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质量

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质量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质量

谢茂昌 王凯学 林作晓 王华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植保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建立了一套自治区、市、县三级测报网络,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创新了病虫情报发布方式,制定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提高病虫测报质量。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广西地处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年都有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病、虫、草、鼠等农作物灾害发生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达200 多种,为害较重的有80多种。2009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达1 80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 733万公顷次,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品质和效益,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病虫测报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如何使基层病虫测报站能够坚持系统的观测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病虫测报部门,构建一套比较健全的县(市、区)、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网络系统,是自治区级测报工作的中心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从1989年起,通过制定科学的调查表格,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应用管理学的理论,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制定出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全面提高广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质量。

1 建立健全的三级测报网络体系

1.1 建立县、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站

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广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病虫测报工作,在全区各县、市和自治区都建立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具体负责当地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的监测和预报。目前,全区共有101个县级测报站、14个市级植保站和1个省级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自下而上的县、市、自治区三级病虫测报站,共同承担全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各级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建设

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的建设,从2004年至今国家农业部已批准建设广西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通过建设检验检测室、应急药品及施药器械库、田间观测场和购置先进的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大大地提高农作物病虫信息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的能力。从200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安排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安排龙州等45个重点区域站专项经费,用于病虫观测圃建设、病虫信息传输与发布、病虫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仪器设备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广西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

1.3 确定和落实监测任务

由于广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甚大,病虫发生流行情况亦各不相同,为方便分类指导工作,根据分批建设,以重点带一般的原则,以各地的作物种类、自然生态类型、病虫发生的特点等各种因素为依据,将县级测报站划分为两种类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广西区域站和一般测报站,并规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区域站的工作任务有:主要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每年发布病虫情报15期以上,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认真整理历史资料和严格的汇报制度等,而一般测报站重点做好一般观测和大田调查等工作。

2 改善监测调查手段

2.1 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标准病虫观测场

近年来,国家已安排广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目前已经建成12个,每个区域站都建设有农作物病虫标准观测场,观测场面积13.3公顷以上,内有一个0.67公顷以上的病虫观测圃,并安装自动虫测报灯、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等先进的病虫信息采集仪器设备,进行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观测和调查,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

2.2 增加投入购置各种病虫监测工具

根据测报工作需要,广西植保总站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购置了自动虫情测报灯120 台,分配到全自治区所有县级病虫测报站安装使用,达到每个县级测报站都有1~2台测报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县还购置了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田间调查统计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和专用交通工具等设备,用于农作物病虫信息的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

3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性

3.1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

为了加强广西病虫测报工作,全面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从1985年开始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业务管理、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情报验证、职责考核的技术标准,并于1990年编纂出版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对水稻、玉米等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发生为害程度划分标准等进行规范。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及农业环境的变化,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规律等随之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变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25种主要经济作物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在《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的基础上,于2009年编辑出版《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明确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要求,规范了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甘蔗等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

3.2 制定测报技术新标准(规范)

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2004年以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甘蔗黑腐病、甘蔗赤腐病、甘蔗蓟马,番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萝卜蚜、菜粉蝶、黄瓜霜霉病、朱砂叶螨、茶黄螨和柑橘红蜘蛛等14个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并通过广西技术监督部门批准予以发布实施。各级植保部门按照这些测报技术标准进行病虫害的监测调查与预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3.3 制定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

广西植保总站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广西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具体规定水稻主要病虫的预报对象、情报类别、各类情报额定(低限)期数及预报准确率的评定等内容,规范了水稻主要病虫情报的发布及验证办法。

4 逐步实现病虫信息传输网络化

4.1 电子邮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自治区各级病虫测报站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形式及时将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和预报信息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各县专业测报站按照规范化调查要求,坚持“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病虫灾害实时汇报”的工作制度,向市、自治区测报站汇报,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每个专业测报站每年汇报“五天一报”表50份(桂南稻区)或46份(桂北稻区),6个单季中稻区汇报32份,全年总共4 018份以上;各专业测报站每年还按要求汇报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实况同期对比表1 700多份、主要病虫鼠害信息卡336份,大田普查汇总表170多份,植保专业统计表1 500多份等,保证自治区测报站能准确掌握全区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出全区性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全自治区24个区域测报站还同时向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汇报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主要病虫监测对象的发生动态,为全国性农作物病虫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充分发挥了区域测报站的病虫监测作用。

4.2 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广西植保总站和有关单位共同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构筑广西整个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控制体系基础通信平台。系统包括各县病虫调查数据信息的系统化采集、统计、分析、发布,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以自治区病虫测报站为主体、市级植保站为骨干、覆盖自治区各个县的三级网络。2010年初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并举办了应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全区各县级测报站专业人员。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传输和分析处理的工作效率。

5 多种形式发布病虫情报,提高传递速度和覆盖率

5.1 电子邮件

各级病虫测报站深入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全区各级测报站每年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 500期,平均每县发布16期以上,市级和自治区发布病虫情报25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均达85%以上。各级测报站都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做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作物结构特点,开展了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一般每个测报站每年发布经济作物病虫情报3~5期。自治区和各市、县测报站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交流病虫发生动态信息。

5.2 网站

2005年广西植保总站建立了广西植物保护网,并在广西植物保护网开辟病虫测报专栏,实时发布全区性农作物病虫情报。全自治区各市及大部分县测报站也在当地的植保网或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当地病虫情报。目前,全自治区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各县级重点区域测报站、市植保站和自治区病虫测报站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输发布系统。

5.3 公共媒体

各级专业测报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发布和传播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广西植保总站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于1999年与广西电视台合作开办《走进农家·植保专栏》节目,播放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2004年起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于每周四在《金土地》栏目中发布病虫发生动态预警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解答农民群众的来信问题等。此外,还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科技报等报刊上发布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大大地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全区14个市和30多个县相继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特别是玉林、桂林、贵港等市,能做到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

6 采取有利措施,保障测报体系运转

6.1 加强病虫测报业务管理

自1989年广西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技术考核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为监控广西测报业务的动态,调整工作重点,促进全广西测报业务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核内容由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两大部分构成,包括测报业务的业务技术总结、病虫情报、系统观测(“五天一报”)、大田普查、信息发布、植保专业统计、病虫信息卡、病虫发生和残虫实况同期对比表、大田普查情况表等;基本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必需完成的业务,它是测报业务考核的主要内容;附加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增加完成的业务工作,与基本业务一起,构成了基层测报站业务工作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各测报站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实绩。

6.2 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人员素质

广西植保系统每年都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病虫测报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等;根据工作需要和病虫发生特点,广西植保总站还不定期地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植保专家来讲学,如2007年举办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进展的培训,2010 年举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控技术等,培训全自治区测报技术人员,全面提高测报技术水平。

6.3 开展技术总结,提高业务水平

广西植保部门在推广应用测报新技术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技术总结工作。近年广西推广应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很好的诱虫效果,广西植保及时总结并于2007年通过自治区财政采购了一批测报灯,安排全自治区所有县级测报站安装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又在试验性诱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水平。

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测报业务工作的考核对稳定广西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测报工作均衡地向前发展。通过每年的业务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和不定期的奖励,调动了广大基层测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起各级农业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病虫测报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学,王华生,谢茂昌等.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广西植保总站.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