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所属图书:玉米病虫害原色图鉴(A Color Atlas of Maize Diseases and Pests) 作者:徐秀德;刘志恒;冯凌云 出版时间:2009-01
字号:

(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又名东方黏虫,俗称行军虫、五花虫、剃枝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害虫。黏虫是一种多食性间歇发生的暴食性害虫。大发生时可在一两天内吃光大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为害状】(图3-64)

图3-64 植株被害状

黏虫主要为害多种禾谷类作物,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林木及牧草等。黏虫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潜伏在心叶中,啃食叶肉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只剩植株主脉,再结队转移其他田为害,损失较大。

【形态特征】(图3-65,图3-66)

图3-65 黏虫幼虫(左:初龄幼虫;右:老熟幼虫)

成虫淡褐或黄褐色,体长15~20mm,翅展35~45mm,触角丝状,胸发达。前翅中央近前缘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方有1小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翅顶角有1向内伸的斜线。卵半球形,直径0.5mm,初乳白色,渐黄褐色,孵化前黑灰色,有光泽。每个卵块由数十粒至数百粒组成,多为3~4行排列成长条状。叶片上的卵块常包被在筒条状的卷叶内。幼虫共6龄,有多种体色,多有浅黄绿、灰绿及黑褐色。头黄褐色,中央有1黑褐色“八”字纹,腹背线白色,亚背线蓝色或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5~38mm。蛹褐色,长20mm,腹背5~7节各有1排小点刻。尾刺3对,中间1对粗直,侧面2对细而弯曲。

图3-66 黏虫成虫和蛹(引自:商鸿生)

【生活习性】

黏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若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时可终年繁殖为害。发生世代,随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而异,冬季生活状态也不同,在北纬33°以北地区基本不能越冬,南岭以南冬季尚可为害。成虫具有迁飞习性,每年有规律地进行南北往返远距离迁飞,从而构成全国各发生区虫源的紧密衔接。根据发生特点,我国基本划分为5个发生区。(1)越冬代发生区:位于粤、桂、滇、闽及黔南地带,1年可发生5~6代。(2)1代发生区:位于长江及黄淮流域以及鲁南地带,1年可发生3~4代。(3)2代发生区:位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15省、市,1年发生2~3代。(4)3代发生区:位于东北三省、内蒙古、冀、鲁、晋及京津地区,一年发生2~3代。(5)晚秋世代发生区:主要为越冬代发生区的部分地区。

成虫喜食蜜露,羽化后须补充营养方可正常产卵繁殖。白天栖息在植株间,傍晚活动。成虫喜生长茂密的农田,将卵块产在叶尖及枯黄的叶片上,并分泌胶质物将卵裹住。每块卵10余粒至数百粒,每头雌虫最多可产卵1000~3000余粒。卵期3~6天。幼虫6个龄期22~25天。初孵幼虫怕光,集聚在心叶内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4~6龄为暴食期,食量占总量的90%以上。幼虫老熟后爬至根部3~5cm处作土茧化蛹,蛹期9~11天。黏虫在气温19~23℃和相对湿度50%~80%时生存最适。30℃以上产卵量降低。在蛹羽化及卵盛孵期,雨水过多不利其存活。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在越冬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压低越冬虫量,控制次年的一代虫源。在北纬33°以南地区,秋季应结合作物的中耕,铲除杂草、控制3代黏虫,减少越冬虫源,降低第1代发生区的发生程度。在1~3代发生为害区,通过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等,控制田间小气候,可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

2.诱杀防治 成虫发生期,田间插放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成虫产卵期在作物田插放谷草把诱卵,定期集中烧毁处理,或人工采卵,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3.化学防治 应在幼虫3龄前及时防治,用20%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喷雾。其他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粉剂、20%氰戊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

4.生物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中华卵索线虫、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杀虫剂,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