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淮南稻茬小麦栽培技术

淮南稻茬小麦栽培技术

所属图书:现代小麦规模生产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作者:辛登豪;王猛;张宪光;徐毅;张志花 出版时间:2015-07
字号:

淮南稻茬小麦栽培技术

第一节 淮南稻茬麦区的生态条件

淮南稻茬麦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驻马店市的确山、南阳市的唐河、桐柏3个县的部分地区。此区地处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兼有山地气候特点,是我国的主要稻茬麦区,也是弱筋小麦适宜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本节以河南为例,介绍稻茬麦区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

全区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平均220~230天,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10年平均为966.4小时。小麦返青期气温回升快,变化幅度大,晚霜冻害经常发生。

淮南稻茬麦区年均降雨量900~1400mm,降雨丰沛,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小麦全生育期内降水十分丰富,罗山县气象资料显示,近十年内,10月平均降水量为67.11mm,4月平均降水量为71.96mm,5月平均降水量为103mm,单月平均降水9天左右,特别是4月、5月降水过多,田间湿度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屡屡成灾,渍害较重发生,植株早衰叶片早枯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灌浆,造成减产。

淮南稻茬麦区土壤为水稻土、黄棕壤、棕壤、砂姜黑土和潮土等类型,其中沿河地带包括淮河干流,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支流两岸的土质砂化程度高,透水透气性好,小麦产量水平高,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24.6%,是重要的弱筋小麦适宜区;缓丘陵岗地土质黏重,透水透气性差,可耕性差,影响小麦根系发育,产量水平低,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5%,适宜种植普通小麦的高产品种。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8g/kg左右,全磷0.2~0.4g/kg,贫氮贫磷现象严重,管理粗放,总体产量水平较低。

第二节 限制淮南稻茬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象资料显示,淮南麦区在小麦生育季节降雨较多,雨水分布不均,其中以10月和4月、5月降水最多,单月最大降水量可达170mm以上,土壤水分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小麦根系缺氧,渍害常较重发生。播种期和苗期发生渍害,可造成种子霉烂,出苗率低,已出苗迟迟不发生分蘖,次生根少,苗小叶黄,形成弱苗;拔节、抽穗期发生渍害,可造成上部功能叶发黄,叶片较短,株高变矮,小穗、小花数减少,穗粒数和成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扬花至灌浆期发生渍害,可使功能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减弱,甚至有渍死苗现象发生,千粒重可下降20%~30%,对产量影响最大。

不同年份不同时期降水分布不均,可造成局部时段的干旱灾害,对小麦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种、出苗期发生干旱,延迟小麦出苗时间,造成出苗不整齐,缺苗断垄现象发生;越冬期发生干旱,可降低小麦的抗寒能力,冻害加重;拔节孕穗期发生干旱,对小麦成穗和幼穗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少成穗数和穗粒数;扬花、灌浆期发生干旱,常伴有干热风的发生,小麦表现为青枯死亡或高温逼熟等非正常成熟现象发生,千粒重显著降低,此种类型的干旱是淮南麦区干旱减产的主要类型。

3月份,淮南麦区频频遇到冷空气袭击,气温变化幅度大,播种过早和旺长麦田常常会受到晚霜冻危害。起身—拔节期受到冻害,可造成植株叶尖枯死,叶片发黄,主茎不能抽出新叶,仅靠分蘖或次生分蘖成穗,穗子明显变小,减产幅度较大;孕穗期遇晚霜冻危害常造成穗部小穗或籽粒缺位,穗粒数减少,不利于小麦获得高产。

4~5月淮南麦区正处春夏交替时节,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经常发生,常常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从生产情况看,淮南麦区平均每年倒伏面积都在10%以上,倒伏重的年份达到50%,倒伏时期不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不相同。灌浆后期发生倒伏,小麦干物质积累基本完成,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前或灌浆初期发生倒伏,小麦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生产上要重点防止。

二、土壤及肥力因素的影响

淮南麦区大部分土壤属于水稻土类型,耕作层土壤淹水时柔软呈泥浆状,落干后龟裂成碎块状,整地质量差,影响小麦出苗。犁底层经多年淀积黏重坚实,小麦根系不易下扎,水分下渗速度慢,是造成渍害的重要原因。水稻土总体肥力水平较低,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养分含量各不相同,肥力水平低是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

三、病、虫、草害的影响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淮南麦区病、虫、草害每年均较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病害中以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为害较重。

近些年来,生产中筛查发现,对纹枯病防治不当,发病重的地块抽穗后常引起倒伏或枯白穗发生,小麦减产严重。据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2007年全县有22%的麦田发病,枯

白穗率达到5.8%;2008年全县有27%的麦田发病,枯白穗率达到7.1%,发病麦田减产可达6%以上。

淮南小麦害虫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蚜、黏虫和小麦吸浆虫等,地下害虫因水旱轮作发生较轻。小麦红蜘蛛在沿河、山区、丘岗等地区为害较重;麦蚜在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能为害。

草害也是影响淮南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淮南麦区在小麦生长期问降雨较多,田间湿度大,冬季气温偏高,为杂草的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年草害都能较重发生。淮南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度大、繁殖迅速、抗逆力强,主要种类有看麦娘、牛繁缕、繁缕、大巢菜、猪殃殃、春蓼、婆婆纳、光头稗、野燕麦和酸模叶蓼等。杂草不仅与小麦争夺水分、养料、光照和生存空间,而且传播小麦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第三节 淮南稻茬麦栽培技术

淮南稻茬麦区与淮北冬麦区相比,由于气候、地势、土质差异很大,耕作制度、栽培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虽然小麦栽培管理的基本原理大体上一致,但

淮南稻茬麦栽培技术有自己的特点。

一、提高小麦的播种标准

提高小麦的播种标准主要是选用抗逆性好、品质优的高产品种和播种品质好的种子,达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的要求,克服稻茬田整地质量差的困难,保证苗全、苗匀、苗齐、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

苗全是指没有缺苗断垄现象,苗数达到预期要求。苗匀是在苗全的基础上,分布均匀,既没有成堆的“疙瘩苗”,又不是稀稀拉拉。苗齐是指出苗整齐,一般集中在一周内齐苗,这是培育个体健壮,群体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基础;苗壮既要求个体健壮,又要求群体适中。淮南麦区常用的壮苗标准是:出苗迅速整齐;幼苗粗壮,分蘖较多,次生根发达,越冬前平均单株有分蘖(包括主蘖)3~5个,群体在50万~60万,叶色浓绿,无拔节起身现象,生长既不旺,也不过弱。

(一)适时播种

淮南稻茬麦要做到适时播种,必须因品种而异,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播种过早,淮南稻茬麦区秋季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出苗以后,麦苗容易受纹枯病的侵害;淮南稻茬麦区使用的小麦品种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播种过早,由于温度高,植株生长迅速,常常导致冬前旺长,越冬时易受冻害。

播种过晚,由于温度低,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出苗,幼苗在土壤中时间越长,养料消耗越多,越易受病菌侵袭,常常导致出苗率低、群体较弱、黑穗病发生;晚播小麦出苗后生长缓慢,不利于形成冬前分蘖,次生根不发达,同样易发生冻害;晚播小麦生育进程推迟,抽穗、开花、成熟期后移,易遇阴雨和高温天气危害,赤霉病、锈病发生机率增大,干热风危害经常发生,灌浆期缩短,因此,千粒重降低,减产十分明显。

淮南稻茬小麦适时播种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和温度这两个因素。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16℃时播种比较适宜,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左右播种,弱春性品种在10月25日左右播种。小麦此时播种,种子能迅速萌发出苗,而且从苗到进入越冬期,还有60~70天的生长时间,半冬性品种可形成5~6个分蘖,弱春性品种可形成3~5个分蘖,有利于小麦盘墩扎根,形成冬前壮苗,因此,淮南素有“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在适播期内,瘦地发苗慢,可以先播,肥田发苗快,可以后播;丘陵岗地,土壤黏重,透气性差,发苗慢,可先播;砂壤十,透气性好,发苗快,可后播;土壤墒情较差的应抢墒早播;积水田块应及早挖沟排水,适时播种。

(二)精细耕整

因多年稻麦轮作,淮南稻茬麦区水稻土犁底层深厚黏实,透水透气能力差,麦田积水难以下渗,渍害常较重发生。通过适当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的厚度,提高水分的下渗速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耕作深度以23cm左右为宜,不足23cm的要在原有耕作层的基础上逐步加深,不能一次加深太多,以免翻出大量生土降低土壤肥力。

稻茬麦的整地质量必须达到“虚、实、平、净、细”,三沟配套。虚是指耕层上部的土壤疏松,有利于苗和保墒。实是指耕层下部的土壤适当压实,有利于小麦下扎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吊死苗现象发生。平是指田面平整,有利于麦刚灌排水,要达到寸水棵棵到的标准。净是指地要干净,没有大的稻茬。细是指土壤要细碎,没有大坷垃,既有利于保墒,又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三沟配套是指整地播种后要及时开好厢沟、腰沟、围沟,一般每厢按5~7m开一条宽40cm、深25cm的厢沟,厢中间横开一条宽40cm、深30cm的腰沟,麦田的四周开一条宽40cm、深35cm的围沟,三沟相通,便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做到这些是达到苗全、苗匀、苗壮、防渍的重要保证。

要达到上述整地要求,首先在水稻收割后要及时翻耕灭茬。水稻收割到小麦适播期还有4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这期间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稻收后及时进行翻耕灭茬,可以增加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加速秸秆的腐解,减轻草害,防旱保墒。翻耕耙平后要及时用犁开沟,防止田间积水,确保小麦在适播期内能及时整地播种。

其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整地方法。淮南稻茬田宜用旋耕机整地,旋耕机整地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破除稻田土壤板结,达到土细的要求;二是机械旋耕能打碎稻兜,避免稻兜压苗现象发生;三是耕地深度容易控制,深浅一致;四是旋耕机整地较平,有利于田间灌排水。第一遍旋耕要深,前进速度要慢,便于破除板结,破碎土壤。第二遍旋耕(播前整地)要浅,达到上虚下实的要求。对不便用旋耕机整地的田块,在翻耕耙平后要人工捡除稻兜,为下一步提高播种质量创造条件。对前茬收获较晚,已超过小麦播种适宜期的田块,要做到随施肥、随灭茬、随耕地、随耙地、随播种,尽量争取早播,降低因晚播造成的损失。

(三)选用抗病、耐湿、高产品种,合理搭配品种

根据淮南的自然条件,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一是抗病、抗倒、抗涝、抗寒、抗干热风,产量比较稳定,在抗病方面重点要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4种病害,抗涝耐湿性好;二要有较高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吸收、利用水肥能力强,光合性能好,灌浆速度快,成穗多,中高秆;三是小麦品质要与土质类型相适应,沿河砂质土壤类型宜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低的弱筋专用品种,岗岭黏质土壤类型要以中筋品种为主。

选用良种必须要合理搭配不同的品种。搭配品种时要掌握3个原则:一是品种不宜过多,主次要分明,在同一土壤类型上宜选用2~3个品种,要有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二是品种特性要相对互补,增强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同一土壤类型要选用品质相同的品种,便于优质小麦防杂保优和粮食部门收购、加工。

(四)适量播种

从淮南稻茬麦的生产情况看,合理密植要考虑麦田的水、肥条件、播种方式、品种特性、播期等综合因素,然后确定适宜的播种量。近年来,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通过适当降低播种量,提高用肥量,采用条播的播种方式,小麦单产连年稳定在6000kg/hm2左右,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30%以上,为淮南稻茬麦获得高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淮南稻茬麦一般采用条播或撒播两种播种方式,条播小麦落籽深浅一致,盖土均匀,出苗整齐迅速,种子损失少,宜减少播种量;撒播小麦落籽深浅不一,盖土有深有浅,掩埋过深的不易出苗,浮籽易被鸟食,种子损失较多,应增加播种量。在考虑播种方式的同时,还要结合小麦品种特性适当增减播种量,半冬性品种播种较早,分蘖较多,应减少播种量;弱春性品种播种较晚,分蘖较少,应增加播种量。在适播期内,机播半冬性品种用种量一般为9kg/亩,弱春性品种用种量一般为10kg/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0万亩。

(五)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提高播种质量要从3个方面着手。

1.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提高种子活力;要对种子进行精选,除去秕粒、病粒、碎粒和草籽、泥沙等夹杂物,选用饱满粒做种子;要对所选用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了解其发芽率、发芽势,作为确定播种量的参考依据,防止因发芽率低造成缺苗现象的发生。一般播种用的种子发芽率应在85%以上。

2.要采用科学的播种方式

近年来淮南稻茬麦机播面积逐年增大,播种质量逐年提高。使用机械播种时,播种前要对播种机进行适当调整:播种量达到设计播量的要求,行宽20cm,入土深度3~5cm,根据墒情适当加、减入土深度。机械操作时要达到:播行直,下种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接茬准,镇压实,行距稳定,提放整齐,做到不重播、漏播、播得整齐,覆土良好,便于管理。人工撒播的田块要在单次直耙后撒种,防止覆土过深,影响出苗,撒种分两次进行,先全面,后补稀,做到均匀一致,然后横耙、直耙两次覆土,尽量多盖籽,提高出苗率。

3.要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

淮南稻茬田种植水稻时淹水时间长,地下害虫较少,应重点防治田埂、地边的地下害虫,病害以黑穗病、纹枯病和土传花叶病为主,可进行土壤处理或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

二、淮南稻茬麦越冬前和越冬期的麦田管理

(一)越冬前和越冬期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

淮南稻茬麦此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壮苗,保证苗全、苗匀、苗齐、安全越冬。苗壮就是分蘖较多、粗壮、叶宽色深,根系发达;苗全就是保证整块麦田全苗,没有漏播和缺苗断垄现象;苗匀就是要求麦苗分布均匀,无疙瘩苗;苗齐是指整块麦田出苗、生长整齐;安全越冬就是要减轻麦苗冻害,减少枯叶、死蘖,防止冻死苗现象发生。

淮南稻茬麦区冬季降水较多,水分管理上应以排除田间积水为主,防止渍害发生。麦播结束后,要及时清理三沟积土和杂物,保持三沟通畅,降雨后要视田间积水情况及时修整,排除积水。在个别严重干旱年份,也可结合施肥进行冬灌。降雨或冬灌结束后,要适时耧划松土,避免因土壤板结,发生龟裂危害,拉断小麦根系。

淮南稻茬麦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常常导致死苗、死蘖、死心和籽粒缺位。

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如下。

1.因播期不当发生冻害

淮南稻茬麦以弱春性品种为主,如果播种过早,温度较高,小麦生长较快,进入越冬期就可以拔节,抗寒能力大大降低;播种过晚,麦苗瘦弱,冻害也会较重发生。

生产上注意选用抗冻品种,提高品种的抗冻能力;要适时播种,培育冬前壮苗,使植株制造较多的有机养料,增加植株体内特别是分蘖节细胞糖的含量;越冬前要及时划锄,防止龟裂,使地面土壤细碎、平整,防止透风;要壅土、盖粪或浇水,改善分蘖节处的温度状况。

2.旺长小麦突遇寒流造成的冻害

近年来,暖冬年份时有发生。暖冬常使小麦在年前出现旺长,植株抗寒能力降低,如果温度突然下降,冻害就会发生。防止此类冻害,对有旺长苗头的田块要推迟施用越冬肥,采用深耘断根措施有良好的效果,能断老根,长新根,深扎根,促进根系发育,对地上部可控制旺长,减少分蘖;对已发生冻害的田块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为年前旺长,土壤中养分消耗较多,特别是发生主茎死心的田块,需要促使次生分蘖成穗,因此,需要补施速效氮肥,促使麦苗由弱转壮,提高亩穗数,增加穗粒数。

(二)根据弱苗产生的原因分类管理

淮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条件恶劣,弱苗面积较大,在冬前和冬季管理时要尽早查明弱苗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使麦苗由弱变壮。

(1)由于雨雪天气多,降水量大,土壤黏重,排水不畅,通气不好,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形成麦苗瘦弱,叶尖发黄。此类麦田应及时排除积水,抢晴天中耕松土,散墒通气。

(2)由于土壤墒情不好,或板田翻后就撒籽播种,掩种过深,造成小麦出苗时间长,籽粒营养消耗过多,麦苗瘦弱,叶片细长。应及时排查,除去表土,帮助麦苗出土,或进行清棵,使麦苗分蘖节盖土厚度变浅,以促进麦苗茁壮成长。

(3)由于整地粗放,暗坷垃较多,土壤过于疏松,小麦根系扎得不好,麦苗缩心、黄叶、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应采取镇压、浇水等措施补救。

(4)由于秋季温度较高,播种较早、播量较大,麦苗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麦田,要及早深耕断根,以控制新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旺盛生长,促使大蘖缓慢生长,在此基础上适当补施氮肥。

(5)由于严重缺氮、缺磷。缺氮的叶窄、色淡,应及时追施氮肥;缺磷的,苗小叶黄,根系不发达,次生根发生很少,有时叶尖发紫,应追施磷肥。

(6)由于地下害虫、纹枯病、土传花叶病等为害而形成苗黄、死苗的,应及时防治病虫害。

三、淮南稻茬麦春季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春季麦田管理任务,针对不同苗情分类管理。

(一)一类苗的麦田管理

一类苗群体一般为60万~80万/亩,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应注意促控结合,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壮秆大穗为主。

(1)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已重施越冬期肥、群体70万~80万/亩的一类麦田。这类壮苗,群体大、分蘖多、肥力高,于返青期进行深锄或深耕断根,可以促进根系发育,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有效分蘖的良好生长,促成大穗。

肥料运筹上可实施氮肥后移,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作用的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一般在小麦拔节期的中末期结合降雨,迫施尿素6kg/亩,以获得更高产量。

(2)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亩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降雨追尿素90kg/hm2

(二)二类苗的麦田管理

此类苗的群体一般为45万~60万/亩,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管理的重点是促麦苗早返青、早生长,培育壮苗,促进麦苗春季分蘖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已经施过越冬肥,土壤水分适宜,不缺墒的麦田,早春应抢晴天划锄,以破除板结,松土、保墒、通气,提高地温。如果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0万~60万/亩,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施尿素7.5kg/亩;如果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万~50万/亩,在小麦起身期追施尿素7.5kg/亩。

(三)三类苗的麦田管理

三类苗的群体在675万/hm2(45万/亩)以下,属于弱苗类型,要在促使麦苗早返青、早生长、育壮苗上多下工夫。如有缺苗断垄的,还要在早春开展疏苗移栽,疏密补稀,尽量减少缺苗断垄。肥水管理上以促为主,加大管理措施,促蘖增根,提高成穗率,力促穗多。

(1)对群体在40万/亩以下的弱苗麦田,春季追肥应立足“早”字,分次追肥,第一次,于返青始期,追施尿素150kg/hm2,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第二次在拔节后期,追施尿素37.5kg/hm2,提高穗粒数。

(2)对基本苗较大,群体在40万~45万/亩的麦田,一般在返青至起身期追肥,追施尿素150kg/hm2

(3)对于严重干旱引起的弱苗麦田,应结合施肥在返青期浇水抗旱;对因渍害引起的弱苗,在施好返青肥的基础上,要及时排干田间积水,抢晴天划锄破土。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追肥中配施磷酸二铵。

(四)旺苗麦田的管理

这类麦田一般年前茎蘖数达80万/亩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极易发生早春冻害。拔节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春季肥水管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控为主,促控结合的管理措施。

(1)对于播种过早,年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每亩总茎数在80万/亩左右,可以看苗情在返青后、起身前期追肥。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期追肥。一般追施尿素7.5kg/亩左右,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形成小穗。

(2)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要综合采取下列措施:深耕断根控制无效分蘖;早春不急于施肥浇水,在拔节前后分蘖两极分化已基本完成,叶色开始自然落黄时再追肥,追尿素75kg/hm2;拔节初期喷洒矮壮素进行化学控制,缩短基部节间,防止倒伏。

(五)关于预防晚霜冻害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

(1)预防小麦的晚霜冻害根据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前,对极易受冻的旺长麦田及时浇水,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是预防或减轻晚霜冻害的有效办法。霜冻已经发生,应立即施用速效氮肥,并浇水,以促进未受冻害的小分蘖和新生分蘖快速健壮发育,减少损失。受冻后麦田施肥浇水越早越好,否则减产严重。

(2)及早防治病虫害由于淮南稻茬麦区越冬期和春季温度总体较高,害虫极为活跃,主要以红蜘蛛、蚜虫和黏虫为主,病害以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早防治。

四、淮南稻茬麦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搞好水分管理

麦田后期要十分重视水分管理,如果降雨时间过长,雨水过多,要在降雨前后及时清理厢沟,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水位,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持根系活力,达到延长根、叶功能期的目的。

淮南稻茬麦后期一般不再浇水,如果出现严重干旱天气,已严重影响到籽粒正常灌浆时,有灌溉条件的田块要根据情况适当浇抽穗扬花水和灌浆水,使麦田土壤含水量达到20%~22%,以满足植株对于水分的要求。浇灌浆水时,由于麦穗已较沉重,要注意有风不浇,以防止倒伏。

(二)搞好根外追肥

试验证明,在小麦抽穗到乳熟期进行根外追肥,能及时为小麦后期生长提供所需的氮、磷养料,延迟次生根早衰,使叶片功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有利于籽粒饱满。生产中一般喷施磷酸二氢钾15kg/hm2,同时能达到抗干热风的作用。

(三)大力防治病虫害

小麦抽穗以后,每年经常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黏虫和蚜虫等的为害,必须积极主动防治。实践证明,小麦抽穗以后,无论哪种病虫害,如果遭受严重为害而不防治,均可造成严重减产。

(四)防止渍害

渍害是淮南稻茬麦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全生育期均能受害,其中以小麦生长后期的为害最重,这时渍害发生时常造成植株枯死,千粒重降低,减产十分严重,生产中应重点防治。

渍害的发生通常有以下3种原因。

一是降雨过多造成渍害。淮南稻茬麦区在小麦抽穗后连续阴雨7天以上或大雨3天以上均能发生渍害,常引起根系早衰,叶片早枯,籽粒变秕。特别是灌浆后期,往往因大雨过后猛晴,气温骤然升高,形成渍害型高温逼熟,粒重可比常年降低7g左右。防止此类湿害一般采用清沟排水,选用耐湿能力强的品种加以解决。

二是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渍害。此类渍害一般发生在岗岭阶梯式麦田里,由于上下麦田地势落差大,导致下田地下水位高,麦田土壤长期含水过多,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造成苗黄苗弱。也有的是因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透水性差,田间沟渠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易升不易降,如果遇到阴雨天气,麦田排水很慢,使麦根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从而影响根系下扎并造成烂根,常常造成植株枯死。防止此类渍害一要开好三沟,深挖围沟,降低地下水位;二要搞好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天能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三是因土质黏重引起的渍害。淮南稻茬麦区土质多为黏土和黏壤土,犁底层深厚,保水能力强,透水性差,再加上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要求水稻田有一定的保水性,长时间浸水减缓了水分的下渗,不利于排除“潜水层”,造成“土壤渍害”。防止此类渍害一要适度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水分下渗能力;二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因透水、透气性差造成的危害。

(五)适时、分类收获

淮南小麦收获,一要做到适时,即小麦在蜡熟期收获,此时穗下节间呈金黄色,籽粒已全部转黄,但内部呈蜡质状,含水量为25%~30%。一般根据天气,抢在雨前进行收获晾晒。如果收割过早,小麦灌浆不充分,籽粒不饱满,产量反而不高,品质也不好,收割过晚,产量同样不高,所以收割小麦必须强调适时。在适宜收获期内,人工收割要适当提前,机械收割宜在蜡熟后期进行。二要在收获时做到分类进行,根据小麦不同的品质和用途,分类收割,分类晾晒,分类贮运,提高小麦的经济价值和商品质量,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