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葡萄生理性病害

葡萄生理性病害

所属图书:葡萄高效栽培与病虫害识别图谱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三军;宋银花;崔改泵;马广洋 出版时间:2018-01
字号:

葡萄生理性病害

第一节 葡萄缺素症

一、氮缺素症

氮是保证葡萄正常生长结果最主要的元素之一,是原生质和酶的必要成分。氮能调节生长及结实,当其他的任何一种元素缺乏时也不会和缺氮一样很快地引起生长的停止,任何一种元素作为肥料施入土壤时也不能像氮一样迅速而明显地起作用,甚至其他元素过量地施入,也不能和氮一样表现出相反的效果。因此,氮肥管理是葡萄施肥管理中的重点。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氮供应充足时,可以大大促进植株或群体的光合总产量;但若过量施氮,可使叶片生长和发育过速,叶片内的含氮量“稀释”,并增加其他元素相对缺乏的可能性;同时枝叶旺长导致相互遮阴,光合效率下降,且枝叶旺长消耗大量营养,果实成熟期推迟、果实着色差、风味淡,不利于养分积累等,产生众多副作用。

氮素缺乏常表现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失绿黄化、叶柄和穗轴呈粉红色或红色等,氮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强,可从老龄组织中转移至幼嫩组织中,因此,老叶通常相对于幼叶会较早表现出缺素症状。

(二)防治措施

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葡萄生产上一般可在三个时期补充氮素化肥,即萌芽期、末花期后、果实采收后,每亩施尿素30~40千克或相当氮素含量的其他氮素化肥。

二、磷缺素症

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

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

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

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葡萄植株缺乏磷元素时表现叶片较小、叶色暗绿、花序小、果粒小、果实小、单果重小、产量低、果实成熟期推迟等,一般对生殖生长的影响早于营养生长(彩图11-1-1)。

(二)防治措施

葡萄磷元素的补充仍以土壤施入为主,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宜在花期前后和果实采收后施入适当化肥,可选用磷酸铵、磷酸二氢钾或含磷的果树专用肥料等。每亩施过磷酸钙10~15千克或相当磷素的其他磷肥。

三、钾缺素症

钾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积累和运转有关,可提高果实含糖量、降低含酸量,促进芳香物质和色素的形成,有利浆果成熟,同时对细胞壁加厚和提高细胞液浓度有良好的作用,从而促进枝蔓成熟,加强养分的贮藏和积累,提高抗病力和抗寒性。钾还对葡萄花芽的分化、根系发育有促进作用。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葡萄有“钾质植物”之称,在生长结实过程中对钾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缺钾时,常引起碳水化合物和氮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受阻,植株抗病力降低;枝条中部叶片表现扭曲,以后叶缘和叶脉间失绿变干,并逐渐由边缘向中间焦枯,叶子变脆容易脱落;果实小、着色不良,成熟前容易落果,产量低、品质差。钾过量时可阻碍钙、镁、氮的吸收,果实易得生理病害(彩图11-1-2)。

(二)防治措施

葡萄钾元素的补充以土壤施入为主,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宜在花期前后和果实采收后施入适当化肥,可选用硫酸钾或含钾的果树专用肥料等。每亩施入20千克硫酸钾或相当钾素量的其他钾肥。

四、钙缺素症

钙元素参与细胞壁形成、调节光合作用,是一些酶的激活剂,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钙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缺钙时新梢嫩叶上形成褪绿斑,叶尖及叶缘向下卷曲,几天后褪绿部分变成暗褐色,并形成枯斑。缺钙可使浆果硬度下降,贮藏性变差等。

葡萄缺钙常发生在酸度较高的土壤上,同时过多的钾、氮、镁供应也可以使植株出现缺钙症状。葡萄根系对钙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花期到转色期,吸收量占全年总量的60%。

(二)防治措施

可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pH值,土壤施入硝酸钙或氧化钙,控制钾肥施入量,调节葡萄树体钾/钙比例。根据叶柄营养分析,使钾/钙比在1.2~1.5为宜,如果高于此值,减少钾或增加钙。钙也可通过叶面喷肥加以补充,缺钙严重的果园,一般可于葡萄生长前期、幼果膨大期和采前1个月叶面喷布钙肥,如硝酸钙、氯化钙等,浓度以0.5%为宜。钙在葡萄体内移动性差,因此,以少量多次喷布效果为佳。

五、硼缺素症

硼能促进葡萄花粉管的萌发和生长,促进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减少无籽小果比率,提高产量,促进芳香物质的形成,提高含糖量,改善浆果品质。同时,硼可以促进新梢和花序的生长,使新梢成熟良好。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葡萄缺硼时可抑制根尖和茎尖细胞分裂,生长受阻,表现为植株矮小,枝蔓节间变短,副梢生长弱;叶片小、增厚、发脆、皱缩、向外弯曲,叶缘出现失绿黄斑,叶柄短、粗。根短、粗,肿胀并形成结,可出现纵裂。硼元素对花粉管伸长具有重要作用,缺乏时可导致开花时花冠不脱落或落花严重,花序干缩、枯萎,坐果率低,无种子的小粒果实增加(彩图11-1-3)。

硼的吸收与灌溉有关,干旱条件下不利于硼的吸收,另一方面,雨水过多或灌溉过量易造成硼离子淋失,尤其是对于沙滩地葡萄园,由此造成的缺硼现象较为严重。

(二)防治措施

硼缺素症的防治可在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注意适时适量灌水的基础上,在花前1周进行叶面喷硼,可喷21%保倍硼2000倍液或0.3%硼酸(或硼砂)等,在幼果期可以增喷一次。在秋季叶面喷硼效果更佳,一是可以增加芽中硼元素含量,有利于消除早春缺硼症状,二是此时叶片耐性较强,可以适当增加喷施浓度而不易发生药害。在叶面喷肥的同时应注意土壤施硼,缺硼土壤施硼宜在秋季每年适量进行,每亩每年施入硼砂500克,效果好于间隔几年一次大量施入。土壤施入硼时应注意均匀,以防局部过量而导致不良效果。

六、锌缺素症

锌元素参与多种酶促反应和植物激素的合成,尤其是与植物生长素和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缺锌时植株生长异常,新梢顶部叶片狭小,呈小叶状,枝条纤细,节间短。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叶脉间失绿黄化,呈花叶状。果粒发育不整齐,无籽小果多,果穗大小粒现象严重,果实产量、品质下降。锌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差,在植物体内,当锌充足时,可以从老组织向新组织移动,但当锌缺乏时,则很难移动(彩图11-1-4、彩图11-1-5)。

葡萄树栽植在沙质土壤、高pH值土壤、含磷元素较多的土壤上,易发生缺锌现象。

(二)防治措施

防治缺锌症可从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做起,补充树体锌元素最好的方法是叶面喷施。茎尖分析结果表明,补充锌的效果仅可持续20天,因此锌应用的最佳时期为盛花期前2周到坐果期。可应用锌钙氨基酸、硫酸锌等。另外,在剪口上涂抹150克/升硫酸锌溶液对缺锌株可以起到增加果穗重、增强新梢生长势和提高叶柄中锌元素水平的作用。落叶前使用锌肥,可以增加锌营养的贮藏,对于解决锌缺乏问题非常重要和显著;落叶前补锌,开始成为重要的补锌形式。

七、铁缺素症

铁元素是植物许多蛋白和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叶绿素的重要组成物质,同时参与体内一系列代谢活动。

(一)症状及发生特点

铁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葡萄缺铁时首先表现的症状是幼叶失绿,叶片除叶脉保持绿色外,叶面黄化甚至白化,光合效率差,进一步出现新梢生长弱,花序黄化,花蕾脱落,坐果率低(彩图11-1-6)。

葡萄缺铁常发生在冷湿条件下,此时铁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差,不利于根系吸收。同时铁缺乏还常与土壤较高pH值有关,在此条件下铁离子常呈不为植物所利用形态。

(二)防治措施

克服铁缺素症的措施应从土壤改良着手,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盐碱化和过分黏重,促进土壤中铁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态。同时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对铁缺素症进行矫正,可在生长前期每7~10天喷一次螯合铁2000倍液或0.2%硫酸亚铁溶液。铁缺乏症的矫正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节 葡萄气灼病(缩果病)

葡萄气灼病,亦称为缩果病,是与特殊气候条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理性病害,为水分生理失调和高温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属于“生理性水分失调症”之一。气灼病为红地球葡萄常见病害之一,尤其是果实套袋后发生较多;在其他葡萄品种上,气灼病也时有发生,有些年份非常严重。气灼病发生严重时,病穗率可在80%以上,产量损失可达10%~30%。在我国1998年的宁夏葡萄产区(贺兰山东麓)、2001年山西省晋南葡萄产区均发生了大范围的且比较严重的气灼病,损失惨重。

在葡萄生产中,有些地区的果农把气灼病误认做“日烧病”。严格的讲,两者在发生时期、为害症状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应区别对待。

一、发生时期与症状

气灼病一般发生在幼果期,从落花后45天左右,至转色前均可发生,以幼果期至封穗期发生最为严重。首先表现为失水、凹陷、浅褐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大为大面积病斑,整个过程基本上在2小时内完成。病斑面积一般占果粒面积的5%~30%,严重时一个果实上会有2~5个病斑,从而导致整个果粒干枯。病斑开始为浅黄褐色,而后颜色略变深并逐渐形成干疤(几个病斑的果实,整粒干枯形成“干果”)。病斑常发生在果粒近果梗的基部或果面的中上部,在果粒的侧面、底部也可发生(彩图11-2-1至彩图11-2-3)。发生部位与阳光直射无关,在叶幕下的背阴部位、果穗的背阴部及套袋果穗上均会发生。如土壤湿度大(水浸泡一段时间后)、遇雨水(在葡萄粒上有水珠)后,若忽然高温,在有水珠的部分易出现气灼病。

二、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气灼病是由于“生理性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病害,与特殊气候、栽培管理条件密切相关。任何影响葡萄水分吸收、加大水分流失和蒸发的气候条件、田间操作,都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连续阴雨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天气转晴后的高温、闷热天气,易导致气灼病发生。这可能是由于根系被水长时间浸泡后功能降低,影响水分吸收;而高温需要蒸腾作用调节体温,需要比较多的水分,植株需水与供水发生矛盾,导致水分生理失调而发生气灼病。

气灼病发生情况在品种间有差异,如红地球、龙眼、白牛奶等品种气灼病相对较易发生。葡萄套袋,尤其是套袋前大量疏果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土壤通透性差(土壤黏重、长期被水浸泡)、土壤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葡萄气灼病的防治,从根本上是保持水分的供求平衡。因此,防治气灼病要从保证根系吸收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水分的稳定供应入手。首先要培养健壮、发达的根系,可采用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通透性、调整负载量、防治根系和地上部病虫害等措施,有利于根系呼吸和根系功能正常,避免或减轻气灼病。水分的供应,包括土壤水分供应和水分在葡萄体内的输导两个方面。在易发生气灼病的时期(大幼果期),尤其是套袋前后,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水分供应一般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土壤不能缺水,缺水后要注意浇水。滴灌是最好的浇水方法,如果大水漫灌,要注意灌溉时间,一般在18:00至早晨浇水,避免中午浇水。第二,保持水分。有机质含量丰富、覆盖草或秸秆等,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减少或避免气灼病。另一方面,主蔓、枝条、穗轴、果柄出现问题或病害,会影响水分的输导,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尤其是穗轴、果柄的病害,如霜霉、灰霉、白粉等病害,及镰刀菌、链格孢为害,均影响水分传导。所以,花前花后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花序和果穗的病害防治非常重要。从近几年的调查看,病虫害规范防治的葡萄园,可有效避免或减少穗轴、果柄伤害,能减轻或避免气灼病的发生。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关系。如果根系弱,要减少地上部的枝、叶、果的量,保持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一致,会减轻或避免气灼病。

第三节 裂果

一、发生时期与症状表现

主要发生在浆果近成熟期,表现为果皮开裂。裂果不仅影响果实的外观,而且会导致外源微生物的侵染,发生腐烂(酸腐病),严重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彩图11-3-1)。

二、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葡萄裂果一般是由于水分吸收不平衡而导致的果皮破裂,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葡萄果实在较长时间的干旱条件下突然大量吸水,引起果实含水量急剧增加,使果实皮层细胞的体积大幅度增加,而果实表皮细胞膨大较慢造成果实内外生长失调而形成裂果。引起葡萄裂果的原因还有果穗的粒间过于紧凑,后期因果实膨大而互相挤压造成裂果;病虫的为害和机械损伤,使果皮受到一定的损害,进而降低了果皮抗内压的能力,从而导致裂果;药害造成的果皮伤害,导致果皮韧性减小等。因此,影响葡萄裂果的主要因素如下。

(1)水分供求平衡问题。尤其是在持续高温久旱的情况下,突遇大雨或大水灌溉,造成土壤和空气湿度急剧变化,使果肉细胞迅速膨大,易造成裂果。

(2)与土壤条件有关。一般在地势低洼、易板结、排水不良、通透性差、易旱易涝的黏土上易裂果;土层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沙壤土上裂果轻。

(3)与品种有关。一般乍娜、里扎马特、香妃等品种裂果严重,而京亚、红地球等品种不易发生裂果。

(4)与果皮强度有关。果皮强度随着果实成熟急剧下降,同一果粒不同部位降低的幅度不同。如玫瑰露葡萄,果粒密集,接触部位果皮薄,果皮强度降低幅度大;巨峰着色期,果顶部出现小龟裂或从蒂部到果粒中部产生纹状凹陷,这些部位果皮强度低,易裂果。

(5)与某些病虫害有关。白粉病为害后,果皮硬化失去弹性,硬核期后从果顶纵裂。红蜘蛛为害后,果面形成褐色锈斑,多为果蒂纵裂。

(6)与栽培管理有关。一般树势弱、光照差、通风不良及施氮肥过多的果园裂果重。负载量大、叶果比小、着色延迟,易诱发裂果。

(7)与农药使用有关。幼果期,尤其是落花后的45天以内,农药的品种或使用不当,造成果皮伤害,后期容易裂果;喷布乙烯利或赤霉素易造成裂果。

三、防治措施

在易发生裂果的地区首先选择不易裂果的品种;栽培措施中应着重保持果实发育后期水分的供求平衡与水分供应的稳定性,防止土壤水分急剧变化现象的发生;做好花果管理工作,通过疏穗、疏粒控制负载量和果粒着生状况;易裂果品种不使用乙烯利或赤霉素;落花后农药品种的科学选择和使用;加强病虫害防控工作,减少病虫为害导致的裂果现象发生。

第四节 果实大小粒

一、发生时期与症状表现

葡萄成熟的果穗中有时会出现许多小粒果实,多数小粒果实不着色,但也有部分小粒果亦可着色、成熟,一般小粒果实中没有种子,但小粒果没有商品价值(彩图11-4-1)。果穗中出现较多小粒果的现象称为果实大小粒,它不仅影响果穗整齐度,使外观品质下降,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在果实第一次速长期时,由于部分果实停止生长,果实体积不再增大,从而形成大小粒现象。

二、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葡萄大小粒的形成主要与授粉受精不良和树体营养及生长势有关。良好的授粉受精可使葡萄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成为生长中心,可调运营养,满足果实的迅速生长发育之需,如授粉受精不良,导致果实发育受阻而形成小果。葡萄前期如果生长势过于旺盛,营养生长过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平衡,花芽分化过程中性细胞分化不良,常加重果实大小粒现象的发生。生产上前期若施氮肥过多、营养元素供应不平衡尤其是锌元素的缺乏、供水过多、修剪不合理等,易导致果实出现大小粒现象。

三、防治措施

合理修剪,调节树势。对新梢摘心时间和强度及副梢处理方式务必考虑品种特性,因品种而异。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对缺锌植株及时补充锌肥(参见锌肥施用方法)。花前或花期使用硼肥,促进授粉受精。合理灌溉,花前控制水分供应,减少枝梢旺长。及时进行花、穗管理,如修整果穗、掐穗尖、疏果等。

第五节 葡萄药害

葡萄上的药害分两个方面:葡萄园使用的药剂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葡萄园周围农田使用药剂,药液飘移造成的药害(彩图11-5-1至彩图11-5-11)。

一、葡萄园使用的药剂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1)代森锰锌。代森锰锌是混配型、安全性比较好的杀菌剂,但原药杂质高或质量不高(悬浮率等)时,容易造成药害。所以,注意选择使用质量比较好的品牌,或在花前及套袋前不使用,在套袋后及采收后使用。使用代森锰锌的混配制剂,代森锰锌原药的质量直接决定混配制剂的质量;如果代森锰锌原药选择不当,其混配产品产生药害的风险增大。

(2)百菌清。在某些品种上有药害,用百菌清混配的制剂存在相同的药害风险。

(3)溴菌腈(炭特灵)。在果皮比较薄的品种上产生药害。

(4)三唑类。所有三唑类杀菌剂在葡萄上使用,几乎都存在药害的风险。最严重的药害是抑制果实、新梢、叶片的生长。其次是造成叶片的早衰。当然,这类产品差异性很大,有些比较安全。同时,葡萄的品种多,有些药剂对某些品种安全,但对另一些品种就存在比较大的药害风险。比较安全的三唑类农药有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

(5)克菌丹(开普敦)。我国在葡萄上很少使用,但国外报道在葡萄果实上使用克菌丹存在严重的药害,请谨慎选择和使用或避开幼果期使用。

(6)硫制剂使用不当会在果实和叶片上存在药害。药害的发生,与产品质量、温度有直接关系:分散性、悬浮率不好,容易造成药害;温度高于30℃,容易产生药害。所以,我国一般在葡萄发芽前后、落叶前等时期使用硫制剂。

(7)退菌特在葡萄上使用不当有药害。

(8)赤霉素使用过量会影响花芽形成,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和质量。

(9)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类的物质往往造成叶片畸形。

(10)其他。国外报道了乙烯菌核利、硫丹、甲基砷酸铁铵钠盐(田安)、百草枯、草甘膦、敌草隆、麦草畏、西玛津等对葡萄的药害。因我国在葡萄园使用比较少,不作介绍。

二、葡萄园周围农田使用药剂,药液飘移造成的药害

由于分田到户,每家葡萄园面积不大,周围被其他人的农田包围;如果其他农田使用药剂(尤其是除草剂),药剂飘移到葡萄园,造成药害。这种情况在东北地区非常严重,已经成为危害葡萄生产的重大问题,造成乡亲、邻里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但影响葡萄生产和葡萄质量,还影响社会和谐。

第六节 葡萄贮藏期病害

葡萄采收后,需要经过贮藏运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鲜食葡萄贮运期,会受到病害的困扰;发生的病害也有多种,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生理性病害。

一、贮藏期的侵染性病害

贮藏期的侵染性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按照病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又可分为两类。

(一)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的病害

即适于常温、亚常温和较低温度的一类病害,为了便于区别另一类病害,我们给这一类病害起名为低温病害,这类病害发生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葡萄灰霉病

由于灰霉菌在-0.5℃仍可生长,因此,它是葡萄低温贮藏中的主要病害,也是鲜食葡萄贮藏中具毁灭性的病害。葡萄对此病的抵抗力很弱,各品种葡萄皆易感染。灰霉病在葡萄种植园的为害也时有发生,易在被侵染部位形成黑色的菌核,这些菌核在干燥或不利的条件下长期存活。菌核在潮湿的条件下则萌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能侵染幼芽、花和浆果。在贮藏期间,目前尚无有效药剂可在防治灰霉病腐烂和总的适用性方面超过SO2的性能和效果。

2.葡萄青霉病

葡萄青霉病是葡萄贮运期间一种较常见的病害。

(1)病原。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有几个不同的种,其中指状青霉(P.digitatum Sacc.)是较常见的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茂盛;菌落绒状,暗黄绿色,后变榄灰色,背面无色或淡暗褐色,有特殊的香味,分生孢子梗较短,直径4~5微米,帚状枝大而不规则;小梗在不同的高度上形成,尺度为(14~21)微米×(2.8~6.5)微米。

(2)症状。初期病原菌在葡萄上形成2~8毫米水浸状圆形凹斑,果面皱缩,果实软化,组织腐烂并有一种霉味。受害的果实,组织稍带褐色,逐渐变软腐烂,果梗和果实表面常长出一层相当厚的霉层。霉层开始出现时呈白色,较稀薄,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当其大量形成时,霉层变为青绿色,较厚实。受害果实均有腐败的气味。在密闭的包装箱里,一旦出现病果,腐烂便会迅速地扩展,造成大量葡萄果实腐烂,甚至全箱腐烂,危害甚为严重。

(3)发病规律。青霉菌是弱寄生性菌,发生侵染的部位通常是因为操作粗放、包装过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果实伤口。病害的扩展主要与湿度有关,在包装箱内湿度高的条件下,病菌侵入果实后,可以很快地繁殖,并扩散到烂果接触的邻近果实上。青霉菌的发生还与葡萄种类、环境温度有关。在鲜食和制干葡萄生产区,如果温度太高,不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扩散,青霉病就发生的少;对于冷凉地区的酿酒葡萄品种来说,由于葡萄穗上的果粒紧密,较低的温度又有利于病菌的扩展,青霉病一般发生较为严重。

(4)预防措施。参考葡萄灰霉病。青霉菌在低温0℃以下生长缓慢。在运输和贮藏期间可用SO2杀死或抑制青霉菌发展。精细采收与贮运,也是防止伤果、防止青霉菌为害所不可忽视的有效措施。

3.葡萄黑斑病

(1)病原。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多枝孢霉(Cladosporium herbarum)、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葡柄霉(Stemphylium),是葡萄贮藏后期的重要病害。各品种葡萄都易发生此病,其中以欧洲种葡萄发病为重。

(2)症状。初期发病果实上有不规则近圆形浅褐色斑,表面光滑干燥,后形成黑色或浅绿色霉层;多发生在穗梗、果梗基部及果粒侧面,并使果梗迅速失水、干缩、失绿,易侵入果刷而导致果实落粒。

(3)发病规律。病菌主要由采前经田间侵入,在1~2℃的冷库中仍然能发病。枯死的花易被侵染并成为传播源,孢子借空气传播。即使在无雨的条件下,病菌也能直接侵入健康的成熟果实组织,在潮湿条件下,葡萄果实会大量发病。

(4)预防措施。参考葡萄灰霉病、炭疽病的防治。

上述这些病害的特点,在环境温度0~2℃下分生孢子可以萌发,菌丝还可以缓慢生长,低温下危害较大,是长期贮藏防治的对象。

(二)亚常温病害

这类病害的病原菌需在5℃以上的温度,菌丝才能生长并开始为害。随着温度不断升高,为害不断增强,是长途运输期的主要防治对象。常见的这类病害如下。

1.葡萄黑霉病

(1)病原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病原菌不能在-0.5~0℃条件下生长。它是在高温运输、存放或土窖贮藏时常出现的病害。常见于马奶、无核白等葡萄早、中熟品种。

(2)症状。发病初期菌丝侵入果实,先出现褐色水浸状斑,后果实流汁、软烂,果皮易脱落,病组织可迅速感染健康组织。发病果实上长出绒毛状灰色黑头菌层,故称黑霉。病菌子实体出现之前,症状类似青霉菌引起的腐烂。

(3)发病规律。黑根霉是一种喜温的弱寄生菌,它主要通过果实表面的伤口侵入,因此,葡萄园管理和采收、包装操作粗放,容易为病菌侵入创造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病菌生活在土壤或植物残体中,其孢子借空气传播。初侵染多从伤口进入,可迅速传播并侵染邻近的健康果实。

(4)预防措施。参考葡萄灰霉病。降低贮藏温度,防止果实碰伤和用SO2防腐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采后葡萄迅速预冷可大大降低因根霉菌引起的腐烂。

2.葡萄曲霉腐烂病

(1)病原。引起黑粉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em),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分生孢子穗灰黑色至炭黑色,圆形至放射状,直径0.3~1毫米;分生孢子梗尺度为(200~400)微米×(7~10)微米;顶囊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生小梗两层;分生孢子成熟时球形,初光滑,后变粗糙或有细刺,有色物质表面沉积成瘤状、条状或环状,直径2.5~4微米;有时产生菌核。

(2)症状。黑粉病的主要特征是烂果表面产生大量的黑粉或紫黑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烂果常有一股潮湿的腐败气味。葡萄成熟时开始发生,到收获时,烂果常剩下一层干壳,用手轻碰整个腐烂的果穗,便会释放出尘埃状的孢子粉末。

(3)发病规律。黑曲霉也是一种喜温好湿的弱寄生菌,21~38℃的高温最有利于黑曲霉的扩展。因而,此病常见于湿热地区。黑曲霉的侵染需要伤口和高湿度。病菌的分生孢子存在于各种基质和空气中,但只有果皮破裂或受损伤才会侵染。

(4)预防措施。葡萄在采收、包装、运输、贮藏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机械伤。为此,应轻拿轻放,防止挤压,避免二次装箱和倒箱。病害防治方法参考葡萄灰霉病。

二、生理病害

鲜食葡萄采后在贮运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引起生理代谢失调,发生的病变,均属于生理病害。生理病害按其病变的原因,分以下几种。

(一)SO2伤害

1.症状

SO2是葡萄常用的防腐保鲜剂,使用不当极易使葡萄中毒,果皮出现漂白色,以果蒂与果粒连接处周围的果面或在果皮有裂痕伤处最严重,中毒葡萄粒上产生许多黄白色凹陷的小斑,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晰;严重时一穗上大多数果粒局部成片褪色,甚至整粒果实呈黄白色,有时整穗葡萄受害。

2.发病规律

鲜食葡萄冷藏指南的国际标准(ISO 2168—1974)中明确提出,“为了防止真菌繁殖,特别是灰霉菌的繁殖,可使用杀菌剂。目前通常用二氧化硫进行预处理”。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二氧化硫使用不当,特别是采用直接注入二氧化硫或点燃硫磺产生二氧化硫熏蒸时,往往因用量不当,二氧化硫与空气混合不均匀等原因,使葡萄褪色或出现异味。伤害程度取决于进入果粒的二氧化硫量。葡萄对二氧化硫忍耐最弱处是浆果与果柄之间的连接处。如果果粒表面有伤口,则二氧化硫也很容易从伤口处进入。一般来讲,果实温度高的葡萄吸收二氧化硫比果实温度低的葡萄快;未成熟的葡萄吸收二氧化硫比成熟的快;薄皮品种比厚皮品种吸收快;果穗松散的比紧密的吸收二氧化硫快。破碎、损伤、潮湿及发霉的葡萄吸收二氧化硫比自然状态良好的葡萄迅速;果蒂部对二氧化硫比果粒更敏感。

研究和生产实践都表明,葡萄不同品种对二氧化硫的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巨峰、龙眼、玫瑰香、泽香、秋黑等葡萄品种较耐二氧化硫,而红地球、木纳格、马奶等品种对二氧化硫敏感。因此,耐二氧化硫的品种和对二氧化硫敏感的品种,在保鲜剂的使用量和配置方面是不相同的。

以下情况会加速SO2释放而引起漂白和加重SO2对果实的污染:果箱袋内严重结露湿度过大;果箱垛码过紧,果箱间温度差异大,贮藏前期(15天)果实温度高于0℃;冷库预冷不达标,冷库温度波动大;药剂投放量偏多或使用粉剂型且释放速度快的药剂;药剂扎眼数多或孔很大;果实质量差,引起裂果和呼吸强度大;果实伤害较多,引起呼吸强度升高。

3.防治措施

对葡萄采用点燃硫磺产生二氧化硫的方法处理时,应采用低浓度、分次处理的方法。对于不耐二氧化硫的品种,一要使用较低的浓度,并要先做剂量试验,以免造成较大的损失。研究指出,导致葡萄吸收5~18毫克/千克的二氧化硫熏蒸处理,足以控制灰霉病的发生,在连续作用条件下,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应保持在80~300毫克/千克,这样宽的浓度幅度在实际应用时就应充分考虑,根据不同品种和其他情况灵活掌握。

如果采用亚硫酸盐缓释剂与葡萄一起放入保鲜袋,则果实封袋前对葡萄必须进行良好的预冷处理,必须把果实的温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降到0℃后(正常年份巨峰葡萄的预冷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2小时,红地球葡萄的预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再扎紧袋口。

贮藏期间保持-1~0℃的恒定低温,以保证袋内不结露和出现水汽,就可使二氧化硫的挥发缓慢均匀,减免二氧化硫伤害。必须注意不同的品种对二氧化硫的忍耐性相差很大,绝不能把贮藏巨峰、龙眼等葡萄的保鲜剂用量,用于不耐二氧化硫的红地球等品种上。

根据运输距离决定是否使用保鲜剂;用于贮运的葡萄分别使用运输用保鲜剂和贮藏用保鲜剂,注意药剂种类、品种选择等以控制二次污染;注意SO2型防腐保鲜剂在箱内的均匀摆放与药剂释放量的调控。

总之,不要采摘成熟不良或采前灌水的葡萄用于贮藏;对SO2较敏感的品种如里扎马特、牛奶、粉红葡萄、皇帝、无核白、红地球等,要通过增加预冷时间、降低贮藏温度、控制药剂用量和包装膜扎眼数量或者使用复合保鲜剂,适当减少SO2释放量;减少人为碰伤,一旦果皮破伤或果粒与果蒂间有肉眼看不见的轻微伤痕,都会导致SO2伤害而出现果粒局部漂白现象。另外,挤压伤也会引起褐变,压伤部位呈暗灰色或黑色,并因吸收SO2而被漂白。

(二)裂果

1.病状

裂果是葡萄贮藏过程中最易发生的生理病害,多在果顶或梗附近发生果皮与果肉破开。

2.发病原因及条件

粉红葡萄、红马拉加、无核白、乍娜、里扎马特、美国黑大粒等品种易发生裂果。若采前灌水或成熟期多雨,即使果皮较厚的巨峰葡萄,在贮藏期间也会发生裂果,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加重。此病应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控制。开裂的果实在贮藏过程中不但自身易腐烂和出现漂白斑点,而且裂果易造成“保鲜剂局部积累过多”,其余部分葡萄果实周围的“药劲不足”。

3.防治措施

采收前防止裂果,请参考生理性病害。在贮藏过程中要防止裂果,主要办法是:①降雨量大的年份,或者生长前期干旱后期降雨量大的年份应延迟采收并延长预冷时间。②采收前喷布100倍CT葡萄涂膜剂。③严禁有裂果的葡萄入库贮藏。④防止贮藏过程中保鲜袋内的结露。⑤采收及贮藏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挤压、颠簸,包装容量不宜过大,应以单位重量5千克以下为宜。

(三)早霜冻或冷库冻害

1.症状

虽然略低于冰点的温度并不伤害果实,但可使果梗变成深绿色,呈水渍状态,贮藏时易受SO2侵害,出现浅褐色腐烂,最后造成果梗干缩变褐。果实受冻时可呈褐色、蔫软,或渗出果汁。冻害还导致霉菌侵染,引起霉变腐烂。

2.发病原因及条件

北方地区,晚熟、极晚熟品种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采收期推迟,常会在晚秋遇到早霜冻。冻害既可能发生在田间,也可能因冷库温度低于葡萄冰点引起冻害。在长城以北地区,极晚熟品种采收期极易遇早霜、轻霜,若持续时间不长,对果穗影响不大;经受重霜或霜冻危害的葡萄则不能用于贮藏。

3.防治措施

(1)采收期不宜过晚,应在早霜之前采收完毕。

(2)贮藏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0.5℃±0.5℃。

(3)靠近冷风机附近的葡萄应加覆盖物。

(4)及时观察库内的情况,一旦看到葡萄出现冻结情况应及时调控温度,如果冻结时间不很长,通过逐步升温可以缓解。

(四)褐变

1.症状

葡萄果肉褐变在不同品种上的表现不同,红色品种褐变表现为果实色泽发暗,一些白色品种更易显现,如牛奶、无核白、意大利、白马拉加等欧洲种的脆肉型品种。这类品种在贮藏后期也易出现果肉内部褐变。一般是从维管束开始褐变向果肉扩展。

2.发病原因及条件

葡萄的褐变由多种因素引起,衰老也是褐变的一种表现,冻害或损伤也能引起果肉褐变。此外灰霉病等病菌的侵染,果实贮藏过程中气体不适也会引起果肉褐变。

3.防治措施

贮藏期应随时注意观察褐变的初始迹象,并及时出库销售。

(五)其他生理病害

(1)贮藏温度过低,但未达到冰点,引起生理代谢失调,发生果皮、果梗及果穗褐变,属于冷害。

(2)气调贮藏中,过低的O2(2%以下),过高的CO2(10%以上),产生的低O2和高CO2伤害。

(3)贮藏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引起的大量脱粒;或采前使用催熟剂,发生脱粒。

三、控制措施

(一)采前因素与采后防病

采前葡萄生育期的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葡萄质量对采后各类微生物病害、生理病害均可产生影响(表11-1)。

采前不利因素可能引起的贮藏病害花前多雨灰霉病菌侵入、潜伏,贮藏期发病霉烂果实成熟期多雨灰霉等病菌侵入、发病,贮藏期裂果、霉烂、SO2漂白果实熟期连续干旱裂果、干梗果实采前轻霜冻果梗SO2漂白、霉变黑梗产量过高或施氮过多裂果、SO2漂白、果穗内部腐烂花前花序拉长剂过量干梗果实熟期使用催熟、催红药脱粒、裂果后期感染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干梗和果实腐烂采前灌水裂果、腐烂和SO2漂白

表11-1 采前因素对葡萄贮藏病害的影响

(二)葡萄贮藏病害的综合防治

由于引起葡萄贮藏期果实腐烂的病原主要是一些由伤口侵染的弱寄生菌,其中有些是早期侵入后,由于寄主的抗性较强而潜伏于果实内,待果实成熟时才出现症状,引致腐烂;此外,多数是在高湿度和高温、不通风的贮藏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展。因此,对这类病害的防治,应以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为主。

1.采收前

葡萄园应进行精细管理,通过修剪清除受伤和已发病的果实;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适当疏果,使果穗不要过于紧密,以防成熟前或成熟过程中,由于果粒膨大相互挤压造成果皮伤裂;在刚坐果和果实成熟时,应慎重用水,避免造成太大的田间湿度和在果实表面长时间留下自由水,而给病菌创造有利的侵染条件。此外,田间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2.采收时

采收时期过早,果实含糖量低、酸度高,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采收过晚,有的品种易出现落粒现象,而且果实过熟往往不利于贮藏。因此,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市场的需要,选择相适宜的采收期。由于葡萄果实皮薄汁多,采收时,剪、拿、运、送等操作都要十分细致小心,尽量减少损伤,防止擦去果粉,采收的时间宜选择晴朗天气露水干后的上午或气温凉爽的傍晚,在露水未干的清晨、阴雨天,特别是雨后烈日暴晒的情况下不宜采收,不然会降低品质和不利于贮藏。

3.采收后

采收后应迅速将果实运送到阴凉处摊开散热,然后进行整修、分级包装。整修时应将所有病果、虫伤和机械损伤的果实剪除。装箱后要进行预冷,以消除田间带来的热气,及降低呼吸率,还可以预防果梗变干、变褐及果粒变软或落粒,利于延长贮存时间。贮藏前用二氧化硫熏蒸,不但能杀死果实表面各种可能引起果腐的病原菌,而且可以降低果实呼吸率,减少糖分的消耗,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果色和保持果穗梗的新鲜状态。

4.综合防治

贮藏真菌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果园田间病害防治。

(2)长期贮藏的葡萄可于采前对果穗喷一次杀菌剂。

(3)采收时认真筛选栽培管理好的无病果园和挑选果穗,剔除病、虫、伤果。

(4)轻拿、轻放、轻运,防止人为伤果。

(5)迅速降低库温,保持温度稳定。

(6)气调贮藏,选择适合不同品种的保鲜袋。

(7)使用防腐保鲜剂。

(三)采前控制质量与防病的关键措施

采后葡萄产品质量是葡萄贮藏病害防控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葡萄质量虽有很大的进展,但与贮藏果品的质量要求还有差距。

1.葡萄标准化栽培方面

(1)整形修剪。葡萄果穗生长期间,可使用生长调节剂调控或进行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培育出适合的穗形和果粒。一般果穗在300~500克,大穗型在700~800克。亩产不超过1500~2000千克。

(2)架式改良与机械化利用技术。通过架式以及栽培方式的改良,使得葡萄果实穗形、成熟度等各方面标准统一,既有利于采后葡萄果实外观以及品质质量,又方便机械化操作。

(3)肥料使用技术。果穗生长期间,适量施用氮肥,适期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4)节水灌溉技术。葡萄采前10~15天内停止灌溉,遇雨应推迟采收并及时排水。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葡萄采前在田间病虫害的规范化防治,采前应喷1~2次食品添加剂级防腐保鲜剂。

(6)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使用技术。适量使用膨大剂和无核剂。严禁使用催熟、催红、催甜等激素。

(7)葡萄栽培生产中,果实套袋管理。可调节果色,减少病虫污染和减少农药使用。

(8)记录葡萄生产档案,建立质量追溯系统。控制葡萄源头的质量是确保物流中鲜食葡萄质量和安全的源头,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可实施产地标识,即在包装箱上清楚标记生产农户、产品名称、地点、产品标准、等级等,进行质量跟踪,提高安全意识。

2.采收关键环节

应在早晨露水干后或下午气温凉爽时采收,避免在雾天、雨天、烈日暴晒时采收。同一果园葡萄应多次采收。应选择果穗紧凑、穗形适宜,果粒均匀,且无病虫害的果实采收。人工采收应用圆头剪刀,一手握采果剪,一手提起主梗,贴近母枝处剪下,尽量带较长的主梗。轻采轻放,尽量避免机械伤害。采收同时,对果穗上的伤粒、病粒、虫粒、裂粒、日烧粒等进行剪除,并对果穗进行修整和挑选。落地果、残次果、腐烂果、沾泥果不能用于贮存。对田间经修整和挑选的葡萄,可直接放入贮藏容器或运输容器中,对未经修整和挑选的葡萄可放入采收容器中,运到包装间,进行修整和挑选处理。采收后,果实应放到阴凉处,或尽快运到包装间,避免日晒雨淋。果实随采、随运,采后田间停留不应超过2小时,应在6小时内进入预冷过程或冷藏环境。

(四)采后保持质量与防病的关键措施

1.把好入贮质量关

葡萄贮藏保鲜是葡萄生产的继续,提供代谢正常、田间带菌量低、质量好、耐贮藏、抗病强的葡萄入库贮藏,才能为产品长期贮藏获得良好的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

要选择耐藏的优良品种。葡萄不同品种之间的耐藏性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晚熟品种比早熟、中熟品种耐贮藏,中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龙眼是北方常见的栽培品种,果实柔软多汁,味酸甜,果粉厚,果皮中厚,抗病,耐旱,耐贮运性很强;巨峰是各地主栽品种,果实味甜酸多汁,品质较好,果粒大,抗病力强,耐贮运性中上;玫瑰香属我国最早引入品种,果实含糖量高,味甜,有浓郁的玫瑰香味,鲜食品味极佳,果皮中厚且韧,耐藏性中等;牛奶品种肉质硬脆多汁,味甜无香味,品质上,皮薄,果粉薄,耐藏性中下;其他果皮厚韧,果面和穗轴含蜡质和含糖量高的晚熟优良品种:红提、秋黑、甲斐路、红宝石、红瑞宝耐藏性都较好;一些7月、8月份采收的莎巴珍珠、京亚、87-1、无核白鸡心等早熟品种,耐藏性差。

2.库房消毒

葡萄贮运设施(包括简易贮藏场所、通风库、机械冷藏库和运输车辆等),是葡萄贮藏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之一,对贮运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可有效地减少和杀灭贮运设施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贮藏病害的发生。因而,在每次贮运产品前必须对贮运设施进行彻底清扫,地面、货架、塑料箱等应进行清洗,以达到洁净卫生。同时要对贮运设施、贮藏用具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常用的杀菌剂及使用方法如下。

(1)高效库房消毒剂。CT高效库房消毒剂,为粉末状,具有杀菌谱广,杀菌效力强,对金属器械腐蚀性小等特点。使用时将袋内两小袋粉剂混合均匀,按每立方米5克的使用量点燃,密闭熏蒸4小时以上。

(2)二氧化氯。该剂为无色无臭的透明液体,对细菌、真菌都有很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市售消毒用二氧化氯的浓度为2%。

(3)过氧乙酸。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广谱液体杀菌剂,对真菌、细菌、病毒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分解后无残留,但腐蚀性较强。使用方法是,将市售的过氧乙酸消毒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加水配制成0.5%~0.7%的溶液,按每立方米空间500毫升的用量,倒入玻璃或陶瓷器皿中,分多点放置在冷库中,或直接在库内喷洒(注意保护操作人员的皮肤眼睛等,也不能将药液喷洒在金属表面),密闭熏蒸。

(4)高锰酸钾和甲醛的混合液(福尔马林含40%甲醛,使用时要折算成甲醛)。按1:1的重量比将高锰酸甲加入甲醛液体中,使用量为每百立方米1千克,操作时要注意安全,迅速撤离,密闭库房48小时以上。此法适用于污染较重的老库。

(5)漂白粉溶液。贮运设施消毒常用4%的漂白粉溶液喷洒,在葡萄贮藏期间结合加湿,也可喷洒漂白粉溶液。

3.温度、湿度、气体的控制

在葡萄贮运保鲜过程中,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控制与防腐保鲜剂的使用,是保持产品质量和延长贮运期限的四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葡萄贮藏的适宜低温为-1~0℃,适宜的低温在葡萄贮运保鲜的所有措施中可占60%~70%甚至更高的效应,这是因为低温能明显地降低葡萄的呼吸强度,延缓生理代谢过程,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提高葡萄对病菌侵染的抵抗力;低温对病菌孢子的萌发、生长和致病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葡萄保鲜的目的,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可认为是“保水”,水分散失较多,鲜度就会降低较多,通常当葡萄的水分散失量超过5%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萎蔫皱缩,因此,葡萄贮运期间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90%~95%。气体调节可延缓葡萄的衰老,特别是葡萄果梗的衰老,并对病菌孢子的萌发、生长和致病力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CO2控制在5%~8%尤为重要。葡萄在没有保鲜剂使用的情况下即使对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不太长的贮藏期内其腐烂程度仍然是相当严重的,防腐保鲜剂的使用结合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的控制,才能对葡萄进行较长期的贮运保鲜,一般使用可控释放SO2的亚硫酸盐作为葡萄的保鲜剂。

(1)冷藏。温度是一切水果和蔬菜贮藏的基础条件,一般说来,葡萄的最佳贮藏温度为0~10℃。葡萄粒的冰点为-3.7~-2℃,这种冰点差异主要来自于品种、成熟度以及果实的含糖量。如晚采的龙眼葡萄,含糖量达到15%以上时,其冰点为-3.5℃,这种葡萄即使贮藏在-3℃温度下,葡萄粒也不会遭受冻害。但当温度低于-1℃以下时,便会造成果梗和穗梗不同程度的冻害(果梗的冰点在-1.1℃,穗梗的冰点在-1.3~1.1℃)。所以,鲜食葡萄长期贮藏中,温度不宜过低,应在-1~0℃。但温度又不可过高,当贮藏温度长期在1℃以上时,便会加大病害的危害程度,腐烂率增高。

这里简单介绍不同处理阶段的温度参数:

①冷藏温度:-1~0℃。

②变温贮藏:-1~10℃(不超过20天)。

③预冷温度:1~3℃(12~18小时)。

不同的品种适于冷藏或变温贮藏均有明显差异,以巨峰和龙眼两个品种为例,巨峰葡萄极适于冷藏,果实采后立即预冷(1~3℃),将其贮藏在-1~0℃的条件下,效果较好。而龙眼葡萄则以变温贮藏效果最佳。鲜食葡萄贮运中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95%。

(2)气调贮藏。应用气调进行鲜食葡萄的保鲜,虽然国外在生产上并未大量应用,而我国传统的贮藏方法中早已应用。民间采用的沙(土)埋、糠藏、囤藏以及后来的缸藏,均为气调贮藏的一种方式。目前,采用PVC或PE塑料小包装进行冷藏和变温贮藏,也是一种简易气调贮藏技术。试验证明,气调贮藏不但能保持果实水分和熏蒸防腐,更重要的是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达到果实保鲜和果梗保绿,并防止果实脱粒。鲜食葡萄贮藏中的气体成分,不同品种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十分明显,大体趋势为:通常鲜食葡萄在气调贮藏过程中,对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是不敏感的,但过高的二氧化碳和过低的氧也会产生伤害。伤害的初期症状表现为,产生刺鼻的乙醇味,继而出现果皮褐变,果梗及穗梗发生浅褐色的病变。

4.防腐保鲜

葡萄柔软多汁,贮藏期内很易发生青霉病、灰霉病和褐腐病。在-1℃低温下仍可使病害传染,造成腐烂变质。多年贮藏实践总结的经验是葡萄贮藏必须配合使用防腐措施。

(1)硫黄熏蒸。土窖和通风库入贮前,需每立方米用10~15克硫黄,窖内布点燃烧密闭熏蒸杀菌一昼夜,然后通风换气。采用装筐(箱)不封袋,或在窖内堆摆,或吊挂方法贮藏葡萄,入窖后按每立方米4克硫黄量熏蒸,前一个月10天熏1次,以后每月熏1次,用量为每立方米2克硫黄,开春3—4月,再增加到每立方米4克。

(2)二氧化硫熏蒸。熏蒸应分次进行,首次可用0.5%的二氧化硫熏蒸20分钟,必须使二氧化硫迅速而均匀地达到每箱的每个果穗中,以确保防效而不致引起病害。再次熏蒸时,二氧化硫浓度用0.1%熏蒸30分钟。这种处理大约每隔7~10天进行一次。葡萄贮藏期用二氧化硫消毒,除了熏蒸法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处理方法,可参考其他的有关资料。

(3)防腐保鲜片。采用衬薄塑料袋装箱,冷库堆垛的可在入库敞口预冷后或在田间按每千克葡萄加4片CT-保鲜片(每小袋2片,用大头针在小袋两层膜上扎2个透眼)。

5.包装

包装分为预包装、短期冷藏及运输包装和长期冷藏包装。

预包装包括用软绵纸单穗包裹、用纸袋或用果实套袋单穗包装、用开孔塑料或塑料与纸做成的T-形袋、圆底袋或方形袋单穗包装。也有以300~500克装入塑料盒、塑料盘、纸盘和泡沫塑料盘,再用自粘膜或收缩膜进行裹包。

短期冷藏及运输包装一般装入5~10千克。包括不衬塑料膜(袋)箱装和塑料膜(袋)衬里箱装。不衬塑料膜(袋)箱装是把无预包装或经预包装的葡萄单层放入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塑料膜(袋)衬里箱装是用0.02~0.03毫米厚有孔或无孔塑料膜(袋)展开,衬放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后,再把无预包装或经预包装的葡萄单层放入。两者最后要进行托盘包装,也就是将葡萄包装箱摆放在托盘上,用拉伸(收缩)塑料膜或塑料网缠绕包裹。

长期冷藏包装包括不衬塑料膜(袋)箱装和塑料膜(袋)衬里箱装。不衬塑料膜(袋)箱装是把无预包装的葡萄,单层直接放入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塑料膜(袋)衬里箱装是用0.02~0.03毫米厚塑料膜(袋)展开,衬放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再把无预包装的葡萄单层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