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所属图书:现代小麦规模生产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作者:辛登豪;王猛;张宪光;徐毅;张志花 出版时间:2015-07
字号:

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 旱地小麦的生态条件及生育特点

一、生态条件

根据国际和我国有关旱区的划分标准,河南省旱地区域属于半湿润偏旱区,是半湿润地带与半干旱地带的过渡区、河南旱作麦区主要分布在33°40′N以北(平顶山、鲁山一线以北)、京广铁路(大约113°5′E)以西的太行山余脉和山前丘陵以及熊耳山、崤山山脉的丘岗缓坡地带,海拔在200~700m。该区小麦生育期间日照1377~1410小时,光照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2.4~14.5℃,小麦全生育期大于0℃积温1701~2218℃·天,冬前积温605~650℃·天,冬季负积温-166.6~-54.1℃·天,前期低温干旱不利于小麦形成壮苗,后期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开花和籽粒灌浆。该区年降水量650mm上下,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仅150~250mm,年蒸发量达1700mm,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需要。地下水源埋藏较深,开发困难,干旱缺水是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干旱年出现频率为79.2%。重旱年频率为30%,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该区沟壑纵横,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壤以褐土的各个亚类、土属为主。一些旱塬地的立黄土(典型褐土),土层深厚,熟化度高。许多岗丘还分布着红黏土,质地黏重,通气性差,适耕期短,在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又缺乏水源与灌溉条件,加之劳畜力不足,经济条件差,小麦管理粗放,广种薄收,产量多在2250kg/hm2左右。种植制度是以小麦为主的轮作换茬制,多数为二年三熟,亦有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

二、生育特点

旱地小麦由于干旱缺水,土壤瘠薄,耕作粗放,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与水肥地相比,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幼苗生长期长,分蘖少,冬前不易形成壮苗

丘陵旱区秋季气温下降早而快,冬季气温较低,结冻早,小麦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表现为叶片小,根系少,分蘖慢或缺位,植株瘦小,冬前不易形成壮苗。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因此,小麦返青迟,起身晚,从播种到返青约需170天,比平原水地多20天左右。丘陵旱地由于秋末气温下降早,冬季寒冷时间长,春性品种和晚播弱苗易受冻害。

(二)分蘖只有冬前一个盛期,两极分化早,成穗率低

丘陵旱地由于雨季在土壤中积蓄了一定的水分,冬前可形成一定数量的分蘖,但冬春雨雪稀少,开春以后蒸发量逐渐加大,土壤水分迅速下降。由于墒情变差,春季基本不再产生分蘖。因此,旱薄地只有冬前一个分蘖盛期,返青前即达到高峰,返青后就开始两极分化,而且速度快而集中,致使旱地小麦的有效分蘖时间缩短,分蘖成穗率低。

(三)幼穗分化期长,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数少

丘陵旱地由于缺水,小麦的幼穗分化时间比平原水地要长,但分化的小穗和小花数少,尤其是退化量大,所以穗粒数偏少。从持续时间看,其特点是“开始早,时间长,前期慢,后期快”。一般10月下旬幼穗开始伸长,但由于“春旱”,后期快速进入四分体期,使大量小花退化,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

(四)灌浆期较短,粒重低

灌浆期间虽然温度、日照等条件有利,但因干旱而使根系、叶片早衰,植株提早干枯,缩短了灌浆时间,粒重偏低,且因年际间降雨量不同而变幅较大,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第二节 旱地小麦“135”栽培技术

长期以来,旱地小麦受自然降水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使旱地复种指数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已成为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宜于旱地小麦的一整套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即围绕一个中心,打好3个基础和改进5项措施”的“135”栽培技术模式。

一、围绕“一个中心”,提高土壤水分生产效益

北方旱作冬麦区,年降水量为400~600mm,且60%~7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而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仅有100~200mm。据多年的研究资料,旱地小麦单产达到3000~4500kg/hm2时,在一般情况下约需水400mm。因此,降水量少,成为限制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据洛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0~200cm土体每毫米贮水能生产小麦1.41kg,在洛宁县旱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的栽培技术可使每毫米贮水生产小麦1.46kg,而一般栽培条件仅能生产小麦0.61kg。高产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结果说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必须以提高土壤单位水分的生产效益为中心,坚持做好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等工作,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栽培技术,使有限的水分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旱地小麦产量持续增长。

二、打好“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适时早播”3个基础

(一)蓄水保墒

据河南农业大学在巩义市和新安县的研究资料,旱地麦田0~200cm土体在小麦播种前贮水150~450mm,小麦产量与播前土壤蓄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播前土壤贮水越多,小麦产量越高。这说明在丘陵旱作麦区,小麦播种以前做好蓄水保墒工作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基础。北方旱作麦区全年的降水量有60%~70%集中在6~9月,这就为播前蓄水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料表明,无论是晒旱地还是回茬地,在小麦播前土壤的蓄水能力还是很大的。据在洛宁旱塬的研究结果,小麦播前晒旱地0~200cm土层蓄水量丰年最多可达到435mm。在夏玉米地进行秸秆覆盖和春玉米地进行地膜覆盖均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一般在玉米收获期0~200cm土层蓄水较不覆盖的多50m3左右。综合各地实践经验,旱地小麦播前蓄水保墒的主要措施有以下3方面。

1.改张口过伏为合口过伏

即伏前深耕粗耙轻耙,而后遇雨即耙,半月无降雨要进行干耙,播前只耙不耕,做到“耕作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

2.前茬作物秸秆覆盖

即在夏玉米定苗后,在玉米自然株高达35cm左右时,每公顷均匀撒盖4500~6000kg麦秸或麦糠(0.5kg/m2),这样既能蓄水保墒,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不仅使夏玉米增产,还为小麦蓄贮了底墒。

3.前茬作物地膜覆盖

即在玉米田进行地膜覆盖,在玉米收获后揭膜立即清茬浅耙,再深耕细耙,麦播前遇雨即耙。因春玉米收获早,距麦播还有较长时间,耕后地表裸露蒸发量大,必须坚持遇雨即耙,重耙细耙,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底墒。

(二)增施肥料,培肥地力

增施肥料,特别是增施有机肥,不但能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养分,而且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增施氮、磷、钾化肥,以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可显著提高产量。据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旱地小麦单施有机肥,每增施1.5万kg/hm2农家肥,可增产小麦112.5kg,增产11.4%;而有机肥与氮素化肥相结合,可增产小麦150~300kg/hm2(除去氮素化肥的增产量)。河南旱地曾因缺磷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通过增加磷肥用量,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但随着产量的提高,旱地小麦缺钾问题又暴露出来。研究表明,每公顷用150kg钾肥,单株次生根增加1~4条,每穗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6g,公顷增产小麦450kg。因此,在旱地要有机肥、氮、磷、钾化肥配合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土壤中单位水分的增产作用。

(三)适时偏早播种

适时偏早播种能够经济有效地利用温、光自然条件,协调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有利于小麦次生根和分蘖生长,培育壮苗,提高成穗率,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穗数是决定因素,而穗数多少与冬前大分蘖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旱地小麦适时早播可促进冬前分蘖和提高成穗率。10月1日前后播种的田块,11月分蘖的成穗率达68%,12月上旬的分蘖成穗率只有5%,以后的分蘖则多为无效分蘖。冬前生长好的麦苗对麦田起到覆盖作用,耕层水分含量高,而晚播麦田麦苗生长弱,麦田覆盖度差,耕层水分含量低,不仅穗数少而且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因而造成减产。适时偏早播种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的有效措施。多年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冬前及拔节期初生根入土深度、次生根条数、长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据观察,9月26日播种的越冬期总根量分别是10月4日和10月13日播种的1.51倍和2.31倍,而40~100cm土层内的根量,前者则为后两者的2.30倍和2.34倍。所以适时偏早播种是提高旱地小麦抗旱性、有效利用土壤水分、促根、增蘖、促穗的中心环节。为保证河南旱地小麦冬前总茎数达到750万~900万/hm2(50万~60万/亩),实现450万~525万/hm2(30万~35万/亩)穗和冬前积温达到500~7000℃的生产要求,必须认真做好适时偏早播种。晒旱地播期应在9月25日至10月5日,回茬地在10月10日以前播种为宜。

三、改进5项栽培技术措施

(一)改耐旱耐瘠品种为耐旱丰产品种

在过去,丘陵旱作麦区限制小麦产量的突出问题是“一旱二薄”,选用的小麦品种多为耐旱耐瘠品种。但随着蓄水保墒措施的应用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耐旱耐瘠品种丰产潜力较低的矛盾逐渐显现,于是出现了盲目在丘陵旱地种植高水肥地品种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减产。因此,丘陵旱作麦区应选用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丰产潜力大,在旱地表现稳产的品种。

(二)改平播为沟播

小麦沟播,可促可控,能够显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

1.沟播可以促根增蘖

沟播具有剥去干土层使种子种在湿土层和深播浅盖的作用,又因沟底温度比地面高0.3~0.8℃,一般出苗和分蘖期比平播早1~2天,冬前单株分蘖多0.1~0.6个,次生根多1.2~1.4条,成穗数增加0.5万~12.1万个/亩,穗粒数多0.1~6.2粒,沟播较平播增产8%~12%。遇到早年,播种时底墒不足,平播极易造成缺苗断垄,而沟播则出苗齐全,并且在冬季降雪时,雪可在沟内积存,能防止被风刮走,起到集纳雨雪、蓄水保墒的作用。

2.沟播可以控制麦苗旺长

在丘陵旱地适时偏早播种是成功的增产经验,但在冬暖年份,麦苗容易旺长,不仅多消耗水肥,甚至遇到倒春寒会冻死麦苗。而沟播麦田可在越冬或返青期进行平沟培土,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和加速两极分化,且培上后可防止分蘖节受冻害,又可多产生次生根,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因而增产作用显著。

(三)改大播种量为适宜播种量

过去,由于旱地缺水少肥,小麦生产一直沿用的是大播量靠主茎成穗的增产途径,播种量多在10kg/亩以上,有的高达15~20kg/亩。随着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措施的应用,土壤的水肥状况有所改善,但大播种量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根系发育不良,耐旱性差,难以获得高产;而播量过小,虽个体生长良好,但成穗数少,产量也不高。试验表明,在河南适时偏早播种的情况下,晒旱地和早茬地基本苗以14万~16万/亩为宜,夏玉米等回茬地以基本苗16万~18万/亩为宜。因此,改大播种量为适宜播种量,不仅可节省种子,而且还能增产小麦30~50kg/亩。

(四)改不追肥为看墒追肥

在一般情况下,旱地麦田实行粗肥、氮、磷、钾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一般不进行追肥。但在土壤水分状况改善以后,冬春遇到较多降水仍不进行追肥,将造成土壤水分生产效益降低。据试验,在冬春降雨后0~20cm土壤含水量大于17%的情况下,追纯氮5kg/亩,可增产8%~17%。但若0~20cm土壤含水量在17%以下追肥,则增产效果不明显或不增产。因此,旱地小麦应改不迫肥为看墒追肥,即墒情差不追肥,墒情好可适量追施速效氮肥。

(五)改重种轻管为种管并举

丘陵旱作麦区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小麦播种工作。但在生产上存在着“一年与麦见两面”,即种时见一次面,收时再见一次面的重种轻管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应加强旱地麦田的管理,通过看墒追肥、中耕保墒、镇压提墒、防治小麦蜘蛛和穗蚜等增产措施的应用,改变“旱地麦田重种轻管”的思想,实现“种、管并举”,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 旱地小麦适墒播种技术

一、适墒播种

所谓适墒播种就是指在旱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内,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能正常出苗。一般来说,小麦出苗要求的适宜土壤墒情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但由于土壤质地不同,小麦种子萌发出苗所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不同,一般要求砂土为14%~16%,壤土16%~18%,黏土20%~24%,当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10%、13%和16%时,就会影响到萌发出苗。因此,要种好旱地小麦,就必须及时做好播前准备工作,尽量做到适墒、适期播种,为旱地小麦的稳产、丰产奠定基础。

二、丘陵旱地麦田的整地要领

旱地小麦多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制,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前茬作物特点进行精细整地。

(一)晒旱地麦田

晒旱地麦田多为一年一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精细整地,能够达到“深、净、细、实、平”的要求。晒旱地麦田的整地应以保墒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接纳伏雨,增加土壤深层水分贮备。旱地耕作应改三犁九耙为一次深耕,晒旱地于7月上旬深耕25~30cm,随深耕施入底肥,做到合口过伏,遇雨即耙,先粗耙,轻耙,后复耙细耙,若半月无降雨,要进行干耙,小麦播种前只耙不耕,达到“耕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

(二)秋茬麦地

前茬为秋作物的秋茬麦地,秋收种麦,时间紧迫。秋收后,土壤常比较板结,因此,整地首先应抓好碎土、保墒工作。首先在秋作物的生长后期进行中耕,以利接纳较多的降雨,蓄水保墒,为麦播整地创造条件。其次,对于早秋茬作物,秋收后到种麦尚有一段时间,可以先浅耕灭茬,而后深耕,耕后可以进行短期晒垡,但晒到垡头发白时,就要及时耙平保墒,以免遇到秋旱,表墒不足,土块难以耙碎。对于晚秋茬则要做到快收、早耕。结合施底肥随犁随耙,保住底墒。在干旱年份,为了防止跑墒,也可不进行耕翻,直接用旋耕机旋耕10~15cm,再耙2~3遍,使麦田平整塌实,即可播种。

三、施足底肥

施足底肥和巧用种肥,是保证小麦生长发育有充足养分供应的前提,同时施足底肥,也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丘陵旱地来说,旱与薄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施足底肥,才能促使小麦在冬前早分蘖,多分蘖,增加单株次生根条数,达到穗多,穗大,提高抗寒、抗旱能力。所以群众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内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的施肥经验。旱地小麦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速效N、P、K肥。目标产量在300kg/亩以上的地块,在施有机肥200kg/亩的基础上,化肥施用总量为纯氮10~12kg/亩、P2O58~10kg亩、K2O 5kg/亩。可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和70%~80%的氮肥做底肥,剩余的20%~30%氮肥于第二年春季土壤返浆期开沟追施。

四、选用耐旱丰产品种

旱地高产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土层厚、地力好的旱肥地,应选用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丰产潜力大、在旱地表现稳产的品种。如郑旱1号、洛旱2号、洛旱6号等。

五、适期适量播种

根据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及冬前壮苗对积温的要求,在适墒情况下,应先播冬性品种,再播半冬性品种,最后播春性品种。一般情况下,在日平均温度16~18℃播冬性品种,14~16℃播半冬性品种,13~15℃时播春性品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旱地小麦的基本苗可控制在12万~20万/亩,冬性品种可采用适宜范围的下限,弱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可采用上限。播种偏早的基本苗可减少1万~2万/亩,偏晚的可适当增加2万~3万/亩。沟播的基本苗可控制在15万~20万/亩。

播种方式以20cm等行距或18~23cm的大小行为宜。播种深度3~4cm。若采用机械沟播,则沟距36~42cm,沟深9cm,沟宽12~15cm,每沟内播种2行小麦。播种深度3~4cm。播种时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各项工序最好一次完成。

六、播后镇压,出苗后疏密补稀

旱地小麦播种后应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利于提墒保墒、全苗苗壮。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对密度过大的要及时疏苗。

七、加强管理

旱地小麦应于早春土壤返浆期借墒追施速效氮肥,墒情较差的地块,应以镇压为主;墒情较好的地块,应以划锄为主;对土壤不实、坷垃较多的麦田,先镇压、后划锄;要结合划锄灭除杂草。防治麦田红蜘蛛、蚜虫等害虫为害。小麦开花后可以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进行叶面喷肥,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蜡熟末期,适时收获。

第四节 旱地小麦欠墒播种技术

旱地小麦的欠墒播种是指在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内,土壤墒情较差,土壤0~20cm含水量在10%~15%的范围内,但采取适当的措施播种后,小麦能够出苗。欠墒播种技术主要有抢墒早播、沟播、覆膜穴播等措施。

一、抢墒早播

(一)抢墒播种

抢墒播种是指土壤0~20cm含水量在11%~15%的范围内,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的方法,适时偏早抢墒播种。抢墒播种,因为土壤中有底墒,小麦种子在土壤水分不太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缓慢地吸收水分而萌发,出苗率可达90%以上。抢墒播种是旱地小麦利用时间、墒情,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抢墒播种,比雨后播种方式提前早出苗17~136天,平均提前57.5天;单株分蘖多2.4~2.9个,单株次生根多1.8~2.5条,接近正常,每公顷穗数可达267万~523万,穗粒数25.8~31.6粒,千粒重32.6~38.0g。因此,抢墒播种与其他抗旱播种方式相比,具有播种出苗早,苗情发育好,产量高的特点。

(二)抢墒播种的方法

1.及时整地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趁墒整地,边耕翻耙边镇压保墒。

2.适时偏早播种

当土壤0~20m含水量在11%~15%的范围内时,可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的方法适时偏早抢墒播种,但播种不可盲目提前,在一般情况下,播种期可提前10~15天。

3.精选品种

抢墒早播应选择抗旱耐寒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不可选用春性品种,以免造成年前拔节而受冻害。

4.增大播量,抢时早播

由于墒情较差,出苗率较低。因此,在播种时,应比适墒播种时增加播量10%左右,以确保基本苗。

5.播深适宜

抢墒播种深度要适宜,不可过浅,以免种子落干,也不可过深,一般以4~5cm为宜。

6.药剂拌种

抢墒早播由于出苗早,温度高,前期病虫为害较重。因此,在播种时,要用药剂拌种,以免病虫为害。

二、沟播

(一)小麦沟播

小麦沟播是指采用开沟播种方式,深播种、浅覆土,播种后留下浅沟,并结合冬春培土的一种栽培技术。小麦沟播,虽然播种较深,但覆土浅,所以在土壤墒情较差时,能够起干种湿,有利于早出苗,出全苗,多分蘖和培育冬前壮苗。因此,沟播是确保旱地小麦适时播种,实现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技术措施。

(二)沟播增产的原因

1.沟播在欠墒时能保证适时偏早播种,且容易一播全苗

旱地有70%的年份,小麦播种时因表层墒情不足,很难一播全苗。过去小麦播种时遇到干旱,群众多采用探墒播种(即深播8~10cm),由于播种过深,出苗和分蘖推迟,冬前很难形成壮苗;如果播种遇到降雨,还容易造成闷芽,缺苗断垄严重。而沟播则能起干种湿,达到深播种浅覆土,使种子正好种在湿土层上,因此,出苗快,苗齐,苗全,分蘖早,冬前容易实现壮苗。达到促根、增蘖、稳穗数,无论旱年或正常年份均能获得稳产高产。

2.沟播可以增温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

小麦沟播后,由于沟埂的屏障作用,使沟内昼夜温差变小,沟内温度明显提高。据测定,小麦越冬期间沟播较平播地面温度高0.6~2℃。沟播后沟底土壤水分适宜,加之地温较高,同时沟内覆土较浅,因而一般沟播较平播出苗快,分蘖早,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同时垄沟还有纳雪集雨作用,因此,沟播较平播墒情好。据测定,小麦越冬期间,0~5cm、5~10cm、10~20cm的土壤含水量,沟播比平播分别提高1.5%、1.1%和0.3%,返青期分别提高0.7%、1.1%和0.3%。因此,沟播有效提高了旱地小麦水分利用率。

3.沟播可以有效控制分蘖,实现节水增效

冬前能否达到壮苗是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关键。小麦沟播后,因温度和水分条件的改善,即使旱年或冬前降温较早,也容易实现壮苗,如果冬前温度偏高,生长过旺,则可以利用中耕平沟培土来控制小分蘖,节水节肥。据试验,越冬期培土,能有效地抑制小分蘖,越冬和返青两次培土,对促大蘖,控小蘖作用更强。小麦沟播一般可分为一沟单行和一沟双行两种方式。一沟单行指用耧沟播或用单行沟播机播种,其沟播规格多为沟距23~24cm、沟深5~6cm、种子覆土深度3~4cm。一沟双行指用沟播机播种,其规格多为沟距30~35cm,沟深10~12cm,沟内播两行小麦,行距13~14cm,种子覆土深度3~4cm。目前沟播多用一沟两行的沟播机进行播种,沟播机由四轮拖拉机牵引,沟距为36cm、行距9cm、一沟双行、沟深8~10cm、种子覆土3~4cm并且可随意调节播种量和沟行距,可以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此外,还有长葛农机修造厂生产的两沟四行畜力沟播机,新乡农机研究所生产的三沟三行沟播机,以及西安农机厂研制的一沟两行沟播机。在没有沟播机的地方,也可在普通耧铧的上部,加设铁皮制成翅形分土器,做成简易沟播机耧,播种后适当镇压。

三、覆膜穴播

(一)地膜覆盖

穴播栽培是近年来在旱地小麦栽培上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作用,因此,进行覆盖穴播栽培是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有效途径。

旱地小麦覆膜穴播增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地膜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

地膜覆盖阻断土壤与大气间水分交换,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的供水状况。在无雨补偿水分的情况下,覆盖的时间越长,保墒效果越明显。据测定,0~10cm土层含水量覆膜比裸地增加4.8%,10~20cm增加4%,20~30cm增加2.4%,所以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作用,为旱地小麦的播种出苗提供了较好的水分条件。

2.覆膜穴播有显著的增温效应

地膜覆盖在地表形成一层土壤与大气交换的障碍层,隔离了膜内外的空气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气流热交换,同时也减少了土壤热量向大气中的散发,在这种小气候条件下,可使膜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据测定,冬前覆膜穴播较裸地5cm地温提高1.3~1.8℃,增加积温100℃左右,2月中旬至拔节提高0.5~1.0℃,增加积温50℃左右。地温的提高,积温的增加,有利于小麦分蘖和延长穗分化的时间,对增加穗数和形成大穗有利。

3.覆膜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地膜覆盖使土壤温度增加,水分适宜,因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小麦对矿物质营养的利用率。

4.覆膜穴播促进了小麦的生育

冬小麦覆膜后,由于提高了土壤温湿度,使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多,大分蘖增加,成穗率提高,幼穗分化早、历时长,穗部发育良好,因而使产量增加。

(二)覆膜穴播时间

一般在当年的7月深耕晒垡,8月中旬浅耕耙保墒,播种前施肥整地,然后按70~80cm宽进行平作覆膜,膜面宽60cm、膜与膜间距20cm,覆膜后5~7天用小麦穴播机进行播种。每带种4行,行距20cm、穴距10cm,每穴7~8粒。由于采取早整地、早覆膜,因而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上采用穴播机播种,播种深度一般4~5cm。因此,在土壤水分不太足的情况下,有利于小麦的萌发出苗,出苗率一般可达90%以上。

覆膜穴播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和促进小麦生育的作用,因而,在应用时应注意,要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灭净根茬、消灭坷垃,这样不仅有利于出苗,而且还可以防止损伤薄膜。此外,还要按地膜宽度做畦打埂,以便于覆膜。覆膜穴播,宜选用弱冬性、分蘖力较强的丰产品种,不宜选用春性品种。在播种时还要掌握适宜的播种量,播种量应适当增加。

第五节 旱地小麦无墒播种技术

旱地小麦无墒播种是指在小麦适宜播种期内或适宜播种期已过,土壤仍干旱无墒、含水量在8%以下,不能满足小麦发芽的最低墒情时的播种技术。旱地小麦在长期干旱无墒的情况下,多采用干旱寄种或雨后晚播的应变措施。

一、干旱寄种技术

在长期干旱的生产过程中,农民朋友积累了丰富的小麦抗旱播种经验,对旱地小麦的播种提出了“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其“时到不等墒”就是在播种时间已经到了的情况下,不要再等墒即可播种,即干旱寄种。研究表明,在干旱年份,小麦寄种时,只要一次降雨在15mm以上时均可实现全苗。因此,寄种是旱地小麦抗旱播种的积极措施。

(一)干旱寄种的可行性

1.小麦种子萌动后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试验表明,萌发后的小麦种子在0~5cm土壤水分下降到3.6%以下,5cm以下土壤水分下降到5.25%以下,断水42天后供水,其成活率达98.7%以上,而断水86天后,再供水,其平均成活率仍在90%以上,说明种子萌动后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2.种子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时间

试验表明,在土壤含水量8%以下的环境条件下,小麦种子在土壤中经历40~169天,降雨后出苗率仍可达60%~80%。种子入土后,气温下降,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在干旱无雨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干燥,不易出现种子霉烂;已萌动的种子,因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不会完全丧失,所以萌动的种子一般不会回芽。

3.寄种对小麦发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寄种与正常播种相比,小麦各生育期均明显依次向后推迟,各生育时期推迟时间的多少依次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即分蘖期、拔节期推迟较多,抽穗期、成熟期推迟较少,但寄种与雨后晚播相比,则出苗早,单株发育快,产量也高于雨后晚播麦田。

干旱寄种是旱地小麦抗旱播种的积极措施,与雨后晚播相比,寄种具有出苗旱、苗情发育好、产量高的特点。但寄种又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播种技术,应用不当反而会造成出苗不齐、产量降低的现象。

(二)干旱寄种时应掌握的原则

1.根据土壤含水量来确定播种方式

在土壤0~20cm含水量小于8%时,可根据“时到不等墒”的原则进行干旱寄种,不要等天靠雨。如果土壤含水量在8%~10%的范围内,则不能采取干旱寄种的方式播种。

2.选择合适品种

干旱寄种宜选用弱春性品种,因为春性品种冬前达到壮苗所要求的积温较少,可以晚播早熟。

3、适当增加播量

寄种麦田主要靠主茎成穗。因此,为保证有足够的穗数,则必须增加播量,一般应比正常播量增加20%~50%,每公顷播量在180~225kg(12~15kg/亩)为宜。

4.严格掌握播种深度

干旱寄种往往容易造成播种过深,通气性差,会使种子发生霉烂,即使出苗,也因播种过深,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少,而造成减产。因此,应严格掌握播种深浅,一般播种深度在4~5cm为宜。

5.精选种子,药剂拌种

干旱寄种,种子在土壤中停留时间长,养分消耗多。因此,所用种子一定要经过精选,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播种,还要进行药剂拌种,以防病虫为害。

二、雨后晚播技术

雨后晚播是指土壤墒情在既不适应抢墒早播,又不适合探墒播种和干旱寄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应变措施。当土壤0~20cm的含水量在8%~10%的范围内,如果采用干旱寄种,则容易造成回芽。因此,应采取雨后晚播来作为补救措施。

(一)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1.晚播小麦的生育期

随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均明显依次向后推迟,但对各生育阶段的影响却不同。播种至出苗和出苗至分蘖,播期越晚,经历的天数越多,而以后各个阶段则是播种越晚,经历天数越少,抽穗以后各个生育阶段历时天数则与正常播种的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成熟。

2.晚播小麦冬前叶片小,分蘖期短,单株分蘖和单株成穗数都相应减少

但雨后晚播小麦冬前分蘖更少,春季分蘖是其成穗的基础,因而争取雨后晚播小麦的冬春季分蘖,是争取晚播小麦稳产丰产的重要措施。

3.晚播小麦幼穗分化

晚播小麦的幼穗分化特点是开始晚,时间短,进程快,但后期与适期播种小麦接近一致。

4.晚播小麦的籽粒形成与灌浆

雨后晚播小麦开花晚,但开花后籽粒灌浆速度快,灌浆历时短,因此,易受高温等不良天气的影响。

(二)雨后晚播小麦关键技术

1.精细整地,待雨抢种

雨后晚播小麦由于播前土壤墒情一般较差。因此,应抓紧时间,精细整地,最好按一定的行距开沟待雨。只要一次降雨使沟内有3cm的湿土,就可播种,播后将沟上湿土覆盖在沟内即可。

2.选用晚播早熟良种

由于雨后晚播小麦的生育期相应缩短,在品种应用上宜选用春性品种。

3.根据播期早晚适当增加播种量

4.增加磷肥用量

5.采用地膜覆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