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基层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现状浅析与建设策略

基层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现状浅析与建设策略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基层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现状浅析与建设策略

吴金钟1蒋同生2王荣忠2

(1.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重庆 401121;2.重庆市涪陵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重庆涪陵 408000)

摘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又是病虫害预测预报的首要数据来源,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当前整个情况而言,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县、乡镇等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这是一薄弱环节。笔者结合重庆市涪陵区实际情况,指出当前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建设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层;病虫测报;体系;建设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又是病虫害预测预报的首要数据来源,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当前整个情况而言,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县、乡镇等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这是一薄弱环节。在体系建设方面,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都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运行机制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测报技术水平,病虫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到位率显著提高,在重大病虫防控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宣传发动作用。尽管如此,当前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中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重庆市涪陵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就如何搞好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谈几点建议。

1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现状剖析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部分,随着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落实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在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相应地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专业性很强的公益性工作,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1.1 测报人员队伍不稳,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该区耕地面积57 160公顷,现有1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和25个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下达人员编制923人,实有上岗人员897人(其余26人被借用到其他工作岗位从事非农工作),其中从事病虫测报岗位的共有22人,平均每2 560公顷才配备有一名测报人员;区级专职人员仅有6人,乡镇(街道)兼职人员16人,36%的乡镇没有测报人员;22名测报人员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6人,41~60岁16人;文化结构为大学本科2人,专科12人,中专和高中8人;专业结构中植保专业10人,非植保专业12人。从人员配备、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来看,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相当部分测报人员知识老化,真正能从事测报工作、担当起建设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人不多,急需加强培养。同时,测报技术人员队伍长期存在不稳定状况,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队伍不稳定,知识相对老化,业务素质较低,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1.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经费保障不全

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政府公益性职能工作,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是受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财政吃紧的基层,有些领导没明白要重视农业就要重视植保、要重视植保首先要重视测报的道理,对测报工作不重视或只限于口头上重视,经费没有保障,加上基层测报人员工作辛苦,责任重大,且目前多数基层农技人员津贴未落实,工作经费无预算,均未实行事业人员绩效工资,基层测报工作处于举步维艰状态。

1.3 测报网络不够健全,群众植保意识偏低

目前,涪陵区只建立了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网络,而村社服务网络基本为零。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乡镇、村建制调整,乡、村合并后幅员面积大,农户多,且距离乡镇政府较远。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对技术指导服务到村、社、户难以办到,致使预报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千家万户,基层测报网络不够健全。据调查,目前约有20%农民一知半解,病虫混淆,农村种植人员老龄化、妇女化,文化程度偏低。尽管近些年通过阳光工程等对农民进行了培训,但乱用药、盲目施药情况依然普遍存在,群众植保意识堪忧。

1.4 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于2009年11月初步建成后即正式投入应用,已有31个省(区、市)植保机构、187个水稻病虫监测点、160个小麦病虫监测点。目前,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本框架,但基层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才刚刚起步,数字化监测预警病虫害种类不全、平台功能和系统安全稳定性不够,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基层测报体系由于受限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应急预案的演练往往不能落实,在重大病虫灾害真正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2 影响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2.1 体制与机制不相适应

涪陵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行政上归乡镇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大部制”,机构较为庞大,人员一般都有40~50人之多,个别镇达到70人左右,工作职能多,承担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科技、扶贫、环保等多个行业工作职责,接受区级2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工作任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政府中心工作,农技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和精力较少。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不利于农技人员流动和有效使用,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2.2 基层测报队伍不稳和业务素质不高

涪陵区测报工作现有在编人员22 人,其中植保专业人员10 人,占45.5%;41 ~60 岁16 人,占72.7%,相当部分测报人员知识老化,真正能从事病虫害测报工作的人不多,亟需加强培养。同时,测报技术人员队伍长期存在不稳定状况,其原因一是基层机构调整频繁,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为农技、测报专业人员跳出“农门”创造了机会,每一次机构改革都要流出一批农技、测报专业人员;二是基层农业服务中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低下的工资福利待遇;三是基层测报人员的职务、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加之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干部流动很困难,基层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高、惰性化严重、思想不稳定。

2.3 基层测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簿弱

目前,各级对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基层测报体系的投入较少。涪陵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区级20多个行业部门,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业务工作大家都去抓,但对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却不便于也无能力去管理,导致测报体系管理也随之薄弱。

3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策略及建议

3.1 完善测报服务网络体系,加强预测预报

完善测报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区、乡(镇)、村和科技示范户等民办农业服务组织等四级联动网络服务机制。在确保政府主导乡(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村级农业服务组织,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发展,适当选配村级农业测报技术服务人员,对象可以是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业主(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民营科技组织或种植、养殖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由农业部门发给一定技术服务费,也可以由人事部门招录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村级从事测报技术工作,工作2~3年后经考核合格者转为农业事业人员。

目前,大多数基层测报工作都是利用灯下诱虫和系统调查,进行综合性预测预报。在预测预报过程中,应根据某一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特殊性合理布局,适当增加基层测报点数量,进一步充实完善测报网络,确定基层专(兼)职测报人员进行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3.2 完善预警机制,着力提升农业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要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完善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制度和病虫情报报告制度。准确掌握病虫发生趋势,提高对重大病虫灾害控制的主动性、前瞻性,为科学防控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完善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互联网发布预报、纸介信息、预报和热线电话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高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扩大受众范围。按照预防为主、分级负责,果断处置、规范有序的要求,基层政府要制定出台本区域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在重大病虫灾害的防控工作中变部门指导为政府指挥,变群众性防控为政府领导下统一行动。涪陵区2009年“两迁害虫”暴发成灾,根据《涪陵区2009年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区政府及时启动预案,全区“两迁害虫”防控工作变部门指导为政府指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明显的效益。今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当年的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也要相应制定完善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按照农业部门主管,供销部门、企业参与,财政补贴的要求,落实农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和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治药剂及施药器械的储备制度。同时,加强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3.3 切实加强公共植保队伍建设

建立与健全植保测报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使之既有面上植保人员,又有专职测报人员。特别是各乡(镇、街道)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农业主产区乡镇至少有一名专职公共植保员,非农业主产区也要落实兼职植保员。培育发展一批村级、种植业生产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专(兼)职植保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兼)职植保人员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1)将非农专业人员根据需要选送到农业职业院校进行农业综合知识培训;(2)对农业专业知识面较窄和知识老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更新培训;(3)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农业重点项目实施需要,安排人员外出学习培训;(4)要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自学成才,要从工作要求、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晋职晋级方面制定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农技人员热爱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各级财政要将公共植保队伍的运行经费列入预算,给予充分保障。

3.4 建立社会化植保专业服务组织

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业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今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难和防效不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措施,也是实现病虫防治机械化和专业化的根本途径。鼓励、支持发展合作制、企业化等多种形式的植保服务组织。对开展代防代治、统防统治,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各类基层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各级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充分发挥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广植保新技术中的作用,加快形成以区级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薛德乾.应对当前形势 开创植保工作新局面.植物医生,2003(3):137~138

[2]兰雪琼.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及稻飞虱监控技术.广西植保,2008,21(4):42~43

[3]沈宝成,车俊义.试论新时期陕西省植保工作的思路.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39~41

[4]戚传勇,张成,方志鹏等.农作物病虫害基层测报网络的实践与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5):125~126

[5]董代文,陈廷建,吴金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重庆市涪陵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