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东亚飞蝗(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三十二)东亚飞蝗(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在我国,分布在北纬42°以南,东经100°~125°的平原地区,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在200m以下,北起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南至广西、海南,东达沿海的山东、江苏、台湾,西至四川、甘肃南部等。发生基地多在海拔50m以下的沿海、沿河、沿湖和内涝洼地。在国外,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均有发生。
【为害状】(图3-82)
图3-82 田间被害状
成虫和蝗蝻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为害玉米果穗,被取食叶片呈现大片缺刻。大量发生成群迁飞时,成片的农作物被吃成光秆。喜食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粟等。在发生基地喜食芦苇、稗草、荻草等多种杂草。
【形态特征】(图3-83,图3-84)
雄成虫体长33~41mm,前翅长32~46mm;雌成虫体长39~51mm,前翅长39~52mm。体色随环境有所变化,常呈绿色或黄褐色,头部颜面垂直。复眼之后具较窄的淡色纵条纹。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散居型中隆线向上隆起,两侧无褐黑色纵条纹。群居型中隆线平直或略凹,两侧有褐黑色或黑绒状纵条状。前翅狭长,有散生的暗黑褐色斑点,长度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后翅无色略透明。若虫共分5龄,初孵化颜色浅、肉色、以后逐渐变深,群居型通常呈灰黑色,散居型通常呈绿色,体长5~10mm,触角13~14节,翅芽很小、不明显;2龄若虫体长8~14mm,触角18~19节,翅芽稍明显,翅尖指向下方;3龄若虫体长10~20mm,触角20~21节,翅芽明显,翅尖指向后下方;4龄若虫体长16~25mm,触角22~23节,翅芽翻向背面,翅尖达腹部第2节并指向后下方;5龄若虫体长26~40mm,触角24~25节,翅尖达腹部第4、5节。卵圆柱形,稍弯曲,长6~7mm。卵囊长筒形,长45~61mm,中间略弯,上部略细,约1/5为无卵的海绵状泡沫,每个卵囊一般含卵50~80粒,呈4行斜形排列。
图3-83 东亚飞蝗
图3-84 东亚飞蝗交尾
【生活习性】
飞蝗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害虫。其种群中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之分,两型在形态、生理和习性上均有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变。在黄河、淮河、海河至长江流域1年发生2~3代,多数2代。以卵囊在土中越冬。飞蝗在发生基地种群密度超过一定程度后,形成群居型,常群集向外迁飞,下落至农业区即造成严重为害。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改造滩涂荒地,消灭和减少东亚飞蝗的产卵越冬基地。在常发区,应多种植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减少害虫食物来源。
2.化学防治 蝗蝻数量较多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止蝗蝻扩散,并避免发育为成虫后群体迁飞,造成更大范围的为害。人工喷雾可选用40%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飞机喷雾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