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果树病害
第一节 柑橘主要病害
一、柑橘黄龙病
【症状】 黄龙病是我国南部柑橘产区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其特征性病状是初期病树出现的 “黄梢” 和叶片的黄化。“黄梢” 病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上出现一枝或几枝叶片黄化的枝梢。黄化是从叶片主侧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开始黄化,黄化部分逐渐扩散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而后全叶黄化。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而其余部分仍为青绿色,称为 “红鼻子果”。黄龙病可通过嫁接、柑橘木虱等传播。
【发生规律】 柑橘黄龙病全年均能发病,春、夏、秋梢都可出现症状。幼年树和初期结果树多为春梢发病,新梢叶片转绿后开始褪绿,使全株新叶均匀黄化;夏、秋梢发病则是新梢叶片在转绿过程中出现无光泽淡黄,逐渐均匀黄化。投产的成年树则表现为树冠上有少数枝条新梢叶片黄化,翌年黄化枝扩大至全株,使树势衰退。
【防治方法】
(1) 严格实行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和接穗。
(2) 建立无病苗圃,培育种植无病毒苗木。
(3) 严格防治传病昆虫——柑橘木虱。
大范围叶片黄化
染病后的 “红鼻子果”
(4) 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
二、柑橘溃疡病
【症状】 溃疡病是柑橘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枝、果实,一般以夏梢为害最重。叶部发病初期,在叶背着生黄色针头大油渍状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正反两面隆起、表面粗糙、中间凹陷开裂的黄褐色或灰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最后病斑木栓化。果实上病斑分散较大,硬化突起,开裂更显著。病部只限于果皮,不扩散到果肉。
【发生规律】 湖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直至9月中旬才逐渐减轻。高温高湿 (相对湿度80%~90%) 是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全年一般以夏梢受害最重,春梢次之,秋梢较轻。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其中以6—7月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气温在条件下,雨量越多,病害越重。
柑橘溃疡病病叶
【防治方法】 4—7 月喷药 5~8 次。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可杀得2000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酒精溶液浸30~60分钟,倍量式波尔多液+1%茶籽麸浸出液等。
三、柑橘炭疽病
【症状】 柑橘炭疽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枝梢、花、果实,亦为害苗木、大枝和主干。感病叶片多在叶缘或叶尖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浅灰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清晰,病叶脱落缓慢。雨后高温时也常呈急性型炭疽病,病叶多自叶尖、叶缘或沿主脉发生淡青色或青褐色如开水烫伤状的叶斑。
炭疽病受害叶片
炭疽病病果
【发生规律】 5月中下旬,当年春叶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当年春叶第一个发病高峰期,11月中下旬起进入第二个发病脱叶高峰期。
【防治方法】
(1) 加强管理。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施用磷钾肥;及时排灌、治虫、防冻,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2) 减少病原。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叶、衰老叶、交叉枝及过密枝,将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并全面喷布0.5~0.8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以减少菌源,并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3) 药剂防治。早春萌芽前喷0.8~1.0波美度石硫合剂1次;春芽米粒大时喷0.5%等量式波尔多液1次;5月下旬至6月上旬喷25%咪酰胺乳油500~1000倍液、10%甲醚苯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次;9—10月喷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次。
四、柑橘疮痂病
【症状】 柑橘疮痂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果和新梢的幼嫩组织。叶片发病初期着生油渍状小点,后变为黄褐色、木栓化、圆锥状疮痂。病斑往往只有一面突起,另一面凹陷,常以叶背突起居多。果实感病后一是散生或群生突起病斑,易引起早期脱落或发育不良;二是果皮组织被害后常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以致病部果皮较健部为薄。
柑橘疮痂病病叶
【发生规律】 湖南一般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月及6月上中旬为春梢和幼果发病盛期。幼果长至豆粒大小时最易感病。病菌一般只侵害幼嫩组织,以春梢及幼果受害较重。苗木、幼树因抽梢多、抽梢期长发病较重,壮年树次之,15年生以上橘树发病很轻。一般来说橘类最感病,柑、柚中度感病,甜橙、金橘抗病性较强。湖南的感病品种为建柑、酸橙、温州蜜柑、南丰蜜橘、朱红橘等。
柑橘疮痂病病果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应采取以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叶,并集中烧毁。
(2) 在春芽萌动至芽长2~3mm和谢花2/3时 (幼果初期)各喷1次药。如抽夏梢时遇低温阴雨,则应喷第3次药,以保护夏梢及果实。防治溃疡病的药剂均可兼治本病。此外还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必得利MZ-12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萃丰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五、柑橘酸腐病
【症状】 果实染病后,出现橘黄色圆形斑。病斑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使全果软腐,病部变软,果皮易脱落。后期出现白色黏状物,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整个果实出水腐烂并发生酸败臭味。
柑橘酸腐病为害果实的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从伤口侵入,故首先在伤口附近出现病斑。由果蝇传播及接触传染,本病具较强的传染力。在密闭条件下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参照柑橘青霉病与绿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烂果与流出的汁液。
六、柚子地衣病
【症状】 地衣是一类菌藻共生物,呈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叶状体组织附生于果树的枝干上,呈圆形膏药状紧贴于枝干树皮上,不易剥离,青灰色或灰绿色。
【发生规律】 地衣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树龄,其他如果园的地势、土质以及栽培管理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温暖潮湿的季节,繁殖蔓延快,一般在10℃左右开始发生,晚春和初夏期间 (4—6月) 发生最盛,为害最重,夏季高温干旱,发展缓慢,秋季继续生长,冬季寒冷,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幼树和壮年树,生长旺盛,所以发生较少,老龄树生长势衰弱,且树皮粗糙易被附生,故受害严重。
柚子地衣病为害枝干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采果后,清洁果园,及时修剪整枝,增强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科学施用肥料,增强果树长势。
适度药剂防治:采用挑治法和刮疗法。于春季雨后,用竹片或削刀刮除枝干上的地衣和苔藓,然后用药治疗。刮除下来的地衣和苔藓必须收集烧毁。用10%~15%的石灰水涂刷。
或用下列药剂喷施:
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
1%~1.5%硫酸亚铁溶液;
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
七、柑橘日灼病
【症状】 此病因受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照射引致果皮组织灼伤。在果实尚未成熟时,果顶受害部分黄褐色,发育停滞。在果实成熟时,受害部位果皮出现暗褐色,果皮生长停滞,表面粗糙,干疤坚硬,果形不正。果实轻度受害,灼伤部位只限于果皮;受害重的,灼伤部位的中央为木栓状,伤及汁胞,汁胞下缩、粒化,汁少而味淡,品质低劣。
柑橘日灼病果实受害状
【病因】 该病在高温季节、气候干燥、日照强烈时容易发生。一般于7月开始出现,8—9月发生最多,尤其是西南方向的果实和幼年结果树的顶生果实,因日照时间长,受害程度最重。西向的坡地果园或无防护林的暴露果园也较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在开园种植时,应在园的西南方向营造防护林以减少烈日照射。选用发生日灼病较少的品种。种植温州蜜柑早熟品系时,宜选用软枝型品系,并适当密植。
幼龄结果树在生理落果结束时促放夏梢,以梢遮果,可减轻日灼程度。温州蜜柑抹春梢保果,应适当保留部分春梢营养枝。在果园行间间种高秆绿肥,或提倡园内生草法管理,以调节果园小气候。在高温干旱期利用水源定期喷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在8—9月检查果园,发现受害果实,可用白纸粘贴受害部位或涂石灰乳,对轻度受害的果实可恢复正常。
八、柑橘果实干疤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实上,初期仅发生于果皮油胞层上,以后逐渐扩展深入到果皮的白皮层,最后直至果肉,使果肉变质,发生异味。病果蒂缘下陷,褐色,果皮上出现网状、片状、点状等不规则的褐斑。病果被次生性病菌侵入后,可发生果实腐烂。
柑橘果实干疤病为害果实症状
【病因】 此病发生与柑橘品种有关。果皮细密光滑、柔软及蜡质层薄的甜橙类发病较严重;果皮较粗糙、蜡质层较厚的品种发病较轻。温度4~9℃时贮藏果发病重;1~3℃和10~12℃发病较。此外,果实迟采收、贮藏时二氧化碳浓度极微时此病发生多。
【防治方法】 依据品种的成熟期,适当提早采收,以减少发病。
控制温度。采果后果实经保鲜处理后,在常温下 “发汗”,在室温下贮藏1个月,再调控温湿度和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贮藏,可减少此病发生。
保鲜处理后进行薄膜袋单果包装,也可用保鲜纸包装保湿,或用水果保鲜剂浸果,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九、柑橘裂果病
【症状】 首先在果实近顶部开裂,随后果皮纵裂开口,瓤瓣亦相应破裂,露出汁胞,有的横裂或不规则开裂,形似开裂的石榴,最后脱落。
柑橘裂果症状
【病因】 裂果主要是由于土壤缺少水分和水分供应不均衡,久旱骤雨引起的。干旱时果皮软而收缩,雨后树体大量吸收水分,果肉增长快,而果皮的生长尚未完全恢复,增长速度比果肉慢,致使果皮受果肉汁胞迅速增大的压力影响而裂开。一般出现在9—10月,11月时有发生。
【防治方法】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裂果少或不裂果的品种种植。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进行深耕改土,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合理搭配的配方施肥和结合适量微肥,提高土壤肥力,创造密、广、深的根群,增强树体抗逆能力,减少裂果发生。
8月进行树冠地面覆盖杂草绿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倡生草法栽培,改善和调节土壤含水量的稳定;壮果期均衡供应水分和养分,是防止裂果的重要措施。
十、柑橘缺氮
【症状】 新梢纤细,叶片小而薄,淡绿色至黄白色,落花落果严重。严重缺氮,新梢叶片全部发黄,开花结果少或几乎不开花。植株下部老叶先发生不同程度黄化,最后全叶脱落。长期缺氮,树体矮小,枝枯,果小,果皮苍白光滑,常早熟,风味差。
【病因】 土壤缺乏氮素,氮肥又施用不足;夏季降雨量大,轻沙土壤保肥力差,致使土壤氮素大量流失;果园积水,土壤硝化作用不良,致使可给态氮减少,或根群受伤吸收能力降低;施钾素过量,酸性土壤一次施用石灰过多,影响了氮素的吸收;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微生物在其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土壤中原有的氮素,造成柑橘吸收氮素量减少而表现暂时性缺氮。
【防治方法】 经常注意施用适量的氮肥。若在结果期间缺氮,应立即使用速效氮。砂质重的土壤应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强大,提高吸收能力。在采用青料压绿改土时,应在青绿料中施入石灰粉。搞好果园排灌系统,避免雨天积水。在瘦瘠土壤开垦新园,种植前应施好基肥,并坚持年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料,可有效避免缺氮和其他缺素症。
柑橘缺氮症状
第二节 荔枝、龙眼病害
一、荔枝、龙眼炭疽病
【症状】 嫩叶受害,出现叶面暗褐色,叶背灰绿色近圆形的斑点,最后形成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点;成叶受害,叶尖或叶缘出现黄褐色小圆斑,然后迅速向叶基扩展,形成大灰斑,其上有小黑点。嫩梢受害,病部呈黑褐色,严重时整条嫩枝枯死,病、健部界限明显。花枝受害,花穗变褐枯死。近成熟或采后的果实受害,果面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变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褐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后期果实变质腐烂发酸,湿度大时在病部产生朱红色针头大液点。
【病原】 主要是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 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
荔枝炭疽病为害叶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病害在13~30℃均可发生,最适温度22~29℃,并要求要高湿,因此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发病特别严重。病菌靠风雨传播,树势衰弱、幼果期、嫩枝叶、果实过熟、伤口多,有利于病菌入侵,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雨季果园要搞好排除积水工作。冬季清园,修剪病枯枝、扫集落叶、落果,加以烧毁或深埋。清园后喷一次0.5~0.8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喷一次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②喷药保护,春、夏、秋梢抽出后叶片初展时,花蕾期,幼果期 (5~10mm),每隔7~10d 喷1次,连喷2~3次,大雨后加喷1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45%咪鲜胺水乳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加25%瑞毒霉锰锌 (1∶1) 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
荔枝炭疽病病果
二、荔枝、龙眼霜疫霉病
【症状】 幼果受害,呈水渍状,黑褐色,很快脱落。近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先出现不规则水渍状褐斑,迅速扩大到全果。天气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果肉糜烂发酸并有褐色的汁液渗出,病果易脱落。花穗受害后变褐腐烂,遇潮湿时也形成白色霉状物。嫩叶发病,叶面上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或褐色的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较老熟叶发病常在中脉处断断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
【病原】 Peronophythora Iitchii Chen ex Ko et al,属鞭毛菌亚门,霜疫霉属真菌。
荔枝霜疫霉病为害花穗
荔枝霜疫霉病为害幼果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部组织或落入土壤中越冬。4—5月当温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由风雨传播或直接萌发为芽管,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初次侵入后2~3d即可发病,病部再生孢子囊,继续为害。5—6月在果实近成熟到成熟期,遇4~5d雨天,且是南风天气,病害发生严重。凡园地低洼,土壤比较肥沃,施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严重;同一株树,树冠下部阴蔽处,发病早而重;近成熟的果比不成熟的果发病较重。早、中熟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①果园要修好排灌系统,排除果园积水,降低荔枝园的湿度。采收后把病虫枝、弱枝以及过密的枝剪去,使园区通风透光良好,并清除地面上的落果、烂果、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卵孢子形成落入土中越冬,并喷 1 次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减少病源。3月至4月上旬在卵孢子萌发时期用1%硫酸铜溶液,也可用30%氧氯化铜300倍液喷洒荔枝园地面,并加撒石灰。②上一年发病严重的果园,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实近成熟期各喷药1~2次,特别是近熟期和成熟期,遇多雨天要抢晴天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 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 (凯润) 乳油1000~2000倍液、25%嘧菌酯 (阿米西达) 悬浮剂800~1500倍液、25%双炔酰菌胺 (瑞凡) 悬浮剂1000~2000倍液、50%烯酰吗啉 (安克) 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百泰) 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
三、荔枝、龙眼叶片病害
(1) 灰斑病
【症状】 灰斑病又名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斑多从叶尖向叶缘扩展。初期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赤褐色,后逐渐扩大,或数个斑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产生黑色粒点 (分生孢子盘)。
【病原】 Pestalotiopsis pauciseta (Speg.) Stey,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
龙眼灰斑病
(2) 白星病
【症状】 白星病又名叶点霉灰枯病。初期叶面产生针头大小圆形的褐色斑,扩大后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明显,斑点上面生有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
【病原】 phyliosticta sp.,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
(3) 褐斑病
【症状】 又名壳二孢褐斑病,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常数个斑合成不规则大病斑。
【病原】 Asochyta sp.,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
白星病
龙眼褐斑病
(4) 叶枯病
【疲状】 为害成叶,多始发于叶尖,从叶顶向两边延伸,呈“V” 形,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omopsis guiyuan Zhang et Chi,及Phomopsis longa-nae Chi et Jiang,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借风雨传播,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后侵入叶片为害。此病以夏秋较多发生。严重的可引起早期落叶。老果园、栽培管理差、排水不良、树势衰弱以及虫害严重的果园容易发病。
荔枝叶枯病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果园积水,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对衰老果园要更新修剪,同时注意抓好清园,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对有发病史的果园,夏秋要经常检查,发现有病害发生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龙眼叶枯病
四、荔枝、龙眼藻斑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成叶或老叶上,叶片正面多见。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针头大的小斑,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斑点,病斑上有灰绿色或黄褐色毛绒状物,是藻类的藻丝体 (营养体),后期转为锈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嫩叶受害,叶片上密生褐色小斑,在叶片中脉常形成梭形或条状黑色斑,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
【病原】 Ce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属藻状菌中的头孢藻。弱寄生性,以藻丝体在病叶上越冬。
【发生规律】 果园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越冬的营养体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侵入寄主内,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生长蔓延,并伸出叶面,形成新的营养体,随后再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辗转侵染为害,使病害扩大蔓延。在多雨季节有利于藻类繁殖,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积水,合理修剪,使树体既健壮又不互相阴蔽,减少病害发生。②发病初期以及清园后喷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荔枝藻斑病
龙眼藻斑病
五、荔枝、龙眼煤烟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表现出暗褐色霉斑,继而向四周扩展成绒状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全叶被黑色霉状物覆盖,故称煤烟病。严重的在干旱时部分自然脱落或容易剥离,剥离后叶表面仍为绿色。后期霉层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或刚毛状突起 (长型分生孢子器)。
【病原】 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其种类多达10余种,其中除Meliola butleri Syd.,称小煤炱菌,为纯寄生外,其余均为寄主表面附生菌,包括 Capnodium spp.煤炱菌等。
龙眼藻斑病后期症状
荔枝煤烟病叶面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部越冬,翌年,温湿适宜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孢子,借风雨及昆虫活动而传播。由于多数煤烟菌以昆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而生长繁殖,故其发生轻重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为害关系密切,因此,凡介壳虫、蚜虫、粉虱等发生严重的果园煤烟病发生严重。此外,花期的花蜜散布在叶片上可诱发煤烟病,阴蔽和潮湿的果园、树势衰弱的果园亦容易发生此病。
龙眼煤烟病叶背症状
【防治方法】 参考柑橘煤烟病防治。
第三节 香蕉、菠萝病害
一、香蕉枯萎病
【症状】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巴拿马病、黄叶病,是维管束受害引起的病害。发病时假茎和球茎的维管束逐步褐变,呈斑点状或线状,后期呈长条形或块状。根的木质导管变为红褐色,一直延伸到球茎内。外部症状有叶片倒垂形和假茎基部开裂形两种。前者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叶鞘先出现黄化,叶片黄化先在叶缘出现,后逐渐扩展到中脉,染病叶片很快倒垂枯萎;后者病株先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内扩展,层层开裂直到心叶,并向上扩展,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倒垂或不倒垂,枯株枯萎相对较慢。
粉蕉枯萎病病叶枯黄、叶柄下垂倒挂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Snyder.et Hansen,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本菌已知有4个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种主要为害粉蕉、粉大蕉、龙牙蕉和西贡蕉,4 号小种已在我国台湾及菲律宾发现为害香芽蕉,列为重要检疫对象。
【发生规律】 病菌从根部侵入导管,产生毒素,使维管束坏死。全株枯死后,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几年甚至20年。蕉苗、土壤、流水、农具均可带病菌传播。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雨季 (5—6月) 感病,10—11月达到高峰期。排水不良及伤根会促进该病的发生。我国南方20世纪50年代引种粉蕉时发现有此病。现是粉蕉、龙牙蕉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②种植无病健壮组培苗,或不带病的吸芽。③发病率高于20%,多点发生时应改种水稻等,也可改种抗病品种。应用荣宝氰氨 (石灰氮) 60kg,淋透水后覆盖地膜,消毒15d后定植。④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下列药剂淋灌根部:9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3%络氨铜水剂600倍液、20%龙克菌 (噻菌铜) 悬浮剂500~600倍液。每隔5~7d淋1次,连续淋2~3次。
二、香蕉炭疽病
【症状】 香蕉炭疽病主要为害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尤以贮藏果受害最烈。一般果实黄熟时果皮出现褐色,绿豆大病斑,俗称梅花点,后扩大并连合呈近圆形或不规则深褐色稍下陷的大斑或斑块,其上密生黑褐色小点,潮湿时出现黏质朱红色小点。叶片受害,病斑长椭圆形,生长后期小黑点布满叶片。
香蕉炭疽病
【病原】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et Curt.) Arx,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或昆虫传播。条件适合时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侵入果皮内,并发展为菌丝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病果的病斑上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不断进行重复侵染。贮藏期间,温度25~32°C时发病最为严重。
香蕉炭疽病显梅花点
粉蕉炭疽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②及时清除和烧毁病花、病轴、病果,并在结果初期套袋,可减少病害发生。③香蕉断蕾后开始喷药,每隔10~15d 喷1 次,连喷2~3 次。药剂可选用;50%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果实采收后用45%特克多悬浮剂500~1000倍液浸果1~2min,可减少贮运期间烂果。
三、香蕉黑星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青果。叶片发病,叶面及中脉上散生或群生许多小黑粒,后期小黑粒周围呈淡黄色,然后叶片变黄而凋萎。青果发病,初期在果指弯腹部分,严重时全果果面出现许多小黑粒,随后许多小黑粒聚集成堆,使果面粗糙。果实成熟时,在每堆小黑粒周围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褐色小斑,不久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色,周围呈淡褐色,中部组织腐烂下陷,其上的小黑粒突起。
【病原】 Phyllosticta musarum (Cke.) Petr.= Macrophoma musae (Cooke) Berl.et Vogl.,称香焦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香蕉黑星病
【发生规律】 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和病残体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到叶片和果实上,侵入为害,产生分生孢子继续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密植、高肥、阴蔽、积水的蕉园发病严重。香蕉高度感病,粉蕉次之,大蕉抗病。
香蕉黑星病为害果指弯背部症状
【防治方法】 ①经常清除病叶残株,增施钾肥与有机肥,避免多施氮肥,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预防病害发生。②发病初期,套袋前后喷杀菌剂杀菌。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2500~3000倍液等。③果实套袋,减少病菌感染。
四、香蕉冠腐病
【症状】 香蕉冠腐病是采后的重要病害,首先蕉梳切口出现白色棉絮状霉层并开始腐烂,继而向果扩展,病部前缘水渍状,暗褐色,蕉指散落。后期果身发病,果皮爆裂,其上生长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果僵硬,不易催熟转黄,食用价值低。
【病原】 导致冠腐病的真菌涉及近10个属,广东主要为镰刀菌引起,有串珠镰孢Fusaariun moniliforme Sheldon,双孢镰孢fusariun dimerun Penzig,半裸镰孢 fusariun semitectum Berk.et Rav,亚镰黏团串珠镰孢 Fusariun moniliforme var. subgiutinans Wollenw.et Rienk.,其中以串珠镰孢菌为主。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从伤口侵入,采收时去轴分梳以及包装运输时造成的伤口,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极易发病。
香蕉冠腐病 (高乔婉提供)
【防治方法】 ①尽量减少采收、脱梳、包装、运输各个环节的机械伤。②采后包装前要及时进行药物处理。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600~1000倍液 (加高脂膜200倍液兼防炭疽病病)、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以及5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或浸果1min捞起晾干然后进行包装、贮运,减少病害发生。
五、香蕉褐缘灰斑病
香蕉褐缘灰斑病又称黄叶病。
【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短杆状,暗褐色,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周边黑褐色,大多单独存在,近叶缘表面病斑数量比近中脉的多。病斑上产生稀疏的灰色霉状物。大量病斑出现后,叶片迅速早衰变黄枯死。
香蕉褐缘灰斑病
香蕉褐缘灰斑病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物上越冬。在温度适宜的高温季节,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凡排水不良、土壤潮湿以及象鼻虫严重为害的蕉园发病严重。大蕉较香蕉感病,粉蕉较耐病。
【防治方法】 ①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及时排除蕉园积水,摘除下部病叶。②5—10月风雨季节及时喷药保护以防感染。药剂可选用:高效低毒或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如12.5%腈菌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隔10~15d喷1次,连续2~3次。
六、香蕉灰纹病
香蕉灰纹病又称暗双孢霉叶斑病。
【症状】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椭圆形褐色小斑,然后扩大为两端略尖的长椭圆大斑。中央呈灰褐色至灰色,周边呈褐色。近病斑的周缘有不明显的轮纹,病斑外绕有明显的黄晕,病斑背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香蕉灰纹病
【病原】 Cordancnmisae (Zimm.) V.Hohn,称香蕉暗双孢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与褐缘灰斑病基本相同。
七、香蕉煤纹病
香蕉煤纹病又称小窦氏霉叶斑病。
【症状】 病斑多出现在中下部叶缘,短椭圆形,褐色,斑面明显轮纹较明显,故也称轮纹病,多发生在叶缘。病健部分界明显,潮湿时病斑背面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大蕉常见典型病斑。
【病原】 Deightoniella torulose (Syd.) M.B.Ellis,称香蕉小窦氏霉菌。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与褐缘灰斑病基本相同。
香蕉煤纹病
八、菠萝心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幼龄植株,也为害成株与果实。幼株被害,植株初期叶片仍呈青绿色,仅叶色稍变暗无光泽,心叶黄白色,容易拔起,肉眼不易觉察。以后病株叶色逐渐褪绿变黄或变红黄色,叶尖变褐干枯,叶基浅褐色或黑色水渍状腐烂,腐烂组织变成乳酪状,病、健部交界处呈深褐色,随后次生菌入侵,组织腐烂发臭,最终全株死亡。成株被害,主要是根系变黑腐烂,心叶褪绿,较老叶片枯萎,病株果实味淡。
【病原】 病原菌有多种,其中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Dastur) Waterh,称寄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菠萝心腐病
【发生规律】 病菌在田间病株和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溅散和流水传播,使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高温多雨季节,特别是秋季定植后遇暴雨,往往发病严重。连作、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田块较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壮苗,选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种植。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喷洒菠萝植株,10~15d喷1次,连喷2~3次。
九、菠萝褐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成熟的果实上,被害果外观与健果难于区别,剖开果实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果变褐色或黑褐色,感病组织略变干、变硬,不易扩展到健康组织;另一种是近果轴处变暗色、水渍状,后变成褐色或黑色。
【病原】 有认为小果变黑是欧氏杆菌细菌 ( Erwinia sp.) 引起的。果轴处受害是由链格孢真菌 ( Alternaria sp.) 引起的。
菠萝褐腐病小果病状
【发生规律】 小果褐腐病是菠萝开花期间病菌侵入蜜腺管和花柱沟引起的。在幼果生长发育期,病菌呈休眠状,当果实进入成熟期,病菌就活跃起来,扩大侵染范围,使蜜腺管壁和花柱沟变褐色,进而使小果呈褐色或黑褐色而导致腐烂。花期遇低温多雨,易诱发病,采果和贮运过程伤口多,发病较重。广州地区8—9月菠萝果实成熟期常发生,以卡因类菠萝发生较普遍。
【防治方法】 ①花前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保护发育中的花序。②收获、运输及贮藏,小心轻放,减少伤口。雨天不收果,晴天收果也不宜堆放过厚,贮藏室要通风干燥。远途运输时应采用冷藏车运输,温度保持7~8°C。
菠萝褐腐病果轴病状
十、菠萝枯斑病
【症状】 苗期与成株期均会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两面,发生初为淡黄色,绿豆大小的斑点,条件适宜时扩大,中央变褐色并下陷。后期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常几个小斑愈合成大斑,边缘深褐色,外有黄色晕环,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刺毛状小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原】 Annellohcinia dinemasporioides Sutton,称痕裂盘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菠萝枯斑病
【发生规律】 病菌和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内越冬,翌年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侵入嫩叶。高温多湿天气易发病,夏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及时排除积水,可减少病害发生。②抽新叶期,隔15d喷药1次,连喷2~3次,保护新叶不受感染。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十一、菠萝凋萎病
菠萝凋萎病又名菠萝粉蚧凋萎病。
【症状】 发病初期基部叶片变黄发红,皱缩失去光泽,叶缘向内卷缩,以后叶尖干枯,叶片凋萎,植株生长停止,部分嫩茎和心叶腐烂。地下部根尖先腐烂发展到根系部分或全部腐烂,植株枯死。
菠萝凋萎病
【病原】 多数人认为是菠萝粉蚧 Dysmicoccrus brevipes Cockerell为害引起。近年国外从有粉蚧凋萎症状的病株中发现病毒,属甜菜黄化病毒组Clostero virus 2型病毒。现基本确定此病是菠萝粉蚧传播病毒引起的病毒病。
【发生规律】 初侵染源是带有菠萝粉蚧 (若虫和卵) 越冬的病株。冬天粉蚧在植株基部和根上越冬。一般高温、干旱的秋季和冬季易发病。但低温阴雨的春天也常见此病。新开荒地发病少,熟地发病多。卡因种较其他品种易感病,卡因杂交种抗性较好。蛴螬、白蚁、蚯蚓等吸食地下根部会加重凋萎病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苗木,采用高畦种植。②做好菠萝粉蚧和地下害虫的防治。③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
第四节 杧果、枇杷病害
一、杧果炭疽病
【症状】 嫩叶受害,最初出现黑褐色、圆形或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多个小斑扩大合成大枯死斑,穿孔或脱落。嫩梢受害,生黑褐色斑,扩大环绕枝一圈,病斑上部枯死,表面生褐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盘)。老叶受害,多生近圆形、多角形病斑,其上散生黑色粒点。花梗受害,花序和花凋萎枯死,称“花疫”。幼果在果核未形成前染病,生小黑斑,迅速扩大引起部分果或全果皱缩、变黑、脱落。成熟果实受害,产生黑色、形状不一的病斑,略凹陷有裂纹,常多个病斑合成大斑,病部常深入果肉,致使果实在田间或贮运过程腐烂。当大量分生孢子从感病枝或花序上随雨水冲溅到果实上,果表面生成大量小斑,形成污果斑。
【病原】 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C. mangiferae,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 Spauld.et Sch.,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靠风雨传播。发生流行要求高温 (24~30°C)、高湿 (90%以上),如嫩梢期、开花期至幼果期遇多雨季节,则此病发生严重。此病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多潜在果梗处的果皮、果肉内。管理不善,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较重,采收、包装、运输操作不当,贮藏条件差会加速采后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 ①搞好冬季清园,减少越冬菌源。②适时喷药保护。盛花期花开放2/3 时,是防治关键时期,应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其他含苯醚甲环唑类药剂及时喷布。
杧果急性炭疽病为害叶片
杧果炭疽病为害叶片状
二、杧果疮痂病
【症状】 嫩叶受害从叶背开始发病,病斑由针头大小逐步扩大为突起的圆形或近椭圆形斑点。随叶片成长老熟,病斑停止扩展,形成木栓化组织,稍突起,灰色至紫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果实受害,多为落花后的幼果开始出现黑褐色小病斑,后随果实增大,病斑逐渐扩大,中间组织粗糙,木栓化,灰褐色,严重的病斑连成一片。
【病原】 有性阶段为 Elisinoe mangiferae Bilcourt et Jankins,称杧果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 Sphaceloma mangiferae Jenk,称杧果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前者国内未发现。
杧果疮痂病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组织上越冬,翌年靠气流与雨水传播。远距离传播是带病种苗。该病主要发生期是梢期和幼果期,果园管理差的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施肥以有机质肥为主,合理搭配其他肥。果园要通风透光,春季排除积水,改善果园环境。②抓适期喷药防治,当谢花约70%时开始喷药,隔10~15d喷1次,连续喷药2~3次,以保护新梢及幼果。药剂可选用:0.5%等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1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杧果疮痂病为害果实状
三、杧果细菌性黑斑病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又称细菌性角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初期会再现许多小黑点,后发展成多角形病斑,周围有黄晕;严重时病斑合成大块坏死斑。叶柄叶脉被害,局部变黑开裂,造成大量落叶。果实受害,初期出现针头大小、水渍状、暗绿色的小斑,后发展为黑褐色,圆形或稍不规则形斑,中央常纵裂,流出胶液。大量细菌随雨水流淌,在果皮表面出现条状污斑,果实最终腐烂,腐烂速度较炭疽病缓慢。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 indicae,属黄色假单胞属细菌。
【发生规律】 以细菌在病枝组织越冬,翌年靠风雨传播到叶片、果实为害。高温多湿条件下,特别是暴风雨后,发病严重。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为害叶片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为害果实状
【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②适时喷药防护。一般在3月新梢抽生期开始喷药,隔15d喷1次,连喷2~3次。可选用铜剂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③种苗可用120单位农用链霉素消毒后种植。
四、枇杷果实心腐病
【症状】 受害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果面出现近圆形的水渍状软斑,病健界限明显,果心及周围变褐色,生灰白色菌丝,果肉腐烂。
【病原】 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es) V.Hohnel.,半知菌亚门,根串珠霉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从伤口侵入,采前湿气大易发生此病。管理差、虫害多,采收、包装、贮运过程损伤多的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除虫,特别要重视套袋前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
枇杷心腐病
五、枇杷裂果病
【症状】 果皮裂开,出现不同程度的果肉和果核外露,感染病菌,果实变质腐烂。
【发生条件】 本病主要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果实着色前后,遇久旱骤降大雨或连续下雨,果肉细胞吸水后迅速膨大,引起外皮破裂。
【防治方法】 ①遇干旱及时灌水,雨季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均衡。②在幼果迅速膨大期,勤根外追肥,如喷0.2%的尿素、硼砂或磷酸二氢钾等。③实行果实套袋。④果皮转淡绿时,喷0.1%的乙烯利。
枇杷裂果病
六、枇杷皱果病
【症状】 果皮皱缩、干瘪,病果挂在树上。
【发生条件】 本病主要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采收前长期低温、干旱天气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做好疏花疏果和剪除病枝工作。②在幼果迅速膨大期,进行根外追肥,喷水或施用叶面水分蒸发抑制剂,如ABION-207500倍液。③实行果实套袋。
枇杷皱果病
第五节 杨桃、黄皮、橄榄病害
一、杨桃炭疽病
【症状】 早期侵染并潜伏于果实内,当果实成熟时才开始显现症状。果面初生暗褐色圆形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内部组织腐烂,并发出酒味,病部发生许多朱红色小点,严重时全果腐烂。
【病原】 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果实上,特别是在迟熟及留在树上的病果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的季节发病严重。采后贮运和销售过程继续为害。
杨桃炭疽病
杨桃炭疽病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采果后清除遗留在树上的病果和小果以及落地果,集中深埋,减少翌年侵染源。②采果时注意不使果实受伤,防止病菌侵入。③严重发病果园,在小果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
二、杨桃赤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先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5mm的红褐色病斑。叶缘的病斑多呈半圆形,赤色,周缘有不明显黄色晕圈。有时病斑呈赤色或紫褐色,边缘赤色,斑外有黄圈,最后灰白色,病斑坏死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叶上病斑多时,叶片变黄脱落。
杨桃赤斑病
【病原】 Cercosppora averrhoae Petch,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叶越冬的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翌年4月,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以后病斑又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土壤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3月新梢抽生期开始喷药,隔15d再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铜剂,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等。
三、杨桃木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园地势平坦、水位比较高的杨桃老龄树枝干,使表皮与木质腐朽。然后长出不同形状的病原子实体,使树势衰弱,叶片发黄早落,严重时全株枯死。
【病原】 担子菌亚门、木耳科等真菌。
杨桃木腐病 (长出子实体)
【发生规律】 地势平坦、水位比较高的老龄果园,树势较弱、雨季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①挖深排水沟,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②树干与主枝每年冬季要涂白,涂白剂用石灰水加硫黄合剂。③种植太密的果园要及时修剪或间伐,保持通风透光。
四、黄皮炭疽病
【症状】 叶片受害,从叶片中央或叶缘开始发病,会生成圆形或半圆形灰白色病斑,有的合并成不规则形斑,大小 2~12mm,边缘水渍状,病健分界明显。叶腐,自叶尖或叶缘处开始发病,褐色腐烂,病部扩展快,病健分界不明显。叶柄受害,变褐,易产生离层,导致叶片早落,形成秃枝。枝梢受害,产生褐色凹陷近椭圆形病斑。果实受害初呈水渍状褐色小点,后为褐色病斑,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斑继续发展,致使果实腐烂或干缩成僵果。
杨桃木腐病 (长出子实体与苔藓)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果及带病枝梢上越冬,翌春温湿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果园排水差,偏施氮肥,枝叶密蔽,阴雨连绵,发病较重。5—7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黄皮炭疽病为害叶片状
五、黄皮梢腐病
【症状】 幼芽、幼叶受害,变褐坏死、腐烂,潮湿时表面生大量白霉和橙红色黏孢团。顶端嫩梢受害呈黑褐色至黑色,病部干枯收缩,呈烟头状。叶片受害,叶尖、叶缘褐腐,有的扩展到叶的大部或全部,病健分界处呈深褐色波纹。枝受害,病斑褐色梭形,四周隆起,中央下凹,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不平。果受害,病斑圆形、褐色水渍状,潮湿时生大量白霉。
【病原】 Fusarium lateritium,是黄及砖红镰孢长孢变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湿润易发病,土壤带菌率高发病重。4—8月为发病盛期,春梢发病重于秋梢。
黄皮梢腐病症状
黄皮梢腐病枝梢症状
【防治方法】 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六、黄皮疮痂病
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第一章第一节柑橘疮痂病。
七、橄榄肿瘤病
橄榄肿瘤病在福建称树瘿病。
黄皮梢腐病果腐症状
黄皮疮痴病
【症状】 多在主干与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有小突起,以后患部逐渐增大,形成肿瘤,表面粗糙龟裂,严重时树势衰退,枝叶稀疏,产量低。
【病原】 病原不详。
【发生规律】 砧穗亲和力差的树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砧穗亲和力好的种苗,耕作时尽量保护好树干,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入侵机会。②主干或主枝发现受感染,要及时刮除病部,然后涂药。药剂可用100倍液氧氯化铜浆,或用75%百菌清加50%瑞毒霉 (1∶1) 50~100倍液等。每隔15~20d涂1次,连涂3次。③加强对处理后的病树的肥水管理,做好松土培肥及根外追肥工作,使树势逐渐恢复。
橄榄流胶病
橄榄肿瘤病
第六节 番石榴、番木瓜、番荔枝病害
一、番石榴炭疽病
【症状】 幼果受害,一般干枯脱落或干果挂在树上。成熟果实被害,果面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中央凹陷,呈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其上生粉红色至橘红色小点。新梢嫩叶受害,叶尖、叶缘焦枯脱落,严重枝梢变褐枯死,病部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
番石榴炭疽病
【病原】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盘长孢状刺盘孢真菌。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柑橘炭疽病。
二、番石榴焦腐病
【症状】 成熟果实最易感病,多从两端开始发病,病斑圆形淡褐色,后期暗褐色至黑色,最终整个果实黑腐,病部长出许多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
番石榴炭疽病后期症状
番石榴焦腐病
【病原】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Diplodia natalensis Pole-Evans ( 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et Curt.),称可可毛色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球色单隔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组织内和病枯枝上越冬,翌年春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高温多雨、靠近地面的果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剪除病枝,清除地面病果,集中烧毁。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
三、番石榴褐腐病
【症状】 果实受害,果实表面生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面出现凹陷,表面密生小黑点,随着病斑扩大和增多,终致全果腐烂。
【病原】 Phoma psidii Ahmad,属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真菌。
番石榴褐腐病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生分孢子器在病果组织上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高温多雨、排水不良的环境下容易发病,近成熟果实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参考番石榴焦腐病的防治。
四、番石榴灰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生不规则形病斑,褐色、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隆起,深褐色,与叶健部分界明显,病部中央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
番石榴灰斑病
【病原】 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um (Thuem.) Stey.(=Pestalotia disseminatum Thuem.),称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病部组织中或随病残体进入土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以后逐步蔓延。气温25~28℃,相对湿度80%~85%或遇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和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适时喷药防护。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
五、番木瓜白星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圆形病斑,中央白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2~4mm。病斑多时,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上现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脱落穿孔,严重时穿孔斑密布,叶片呈破烂状。
番木瓜白星病
【病原】 Phyllosticta caricaepapayae Allesch,称番木瓜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暖多雨的天气有利发病,幼株较成株叶片易发病,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生长势差的植株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及早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硫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70%硫菌灵 (1∶1) 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
番木瓜白星病
六、番木瓜环斑病
【症状】 发病初期,在茎、叶脉及嫩叶的支脉间出现水渍斑,随后在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状。嫩茎及叶柄水渍状斑,逐渐合并成水渍状条纹,新长出的叶也成花叶。感病果实表皮上也出现水渍状圆斑,几个圆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为害严重时,病株结小果,品质差。病株1~3年内死亡。
【病原】 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称番木瓜环斑病毒,马铃薯Y病毒属。
【发生规律】 自然传播媒介为桃蚜和棉蚜,且传播率非常高。摩擦非常容易传毒,田间病株叶片与健株叶片进行接触摩擦,便可传染。温暖干燥年份有利于蚜虫的发育和迁飞,该病发生严重。
番木瓜环斑病病株症状
番木瓜环斑病果实症状
【防治方法】 ①选择种植耐病品种。现有栽培品种中,穗中红48、蜜红3号和6号具较高的耐病性。②改变耕作方式。改秋植为春植,当年收果,当年砍伐,以保产量。③及时挖除病株。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用生石灰消毒。④消灭病源,适当隔离。老果园在种植前应清除病株,新果园距离老果园2000 m以上。避免与瓜类蔬菜间作,应远离瓜类蔬菜种植。⑤嫩芽、嫩叶期以及蚜虫迁飞高峰期,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应及时防治蚜虫,并注意清除果园周围蚜虫喜欢栖息的杂草。药剂可用:10%的吡虫啉 1500~2000倍液与病毒必克、病毒宁、菌克毒克等混用。
番木瓜环斑病
番木瓜环斑病
七、番木瓜瘤肿病
【症状】 叶片变小,叶柄缩短,幼叶叶尖变褐枯死,叶片可卷曲、脱落,雌花可变雄花,花常枯死。染病果实很小时就大量脱落。留下的果实在幼果期乃至成熟初期均有乳汁流出的症状,且多在果实向阳面流出,流出汁液后果皮会慢慢溃烂、变软,溃烂部分会变褐色,没有溃烂的果实会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严重的病果种子退化败育,幼嫩白色种子变成褐色坏死。
番木瓜瘤肿病
【发病原因】 主要由土壤缺硼引起,属生理性病害。
【防治方法】 可进行土壤施硼或根处施硼,选用硼酸或硼砂。在植株旁挖一小穴,每穴施2~5g硼砂,或施3g硼酸,施1~2次。根外施硼可喷0.2%硼酸水,每隔1 周喷1 次,共喷2~3次。施放硼砂或硼酸应在番木瓜植株现蕾时完成。
八、番荔枝黑腐病
【症状】 果实受害,一般从蒂部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扩大为褐色圆斑,后期果实腐烂,果实外部木栓化变成黑褐色,然后落果,或变成僵果挂在树上。叶片受害,导致变褐,腐烂落叶。枝梢受害,变褐干枯,呈典型的梢枯状。幼苗受害似青枯病。
番荔枝黑腐病
【病原】 无性阶段为Botryodiplodia theothromae Pat.,称可可球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 Botryosphaeria rhodina (Cke.) Arx,称柑橘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以后逐步蔓延。喜高温高湿,菌丝最适温度32℃。土壤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一般在新梢抽生期或谢花坐果期喷药保护,隔15d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
第七节 杨梅、莲雾、青枣、火龙果病害
一、杨梅褐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浅红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直径4~8mm。后期在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子囊果。当叶片上有较多病斑时,病叶即干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树叶片落光,仅剩秃枝,直接影响树势、产量和品质。
杨梅褐斑病叶片症状
【病原】 Mycosphacrcalla myricac Saw,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科的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1次,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无性孢子,但在P DA 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土壤瘠薄,树势衰弱,5—6 月阴雨天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新种植杨梅,尽量选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山地。种后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春季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减少病害传染源。②5 月下旬,果实采后喷 1 次0.5%的波尔多液,隔15d 喷1 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二、杨梅根腐病
【症状】 有两种类型:①急性青枯型。病树初期症状不甚明显,仅在树体枯死前两个月有所表现。主要是叶色褪绿、失去光泽,树冠基部部分叶片变褐脱落。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部分枝梢出现失水萎蔫,但次日清晨又能恢复。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采果后,如气温剧升,常会引发树体急速枯死。枯死的病树叶色淡绿,并陆续变红褐色脱落,地下部根系及根颈变深褐腐烂。翌年不能萌芽生长,1~2年全株枯死。②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树冠春梢抽生正常,而秋梢很少抽生或不抽生,地下部根系须根较少,逐渐变褐腐烂。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树冠下部叶大量脱落。在高温干旱季节的中午,树冠顶部枝梢呈萎蔫状,最后叶片逐渐变红褐色而干枯脱落,枝梢枯死,3~4年全株枯死。
【病原】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e Not.,属座囊菌目,葡萄座腔菌真菌。无性阶段Dothiorella sp.,属球壳孢目,小穴壳菌真菌。
【发生规律】 该病先从杨梅根群的须根上发生,后向侧根、根颈及主干扩展蔓延。在病根的横断面上可见两个褐色坏死环,即为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维管束变褐坏死的环,最后导致树体衰败直至枯死。其中急性青枯型主要发生在10~20年生的盛果树上,占枯死树的70%左右。慢性衰亡型主要发生在衰老树上,从出现病症到全树枯死,需3~4年。据调查,该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无相关性,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杨梅树也同样患病死亡。
整株枯死
根颈部腐烂
根腐烂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与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通透性。遇到干旱灌水,雨季排水,防止积水。②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挖除后的植穴,撒上生石灰。③初发病株,挖出侧根,剪去烂根,刮除根部病部,然后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每株0.25~0.5kg加生根粉拌土撒施,同时树冠多次喷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杀菌剂加叶面肥,促进病株恢复,但重病树无效。
三、莲雾炭疽病
【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实表面产生稍凹陷的红色小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褐色,果面出现小黑点 (分生孢子盘)。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多数病斑融合成大斑,有的破裂。枝条染病产生褐色凹陷斑、叶片染病产生黄褐色干枯小病斑,后扩大为大斑,病部也会生黑色小粒点。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莲雾染病叶片脱落后,在枯叶上产生有性态,遇水喷出子囊孢子,侵染莲雾叶片、枝条或果实,台湾南部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发病较少,4—6月进入雨季,梅雨多,有利于病菌传播蔓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参考橘炭疽病防治方法。
莲雾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
四、青枣炭疽病
【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实表面产生淡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后期果面出现小黑点 (分生孢子盘)。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斑继续发展,致使果实腐烂。叶片受害,叶表面初现近圆形褐斑,病斑扩大连成不规则大斑,后期病部生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原】 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与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暖多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果园排水差,偏施氮肥,枝叶密蔽,阴雨连绵,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参考柑橘炭疽病。
青枣炭疽病为害果实状
五、青枣白粉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正、反两面均可出现少量白色粉状物,然后白粉逐渐增多,严重时叶片失绿,形成淡黄褐色不规则病斑,后期白粉层颜色变为淡黄色,叶片呈黄褐色,易脱落。嫩枝受害时,严重时白色粉状物布满整个枝条,嫩枝呈黄褐色皱缩、枯死。幼果受害,果面初期出现少量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白色粉状物布满全果,后期小果皱缩,变黄褐色而脱落。成果被害,多出现褐色病斑,果面粗糙,大大降低商品价值。
【病原】 无性阶段为Oidiun sp.,为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青枣白粉病为害枝叶症状
青枣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
【发生规律】 果园潮湿、通风不良、树冠郁蔽的植株,发病重。台湾青枣品种群中,高朗1号、世纪枣、黄冠等抗病性强,碧云种易感白粉病。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果后,对果树进行重修剪,将发病的枝条全部剪除并集中烧毁,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控制病害的扩展和蔓延。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胶体硫悬浮剂25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等。
青枣白粉病为害幼果症状
六、火龙果桃吉尔霉果腐病
【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在果实表面上产生浅褐色至褐色水渍状病斑,后病斑迅速扩展,呈湿腐状,直至全果腐烂,条件适宜时在病部表面可见灰色毛绒状霉层,即为病原菌子实体。
火龙果桃吉尔霉果腐病幼果症状
【病原】 桃吉尔霉 Gilbertella persicaria (Eddy) Hesseltine,称桃吉尔霉,属接合菌亚门,吉尔霉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适温25~35℃,高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
七、火龙果黑斑病
【症状】 茎干受害,初期在茎干表皮形成中央褐色、外围蜡黄色革质状的疮痂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中央褐色部分结痂状翘起或脱落,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 (病原菌子实体),发病重时病斑连成片,并产生黑色霉状物,形成黑斑。
火龙果黑斑病初期症状
【病原】 Alternaria sp.,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
火龙果黑斑病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
八、火龙果茎腐病
【病原】 Fusarium semitectum,称半裸镰孢; F. oxysporum,称尖镰孢; F. moniliforme,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
【症状】 茎部受害,茎组织变褐软化,严重时组织溃烂,病斑处凹陷,茎脊常见缺刻状病症,有时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
九、火龙果茎斑病
【症状】 茎部受害,初期在棱茎表面或茎脊上形成灰褐色结痂状病斑,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原菌子实体),也可造成茎干缺刻状或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
【病原】 Phomopsis sp.,称拟茎点霉属真菌; Septogloeum sp.,称黏隔孢属真菌。 Ascochyta sp.,称壳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Epicoccum nigrum,称黑附球菌,属半知菌亚门,附球菌属真菌。 Botryosphaerla sp.,称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
火龙果茎斑病后期症状
第八节 木菠萝
一、木菠萝炭疽病
【症状】 叶片受害,先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坏死。果实受害,初呈褐色小斑,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导致果实变褐腐烂,后期在病部上长有许多小黑点 (病菌的子实体)。
【病原】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及病果上越冬。翌年越冬的病菌作为初次侵染来源,侵染嫩叶及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幼果内潜伏,待果实成熟时便开始发病。一般果园田间管理不善、树势弱,病害都会较为严重。
木菠萝炭疽病病果症状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加强管理,收果后,应进行松土,增施有机肥料,尽量剪除树上的病枝叶及病果。②化学防治:花期及幼果期要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 (苯醚甲环唑) 1000倍液、40%灭病威胶悬剂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二、木菠萝灰霉病
【症状】 叶片受害,自叶缘开始,发生褐色、水渍状病斑。花受害,呈花腐。幼果受害,出现褐色、水渍状、果软腐,并长出灰色毛绒霉状物,挂在树上或脱落。
木菠萝小果灰霉病症状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称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开花结果时,随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为害。开花期、幼果期遇多雨、低温、高湿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田间病残体及时清除,集中烧毁。②花期及幼果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凯泽 (啶酰菌胺) 水分散粒剂1200~1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三、木菠萝裂果症状
【症状】 为生理性病害。果实在接近成熟时常产生裂果,多表现为纵向开裂,少数为横向开裂。裂开的果肉初呈黄白色,稍后果肉会长出黑色霉状物而变黑甚至腐烂。
木菠萝裂果症状
【发病条件】 6—8月果熟期,久旱遇雨或久雨骤晴,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容易诱发裂果。
【预防方法】 久旱时注意喷水和喷叶面肥。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和积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第九节 猕猴桃病害
一、猕猴桃黑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病叶面上出现黄色褪绿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遇潮湿天气病斑上长出黑绒球状霉丛;叶背面病斑的霉层较稀疏,以后小病斑联合成大病斑,整叶枯萎,脱落。枝蔓受害,病部表皮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水渍状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或肿胀,后纵裂呈溃疡状病斑,病部表皮或坏死组织产
猕猴桃黑斑病为害状
生黑色小粒点或灰色绒霉层。果实受害初为灰色绒毛状小霉斑,逐渐扩大,绒霉层脱落,形成0.2~1.0cm 的近圆形凹陷病斑,刮去表皮可见果肉呈褐色至紫褐色坏死,形成锥状硬块。果实后熟期间果肉最早变软发酸,不堪食用。
【病原】 有性阶段为称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Deighton,称假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有性子实体在枝蔓病部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在枝蔓病部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然后再行侵染。远距离靠带病苗木传播,近距离借气流传播。阴蔽潮湿、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果园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消除病源。②春季萌芽前喷布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③花芽膨大至终花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后每隔15~20d喷1次,连续喷药4~5次,基本可控制此病害发生。
二、猕猴桃果实熟腐病
【症状】 猕猴桃果实熟腐病又称腐烂病,在收获的果实一侧出现类似大拇指压痕斑,微微凹陷,褐色,酒窝状,直径大约5mm,其表皮并不破,剥开皮层显出微淡黄色的果肉,病斑边缘呈暗绿色或水渍状,中间常有乳白色的锥形腐烂,数天内可扩展至果肉中间乃至整个果实腐烂。
猕猴桃果实熟腐病为害状
【病原】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e Not.,称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腔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新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花或幼果,在果内潜伏,直至果实后熟期才呈现症状。土壤排水不良、肥水不足、氮肥过多、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修剪的枝条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幼果套袋:谢花后1周开始幼果套袋,避免侵染。③从谢花后两周至果实膨大期,15d喷1次药。药剂可选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等。
三、猕猴桃灰纹病
【症状】 叶片受害,病斑多从叶片中部或叶缘开始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健交界不明显,灰褐色,具轮纹,上生灰色霉状物,病斑较大,常为1~3cm,春季发生较普遍。
猕猴桃灰纹病为害叶片
【病原】 Clacbsporium oxysporum Berk et Crut.,称芽枝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翌年3—4月产生分生孢子,依靠风雨传播,飞溅于叶面,在露滴中萌发,从气孔侵入为害,进而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复侵染,直至越冬。
【防治方法】 清除病叶,减少初侵染源。生长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四、猕猴桃根腐病
【症状】 根部受害,初期在根颈部出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后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病部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有酒糟气味,菌丝大量发生后经8~9d 形成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黄色。
根系逐渐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脱落,树体萎蔫死亡。
【病原】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属担子菌纲,密环菌属真菌。
猕猴桃根腐病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卵孢子在根部病组织皮层内越冬或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近距离传播,靠病残体接触,或随耕作和地下昆虫传播。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翌春气温回升,遇雨开始发病,气温达25℃时,进入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季节,果园积水,施肥距主根较近或施肥量大,翻地时造成大的根系损伤,栽植过深,土壤板结,挂果量大,土壤养分不足,栽植时苗木带菌,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根腐病。
【防治方法】 ①雨季及时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避免肥害和大的根系损伤,促进根系生长。②药物防治:成株发病,在早春和夏末进行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然后用30%DT(琥胶肥酸铜) 悬浮剂100倍液、70%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40%的多菌灵悬浮剂500 倍液灌根,药用量0.3~0.5kg/株。并喷施叶面肥。受害严重的病株,及时挖除。
五、猕猴桃线虫病
【症状】 主要为害根系,受害嫩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念珠状的根瘤,数个愈合成根结团。根瘤初期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再变为深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受根结线虫为害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长势不旺,叶发黄,提早落叶,结果少,果小品质差。重病树常突然萎蔫枯死。
【病原】 Meloidogyne javanica、 Meloidogyne incognita,本病属垫刃目,垫刃亚目,根结科,根结线虫属。由爪哇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组成的混合种群,但以爪哇根结线虫为优势种。
猕猴桃线虫病症状
【发生规律】 以成虫、幼虫和卵在土壤中或受害根部越冬。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带病土壤和病根,是主要初侵染来源。翌年借雨水传播,以二龄幼虫侵染新根辗转为害。雌成虫产卵于体末端胶质囊内或土壤中,卵经一段时间孵化为幼虫。适温 (20~25℃)、有一定湿度,利于幼虫侵入根部和繁殖。沙质土壤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引进种苗应严格检疫。定植地及苗圃地避免原来种过猕猴桃、葡萄、番茄的地块,最好采用水旱轮作地作苗圃地和定植地。要重视植株的整形修剪,合理密植,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一经发现病苗及重病树要挖出烧毁。②药剂防治:患病轻的种苗可先剪去发病的根,然后将根部浸泡在0.5%阿维菌素溶液中1h。对有根结线虫的园地定植前每667m2用10%噻唑膦颗粒剂3~5kg,进行沟施,然后翻入土中。猕猴桃园中发现轻病株可在病树冠下5~10cm的土层撒施10%噻唑膦颗粒剂 (每 667m2撒入 3~5kg),施药后浇水,也有防治效果。
第十节 无花果病害
一、无花果锈病
【症状】 叶片受害,背面初生黄白色至黄褐色小疱斑,后疱斑表皮破裂,散出锈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堆和夏孢子。严重时病斑融合呈块斑,造成叶片卷缩、焦枯或脱落。
无花果锈病叶面症状
无花果锈病叶背症状
【病原】 Phakopsora fici-erectae Ito et Otani,称天仙果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锈菌属真菌; Uredo sawadae Ito,属担子菌亚门,夏孢锈菌属真菌。
无花果锈病叶背后期症状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堆在病部越冬,夏孢子借气流传播。7—8月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主要发生在8—9月。降雨日多、降水量大,以及偏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修剪过密枝条,以利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冬季注意清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②发病初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
二、无花果炭疽病
【症状】 初期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稍凹陷,中间转为灰褐色。病健分界清楚。
【病原】 Gloeosporium sp.,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温暖潮湿的天气或通透性差的果园容易发病。
无花果炭疽病病果
【防治方法】 参考木菠萝炭疽病的防治。
第十一节 西番莲病害
一、西番莲褐斑病
【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油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展为淡褐色圆斑,边缘水渍状,后期病斑色泽转深,其上长出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叶片受害,症状与果实相似。
【病原】 Phomopsis passiflorae Lue et Chi,属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
【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春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果实、叶片为害。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扫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化学防治。生长季节和开花2/3时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等。
西番莲褐斑病病叶初期症状
西番莲褐斑病病果初期症状
二、西番莲病毒病
【症状】 叶片受害,表现皱缩、畸形、花叶,有鲜艳的黄色斑驳。果实受害,果面有圆形环斑,外果皮变厚、变硬、木质化、畸形。全株生长不良,结实率明显下降。
【病原】 Passion fruit virus (PFV),称西番莲病毒。
【发生规律】 蚜虫及嫁接等方式传毒。
【防治方法】 ①严格检疫,发现病苗及时烧毁。②培育和种植无病苗。③及时防治蚜虫。
西番莲病毒病初期症状
西番莲病毒病皱缩畸形症状
第十二节 桃、李、梅病害
一、桃炭疽病
【症状】 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初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盘) 长出。被害的幼果,除少数干缩成为僵果,留在枝上不落外,大多数都在5 月间脱落。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开始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橘红色小粒点,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最后病果软化腐败,多数脱落。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分界明显,后病斑中部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
桃果实炭疽病
【病原】 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异名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幼果及新梢,为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雨水是传病的主要媒介。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则以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冬季或早春剪除病枝梢及残留在枝条上的僵果,并清除地面落果。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桃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②早春桃芽刚膨大尚未展叶,喷洒2次3~4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落花后7~10d喷1次,连喷4~5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1000~15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 (嘧菌酯) 1000~1500倍液等。
二、桃褐腐病
【症状】 果实受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小病斑,如环境适宜,病斑在数日内便可扩及全果,果肉也随之变褐软腐烂,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变成僵果,悬挂枝上经久不落。花部受害,自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延至全花,随即变褐而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若天气干燥时则萎垂干枯,残留枝上,长久不脱落。嫩叶受害,自叶缘开始,病部变褐萎垂,最后病叶残留枝上。
【病原】 Sclerot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称果生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Monilia fructicola P oll.,称果生丛梗孢。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
桃褐腐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菌源。②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象虫、桃食心虫、桃蛀螟、桃樁象等虫害,减少伤口。③桃树发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0d左右喷布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等。
三、桃黑星病
桃黑星病又称疮痂病。
【症状】 果实受害,多在肩部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逐渐扩大至2~3mm,后呈黑色痣状斑点,严重时病斑聚合成片。病菌扩展一般仅限于表皮组织。当病部组织坏死时,果实仍继续生长,病斑处常出现龟裂,呈疮痂状,严重时造成落果。枝梢发病,病斑暗绿色,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受害,开始于叶背,形成不规则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引起落叶。
桃黑星病为害果实症状
【病原】 Fusicladiun carpophilum (Thum) Oud.,称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形成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经风雨传播,病菌侵染果实时潜育期可达40~70d,侵染新梢和叶片为25~45d。4—6月多雨潮湿发病重。地势低洼潮湿、栽植过密或树冠郁闭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①冬剪,剪除病枝梢,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重视夏剪,加强内膛修剪,促进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②药剂防治参见桃褐腐病。
四、桃白粉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现近圆形或不定形的白色霉点,后霉点逐渐扩大,发展为白色粉斑,粉斑可互相连合为斑块,严重时叶片大部分乃至全部为白粉状物所覆盖,恰如叶面被撒上一薄层面粉一般。被害叶片褪黄,甚至干枯脱落。
桃白粉病为害叶片
桃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
【病原】 Podosphaera tridactyla (Wallr.)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叉丝单囊壳属;另一种Sphaerotheca pannosa var. persicae Woron.,属子囊菌亚门,桃单壳丝菌。两个菌属的无性阶段均为Oidiun spp.,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在广东,桃白粉病菌以无性态的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越冬期也不明显。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的桃产区,白粉病初侵染接种体为子囊孢子,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分生孢子,以菌丝体和闭囊壳越冬。在这些病区,桃白粉病的病征,前期为粉状物,后期为小黑粒 (闭囊壳)。
桃白粉病为害叶果症状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选用:50%三唑酮硫悬浮剂1000~1500倍液、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连喷2~3次。
五、桃侵染性流胶病
【症状】 新枝受害,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4mm的疣状物,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大枝及树干受害,树皮表面龟裂,粗糙,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朽,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受害,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时龟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
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主干症状
【病原】 Botryosphaeria ribis Tose Grossenb.et Dugga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干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伤口侵入。1年中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月间和8、9月间。当气温15° C左右时,病部即可渗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一般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侧生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处受害亦重;土质瘠薄,肥水不足,负载量大,均可诱发该病。黄桃系统较白桃系统感病。
【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剪,彻底清除被害枝梢;桃树萌芽前,用抗菌剂402100倍液涂刷病斑,杀灭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源。②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低洼积水地注意开沟排水,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合理修剪,控制树体负载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③在桃树生长期喷药,每隔15d 喷1 次,药剂可选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或50%硫黄悬浮剂800倍液等。
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严重,胶掉落满地
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主枝症状
六、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症状】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又称生理性流胶病。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从病部流出半透明黄色树胶,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褐色,呈胶胨状,干燥后变为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受害,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严重时龟裂,不能生长发育,无食用价值。
【发生规律】 一般4—10月,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骤降暴雨,树龄大的桃树发病严重,幼龄树发病轻。果实流胶与虫害有关,椿象为害是果实流胶的主要原因。沙壤和砾壤土栽培流胶病很少发生,黏壤土和肥沃土栽培流胶病易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酸性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或过磷酸钙,改良土壤。修剪在休眠期进行,减少枝干伤口。②防治桃树上的害虫如介壳虫、蚜虫、天牛等。冬春季树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日灼伤。③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雨后流胶)
七、桃细菌性穿孔病
【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呈水渍状黄绿晕环,随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引起大量早期落叶和枝梢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异名Xanthomonus pruni (Smith) 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缺硼流胶)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上升,从溃疡斑内流出菌液,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和枝梢皮孔侵染,引起当年初次发病,一般3月开始发病,10—11月多在被害枝梢上越冬。温度适宜、雨水频繁、多雾季节、土壤瘦瘠、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果园郁闭发病较重。
桃细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
【防治方法】 ①注意开沟排水,达到雨停水干,降低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②适当增加内膛疏枝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使树体生长健壮。③冬季清园修剪,彻底剪除枯枝、病梢,及时清扫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④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1∶100倍式波尔多液铲除越冬菌源。发芽后喷10%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幼果期喷代森锌600倍液,或用10%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6月末至7月初喷第1次,15~20d喷1次,共喷2~3次。
八、桃真菌性穿孔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圆形、紫色或紫红色小斑,逐步扩大呈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2~6mm,后期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桃真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
【病原】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him (Lev.) Aderh,称嗜果刀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oryneun beyerinckii Oud;另一种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称核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 cerasella Sacc.。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适温25~28℃,低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烧毁或深埋。桃树萌芽前,喷施1次80%五氯酚钠300倍液。如需防治越冬害虫,可加进3~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使用。喷药时间桃芽鳞片膨大,但尚未露出绿色细嫩组织时最好。②于早春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1∶ (100~160) (硫酸铜∶石灰粉∶水) 波尔多液等。
九、桃木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心材,使木质腐朽。然后长出不同形状的病原子实体,使树势衰弱,叶发黄早落,严重时全株枯死。
【病原】 真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的几种菌:①伞菌目彩绒革盖菌 Coriolus versicolar Quel,②伞菌目裂褶菌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③非裕菌目暗黄层孔菌 Fomes fulvus (Scop.) Gill.,称暗黄层孔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在被害部产生子实体,形成担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锯口或虫伤等伤口侵入。老树、病虫弱树及管理不善的桃园常发病严重。
桃木腐病长出子实体
【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及早铲除病残株烧毁,对衰弱树增施肥料。②伤口涂药保护,伤口可用1%硫酸铜液消毒,再涂波尔多浆或煤焦油等保护。③随时检查,刮除病部子实体,清除腐朽木质,用煤焦油消毒保护,以消石灰与水和成糊状堵塞树洞。
十、李红点病
【症状】 为害果实和叶片。叶片染病时,先出现橙黄色、稍隆起的近圆形斑点,后病部扩大,病斑颜色变深,出现深红色的小粒点。后期病斑变成红黑色,正面凹陷,背面隆起,上面出现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引起早期落叶。果实受害,果面产生橙红色圆形病斑,稍凸起,边缘不明显,初为橙红色,后变为红黑色,散生深色小红点。
李红点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
【防治方法】 在李树开花末期至展叶期,喷施下列药剂:
1∶2∶200倍式波尔多液;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
从李树谢花至幼果膨大期,连续喷施下列药剂: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
李红点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等,间隔10天左右,遇雨要及时补喷,可有效防治李树红点病。
十一、李袋果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叶片、枝干。在落花后即显症,初呈圆形或袋状,后变狭长略弯曲,病果表面平滑,浅黄至红色,失水皱缩后变为灰色、暗褐色至黑色,冬季宿留树枝上或脱落。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雏形核。叶片染病,在展叶期变为黄色或红色,叶面肿胀皱缩不平,变脆。枝梢受害,呈灰色,略膨胀,弯曲畸形、组织松软;病枝秋后干枯死亡,发病后期湿度大时,病梢表面长出一层银白色粉状物。第二年在这些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易发病。
【防治方法】 掌握李树开花发芽前,可喷洒下列药剂:
李袋果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
李袋果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
3~4波美度石硫合剂;
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
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铲除越冬菌源,减轻发病。
自李芽开始膨大至露红期,可选用下列药剂: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十二、李侵染性流胶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一年生嫩枝染病,初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疣状小凸起,渐扩大,形成瘤状凸起物,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被害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严重时枝条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干受害产生 “水泡状” 隆起,并有树胶流出。
李侵染性流胶病为害枝干初期症状
李侵染性流胶病为害枝干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改良土壤,盐碱地要注意降盐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预防病虫伤口。
药剂防治可参考桃树侵染性流胶病。
十三、李疮痂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亦为害枝梢和叶片。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聚合连片,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新梢和枝条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病斑,继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受害,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后转色暗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
李疮痂病为害果实症状
【防治方法】 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然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80%的五氯酚钠原粉200~300倍液,或用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铲除病原菌。
李树腐烂病为害枝条症状
生长期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隔20天用刀纵、横划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于病部。可用下列药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80%乙蒜素乳油50倍液;
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处理。
十四、梅真菌性穿孔病
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本节桃真菌性穿孔病。
梅真菌性穿孔病
十五、梅轮纹病
【症状】 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有2~3圈红褐色轮纹,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梅轮纹病为害叶片症状
【病原】 Pestalotiopsis adusta (Ell.et Ev.) Stey.,称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叶上病斑组织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参考桃炭疽病。
第十三节 柿、梨、板栗病害
一、柿炭疽病
【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至黑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深色凹陷病斑,病斑中部密生灰色至黑色隆起小点,略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涌出粉红色黏质分生孢子团。病菌深入扩展,果肉形成黑硬结块,一个病果常发生1~2个病斑,多者达10多个。新梢受害,发生黑色小圆斑,病斑渐扩大,呈长椭圆形,褐色,凹陷,纵裂,长10~20mm,并产生黑色小点。病部木质腐朽,易折断。叶片受害,先自叶脉、叶柄变黄,后变黑,叶片病斑呈不规则形。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柿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组织中越冬,也可在叶痕、冬芽、病果中越冬。翌年初夏,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害新梢和果实。病菌从伤口侵入其潜育期为3~6d,穿过表皮直接侵入其潜育期为6~10d。在北方柿区,枝梢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到雨季进入发病盛期,后期继续侵害秋梢。果实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开始落果。多雨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清除侵染源发芽前剪除病枝,烧毁或掩埋。②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1∶5∶ (400~600) 的波尔多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1000~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2%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二、柿角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正面出现黄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模糊,斑内叶脉变黑色,随病斑的扩展,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以后中部颜色褪为浅褐色。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呈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由蒂的四角开始向内扩展,形状不定,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
【病原】 Cercospora kaki Ellis et Everh,称柿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角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蒂及病叶中越冬,挂在树上的病蒂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中心,一般5—8月雨日多,雨量大,降雨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发病早而重,越靠近君迁子的柿树发病越重。
柿角斑病为害叶面与叶背症状
【防治方法】 ①清园时清除挂在树上的病柿蒂,减少病菌来源。②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③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20~30d,喷2~3 次药预防。药剂可选用1∶1∶100 的波尔多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
柿角斑病为害叶面症状
柿角斑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
三、柿圆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圆形小斑点,正面浅褐色,无明显边缘,以后病斑渐变为深褐色,中心色浅,外围有黑色边缘,在病叶变红的过程中,病斑周围出现黄绿色晕环,后期在病斑背面出现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在5~7d内即可变红脱落,仅留柿果,接着柿果也变红、变软、脱落。柿蒂上的病斑圆形,褐色,出现时间晚于叶片,病斑一般也较小。
柿圆斑病为害叶片症状
【病原】 Mycosphaerella nawae Hiura et Lkata,称柿叶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果在病叶上越冬,此病无再侵染现象,一般来说,上一年病叶多,当年6—8月雨水多时,树势衰弱,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参考柿角斑病的防治。
四、梨黑星病
【症状】 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枯黄,早期脱落。果实受害,初期出现淡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后病斑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果实成长期,则在果面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开裂,果实不畸形。成熟果实受害,果面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
【病原】 Venturia nashicola Ttanaka et Yarnamoto,称纳雪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或枝梢病部,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一般在新梢基部最先发病,病梢是重要的侵染中心。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附近的叶、果上,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病菌最适温度11~20℃。以后病叶和病果上又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陆续造成再次侵染。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梨黑星病在各地发生的时期也不一样。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树势衰弱的梨树,都易发生黑星病。
梨黑星病为害果实状
【防治方法】 ①秋末冬初清扫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叶片及果实,集中烧毁,减少病菌侵染源。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②幼叶幼果期、果实加速生长、接近成熟的果实,易感染黑星病,必须在发病初期抓紧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40%氟硅唑(福星) 乳油4000~5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水分散颗粒剂2000~2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五、梨轮纹病
【症状】 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直径0.5~1.5mm,后出现轮纹,病部变灰白色,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上发生多个病斑时,病叶往往干枯脱落。果实受害,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水渍状斑,渐扩大,呈暗红褐色至浅褐色,具清晰的同心轮纹,病果很快腐烂,发出酸臭味,并渗出茶色黏液。有的病果渐失水成为黑色僵果,表面布满黑色粒点。
梨轮纹病为害叶面
梨轮纹病为害叶背
梨轮纹病为害果实
【病原】 有性阶段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称轮纹大莲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于枝干病斑中越冬。分生孢子翌年2月底在越冬的分生孢子器内形成,借雨水传播。轮纹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秋冬季清园,清除落叶、落果,剪除病梢,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③生长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3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 (绿得保) 400~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④果实套袋,保护果实。
六、梨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 (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丛灰黄色毛状物,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梨锈病为害状
梨锈病叶面症状
【病原】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pd,称梨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上可产生4 种类型孢子:性孢子器 (性孢子,受精丝)、锈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梨锈病叶背症状
梨锈病为害幼果
【发生规律】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转主寄主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年3月形成冬孢子角,遇雨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梨树上,后期形成的锈孢子不再为害梨树,而随气流转至转主寄主上越夏和越冬。病害发生的轻重与转主寄生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直接有关。此外,还与梨树萌芽展叶期降水量的多少和品种的抗病性有关。
【防治方法】 ①清除梨园周围5km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②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d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隔10~15d再喷1次。若防治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 (性孢子器) 时,喷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
七、梨白粉病
【症状】 初在叶背面产生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布满叶片,相应的叶正面为黄色病斑。后期在霉部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色的小粒点 (闭囊壳)。秋季,在梨树的基部叶片背面产生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圆形褐色病斑,常扩展到全叶,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粉层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粒点 (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初期黄色,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
梨白粉病
【病原】 有性阶段为Phyllactinia pyri (Cast.) Homma,属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梨球针壳。
【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病枝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子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梨树叶片上进行初侵染。当年老熟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越冬子囊壳6—7月成熟,7月开始发病,秋季为发病盛期。密植和树冠郁闭的梨园易发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的梨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疏除过密枝条。冬季清除园内落叶、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②初发病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八、梨灰斑病
【症状】 灰斑病多发生于生长中后期。病斑初期近圆形、淡灰色,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银灰色,病健交界处有一微隆起的褐色线纹;后期,病斑表面可散生许多小黑点。
【病原】 Phyllostica pirina Saccardo,称梨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为害,7—8月为发病盛期。多水年份发病重,多雨季节发病快。
梨灰斑病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彻底清除落叶,减少病源。②发病严重果园,在7—8月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800~10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及1∶1∶100波尔多液等。
九、梨褐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上初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的叶片,往往有病斑数十个,多数病斑合并,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斑。病斑后期边缘褐色,中间呈灰白色,密生黑色小点。
梨褐斑病为害叶片
【病原】 有性阶段为Mycosphaerella sentina (Fr.) Schrot,称梨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Septoria piricola Desm.,称梨生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落叶的病斑上越冬。翌年春季通过风雨传播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孢子沾附在新叶上,环境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在梨树生长期中,病斑上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其中成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传播,再次侵害叶片,陆续引起叶片发病。在5—7月,多雨、潮湿,发病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也多。
【防治方法】 ①冬季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病源。②加强梨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雨后注意园内排水,降低果园湿度,以防病害发展蔓延。③早春在梨树发芽前,结合梨锈病防治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0.6%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落花后,当病害初发时,4月中下旬喷第二次药,药剂及浓度同上。在天气多雨,有利于病害盛发的年份,可于5月上中旬再喷射0.6%波尔多液1次。一般喷药2~3次,即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十、梨裂果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实上。染病的幼果,初期仅在向阳面变红,果肉逐渐木质化,后致果实开裂,裂口处果肉干缩变黑,湿度大或多雨时,病菌乘机从伤口侵入,引致果腐。
梨裂果病
【发病条件】 属生理病害。多认为是水分供应不均匀引起的。树势衰弱或染有腐烂病、黑星病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梨园管理,做到水肥均衡供应,科学修剪,如疏剪或缩剪,调节坐果率。②及时防治腐烂病、黑星病、日灼病。
十一、板栗炭疽病
【症状】 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至圆形,褐色或暗褐色,常有红褐色的细边缘,上生许多小黑点。芽被害后,病部发褐腐烂,新梢最终枯死。小枝被害,易遭风折。栗蓬受害,于基部出现褐斑。栗果受害,在种仁上发生近圆形、黑褐色或黑色的坏死斑,后果肉腐烂、干缩,外壳的尖端常变黑。
板栗炭疽病为害叶片
【病原】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小壳属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梢组织内越冬。或在感病栗蓬上越冬。翌春条件合适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幼芽和新梢,经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并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辗转为害嫩叶与栗蓬。管理粗放、缺肥、枝梢纤弱、栗瘿蜂等害虫较多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②清园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月和8月上旬,各喷1次下列药剂: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十二、板栗赤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叶脉处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橘红色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随着病斑的扩大,叶面病斑连在一起,看上去像 “半叶枯”,引起叶片提前大量脱落。
板栗赤斑病为害叶片
【病原】 Phyllosticta castaneae Ell.et Ev,称叶莲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越冬,为翌年初侵染的病源,翌年春季板栗叶片展开时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到新叶上,从伤口或气孔处侵入叶内扩展蔓延。6—7月出现大量落叶、落果。
【防治方法】 ①冬季将落叶及修剪的病枝枯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源。②春季在栗树展叶期用1∶1∶16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十三、板栗锈病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板栗叶片和幼苗。发病初期,叶背散生淡黄绿色小点,后逐渐长出黄褐色突起 (夏孢子),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黄粉;叶面相对应位置,现褪绿小点,边缘不规则,后变为黄色或暗褐色,无光泽。冬季孢子在叶背面着生,黄色或黄褐色,后期表皮不破裂。
板栗锈病病叶初期症状
板栗锈病病叶中期症状
【病原】 Pucciniastrun castaneae Diet,称栗膨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膨痂锈菌属真菌。
【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出现冬孢子堆。干旱、气温高的年份以及较郁闭的栗园,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源。②喷药保护,在栗树萌芽前,用3波美度石流合剂喷一次,发病初期,喷0.3波美度石流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夏季气温高,喷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容易发生药害,可改用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
第十四节 葡萄病害
一、葡萄黑痘病
【症状】 果实受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 “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黏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叶片受害,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直径l~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叶脉被害,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新梢、蔓、叶柄或卷须果梗和穗轴等处的症状与新梢相似。
【病原】 无性阶段为Sphaceloma ampelium (de Bary),称葡萄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菌属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果园低洼、排水不良、枝叶郁闭、遇多雨高湿,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①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然后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种植抗病品种。③化学防治:芽鳞膨大,但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开花前后各喷1 次1∶0.7∶250 的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葡萄黑痘病嫩枝嫩叶症状
葡萄黑痘病卷须症状
葡萄黑痘病蔓上症状
葡萄黑痘病叶片症状
葡萄黑痘病果实症状
二、葡萄霜霉病
【症状】 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落。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
【病原】 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 Berl.et de Toni,称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真菌。
葡萄霜霉病症状
【发生规律】 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华东地区5月开始发生,6—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广东5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为发病盛期。冷凉潮湿,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葡萄霜霉病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①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②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并在设施内全面积覆盖地膜,降低其空气湿度和防止雾气发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④化学防治,芽前地面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芽后每10d左右喷1次杀菌保护剂,药剂可选用:1∶0.7∶200 的波尔多液、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三、葡萄锈病
【症状】 南方葡萄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叶片被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单个小黄点,周围水渍状,之后叶片背面形成橘黄色夏孢子堆,逐渐扩大,沿叶脉处较多。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片,致叶片干枯或早落。秋末病斑变为多角形灰黑色斑点,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偶见叶柄、嫩梢或穗轴上出现夏孢子堆。
【病原】 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et Syd.,称葡萄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属复杂生活环锈菌。
葡萄锈病初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叶片上有水滴及温度适宜时,夏孢子长出芽孢,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刺入细胞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生长季节,条件适宜多次进行再侵染,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高湿利于夏孢子萌发,光线对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间的高温成为此病流行必要条件。生产上有雨或夜间多露的高温季节利于锈病发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长势差易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葡萄园管理。入冬前施足有机肥,果实采收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发病初期清除病叶,既可减少田间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葡萄园湿度。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20%三唑酮 (粉锈宁) 乳油1500~2000倍液、20%三唑酮·硫悬浮剂1500 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 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隔15~20d喷1次。
葡萄锈病中期症状
葡萄锈病后期症状
四、葡萄白粉病
【症状】 叶片受害,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变为黑色。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受害幼果容易开裂。
【病原】 Uncinula necanor (Schw.) Burr,称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真菌。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
【发病规徘】 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后,菌丝蔓延于表皮外,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8° C,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也能萌发。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渐入发病盛期,9—10月停止发病。夏季干旱和温暖而潮湿或闷热多云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栽植过密、枯叶过多、通风不良时利于发病。
葡萄白粉病症状
葡萄白粉病前、中、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①秋后剪除病梢,清扫病叶、病果及其他病残体,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剪除副梢及卷须,保持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根施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③化学防治。参考葡萄锈病的化学防治。
五、葡萄褐斑病
【症状】 只为害葡萄叶片,有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大褐斑病初在叶面长出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3~10mm。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呈淡黑褐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多达数十个,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以至早期脱落。小褐斑病在叶片上呈现深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斑直径2~3mm,大小比较一致。
葡萄小褐斑病症状
葡萄大褐斑病症状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itis (Lev.) Speg,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初夏长出新的分生孢子梗,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旧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发芽后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通常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段时期,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第二批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造成陆续发病。
【防治方法】 ①秋后彻底清扫果园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源。②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等,药剂可选用: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等。每隔10~15d喷1次,连续喷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六、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是在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发生最普遍。高温多雨的地区,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减产30%~40%。
【症状】 主要为害果粒,造成果粒腐烂。严重时也可为害枝干、叶片。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显现症状,果面出现淡褐或紫色斑点,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渐扩大,变褐色至黑褐色,腐烂凹陷。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涌出粉红色黏稠点状物,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斑可蔓延到半个至整个果粒,腐烂果粒易脱落。嫩梢、叶柄或果枝发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实近成熟时,穗轴上有时产生椭圆形病斑,常使整穗果粒干缩。卷须发病后,常枯死,表面长出红色病原物。叶片受害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或长圆形暗褐色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亦可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
【防治方法】 春季幼芽萌动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5%五氯酚钠。
在葡萄发芽前后,可喷施1∶0.7∶200倍式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波美3度石硫合剂+80%五氯酚钠原粉200倍液。
葡萄炭疽病为害情况
葡萄落花期,病害发生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6月中旬葡萄幼果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下列药剂:
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倍液;
1%中生菌素水剂250~500倍液;
35%丙环唑·多菌灵悬浮剂1400~2000倍液;
25%咪鲜胺乳油800~1500倍液;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4000~60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
40%克菌丹·戊唑醇悬浮剂1000~1500倍液;
葡萄幼果期炭疽病发生前期症状
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5000倍液;
43%戊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液;
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5%己唑醇悬浮剂800~1500倍液;
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3~5次。
七、葡萄灰霉病
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贮藏的重要病害。目前,在河北、山东、辽宁、四川、上海等地发生严重。春季是引起花穗腐烂的主要病害,流行时感病品种花穗被害率达70%以上。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发生腐烂。
【症状】 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已成熟的果实,有时亦为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序受害,似热水烫状,后变暗褐色,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霉,被害花序萎蔫,幼果极易脱落。新梢及叶片上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亦长出鼠灰色霉层。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易受侵染,发病初期受害部呈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成熟果实及果梗被害,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长出鼠灰色霉层,果梗变黑色,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菌核。
葡萄灰霉病为害幼果症状
葡萄灰霉病为害果实症状
【防治方法】 春季开花前,喷洒1∶1∶200 等量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1~2次,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葡萄灰霉病为害花序症状
4月上旬葡萄开花前,可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在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
葡萄灰霉病为害初期症状
40%嘧霉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
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625~1000倍液;
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
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2~3次。
第十五节 草莓病害
一、草莓灰霉病
【症状】 花受害,病菌从将开放的花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片受害,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 “V” 形黄褐色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受害,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
草莓灰霉病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灰葡萄抱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空气湿度大,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
【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②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③化学防治。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消毒灭菌。在结果期有发病中心出现,要及时喷药防扩散,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二、草莓软腐病
【症状】 果实受害,变褐软腐,淌水,表面密生白色绵毛,上有点点黑霉,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果实堆放,往往发病严重。
【病原】 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 Vuill.,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中的匍枝根霉真菌。曾有研究用11种根霉接种草莓,结果都能为害,但主要是匍枝根霉。
草莓软腐病
【发生规律】 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内、空气中及各种残体上。自伤口侵入,匍枝根霉的孢子萌发后,并不直接侵染,而必须生长一定量后才能为害寄主。通常先在接触土壤的果实为害,潮湿情况下产生大量孢子囊,经风雨、气流扩散,进行再侵染。贮藏期间继续接触,振动传病。由于病菌的菌丝体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间的果胶层,结果组织崩溃,细胞间隙积聚了果汁,最终造成淌水。温度较高或相对湿度低都不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①果实接近成熟时避免积水。②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