36.696平均394.834.514.132.54015.87.9115

表4-1 不同土壤质地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2004年)

(二)加深耕层,提高整地质量

近年来,随着旋耕、少免耕技术及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使黄淮地区的土壤耕层变浅,一般不足15cm,这不利于小麦根系下伸,给小麦冻害、早衰和倒伏造成潜在危险。强筋小麦要实现优质高产,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根系,这就要求加深土壤耕层,为根系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土壤条件。深耕改土配合精细整地,对小麦高产优质具有五大好处:一是能加深耕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扩大根系生长和吸收水分、养分的范围,尤其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吸收土壤深层养分的能力,这对于强筋小麦生产尤为重要;二是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三是能使土壤上虚下实,土壤孔隙度适宜,有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和促进苗全苗壮;四是深耕可以把有机肥以及粉碎的秸秆深掩入土,使土、肥相融,秸秆迅速腐烂,不对麦苗造成不利影响;五是能减轻杂草为害。深耕有利于小麦高产优质,但并不是越深越好,若耕得过深,反而不利于幼苗早发,所以深耕应根据原有耕深的基础,逐渐加深耕层。深耕必须配合细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地块,应掌握好宜耕期,适时深耕,使土表平整,坷垃粉碎,土壤塌实,清除根茬,保住底墒,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利于播种和出苗。

(三)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因此,提高土壤肥力的核心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键措施是增施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料包括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和秸秆还田。

施用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培肥地力的传统习惯,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积造农家肥的经验。有机肥养分全,肥效长,增施有机肥能全面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活性和促进作物矿质营养代谢及水分吸收作用,也是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的基础。强筋小麦比普通小麦生育后期吸氮力强,因而多施肥效持久、养分含量丰富的农家肥,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应在耕地前施入优质有机肥3000kg/亩,或优质腐熟圈肥1000kg/亩以上。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日益普及,秸秆还田在培肥地力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值得大力推广。目前,生产上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秸秆粉碎还田。在小麦、玉米收获后,用秸秆还田机粉碎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直接耕翻入土。二是小麦高留茬。在小麦收获时,留茬高度20~25cm,比平茬可多还秸秆100~170kg/亩,相当于还田根茬220~500kg/亩。三是麦秸覆盖还田。在秋作物生长前期,进入雨季之前,将麦秸、麦糠等均匀撒在作物行间,一般覆盖量可达150~200kg/亩。麦秸覆盖还田不但能够培肥地力,同时具有保墒抗旱、抑制杂草的功效。

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时,要做好配套措施的应用,确保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果。一是秸秆还田的地块要保持田间水分充足。一般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应先浇水,再翻压秸秆,也可以先翻压秸秆,再灌水,以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二是秸秆还田地块要补施氮肥。土壤微生物繁殖和活动的适宜碳氮比为25∶1, 而作物秸秆的碳氮比高达60~100, 当秸秆进入土壤后,土壤微生物总量迅速增加,微生物繁殖和活动所需氮素仅靠秸秆本身的分解不能满足,还有一部分需要来自土壤,导致微生物与作物争氮,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因此,秸秆还田的地块要补施氮肥,一般补施纯氮的数量应为还田秸秆量(干重)的1%~1.3%。三是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浇塌墒水,以沉实土壤,避免因秸秆翘空造成死苗现象。四是做好秸秆还田地块的病虫害防治,对于病虫害严重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必须经过高温堆肥处理后再还田。

(四)氮磷钾配比,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是根据强筋小麦不同品种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当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赵淑章等研究表明,增施氮肥对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是必要的,并且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强度更为相关(表4-2)。但磷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看法不一,河南省新乡市农技站对郑麦9023 进行的磷肥用量试验表明,在高产麦区增施磷肥对强筋小麦营养品质影响不大,但能够明显提高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与以往增磷使小麦品质降低的有关报告不同。因此,与中筋小麦相比,强筋小麦科学施肥要注意两点,一是适当地增施氮肥用量,二是必须做到氮、磷、钾合理配比,配方施肥。在产量500 kg/亩以上的高产麦田,一般施纯氮 12~16 kg/亩,纯磷( P2 O5 )7~8 kg/亩,纯钾(K2O)7~9kg/亩,硫酸锌1~2kg/亩。一般情况下,磷、钾肥和微肥做底肥一次施入,结合深耕施入底层,以充分发挥肥效,供给小麦生育中后期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氮肥基追比要依据地力情况适当掌握,肥力较低的地块和旱地麦田应适当增加底氮肥用量,高肥力麦田要减少底氮肥用量,一般应控制在5∶5或4∶6,对于基础肥力较高的高产田,氮肥的运筹原则为“前轻、中重、后补”,基肥与追肥比例可控制在3∶7,即基肥占氮肥施用总量的30%,拔节期追施50%,孕穗期追施20%。通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实现小麦优质、高产,投肥合理高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N用量(kg/亩)施N时期与用量(kg/亩)底肥拔节孕穗产量(kg/亩)蛋白质干基(%)湿面筋(%)稳定时间(分钟)8.0000367.213.7727.611584.004.000362.113.1426.410.62.255.600407.613.9629.517.012.0000401.813.7929.627.46.006.000398.613.8729.416.5123.606.002.40442.613.9030.130.108.403.60427.114.5930.630.4

表4-2 氮肥用量对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N用量(kg/亩)施N时期与用量(kg/亩)底肥拔节孕穗产量(kg/亩)蛋白质干基(%)湿面筋(%)稳定时间(分钟)16.0000396.413.4528.211.68.008.000402.514.1729.030.6164.808.003.20428.514.4330.828.9011.204.80401.114.4931.228.86.0010.004.00388.715.1130.632.32010.006.004.00346.614.9031.529.10000220.712.6423.26.00

表4-2 氮肥用量对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续)-1

三、播种技术

(一)推广包衣种子和种子处理

近年来,小麦生产上已普遍采用了以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为主、以调节小麦生长为辅的不同配方种衣剂包衣技术。采用种子包衣技术,不仅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病虫害,降低强筋小麦籽粒黑胚率,而且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对小麦春季病害具有一定预防控制效果。种子包衣剂的成分,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生态条件、病虫害种类、调节生长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包衣种子一般经过种子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等技术指标的鉴定,应用起来安全、方便,目前已成为对种子进行处理的主要措施,推广包衣种子也是小麦规范化栽培的方向。如果应用未包衣种子,为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土传、种传病害,可采用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两种方法。以地下害虫为主的地块,可以采用50%的辛硫磷进行拌种,堆闷2~3小时后播种,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在锈病、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白粉病易发生区,可用20%的粉锈宁或多菌灵拌种;需要同时防治病害和虫害时,可选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达到病虫兼治的效果。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亩用辛硫磷颗粒剂3kg,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二)足墒播种,一播全苗

播前造好底墒,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适宜种植强筋小麦的土壤为两和土、黏壤土、或黏土,最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两和土18%~20%,黏壤土20%~22%,黏土22%~24%,如果土壤水分低于上述指标,就应浇好底墒水,同时保好口墒,若土质十分黏重的地块,也可先种后喷灌或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为冬前小麦的健壮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适期精量播种

不同播期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与普通小麦是一样的,播期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没有规律性的影响。新乡市农技站对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河北8901播期试验表明,适宜的播期能够提高强筋小麦籽粒容重,进而提高强筋小麦销售等级;在晚播情况下,“晚播晚收”比“晚播早收”能够改善强筋小麦品质(表4-3),这一结果表明,播期早晚、生育期长短均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对一定地区的具体强筋小麦品种,确定其适宜的播期、最大限度地延长生育期对实现强筋小麦高产、优质尤其必要。

适期播种是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培育冬前壮苗、取得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过早或过晚播种对强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利影响。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要根据当年的气候条件、品种的冬春性、耕作制度等来确定,原则是要求在越冬前达到壮苗标准。黄淮地区中北部平原麦区半冬性品种一般在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在10月15~25日;南部麦区多选用春性品种,则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

播期(月/日)产量(kg/亩)容重(g/L)角质率(%)黑胚率(%)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稳定时间(分钟)10/1408.581399.09.011.0225.963.610.510/5418.582190.09.010.8325.062.711.510/10406.983292.512.010.0423.763.89.510/15401.981596.09.011.1627.566.210.010/20381.981395.012.510.5225.664.09.510/25383.581297.59.010.8825.764.211.010/30363.781292.57.010.2823.964.110.011/4353.481189.06.510.8623.464.58.511/9(6/1收)331.079295.07.011.1526.065.28.011/9(6/6收)330.179299.07.011.1626.664.911.5

表4-3 不同播期对河北8901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确定适宜的播种量,对于形成合理的小麦群体结构、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协调、提高光能利用率以及实现强筋小麦优质高产都至关重要。具体的播种量可遵循“以田定产,以产定种,以种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原则,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土壤类型、品种特性等来确定。近年来,高产田多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一般半冬性品种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折合播量为5~6kg;弱春性品种,每亩基本苗13万~15万,折合亩播量为6.5~7.5kg。具体到每块地的播种量,要根据基本苗计划(实际是地力水平)、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整地质量和土壤墒情等情况综合确定,不能把播量作为单一的因素来考虑。新乡市农技站2007年对强筋小麦新麦19进行种植密度试验,豫北高产麦区新麦19号亩播量7.5kg产量居首位。在适宜播期以后播种,要注意适当增加每亩播种量,一般每推后一天,每亩应增加播种量0.25kg。

为提高播种质量,保证播种的均匀度,应大力提倡机播或精播耧播种,播种时要严格掌握播种行进速度和播种深度,播深3~5cm,做到播量精确,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达到苗全、苗匀的播种标准。新乡市农技站2003年对强筋小麦郑麦9405进行种植模式试验,种植模式对强筋小麦品质没有明显影响,要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水平,按照一般高产要求合理配置行距,确定适宜的种植模式。高产田一般采用23~25cm等行距、或20cm×20cm×30cm宽窄行种植,中产田采用20cm等行距种植。

四、管理技术

(一)冬前管理

俗话说:“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关键在冬前”。所谓冬前就是指从小麦播种出苗到越冬前这段时期,是小麦以生根、长叶、分蘖为主的营养生长时期。冬前管理的主攻目标是确保全苗,促使小麦早分蘖、长大蘖、盘好根,培育冬前壮苗,使麦苗安全越冬。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证明,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积温,加强冬前管理,促使小麦早发壮苗,增加小麦抗灾能力,提高成穗率,奠定小麦丰收基础意义重大。

在黄淮冬麦区,小麦冬前壮苗的标准是:半冬性品种冬前叶龄达到6~7.5片,单株总头数5~8个,单株次生根5~10条,群体亩头数60万~80万;弱春性品种冬前叶龄达到5~6.5片,单株总头数4~6个,单株次生根5~10条,群体亩头数65万左右。

1.查苗补种,疏稠补稀

小麦出苗后,要立即进行查苗。对缺苗断垄(10cm以上无苗为“缺苗”,17cm以上无苗为“断垄”)的地方,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催芽后及早补种,要求在小麦二叶期前补完;对出苗过于密集的地方,要在分蘖前及时进行疏苗;对小麦开始分蘖后仍有缺苗断垄的地方,要及早进行移栽补苗,在本田块疏稠补稀。移栽时覆土深度以“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为标准,栽后要及时浇水、封土踏实,以保证成活。多年的实践证明,补种与移栽相比,补种方法简单易行,工效高,且补种的麦苗生长比较健壮,与原先播种的麦苗生长差异小,对最终成穗数影响较小。

2.适时冬灌

适时冬灌是强筋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冬灌不单单是解决冬季的麦田墒情,更重要的是能够平衡地温、促进越冬期小麦根系下扎、压低病菌虫卵越冬基数和预防春季干旱,为春季管理争取主动。冬灌的适宜时间,一般从日平均气温降到3℃时开始、降到0~1℃时结束,即“夜冻日消,浇完正好”为最佳冬灌时期,确保在上大冻之前冬灌结束。冬灌要在晴天上午进行,以浇水后当天渗完为好。灌水量要因地因苗而宜,既要浇透,又要杜绝大水漫灌,对于长势较弱的三类苗麦田、低洼下湿麦田,不进行冬灌。

3.冬前中耕

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小麦齐苗后,及时划耧松土;一般麦田在11月中下旬进行浅中耕,可以破除板结,消灭杂草,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并且有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大蘖生长的作用,是小麦促弱转壮的重要措施之一。苗期中耕应根据苗情、墒情和土壤质地来确定。对晚播弱苗,根系较浅较少,应进行浅中耕,以防伤根和埋苗;对长势偏旺、植株高度超过27cm、亩群体大于80万头的地块,应进行深中耕断根,深度可在10cm左右,控制旺长。

4.冬季追肥

对于底肥施入不足、冬前个体达不到壮苗标准、亩群体在50万以下的麦田,可结合冬灌,亩追施纯氮4~6kg。稻茬撒播麦田,要趁雨、雪或灌水及早按底肥用量将肥料撒入。采用“冬前两次施肥法”效果更好,新乡市沿黄稻茬麦区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是,水稻收割前一周,趁墒撒施高氮复合肥10kg,利于壮苗。水稻收割后(11月中旬)小麦三叶后,每亩撒复合肥25kg,施后浇水,促壮苗越冬和春季早发。山丘区、稻茬麦区以及晚播麦田,采用粉碎的秸草或粗粪覆盖麦田,既保墒增温,又能够减少越冬期麦根裸露,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

5.预防旺长

对于播种偏早、播量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分蘖期以后到上冻以前,采取深中耕断根(见冬前中耕)、镇压或化控等多种形式,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促壮。镇压一般选择晴天下午进行,但对于土壤湿度大、含盐量高的麦田则不宜镇压;化控采用15%多效唑每亩30~5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或用50%矮壮素水剂500倍液40kg,均匀喷洒,抑制麦苗生长过快,预防旺长。

6.化学除草

杂草严重的地块,在小麦分蘖期根据田间杂草种类,科学选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以猪殃殃、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噻磺隆1~1.5g有效成分,或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20g,或用75%干燥巨星干悬剂1g,加水50kg喷雾;以野燕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36%禾草灵乳油130~180mL,或用6.9%骠马乳油40mL,加水50kg喷雾;以碱茅、硬草、荠菜等杂草为主的稻茬麦田,亩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30~45kg均匀喷洒。使用化学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也不可随意漏喷或重喷,同时要选择在无风晴朗的天气条件下喷洒。对喷过除草剂的器械,要注意做好清洗等处理。

(二)春季管理

春季管理是指小麦返青到抽穗期的管理。这一阶段是小麦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小麦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此期,群体生长与个体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病、虫、草的为害也逐渐进入高发期。在这个时期,麦田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因苗制宜,合理运筹肥水,调控两级分化,促弱控旺,争取穗大粒多,秆壮不倒,避免中后期田间群体过大,引起倒伏或病虫害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

1.中耕保墒

在小麦返青期,对正常的麦田要普遍进行浅中耕1~2次,松土保墒,提高地温;对亩群体超过90万的麦田要进行深中耕,以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和促进无效分蘖的消亡,加快两极分化进程;对旱地麦田要做到勤中耕,细中耕,以及镇压中耕相结合的措施,以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生快发,健壮生长。

2.化学调控

对于植株偏高的强筋小麦,如果群体过大,就要及早采取化控措施,防止倒伏导致麦粒透明度差,出粉率低,磨粉和烘烤品质下降。在小麦返青期,每亩用30~40mL壮丰安或多效唑粉剂40g对水50kg进行喷洒,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增强,并能兼治小麦白粉病和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拔节初期,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用0.15%~0.3%的矮壮素溶液喷施,可有效地抑制基部节间伸长,使植株矮化,基部茎节增粗,从而防止倒伏。实践证明,掌握好喷洒时期,可以有效控制倒伏,若喷洒过晚,不但起不到防止倒伏的效果,还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喷洒时间要选择在日平均温度10℃左右的晴朗无风天气进行,有利于植株吸收。

3.化学除草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对杂草严重发生的地块,要根据不同杂草种类,进行化学除草,方法与冬前相同。若化学除草使用时期偏晚、或用量过大,不仅会导致小麦穗子畸形、影响产量,还可能会对下茬作物产生为害。

4.追施氮肥

强筋小麦在生育中后期对氮肥的吸收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小麦生育中后期提供足够的氮肥,对保持和改善强筋小麦品质至关重要。一般对于生长稳健、群体适中的麦田,可在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10~13kg尿素,在小麦抽穗前结合浇孕穗水补施尿素5kg左右。研究表明,在拔节期、孕穗期两次追施氮肥,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而且可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1~2个百分点,提高面筋数量和质量,是强筋小麦栽培中实现产量、质量同步优化的一个关键措施。

5.防治病虫

由于强筋小麦比普通小麦的吸氮量高,如遇暖冬天气,春季雨水多,极易发生纹枯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引起倒伏、白穗等后果,降低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强筋小麦品种,高抗纹枯病的品种并不多,因此,在起身期要普遍进行纹枯病防治,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mL,或用20%三唑酮乳油50mL加水50kg喷雾,兼防白粉病、条锈病。在拔节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mL,或用12.5%烯唑醇可湿粉20g,加水50kg喷雾,防治白粉病、条锈病。对有蚜虫、红蜘蛛为害的麦田,每亩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40~70g,或用3%啶虫咪乳油40~50mL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mL,加水50kg喷雾,效果更好。

(三)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是指从抽穗开花到成熟期的管理。这一阶段,小麦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停止,生长中心转移到籽粒的形成与灌浆,叶片造成的光合产物和茎秆贮存的糖类、氮化物逐渐向籽粒运转,此期是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麦田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倒伏和防治病虫为害,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和向籽粒运转,提高粒重和品质。

1.控制浇水

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灌溉、土壤水分对强筋小麦品质影响显著。不少研究报道,小麦乳熟期至收割阶段,适当控制浇水,可提高籽粒的光泽度和角质率,明显减少“黑胚”现象,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至少1个百分点,使面团稳定时间延长0.5~1分钟,而对产量影响却不大,还可防止浇水过后大风倒伏的现象发生。据2001年(中后期干旱年份)在当地黏壤土的高产麦田试验,在统一浇灌底墒水、拔节水的基础上,后期浇灌一水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4月15日灌溉(孕穗水),产量与不灌溉(对照)相当,降落数值较低,蛋白质、湿面筋与对照相当,稳定时间优于对照;5月10日灌溉(早灌浆水),产量最高,比不灌溉增产103%,比浇孕穗水也明显增产,蛋白质含量略低于不浇水的对照,湿面筋含量最高,稳定时间、评价值明显高于不浇水;5月20日灌溉(晚灌浆水),产量第二,品质也可以;后期不灌溉,蛋白质含量最高,其他品质指标最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麦田,后期田间适当的“干旱”对提高品质是有利的,后期不浇灌浆水对产量影响大。从产量和品质两个因素统筹考虑,强筋小麦在抽穗后如果田间不是过于干旱,一般可以不浇水,如果过于干旱需要浇水时,应在扬花后10天前后早浇、小浇,避免晚浇和大水漫灌。因此,习惯套种玉米的地区如果种植强筋小麦,不要浇灌麦黄水,改套种为收麦后直播,以提高强筋小麦品质。

2.搞好叶面喷肥

叶面喷肥是强化后期营养、提高强筋小麦品质的重要措施。叶面喷肥能有效改善植株的营养状况,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碳氮代谢,提高氮素营养供应强度,进而提高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因此,在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两次叶面喷肥,每亩用尿素1kg或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50kg喷洒,或其他质量好的叶面肥料,能够有效地预防干热风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试验证明,叶面肥在强筋小麦上施用,不但能够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同时能够提高强筋小麦品质(表4-4)。

处理千粒重(g)亩实产(kg)角质率(%)黑胚率(%)蛋白质(%)湿面筋(%)降落值(秒)吸水率(%)稳定时间(分钟)壮丰优36.747098.01.014.3930.045861.611.05000mg/kg富硒液肥38.648899.30.614.4731.345463.011.010000mg/kg富硒液肥36.7473100.0016.1830.742664.89.5BN丰优素36.043799.70.316.1229.843861.611.71667mg/kgEM原露36.643398.81.415.8530.746462.69.52500mg/kgEM原露37.147898.61.315.8030.143863.69.5清水对照35.642897.31.314.3729.344461.89.0

表4-4 不同叶面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3.防治病虫害

小麦抽穗开花期,叶面积系数较长时间维持最大值,田间荫蔽,通风透光条件差,很容易发生病虫为害,从而大幅度降低小麦粒重,导致小麦减产和籽粒品质变差。特别是强筋小麦品种,植株内可溶性糖及可溶性氮化物较多,更容易遭蚜虫为害。因此,抽穗后应及时喷施吡虫啉或乐果等药物防治蚜虫为害,喷施粉锈宁防治锈病、白粉病,兼治叶枯病,有效地延长绿色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千粒重。扬花初期还要注意防治赤霉病,灌浆期防治黏虫、麦蜘蛛、黑胚病等。应当注意的是,强筋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防治,一定要做到科学用药,过多的杀菌剂用量和使用次数,会导致品质性状下降,过多的杀虫剂使用,会导致强筋小麦籽粒农药残留增多。因此,强筋小麦后期病虫害防治,一方面要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农药品种,另一方面要按照无公害强筋小麦生产技术标准(参考DB 4107/T101—2006)规定的“最后一次用药距收获的天数”,遵守最后用药时间的限制,生产出无公害强筋小麦。

五、适时收获技术

收获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种子质量均有较大影响。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含水量大,灌浆不充分,籽粒不饱满,粒重、容重下降;收获过晚,容易造成折秆、掉头落粒或遭受雨淋,加上呼吸作用和淋溶作用,使粒重降低,容重减小,色泽变差,黑胚粒增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影响收购等级。强筋小麦收获与普通小麦收获相比,突出要注意4点:适宜的收获时期、收获前田间去杂、同品种机收连续作业、科学晾晒。强筋小麦机械适宜收获时期是蜡熟末期,此时麦穗和穗下节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的色泽,大部分籽粒变硬,含水量在22%左右。强筋小麦在收获前10~20天要进行1~2次田间去杂,拔除杂草和异作物、异品种植株,提高商品粮纯度;收获时要组织好统一机收,加快收获进度,联合收割机收获时最好是按品种连续作业,严格按品种单收,换品种(地块)时要彻底清理机器,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要及时分品种晾晒,晾晒时要摊薄、多次翻动,以使粒色均匀一致;然后去净杂质,分品种贮藏,保持强筋小麦商品粮的纯度和质量。

六、配套生产措施

强筋小麦生产与常规普通小麦生产的目的明显不同,强筋小麦生产更加侧重于商品化生产,追求通过实现优质优价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因此,种植强筋小麦不但要做到栽培技术的优化,而且还应当辅以相应的配套生产措施。

配套生产措施的关键是实施统一供种、区域连片种植。在目前农村主要以农户为单元的经济体制下,统一供种是实现强筋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保持品质一致性的基础。统一供种有利于提高、规范、统一一定种植区域的强筋小麦种子质量,而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高质量的强筋小麦的前提。只有在保证小麦种子纯度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种植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强筋小麦。因此,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各地应根据当地不同生态、生产类型条件,做好强筋小麦生产发展规划,并结合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种植制度细化到不同品种生产适宜区域,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方一品”的要求,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机收、统一收购,确保强筋小麦籽粒品质的一致性。如果强筋小麦和普通小麦插花种植,在收获脱粒期间,很容易造成混杂,难以保证强筋小麦质量的稳定和品质一致,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第三节 弱筋小麦高产栽培要点

一、选择适宜地区和适宜土壤

根据品质生态区划研究,弱筋麦适宜种植在北纬32°50′以南的半湿润地区,亦可种植。适宜土壤为砂土、砂壤土以及壤质黄褐土、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全氮0.1%上下,速效磷(P2O5)20mg/kg、速效钾100mg/kg。

二、合理配方施肥,适当控氮增磷、减少中后期追氮

弱筋麦要求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低,面团稳定时间短。大量试验证明,氮肥量增加,弱筋麦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增高,面团品质变劣。为了兼顾产量品质,据多点试验,目前弱筋麦品种的适宜施N量为12~14kg/亩。

磷肥对提高弱筋麦品质和产量都有良好作用,适宜弱筋麦种植区多数田块供磷不足。因此,弱筋麦种植区必须增施磷肥,一般施磷(P2O5)10kg/亩以上。在速效钾含量较低的麦田,要求施钾( K2 O)10 kg/亩。氮∶磷∶钾=1∶0.8∶0.8。

为稳定弱筋小麦较低的蛋白质、湿面筋和面团稳定时间,必须注意氮肥运筹与强筋麦和高产麦田的区别。弱筋麦提倡氮肥全做底肥“一炮轰”或者底追比例7∶3,追肥期不迟于拔节期。最好在小麦灌浆后喷两次磷酸二氢钾,促使籽粒饱满、改善品质。

三、注意生育中后期灌水

弱筋麦一生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在足墒播种基础上,一般应保证小麦返青—拔节期浇1~2水,干旱年份要浇好灌浆水,保证灌浆期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75%。由于豫南雨水充足,在小麦生育后期还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止渍害。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

弱筋麦种植区的降水多、空气湿度大,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为保证小麦籽粒饱满,必须加强小麦生育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在进行土壤处理和包衣种子基础上,注意早春纹枯病和抽穗后的白粉病、锈病及蚜虫防治,一般可用粉锈宁喷洒2~3次,不仅杀死病菌,而且起到改善品质的作用。有人研究认为,冬前或早春喷洒多效唑,不仅可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而且能降低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改善弱筋麦品质。

【阅读资料】

优质小麦产能不足,扩大优质麦种植面积比例十分迫切

日前,“2015首届中国优质麦产业发展论坛”在河北隆尧举行。会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食物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魏益民教授表示,优质小麦的产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品种,扩大优质麦的种植面积比例,是当务之急。在我国约11万亿元的食品工业产值中,以小麦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占重要比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荷指出,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但优质麦的缺口却很大,需要进口。我国的小麦生产与食品工业的需求之间,主要是结构矛盾,食品行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必须高度重视原料供应的安全和品质,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品质。

会上,魏益民教授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在1.2亿吨至1.3亿吨小幅增长,但优质麦的种植和产量,有减少趋势。他认为,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在宜种区广泛种植,种植面积扩大不太容易。而且,我国小麦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盈余。而每年约200万吨的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因此,优化品种,扩大优质麦的种植面积比例,是当务之急。小麦的优质化之路,主要靠优生和优育。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粮食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康逸博士介绍说,我国小麦产区主要分为南方冬小麦区、北方冬小麦区、北方春小麦区。相比而言,北方冬小麦区兼有生长期长、每年只种一季等优势,因此,具有生产优质麦的区域优势。但北方冬小麦区区域相对狭窄,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和山东一部分。其中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广泛分布着黄河反复改道形成的冲积扇,土壤肥沃富饶。事实上,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也认识到了优质面对食品加工的重要意义。2005年,今麦郎就率先启动了“今麦郎优质麦工程”,在地处北方冬小麦区的河北隆尧黑龙港流域等地发展了万余亩“今麦郎农业示范园”,2014年推广优质麦场已达百万亩。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范现国认为,说方便面面好、劲道,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秘密,好品质的根源靠百万亩的优质麦。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主办、今麦郎集团承办。会议还就我国优质麦优势区域分布与特点、好麦与好面、优质麦与食品安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讨论。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