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二十二)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二十二)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所属图书:玉米病虫害原色图鉴(A Color Atlas of Maize Diseases and Pests) 作者:徐秀德;刘志恒;冯凌云 出版时间:2009-01
字号:

(二十二)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又名钻心虫,箭秆虫等,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世界性害虫。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类为亚洲玉米螟,在玉米、高粱种植地区均有发生,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主要分布于新疆伊宁玉米产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河北等地欧洲玉米螟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但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为害状】(图3-53至图3-56)

玉米螟食性很杂,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为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麻及豆类。玉米螟以幼虫蛀茎为害,一般3龄以下幼虫“潜藏”为害,4~5龄为钻蛀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心叶丛,蛀食心叶造成针孔或“花叶”。3龄后幼虫蛀食,叶片展开时出现排孔。玉米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雄穗。当雄穗逐渐散开时,幼虫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雄穗柄或转移雌穗着生节及其上、下节处蛀入茎秆。穗期世代幼虫潜藏取食花丝继而取食雌穗顶部幼嫩籽粒,3龄以后部分幼虫蛀入穗轴、雌穗柄或茎秆。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熟,折蓼掉穗。遇风倒伏则损失更大。此外,玉米螟为害常引发玉米穗、茎腐病的感染,加重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

图3-53 田间为害状(植株上部折断)

图3-54 叶片蛀成排孔

图3-55 幼穗尖部蛀成孔道

图3-56 成穗被害状

【形态特征】(图3-57)

图3-57 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雄蛾黄褐色,体长10~14mm,翅展20~26mm。喙发达。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前翅黄色,斑纹暗褐色。前缘脉在中部以前平直,然后稍折向翅顶。内横线明显、呈波状纹,有一小深褐色的环形斑及一肾形的褐斑,环形斑和肾形斑之间有一黄色小斑。外横线锯齿状,内折角在脉上,外折角在脉间,外有一明显的黄色“Z”形暗斑,缘毛黄褐色。后翅浅黄色,斑纹暗褐色,在中区有暗褐色亚缘带和后中带,其间有一黄色斑。雌蛾翅展26~30mm,较雄性颜色淡,前翅浅灰黄色,横纹明显或不明显。后翅正面浅黄色,横线不明显或无。卵单粒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半透明。一般15~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体长约1.5mm,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头壳深棕色,体浅灰色或浅红褐色,有纵线3条,以背线较为明显,暗褐色。第2、3胸节背面有4个圆形毛疣,其上各生2根细毛。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且前大后小。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型,上环缺口很小。蛹黄褐色至红褐色,长15~18mm,纺锤型。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欧洲玉米螟虫与亚洲玉米螟虫极为相似,从外部形态一般很难区分,主要需依据雄蛾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及性外激素的不同来鉴别。

【生活习性】

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1年1~2代,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不同。

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粱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

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压低虫源基数。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白僵菌封垛等措施,减少发生基数,降低发生程度。利用玉米对螟虫的抗性是综合治螟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防治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天敌,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根本措施。

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村屯及其附近设置高压汞灯进行大面积诱杀,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设灯时期为6月末至7月末,灯设在较开阔场所,灯距100~150m,灯下建一直径1.2m、深12cm圆形捕虫水池,水中加50g洗衣粉。

3.生物防治 (1)白僵菌治螟:在东北地区,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玉米秸秆用孢子含量80亿~100亿/g的白僵菌粉100g/m3,用手摇喷粉器或分层撒布菌土进行封垛。在高湿度地区如广东、四川等地,玉米心叶期可施用白僵菌颗粒剂,用含量50亿/g的白僵菌粉与煤渣或细砂按1:10的比例混匀制成颗粒剂,于玉米心叶期施入心叶内,每公顷用量50~70kg。(2)释放赤眼蜂治螟:在东北地区利用柞蚕卵繁殖的对玉米螟高效寄生的松毛虫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在华南及华北利用人工卵或米蛾卵等繁殖玉米螟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进行人工田间放蜂治螟。放蜂时期,田间百株卵块1~2块时(即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然后隔5~7天再放第二次蜂。每公顷两次共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每次放蜂30点,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大面积连片防治才能保证良好的防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性诱剂诱杀雄蛾。

4.化学防治 玉米螟属于钻蛀性害虫,掌握施药时期特别重要,必须做到将螟虫消灭在蛀入茎秆或雌穗之前。主要是以颗粒剂心叶投药为主。心叶期投施3%克百威颗粒剂,或0.1%高效氯氟氰菊酯颗粒剂,使用时拌10倍煤渣或细砂颗粒,每株1.5g。或用1%对硫磷颗粒剂或1%辛硫磷颗粒剂,玉米心叶末期每株施颗粒剂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