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葡萄虫害

葡萄虫害

所属图书:葡萄高效栽培与病虫害识别图谱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三军;宋银花;崔改泵;马广洋 出版时间:2018-01
字号:

葡萄虫害

第一节 绿盲蝽

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Meyer-Dur.),又名花叶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寄主植物多,可为害果树、蔬菜、棉花、苜蓿等多类作物,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绿盲蝽在葡萄上的为害日益严重,已成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一、分布与为害

绿盲蝽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均普遍发生。国外分布于日本、欧洲、美国等地。绿盲蝽以成、若虫刺吸为害葡萄的幼芽、嫩叶、花蕾和幼果,刺的过程分泌毒汁,吸的过程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受害部位细胞坏死或畸形生长。葡萄嫩叶被害后,先出现枯死小点,随叶芽伸展,小点变成不规则的多角形孔洞,俗称“破叶疯”(彩图9-1-1);花蕾受害后即停止发育,枯萎脱落;受害幼果粒初期表面呈现不很明显的黄褐色小斑点,随果粒生长,小斑点逐渐扩大,呈黑色,受害皮下组织发育受阻,渐趋凹陷,严重的受害部位发生龟裂,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二、形态特征

卵:长约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若虫共5龄,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5龄若虫全体鲜绿色,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复眼灰色。翅芽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彩图9-1-2、彩图9-1-3)。

成虫:体长约5毫米,雌虫稍大,体绿色。复眼黑色突出。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第3、第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黑色小刻点。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

三、生活史与习性

1年发生3~5代,主要以卵在各种果树树皮内、芽眼间、枯枝断面,棉花枯断枝茎髓内及杂草或浅层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越冬卵开始孵化,越冬代卵孵化期较为整齐,4月下旬,葡萄萌芽后即开始为害,5月上中旬展叶盛期为为害盛期,5月中下旬幼果期开始为害果粒,5月下旬后气温渐高,虫口渐少。第1、第2、第3、第4代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为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产卵越冬。

成虫飞翔能力强,若虫活泼,白天潜伏,稍受惊动,迅速爬迁,白天不易发现。主要于清晨和傍晚在芽、嫩叶及幼果上刺吸为害。这就是只看到破叶、看不到虫子的原因。成虫寿命较长,30~40天,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可持续20~30天,且产卵一般具有趋嫩性,多产于幼芽、嫩叶、花蕾和幼果等组织内,但越冬卵大多产于枯枝、干草等处。

四、发生与环境

(一)气候

绿盲蝽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喜温暖、潮湿环境,高湿条件下,若虫活跃,生长发育快,雨多的年份,发生较重。气温20~30℃、相对湿度80%~90%最易发生为害。近年来5月上中旬气温、湿度条件适合,是造成绿盲蝽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寄主

绿盲蝽食性杂,但以前只在牧草、棉花上危害严重,近些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大面积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由于抗虫棉生长前期抗虫性较好,棉田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和繁衍,虫源基数逐年增加,使其逐渐成为葡萄、枣树、苹果及蔬菜等多种作物上的重要害虫。葡萄园内或周围种植棉花、牧草、枣树、豆科作物等喜食植物,对其早春食物衔接、养分补充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其种群发生。

(三)天敌

绿盲蝽天敌种类较多,卵寄生蜂有点脉缨小蜂、盲蝽黑卵蜂、柄缨小蜂。捕食性天敌有花蝽、草蛉、姬猎蝽、蜘蛛等。自然条件下对其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五、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清理越冬场所。在葡萄越冬前(北方埋土防寒前),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剪除有卵剪口、枯枝等。

(2)及时清除葡萄园周围棉田中的棉柴、棉叶,清除树下及田埂、沟边、路旁的杂草及刮除四周果树的老翘皮,剪除枯枝集中销毁。减少、切断绿盲蝽越冬虫源和早春寄主上的虫源。

(3)葡萄生长期间及时清除果园内外杂草,及时进行夏剪和摘心,消灭其中潜伏的若虫和卵。

(二)物理防治

每4公顷果园悬挂1台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绿盲蝽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

(三)化学防治

(1)统一防治。绿盲蝽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一家一户防治效果不理想,要根据预测预报发动村民统一防治,有条件的乡(镇)、村要成立机防专业队,做到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行动。

(2)适宜的防治时机。绿盲蝽具有昼伏夜出习性,成虫白天多潜伏于树下,沟旁杂草内,多在夜晚和清晨为害。所以,喷药防治要在傍晚或清晨进行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注意保护利用天敌。绿盲蝽的自然天敌种类多,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以保护天敌为前提,尽量选用对天敌毒性小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4)早春葡萄芽前,全树喷施一遍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卵及初孵若虫。越冬卵孵化后,抓住越冬代低龄若虫期,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吡虫啉、啶虫脒、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氢菊酯等。连喷2~3次,间隔7~10天。喷药一定要细致、周到,对树干、地上杂草及行间作物全面喷药,做到树上、树下,喷严、喷全,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第二节 透翅蛾

葡萄透翅蛾(Paranthrene regalis Butler),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主要为害葡萄,也可为害苹果、梨、桃、杏、樱桃等,是葡萄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一、分布与为害

葡萄透翅蛾分布较广,国内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及四川等葡萄产区;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

幼虫为害葡萄嫩枝及1~2年生枝蔓,初龄幼虫蛀入嫩梢,蛀食髓部,使嫩梢枯死。幼虫长大后,转到较为粗大的枝蔓中为害,被害部肿大呈瘤状,蛀孔外有褐色粒状虫粪,枝蔓易折断,其上部叶变黄枯萎,果穗枯萎,果实脱落(彩图9-2-1)。轻者树势衰弱,产量和品质下降;重者致使大部枝蔓干枯,甚至全株死亡。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30~36毫米,体蓝黑色至黑褐色,触角黑紫色,头顶、颈部、后胸两侧、下唇须第3节橙黄色。前翅红褐色,前缘、外缘及翅脉黑色,后翅半透明,前后翅缘毛均为紫色。腹部有3条黄色横带,分别在第4、第5节及第6节,以第4节横带最宽,第6节后缘次之,第5节上的最细。雄蛾腹末两侧各有1长毛束。

卵:长1.1毫米,椭圆形,略扁平,紫褐色。

幼虫:体长25~38毫米,全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红褐色,胸腹部淡黄白色,老熟时淡紫红色,全体疏生细毛。前胸盾具倒“八”字纹,胸足淡褐色,围气门片褐色(彩图9-2-2)。

蛹:体长约18毫米,红褐色。腹部2~6节背面各有2横列刺,7~8节各有1横列刺。末节腹面亦有1横列刺。

三、生活史与习性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蔓里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活动,在越冬处的枝条里咬一个圆形羽化孔,后吐丝作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5月中旬至6月羽化,一般成虫羽化盛期和葡萄开花盛期相一致。成虫羽化后即可开始交配、产卵,雌雄虫一生只交尾一次。成虫飞翔力强,白天活动。卵多产在直径0.5厘米以上的新梢上,产于叶腋、叶片、果穗、卷须、嫩芽等处,但以叶腋和叶片最多。卵多散产,个别有2~4粒在一处的,1头雌虫一生平均产卵79~91粒,卵期10天。初孵幼虫多从叶柄基部侵入嫩梢,蛀孔处呈紫红色。幼虫蛀入枝蔓后,先向枝蔓先端蛀食,致使蔓梢很快枯死。此后转向枝蔓基部方向蛀食,受害部位呈现膨肿状或形成瘤状突起,受害处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脱落。幼虫可进行2~3次转移为害,越冬前转移到2年及以上生枝蔓蛀食为害,遇震动或风吹时常造成折断或枝蔓枯死,9—10月以老熟幼虫越冬。

四、发生与环境

(一)树龄

随树龄增加株蛀害率加重。因为成虫喜欢在长势旺盛、枝叶茂密的植株上产卵,随树龄增加,主干增粗,枝梢生长旺盛,营养丰富,为害加重。

(二)生育期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受害不同。从萌芽生长期开始为害,以开花期和浆果期受害最重,浆果成熟采收期,为害逐渐减轻。

(三)天敌

调查发现该虫蛹的寄生蜂有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幼虫期和蛹期有白僵菌寄生。

五、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冬、春季剪除虫枝。修剪时结合冬季修剪,认真剪除虫枝,予以烧毁。春季萌芽期再细心检查,凡枝蔓不萌芽或萌芽后萎缩的,虫枝应及时剪除,以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源。

(2)生长季节,幼虫孵化蛀入期间,发现节间紫红色的先端嫩梢枯死,或叶片凋萎,或先端叶边缘干枯的枝蔓均为被害枝蔓,及时剪除。7、8月以后,发现有虫粪的较大蛀孔,可用铁丝从蛀孔刺死或钩杀幼虫。

(二)化学防治

(1)药液注射。用注射针筒向幼虫排粪孔内注入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00倍液,然后用湿泥封口。

(2)卵孵化高峰喷施化学药剂。种类有:三唑磷、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氢菊酯等,1年只需施药1次就能消除葡萄透翅蛾的危害。

第三节 葡萄介壳虫类

一、东方盔蚧(Parthenolecanium orientalis Bourchs)

又名远东盔蚧、扁平球坚蚧等。属同翅目,蚧总科,坚蚧科。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主要寄主有桃、杏、苹果、梨、山楂、核桃、葡萄、刺槐、国槐、白蜡、合欢等,其中以葡萄、桃、刺槐受害最重。

(一)分布与为害

东方盔蚧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青海等葡萄产区。以雌成虫、若虫为害葡萄枝干、叶片和果实(彩图9-3-1、彩图9-3-2)。雌成虫和若虫附着在枝干、叶和果穗上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黏液,招致霉菌寄生,表面呈现烟煤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枝条严重受害后枯死,果面被污染,造成树势衰弱,使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二)形态特征

雌成虫:黄褐色或红褐色,扁椭圆形,体长3.5~6.0毫米,体宽3.5~4.5毫米,体背中央有4纵排断续的凹陷,凹陷内外形成5条隆脊。体背边缘有横列的皱褶排列较规则,腹部末端具臀裂缝。

卵:长椭圆形,淡黄白色,长径0.5~0.6毫米,短径0.25毫米,近孵化时呈粉红色,卵上微覆蜡质白粉。

若虫:初龄若虫扁椭圆形,长径0.3毫米,淡黄色。触角和足发达,具有一对尾毛。3龄若虫黄褐色,形似雌成虫。越冬2龄若虫体赭褐色,椭圆形,上下较扁平,体外有1层极薄的蜡层,虫体周边锥形刺毛达108条。

(三)生活史与习性

东方盔蚧在葡萄上每年发生2代,以2龄若虫在枝蔓的裂缝、叶痕处或枝条的阴面越冬。翌年4月葡萄出土后,随着气温升高越冬若虫开始活动,爬至1~2年生枝条或叶上为害。4月上旬虫体开始膨大并蜕皮变为成虫,4月下旬雌虫体背膨大并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在体下介壳内,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通常孤雌生殖,每雌产卵1400~2700粒,卵期20~30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若虫爬到叶片背面固定为害,少数寄生于叶柄。6月中旬蜕皮为2龄若虫并转移到当年生枝蔓、穗轴、果粒上为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第2代若虫8月孵化,中旬为盛期,仍先在叶上为害,9月蜕皮为2龄后转移到枝蔓越冬。

此虫在红玫瑰、金后、红鸡心、龙眼上发生严重。该虫的捕食性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小红点瓢虫等,黑缘红瓢虫是其主要天敌,1头黑缘红瓢虫一生可食2000余头东方盔蚧个体。田间寄生蜂的寄生率一般可达10%。

(四)防治方法

(1)杜绝虫源。注意不要采用带虫接穗,苗木和接穗出苗圃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果园附近防风林,不要栽植刺槐等寄主林木。

(2)冬季清园。在葡萄埋土防寒前,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减少越冬虫口基数。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少用或避免使用广谱性农药,以减少对黑缘红瓢虫等天敌的杀伤。

(4)生长季药剂防治。要抓住两个防治关键:一是4月上中旬,虫体开始膨大时;二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发生严重果园于6月下旬加施一次。常用药剂:吡虫啉、啶虫脒、杀扑磷、苯氧威、吡蚜酮、毒死蜱等喷雾防治。喷药时加入渗透剂,可提高防治效果。

二、粉蚧类

据资料记载,为害葡萄的粉蚧类有四种:葡萄粉蚧(Grape mealbug)(Pseudococcus maritimus)、康氏粉蚧(Comestock mealybug)(Pseudococcus comstocki)、暗色粉蚧(Obscure mealbug)(Pseudococcus viburni)、长尾粉蚧(Longtailed mealybug)(Pseudococcus longispinus)。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正在对来自全国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以康氏粉蚧、葡萄粉蚧为例,介绍粉蚧类害虫。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Kuwana)康氏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又名梨粉蚧。食性很杂,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苹果、梨、山楂、桃、李、杏、樱桃、梅、板栗、核桃、柿、枣等多种果树及桑、杨、柳及蔬菜等多种植物。

(一)分布与为害

国内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直辖市。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嫩芽、嫩叶、果实、枝干的汁液。嫩枝受害后,被害处肿胀,严重时造成树皮纵裂而枯死。果实被害时,造成组织坏死,出现大小不同的褪色斑点、黑点或黑斑,为害处该虫所产白色棉絮状蜡粉等污染果实;排泄蜜露到果实、叶片、枝条上,造成污染,湿度大时蜜露上产生杂菌污染,形成煤污病;有煤污病的果实彻底失去食用和利用价值。粉蚧对葡萄造成的伤害不是特别严重,但危害和损失巨大(彩图9-3-3、彩图9-3-4)。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椭圆形,淡粉红色,被较厚的白色蜡粉。体缘具17对白色蜡刺,蜡丝基部粗向端渐细,体前端的蜡丝较短,向后渐长,最后1对最长,与体长接近。眼半球形,触角8节,足较发达疏生刚毛。雄成虫体长约1.1毫米,翅展2毫米左右,紫褐色,触角和胸背中央色淡,单眼紫褐色,前翅发达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尾毛较长。(彩图9-3-5)

卵:椭圆形,长0.3~0.4毫米,浅橙黄色,附有白色蜡粉,产于白色絮状卵囊内。

若虫:雌3龄,雄2龄,1龄椭圆形,长约0.5毫米,淡黄色,眼近半球形,紫褐色,体表两侧布满纤毛;2龄体长约1毫米,被白色蜡粉,体缘出现蜡刺;3龄体长约1.7毫米,与雌成虫相似。

雄蛹:长约1.2毫米,淡紫褐色,裸蛹。茧体长2.0~2.5毫米,长椭圆形,白色絮状。

(三)生活史与习性

康氏粉蚧1年发生3代,主要以卵在树体各种缝隙及树干基部附近土石缝处越冬,翌春葡萄发芽时,越冬卵孵化,爬到枝叶等幼嫩部位为害。第1代若虫盛发期为5月中、下旬,第2代为7月中、下旬,第3代为8月下旬。该虫第1代为害枝干,第2、第3代以为害果实为主。

若虫发育期雌虫为35~50天,蜕皮3次即为雌成虫,雄虫为25~37天,蜕皮2次后化蛹,雄成虫羽化的时期,正值雌虫蜕第3次皮而为雌成虫,雌雄交尾。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取食一段时间爬到枝干粗皮裂缝间、树叶下、枝杈处、果实上分泌卵囊,而后将卵产于卵囊内。每雌虫产卵200~400粒,以末代卵越冬。康氏粉蚧喜在阴暗处活动,套袋内是其繁殖为害的最佳场所,因此,套袋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的果园发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

(1)冬春防治。果实采收后及时处理果园,将虫果、旧纸袋、落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葡萄埋土防寒前(或出土上架时),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减少越冬虫口基数。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卵和若虫。

(2)生长季防治。生长期应抓住各代若虫孵化盛期,花序分离到开花前是防治第1代康氏粉蚧的关键时期,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防治,因此要根据虫口密度适时用药1~2次。套袋前的防治非常重要;套袋后,康氏粉蚧有向袋内转移为害特点,所以套袋后3~5天是防治该虫的第3个最佳时期。药剂种类和用法同东方盔蚧。

(3)土壤处理防治。在卵孵化期,根际施药,包括颗粒剂、片剂或药液土壤泼浇等。药剂一般使用具有内吸性的,如吡虫啉等。

第四节 葡萄叶蝉类

叶蝉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国内各葡萄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葡萄的叶蝉主要有两种,即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Nawa)(又名葡萄二星叶蝉或葡萄二点叶蝉)和葡萄二黄斑叶蝉Erythroneura sp.。属同翅目,叶蝉科。两种叶蝉在葡萄上常混合发生,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桃、梨、苹果、樱桃、山楂等果树。

一、分布与为害

葡萄斑叶蝉和葡萄二黄斑叶蝉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葡萄产区,尤其是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严重。

两种叶蝉在葡萄的整个生长期都能为害,以成、若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一般喜在郁闭处活动取食,故为害时先从枝蔓中下部老叶和内膛开始逐渐向上部和外围蔓延。叶片受害后,正面呈现密集的白色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焦枯,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枝条的生长和花芽分化,造成葡萄早期落叶,树势衰退。所排出的虫粪污染叶片和果实,造成黑褐色粪斑,影响当年以至第2年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二、形态特征

(一)葡萄斑叶蝉

卵: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6毫米。

若虫:体形似成虫,初为乳白色;老熟时黄白色,体长约2.0毫米(彩图9-4-1)。

成虫:体长至翅端3.0~4.0毫米,体淡黄白色。头顶有2个明显的圆形黑色斑点,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前缘有3个小黑点。小盾片前缘左右各有近三角形的黑色斑纹1个。前翅半透明,黄白色,有不规则的淡褐色斑纹。

(二)葡萄二黄斑叶蝉

卵:和葡萄斑叶蝉卵相似。

若虫:末龄若虫体长约1.6毫米,紫红色,触角、足体节间、背中浅淡黄白色。体略短宽,腹末几节向上方翘起。

成虫:体长至翅端约3.0毫米。头顶前缘有2个黑褐色斑点,复眼黑或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暗色纵纹,前缘有3个黑褐色小斑点。小盾片淡黄白色,前缘左右各有较大的黑色斑点1个。前翅表面暗褐色,后缘各有近半圆形的黄色斑纹2个,两翅合拢后在体背形成2个近圆形黄斑。成虫颜色有变化,越冬前为红褐色(彩图9-4-2)。

三、生活史与习性

(1)葡萄斑叶蝉。每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葡萄园的落叶、杂草下及附近的树皮缝、石缝、土缝等隐蔽处越冬。在华北地区,翌年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先在园边发芽早的植物上为害,如苹果、梨、桃等,待葡萄展叶后即开始为害葡萄叶片。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产卵,5月中下旬若虫盛发。第1代成虫期在5月底至6月,第2、第3代成虫分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8月下旬至9月,后期世代重叠,10月下旬以后成虫陆续开始越冬。

成、若虫多在叶背为害。雌成虫喜欢在成熟未老化的叶片上产卵,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上。在早晨、傍晚温度较低时,多潜藏于叶背面不活动,但中午阳光强烈时隐伏于叶背面避光处,活动取食高峰为7:00—9:00和18:00—20:00。成虫趋光性强,善飞蹦,受惊扰后即飞往他处。若虫受惊,则迅速爬行。

(2)葡萄二黄斑叶蝉。生活史及习性和葡萄斑叶蝉相似。

四、发生与环境

(一)气候

冬季气温偏暖对其越冬存活较为有利,春季开春早,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干旱,极利于该虫繁殖。但葡萄园环境过于干旱,或植株叶片老化,可促使其迁飞扩散,种群数量下降。

(二)寄主

葡萄园内或周围种植杏树、桑树、杨树、榆树等,对其越冬及早春及时补充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其种群发生。不同葡萄品种其发生为害程度也不同,一般叶片绒毛多的葡萄品种受害较轻,绒毛少的品种则受害重。

(三)栽培管理

该虫喜欢隐蔽的环境,一般通风透光差,修剪不好的葡萄园叶蝉为害较重。据调查,通风透光好的葡萄园百叶虫量最高为616头,通风透光差的葡萄园百叶虫量最高可达2390头。园内管理粗放,园内杂草丛生,有利其越冬及早春养分补充,为害严重。

(四)天敌

生长期有多种捕食性天敌,捕食能力强的主要为蜘蛛类,如丁纹豹蛛对葡萄斑叶蝉的日平均捕食量达5~7头。寄生性螨对葡萄斑叶蝉1、2龄的低龄若虫致死性较强。生长后期斑叶蝉卵常被寄生蜂寄生,寄生率可高达60%以上。

五、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避免果园郁闭。合理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及合理负载。生长期及时除萌、抹芽和打副梢,减少下部叶片,使葡萄枝叶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可减少叶蝉发生为害。

(2)树种合理布局。果园内部和周围不种桃、梨、苹果、樱桃、山楂等果树及桑树、杨树、榆树等林木,以减少生长季节和越冬期的中间寄主。

(3)清洁田园。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创造不利于其发生的生态条件。秋后彻底清除田间地头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其越冬场所,能显著减少虫害基数。

(二)物理防治

该虫对黄色有趋性,可设置黄板诱杀。方法:20~24厘米佳多黄板,用专用粘虫胶涂均匀,按20~30块/亩置于葡萄架上。当葡萄斑叶蝉粘满板面时,需要及时重涂。目前有两种粘虫胶,一种10天左右需要重涂一次,另一种为30天左右重涂一次(适合刮风较少的地方和温室等地使用)。

(三)化学防治

(1)防治时期。防治葡萄斑叶蝉全年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即发芽后,是越冬代成虫防治关键期;开花前后是第1代若虫防治关键期。另外,幼果期根据虫口密度使用药剂,落叶前1个半月左右注意防控越冬成虫。

(2)防治用药。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多杀菌素、甲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等药剂喷雾。要注意喷雾均匀、周到、全面;同时注意喷防葡萄园的杂草及周围的林带、杂草。

第五节 葡萄虎天牛

葡萄虎天牛(Xylotrechus pyrrhoderus Bates),属鞘翅目,天牛科。又名葡萄天牛、葡萄枝天牛。它是蛀食葡萄枝蔓的主要害虫之一。

一、分布与为害

葡萄虎天牛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及陕西、湖北、四川等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以幼虫为害枝蔓,初龄幼虫先在表皮下纵行蛀食,被害枝蔓的表皮稍隆起变黑,虫粪排于隧道内,不排出,所以不易被发现。幼虫蛀入木质部后,常将枝横向切断,造成枝条枯死,遇风容易折断,严重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彩图9-5-1)。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近圆筒形,大部黑色,头部有深而粗的刻点,触角短小,11节,仅伸到鞘翅基部。前胸背板、前、中胸腹板和小盾片深红色。前胸背板球形,长略大于宽,布有颗粒或刻点。小盾片半圆形,后端有少量黄毛。鞘翅黑色,两翅合并时,基部有“X”形黄白色斑纹,近端部有一黄白色横纹,端缘平直,外缘角极尖锐呈刺状。后胸腹板和第1、第2腹节后缘有黄色白绒毛,形成3条黄白色横纹。雄虫后足腿节长超过腹部末端,雌虫的短,仅至腹部末端(很少超过)(彩图9-5-2)。

卵:椭圆形,长约1毫米,乳白色。

幼虫:体长13~17毫米,淡黄白色,头小,无足。前胸宽大、淡褐色,后缘有“山”字形细凹纹;中胸至第8腹节背、腹面具肉状突起。

蛹:长约15毫米,初淡黄白色,后逐渐加深为黄褐色。

三、生活史与习性

每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在葡萄蔓内越冬,翌年春季葡萄发芽后开始活动,随龄期增大,可把枝条蛀空,使其充满虫粪、木屑,有时将枝条横向蛀断,使枝枯死,枝头脱落。7月间幼虫老熟在接近断口处化蛹,蛹期10~15天。8月羽化出现成虫,并产卵于芽鳞缝隙内或芽腋、叶腋缝隙处,卵散产,经5~6天孵化为幼虫,即由芽部蛀入茎内,粪便排于枝内,故从外部难以发现虫道。落叶后在节的附近,被害处表皮变黑,易于识别。

四、防治方法

(一)人工防治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节附近表皮变黑的虫枝,予以烧毁。春季萌芽期再细心检查,凡枝蔓不萌芽或萌芽后萎缩的,多为虫枝,应及时剪除。生长期随时检查,发现受害枝蔓及时剪除并深埋销毁或用铁丝插入蛀孔内刺杀幼虫。利用成虫迁飞能力弱的特点,人工捕捉成虫,一般可在8、9月早晨露水未干前进行捕捉,效果好。

(二)药剂防治

在8月成虫羽化期,利用其补充营养习性,可用敌敌畏、辛硫磷等喷雾。幼虫蛀入枝蔓后,在葡萄采收后喷施内吸性杀虫剂,或80%的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注射蛀孔并严密封堵。

第六节 葡萄蓟马

葡萄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属缨翅目,蓟马科。又称烟蓟马、葱蓟马、棉蓟马。

一、分布与为害

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寄主广泛,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苹果、李、梅、柑橘、草莓、菠萝、烟草等多种植物。

若虫和成虫锉吸葡萄幼果、嫩叶、枝蔓和新梢的汁液。幼果受害初期,果面上形成纵向的黑斑,使整穗果粒呈黑色。后期果面形成纵向木栓化褐色锈斑,严重时会引起裂果,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叶片受害后先出现褪绿黄斑,后变小,发生卷曲,甚至干枯,有时还出现穿孔(彩图9-6-1)。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8~1.5毫米,淡黄色至深褐色,体光滑,复眼紫红色,单眼3个,其后两侧有一对短鬃。两对翅狭长,透明,前翅前缘有一排细鬃毛,前脉上有10~13根细鬃毛,后脉有14~17根细鬃毛。腹部第2~第8节背片前缘有一黑色横纹。触角6~9节,略呈珍珠状。卵:长约0.3毫米,淡黄色,似肾形。若虫:体长0.6~1.0毫米,初为白色透明,后为浅黄色至深黄色,与成虫相似(彩图9-6-2)。

三、生活史与习性

一年发生6~10代,多以成虫和若虫在葡萄、杂草和死株上越冬,少数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葱、蒜返青开始恢复活动,为害一段时间后,便飞到果树、棉等作物上为害繁殖。在葡萄初花期开始发现有蓟马为害幼果的症状,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副梢二次花序上发现有若虫和成虫为害。7—8月间,几种虫态同时为害花蕾和幼果。至9月份虫口逐渐减少。10月早霜来临之前,大量蓟马迁往果园附近的葱、蒜、白菜、萝卜等蔬菜上进行为害。

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理葡萄园杂草,烧毁枯枝落叶,保持园内整洁。初秋和早春集中消灭在葱、蒜上为害的蓟马,以减少虫源。

化学防治:蓟马为害严重的葡萄园需要药剂防治,喷药的关键时期应在开花前1~2天或初花期。可使用的药剂有吡虫啉、功夫等药剂。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小花蝽、姬猎蝽等天敌,对蓟马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