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西瓜虫害防治

西瓜虫害防治

所属图书:西瓜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图谱 作者:吴晓林;张启;徐毅;贾海霞 出版时间:2019-07
字号:

西瓜虫害防治

一、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金龟甲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3类,植食性种类中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的一些种类发生普遍,为害最重。

(一)为害特征

蛴螬分布于全国各地。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很杂,同一种蛴螬常可为害双子叶和单子叶粮食作物、多种瓜类和蔬菜、油料、芋、棉、牧草以及花卉和果、林等播下的种子及幼苗。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根、块根、块茎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则喜食害瓜菜、果树、林木的叶和花器。蛴螬是一类分布广、为害重的害虫。

(二)形态特征

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白色(图4-1)。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多少常为分种的特征。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十节称为臀节,其上生有刺毛,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

图4-1 蛴螬

(三)发生规律

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1年发生1代,或2~3年发生1代,长者5~6年发生1代。如大黑鳃金龟2年发生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小云斑鳃金龟在青海4年发生1代,长者5~6年发生1代,大栗鳃金龟在四川省甘孜地区则需5~6年发生1代。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3龄期最长。蛴螬终生栖居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在春、秋季两季为害最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大面积秋、春耕,并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

2.药剂处理土壤

(1)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m2 200~250g,加水10倍,喷于25~30kg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入。

(2)用2%甲基异柳磷粉每667m2 2~3kg拌细土25~30kg制成毒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667m2 2.5~3kg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和蝼蛄。

(3)每667m2用2%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g拌谷子等饵料5kg左右,或50%对硫磷或辛硫磷乳油50~100g拌饵料3~4kg,撒于种沟中,兼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二、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是瓜类常见的害虫,应坚持早防、预防的原则,否则,严重影响瓜苗的生长。

(一)为害特征

瓜蚜大多为棉蚜,也称桃蚜,分布广,为害普遍。蚜虫为害多集中在瓜秧嫩叶及生长点和叶片背面,造成生长缓慢和叶片反卷,影响植株生长。因蚜虫为害严重时造成叶片卷曲,不仅给药剂防治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天敌发挥作用。甚至老叶也可能受害,老叶被害后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卷叶,受害叶片汁液被吸吮后很快丧失功能而提早枯死,降低西瓜的产量。

(二)形态特征

蚜虫(图4-2)体长1.5~4.9mm,多数约2mm。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圆圈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锥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节或3~4节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身体半透明,大部分是绿色或是白色。

图4-2 蚜虫

(三)发生规律

蚜虫的食性杂,繁殖速度快,通常完成一个世代只需5~6天,而且以5—7月干旱季节虫量较大,为害也最重。温度高,湿度大则蚜虫量大减,不利蚜虫的繁殖,在气温16~22℃时最适宜蚜虫的生长繁殖,超过27℃则受到抑制,有时降水可造成蚜虫不同程度的死亡。

(四)防治方法

发现蚜虫应及时喷药防治,喷药后5~6天后再检查1次叶片背面,若有未死蚜虫再补喷1次。由于蚜虫繁殖代数多、繁殖率高,速度快。所以,在大量发生期间应连续用药,一般每隔5~6天喷1次,连续喷药3~4次即可得到控制。喷药时须对叶背面仔细喷洒,以提高用药质量和防治效果。通常苗期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随着植株生长逐渐加大浓度到800~1000倍,还可使用50%敌敌畏乳剂12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效更佳。抗蚜威及氧化乐果等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蝼蛄

(一)为害特征

蝼蛄又称拉拉蛄、土狗等,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成虫和若虫喜食种子和幼根、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咬食西瓜根部和幼茎,呈现乱麻丝一样的被害状。此外,该虫在表土层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与土壤分离,失水而干枯。

(二)形态特征

蝼蛄(图4-3)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端形同掌状,具4齿,跄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1龄后始离母虫远去。

图4-3 蝼蛄成虫

(三)发生规律

蝼蛄多在春季危害瓜类的幼苗和种子,也咬食幼根、嫩茎,造成缺苗断垄。华北蝼蛄3年左右1代,非洲蝼蛄则2年左右1代,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中越冬。土壤湿度对蝼蛄的活动影响很大,土壤干旱则蝼蛄活动差。久旱不雨,下雨后则蝼蛄的活动最盛。一般10~20cm表土温度接近或超过20℃时蝼蛄活动猖獗,小于15℃时活动较差。因此,低湿地块发生较重。非洲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潮湿。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深耕细耙,轮作倒茬,结合中耕除草,合理施肥,能消灭土中部分蝼蛄,减轻为害。

2.人工防治

在3—4月蝼蛄开始上升地表活动而未迁移前,铲除表土找出洞口,挖出洞中害虫消灭。夏季结合中耕,在蝼蛄产卵盛期挖出卵粒或雌蛄。

3.诱杀成虫

在日均气温达到15℃以上时,利用成虫趋向马粪的习性,在瓜田挖坑并投上新鲜马粪诱集,并与次日清晨将诱集到的蝼蛄收集杀死。也可利用90%敌百虫拌成毒铒撒于瓜田诱杀,还可以利用黑光灯于瓜田附近诱捕灭虫。

4.药剂防治

在发生严重的地块或苗床,除可用毒铒外,还可以用50%敌敌畏100倍液灌洞,其效果也比较好。

四、蓟马

(一)为害特征

以成虫和若虫锉吸西瓜心叶、嫩芽、嫩梢、幼瓜的汁液。嫩梢、嫩叶被害后不能正常伸展,生长点萎缩、变黑、锈褐色,新叶展开时出现条状斑点,茸毛变黑而出现丛生现象。幼瓜受害时质地变硬,毛茸变黑,出现畸形,易脱落。成瓜受害后瓜皮粗糙,有黄褐色斑纹或瓜皮长满锈皮,使瓜的外观,品质受损,商品性下降。

(二)形态特征

蓟马种类很多,其中,为害两瓜的蓟马主要有2种,分别是棕榈蓟马和烟蓟马。

1.棕榈蓟马

棕榈蓟马,别名瓜蓟马、棕黄蓟马,节瓜蓟马。成虫(图4-4)体长1mm左右,全体黄色,前胸后缘有缘鬃6根。中胸腹板内叉骨有长刺,后胸无刺。复眼稍突出,单眼3只、红色、三角形排列,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的外缘,触角7节。翅狭长,透明,周缘具长缘毛,前翅上脉基鬃7条,中部至端部3条,第八腹节后缘栉毛完整。

图4-4 棕榈蓟马

2.烟蓟马

烟蓟马,别名棉蓟马、葱蓟马。雌虫(图4-5)体长1.2mm,淡棕色,体光滑,复眼红色。触角7节,淡黄褐色,每节基部色浅。特别是第三节基部细长如柄。前胸背板宽为长的1.6倍,整个前胸背板上有稀疏的细毛,后缘接近后角各有2根粗而长的刚毛。翅淡黄,前翅前缘有一排细鬃毛与缘纲混生,前脉上有10~13根细鬃毛,后脉有14~17根细鬃毛。腹部第2~8节背片前缘有1黑色横纹。卵肾形后为卵圆形。若虫初为白色透明,后为浅黄色至深黄色。前蛹和蛹与若虫相似,但翅芽明显。

图4-5 烟蓟马

(三)发生规律

1.棕榈蓟马

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1年发生10~12代,广州市20代以上,世代重叠严重。多以成虫在茄科,豆科蔬菜、杂草或在土缝下、枯枝落叶中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成虫具有较强趋蓝性、趋嫩绿性,善飞,怕光,多在阴天或早晚为害。以7—9月为害最重。

2.烟蓟马

1年发生3~20代,东北3~4代,长江流域以南10代以上,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块下、土缝内或枯枝落叶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对蓝色光有强烈趋性。干早年份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严重。温度25℃,相对湿度60%以下,有利于烟蓟马发生,暴风雨可降低虫口密度。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除瓜田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旺盛,可减轻为害。于成虫盛发期,在田间设置蓝色诱虫黏胶板,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

瓜苗2~3片真叶期到成株期要经常检查,当植株心叶始见3~5头蓟马时应用药防治,开始隔5天喷药1次,连喷2次以压低虫口数量,以后视虫情隔7~10日喷药2~3次。可选用10%多杀霉索(菜喜)1000倍液,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剂10000倍液,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5%氟虫腈(锐劲特)胶悬剂1500~2500倍液喷雾。

五、黄守瓜

(一)为害特征

黄守瓜的成虫和幼虫都能造成为害。成虫多为害瓜叶,以身体为半径转咬食一周,然后取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若干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果实被害轻者果面残留疤痕或腐烂。幼虫黄守瓜的成虫和幼虫都能造成为害。成虫多为害瓜叶(图4-6),以身体为半径转咬食1周,然后为害远大于成虫造成的为害。

图4-6 黄守瓜为害瓜叶

(二)形态特征

黄守瓜(图4-7)体长卵形,后部略膨大。体长6~8mm。成虫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较深。上唇或多或少栗黑色。腹面后胸和腹部黑色,尾节大部分橙黄色。有时中足和后足的颜色较深,从褐黑色到黑色,有时前足胫节和跗节也是深色。头部光滑几无刻点,额宽,两眼不甚高大,触角间隆起似脊。触角丝状,伸达鞘翅中部,基节较粗壮,棒状,第2节短小,以后各节较长。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具一条较深而弯曲的横沟,其两端伸达边缘。盘区刻点不明显,两旁前部有稍大刻点。鞘翅在中部之后略膨阔,翅面刻点细密。雄虫触角基节极膨大,如锥形。前胸背板横沟中央弯曲部分极端深刻,弯度也大。鞘翅肩部和肩下一小区域内被有竖毛。尾节腹片三叶状,中叶长方形,表面为一大深洼。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呈三角形突出;尾节腹片呈三角形凹缺。

图4-7 黄守瓜成虫

(三)发生规律

黄守瓜是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北方1年发生1代,南方1~3代,中国台湾南部3~4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和土缝间越冬。

黄守瓜喜温好湿,成虫多在温暖晴天活动,夜间潜伏,阴雨天不活动,上午10:00至15:00时成虫为害最烈。为害程度与温度关系密切,成虫在0℃时休眠不活动,当土温升至6℃时开始活动,10℃时由潜伏处钻出开始为害,其中,以22~28℃取食为害最盛。成虫有假死现象。

(四)防治方法

黄守瓜成虫迁飞能力强,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危害,应以防止成虫产卵和防治幼虫危害为主。趁早晨露水未干时,根据被害叶片症状,在瓜叶下捕杀成虫。药剂杀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洒防治,也可用2.5%敌百虫粉喷施,每666.7m2用药1.5~2.0kg。幼虫严重为害时,可用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鱼藤精500倍液以及90%敌百虫晶体配成800倍液进行灌根灭虫。也可在成虫产卵期当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瓜根附近土面及瓜叶上撒草木灰、锯末屑等防止其产卵。

六、红蜘蛛

(一)为害症状

红蜘蛛主要以成、若、幼螨群聚叶背吸取汁液,为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褪绿斑点,严重时白色小点布满叶片(图4-8),使叶面变为灰白色,最后造成叶片干枯脱落,影响生长,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图4-8 白色小点布满叶片

(二)形态特征

红蜘蛛别名红叶螨,全爪螨、瓜叶螨。有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在我国为害西瓜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为害110多种植物,以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为主。

成螨(图4-9)体长0.42~0.52mm,锈红色或淡黄色,椭网形,有4对足,腹背两侧各有1个暗色斑纹,体背毛排成4列。卵圆球形,光滑,无色至深黄色带红。幼螨近圆形,有3对足,暗绿色,眼红色。若螨椭圆形,红色,有4对足,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

图4-9 成螨

(三)发生规律

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年发生20代以上。越冬虫态随地区不同而异,多以雌成螨、幼螨和卵在土缝、树皮和杂草根部过冬。翌年早春2—3月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至5月初陆续向作物上转移为害。每头雌成螨平均可产卵百余粒,成螨和若螨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在植株间蔓延危害。红蜘蛛喜温暖、干燥,少雨、干旱的夏季发生严重,以6—8月为害最甚。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耕秋灌,恶化越冬螨的生态环境;清除棚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天气干旱时,进行灌水,增加瓜田湿度,造成不利叶螨生育繁殖的条件。

2.药剂防治

可选用1.8%阿维菌素4000倍液,或20%速螨酮(果螨特)、5%噻螨酮1500~2000倍液,或24%螺螨酯(螨危)3000倍液。每5~7天喷施1次,连续喷2~3次。重点喷洒植株上部的嫩叶背面、嫩茎及幼果等部位,并注意农药交替使用。

七、瓜绢螟

瓜绢螟又名瓜螟、瓜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一)为害特征

瓜绢螟主要为害西瓜、黄瓜、丝瓜、苦瓜、甜瓜、茄子、马铃薯等多种作物。以幼虫为害叶片,1~2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仅留透明表皮,呈灰白斑;3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匿居其中取食,致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幼虫还啃食西瓜表皮,留下疤痕,并常蛀入瓜内为害,严重影响瓜果产量和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图4-10)体长约11mm,翅展25mm左右,头、胸部黑色,前后翅白色半透明状,略带紫光,前翅前缘和外缘及后翅外缘均为黑褐色,腹部除第一、第七、第八体节黑褐色外,均为白色。停留不飞行时,前后翅伸开,翅面与腹部有第2~6节的白色组成一个等边在角形,腹末向上翘起,并不停摆动,末端有一丛黄色或黄褐色相间茸毛。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网状纹。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图4-11)体长23~26mm,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呈两条较宽的乳白色纵带,气门黑色。蛹长约14mm,体色由淡绿色渐变为浓绿色或深褐色,头部光整尖瘦,翅端达第六腹节,外被薄茧。

图4-10 成虫

图4-11 幼虫

(三)发生规律

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1年发生4~6代,广东省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生的枯卷叶内或土表越冬。其中,第三、第四代为害最重,世代重叠。在广州地区各代成虫发生期如下;第一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上、中旬,第三代7月中、下旬,第四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五代10月上、中旬,第六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弱,白天潜伏于隐蔽场所或叶丛中。幼虫较活泼,遇惊即吐丝下垂转移他处为害,5月开始为害,7—9月为盛发期。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采收完毕后,将枯藤落叶收集中沤肥或烧毁,减少田间虫口密度或越冬基数。灯光诱杀成虫。在幼虫发生初期,人工摘除卷叶,捏杀部分幼虫和蛹。

2.药剂防治

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未卷叶前)用药防治,药剂可选10%三氟吡醚(速美效)乳油1000倍液、5%虱螨脲(美除)乳油1000倍液、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500~2000倍液、15%茚虫戚(安打)3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 4000倍液、10%溴虫腈(除尽)1000倍液。

八、地老虎

地老虎又名土蚕、切根虫等,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为害比较严重。

(一)为害特征

地老虎以幼虫为害西瓜主要在苗期。幼虫3龄前,多聚集在嫩叶或嫩茎上咬食,3龄以后转入土中,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将幼苗咬断(图4-12)并拖入土穴内咬食,造成瓜田缺苗断垄,或咬蔓尖及叶柄,阻碍植株生长。

图4-12 幼苗被咬断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图4-13)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有明显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幼虫(图4-14)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有3条深褐色纵带。

图4-13 成虫

图4-14 幼虫

(三)发生规律

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杂草的叶背或嫩茎上较多。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的幼嫩部位取食。3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小地老虎喜欢温暖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区,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发生。

(四)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及趋化性诱杀。设置糖酒醋诱蛾器诱杀,或用黑光灯诱杀。

(2)药剂防治幼虫。小地老虎幼虫1~3龄时抗药性弱,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可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0%戊氰菊酯3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将玉米面、麦麸子1kg炒熟,出香味后拌敌百虫0.1kg,在每天傍晚,即太阳落山前1个小时,撒在距西瓜10~15cm的地膜上,诱杀幼虫,效果较好。

九、白粉虱

(一)为害特征

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为害。主要如下。

(1)直接为害,连续吸吮使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

(2)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

(3)引发真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真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

(4)影响产品质量,真菌导致一般果实变黑。

(5)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

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其商品价值。

(二)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

1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1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

2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

3龄:体形与2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蜡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蜡丝;显著看出体背有3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蛹:早期,身体显著比3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蜡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背面有蜡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

成虫(图4-15):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3对,(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蜡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蜡板位于第二、第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蜡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蜡板位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腹节上。

图4-15 白粉虱成虫

(三)发生规律

白粉虱、烟粉虱在北方温室和大棚栽培条件下,1年可发生10余代,繁殖快,代次多,世代重叠明显。以各虫态在温室作物上越冬并继续为害。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华中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成虫喜幼嫩的植物,聚集于叶背为害,趋黄色,卵散产或排列呈环状,多产在植株中部嫩叶上。初孵若虫可短距离爬行寻找取食场所,2龄之后固定在叶背为害,开始营固定生活。春末夏初是露地粉虱种群数量上升时期,在夏季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秋季又迅速上升达到高峰,至10月中下旬由于气温下降虫口数量逐渐减少。秋末至春天为其发生盛期,暖冬发生尤为严重。暴风雨能抑制其大发生,非灌溉区或浇水次数少的作物受害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培育栽植无虫苗。育苗前清除杂草和残株,通风口设尼龙纱网,防止外来虫源。收获后,立即清除温室内残留若虫的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清除田间及温室四周杂草。

(2)轮作。避免黄瓜、西瓜、番茄、菜豆等混栽或轮作,与十字花科蔬菜进行轮作,以减轻发生。

(3)熏药灭虫。保护地栽培育苗前,先灭虫后育苗。每667m2可用80%敌敌畏乳油0.4~0.5kg,与锯末或其他燃烧物混合,点燃熏烟杀虫。

(4)在温室、大棚门窗或通风口,悬挂白色或银灰色塑料薄膜条,驱避成虫侵入。

(5)在粉虱发生初期,利用烟粉虱趋黄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平齐或略高于植株顶端,每隔2~3m挂1块。

2.药剂防治

鉴于粉虱繁殖迅速和易于分散,为提高总体防效,应提倡一个地区范围内联防联治,并注意治早、治少。抓住虫体发生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施药。药剂可选2.5%囔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20%啶虫脒乳油3000~4000倍液、10%烯啶虫胺1000~1500倍液、25%吡虫啉(允美)3000~4000倍液、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5000倍液、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如果虫量较高,可将25%噻嗪酬(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99%机油乳剂(绿颖)400倍液混用,连喷1~2次。每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和合理混配。

十、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别名画图虫、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原产于巴西,属双翅目、潜叶蝇科、植潜蝇亚科、斑潜蝇属,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为害西瓜、黄瓜、番茄、茄子、豇豆、蚕豆、大豆、菜豆、甜瓜,丝瓜、西葫芦、大白菜等22科110多种植物。

(一)为害特征

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刺伤植物叶片,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形成先细后宽的蛇形弯曲或蛇形盘绕虫道(图4-16);其内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粪,老虫道后期呈棕色的干斑块区,一般1虫1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图4-17),造成花芽、果实被伤,严重的造成毁苗。斑潜蝇造成的伤口为其他病菌提供了侵入途径及孳生场所,而其本身还可传带多种病毒,加重对西瓜的为害。

图4-16 初期为害状

图4-17 后期为害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图4-18)体长1.3~2.3mm,浅灰黑色,额、颊、颜和触角金亮黄色,眼后缘黑色,中胸背板亮黑色,中侧片黄色,下缘带黑色斑,腹侧片有1个三角形大黑斑。体腹面黄色,雌虫个体比雄虫大。卵米色,半透明。

幼虫(图4-19)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末端三分叉。蛹长椭圆形,橙黄色,分节明显。

图4-18 美洲斑潜蝇成虫

图4-19 美洲斑潜蝇幼虫

(三)发生规律

1年发生14~16代,在海南、福州等南方各地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明显。在北方各地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羽化。美洲斑潜蝇世代短,繁殖能力强,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趋黄性,有一定飞翔能力,在田间仅能进行短距离扩散,主要随寄主植物的叶片、茎蔓、甚至鲜切花的调运而传播。高温、干旱对其发生有利,能导致猖獗为害。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

(2)把被斑潜蝇为害的作物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3)利用插黄牌、挂黄条诱杀成虫。用长方形木板、塑料板正反面部涂上黄色油漆,再涂上一层机油或黏虫胶,用木棍支撑插在瓜田里或用铁丝绳索挂于田间架材或棚架上。

(4)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m2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1次。也可用斑潜蝇诱杀卡,使用时把诱杀卡揭开挂在斑潜蝇多的地方,室外使用时15天换1次。

2.药剂防治

可在成虫高峰期或见产卵痕,取食孔时,即开始喷药,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于8:00~11:00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者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开始喷洒75%灭蝇胺(潜克)可湿性粉剂5000~7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5000倍液。

十一、黄曲条跳甲

(一)为害特征

黄曲条跳甲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也为害瓜类、番茄、豆类。成虫、幼虫均可为害,以成虫为害较大。成虫食叶,以幼苗期为害严重,刚出土的幼苗子叶被吃光后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咬食过的叶片有许多小椭圆形孔洞(图4-20),还可为害瓜果、果梗和嫩梢。幼虫生活在土中,只为害根,剥食根皮或蛀入根内形成许多隧道,使植株凋萎枯死。

图4-20 叶片有许多小椭圆形孔洞

(二)形态特征

黄曲条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图4-21)体长2mm,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排成纵行。鞘翅中央有一黄色曲条,两端大,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乳白色。幼虫长约4mm,稍呈长圆筒形,头部淡褐色,胸腹部淡黄白色,尾部稍细,腹部各节有不显著的肉瘤。蛹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腹末有1对叉状突起。

图4-21 黄曲条跳甲成虫

(三)发生规律

黄条跳甲1年4~6代,以成虫在残株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翌春温度10℃以上开始取食,20℃以上时为害最盛。成虫善跳跃,能飞翔,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成虫有趋光、趋黄、趋绿性,耐饥力很强,夜间隐蔽。在土下化蛹,夏季高温有蛰伏现象。从初春至秋季均可造成为害,以春秋季发生严重,秋季重于春季。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好前茬。因黄曲条跳甲偏食十字花科蔬菜,应避开十字花科蔬菜等前茬作物,最好选谷茬、玉米茬。

(2)清除瓜地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消除其越冬场所和食料基地,以减少虫源。

(3)秋、冬季深翻,消灭越冬成虫。播前深耕晒土,造成不利于幼虫生活的条件,并消灭部分蛹。

2.药剂防治

要抓住春夏季的发生始盛期和秋冬季的发生盛期2个重要时期,掌握苗期早治,应从幼虫着手抓起,消火成虫是关键的原则。在成虫开始活动,尚未产卵时用药防治。成虫善跳跃,活动性强,应采用包围式喷药,即应从田块四周向中央喷,防止成虫逃走。并在成虫活动盛期(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早晨和傍晚)用药。药剂可参考黄守瓜。

十二、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种类之一。

(一)为害特征

斜纹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多次造成灾害性为害。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卵产在叶背(图4-22),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为害,残留透明的上表皮,使叶片成纱窗状,3龄后分散为害,开始逐渐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坠分散转移为害,取食叶片或较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四龄以后随虫龄增加食量骤增。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仅留主脉,呈扫帚状。

图4-22 为害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图4-23)体长14~20mm,翅展30~40mm,深褐色。前翅灰褐色,前翅环纹和肾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斜纹,故名斜纹夜蛾。自基部向外缘有1条白纹,外缘各脉间有1条黑点。卵馒头状、块产,表面覆盖有棕黄色的疏松绒毛。幼虫体长35~47mm,体色多变,从中胸到第九腹节上有近似三角形的黑斑各1对,其中,第一、第七、第八腹节上的黑斑最大。腹足4对。蛹长约15~20mm,腹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有一小刻点,有1对强大的臀刺。

图4-23 成虫

(三)发生规律

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主要发生期在7—9月,黄河流域则多在8—9月。成虫夜间活动,对黑光灯有趋性,还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反面,多数多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棕黄色绒毛。幼虫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日间潜伏于残叶或土粒间或接近土面的叶下,日落前再爬出为害。取食幼苗时,可将幼苗全株吃下。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以第二代(8月)对秋豇豆、叶菜秧苗、瓜、茄为害严重。9—10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对大白菜、包心菜、花菜为害最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清除杂草。

(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性的特点,可用频振式杀虫灯和糖醋盆等工具诱杀成虫。

(3)全面覆盖大棚或大棚顶部覆盖防雨薄膜,大棚四周覆盖防虫网,使害虫无法进入大棚。

(4)根据该虫卵多产于叶背叶脉分叉处和初孵幼虫群集取食的特点,在农事操作中摘除卵块和幼虫群集叶,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

2.药剂防治

在卵孵化高峰至低龄幼虫盛发期,突击用药。由于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3龄后分散,且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因此,最好在3龄前,傍晚18:00以后施药。低龄幼虫药剂可选用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奥绿一号)600~8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雷通)2500倍液、5%啶虫隆(抑太保)、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2000~2500倍液,或10%溴虫腈(除尽)胶悬剂15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高龄幼虫可用15%茚虫威(安打)悬浮剂3000倍液、5%甲维盐4000倍液或5%虱螨脲(美除)1000倍液。

十三、同型巴蜗牛

(一)为害特征

成贝和幼贝以齿舌刮食叶、茎,造成空洞或缺刻,或咬断幼苗。可为害多种作物。

(二)形态特征

贝壳(图4-24)中等大小,壳质厚、坚实、呈扁球形。头发达,有2对触角,眼在后触角的顶端,口位于头部腹面,足在腹面,适于爬行。体外有一螺壳,呈扁圆球形或马蹄形。壳稍厚而坚固,壳硬,黄褐色或红褐色。卵圆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有光泽,孵化前为灰黄色。幼贝体形与成贝相似,稍小。

图4-24 同型巴蜗牛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在瓜菜田等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及其他潮湿阴暗处越冬,形成白膜封闭壳口。南方棚室2月、露地3月开始取食为害。4—5月成体交配产卵,7—8月为害秋播作物。在北山春季活动期比南力推迟1个月,进入冬眠提早1个月。蜗牛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适于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阴雨天可昼夜活动取食,干旱时昼伏夜出。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及时中耕,排出积水,可减轻为害。

(2)秋冬翻地可消灭越冬蜗牛,地膜覆盖可抑制蜗牛活动和发生。

(3)在田间堆积树叶、杂草、菜叶,夜间诱集害虫,白天可人工捕杀。在田边、沟边撒生石灰带或茶枯粉,可防止蜗牛进入为害。

2.药剂防治

可在田间每667m2撒6%四聚乙醛(密达、灭蜗灵)颗粒剂465~665g混干沙土10~15kg,均匀撒施在田间蜗牛经常出没处;还可用2%甲硫威(灭旱螺)颗粒剂330~400g、45%三苯醋酸(百螺敌)颗粒剂40~80g,宜在傍晚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