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植保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新型植保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董风林
(固原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固原 756000)
新型植保体系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防治、检疫及新农药、新药械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安全使用等公益性职能,是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固原市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不断增多,为害程度不断加重,对整个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从防灾抗灾方面看,病虫测报工作是现代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屏障;从当地经济发展来看,固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只有稳定农业生产,才能确保固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加强新型植保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末基本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的雏形。因此,构建新型植保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固原市植保体系现状
1.1 植保人员结构现状
固原市辖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及原州区5县(区)。下设农业乡镇65 个,农业行政村928个。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均设有植保组和植物检疫站,目前全市从事植保植检的人员共43名。其中市级5名,县级25名,乡镇级13名,村级没有植保人员。
从事植保植检的人员中,技术干部41名,行政干部2名;学历上,大学本科以上20名,大专14名,中专9名;职称上,高级农艺师13名,农艺师12名,助理农艺师5名;从事专职植检人员13名。各县(区)植保植检人员均为一套人马。
1.2 病虫监测体系现状和预警能力
全市现有农作物病虫测报站4个,主要开展中(短)期和长期预报和小麦条锈病、麦蚜、玉米叶螨、玉米螟、马铃薯早晚疫病等20多种测报对象的系统观测和当地重大病虫的全面监测、统防统治及信息传递等业务,病虫预报综合准确率达到80% ~85%以上,近年来,彭阳和西吉两县开展了电视预报,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率。
1.3 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
通过“九五”、“十五”期间建设,固原市应对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以“十五”期间为例,全市农作物病虫出现了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如2002年的小麦条锈病在全市大发生至特大发生,造成小麦减产30%以上,部分田块绝产。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使植保工作在政府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2003~2005年农业部“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和“原州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在西吉县、彭阳县和原州区各投资300余万元,使项目县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应急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1.4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
一是新型环保农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面积比2000年增加35%以上。二是新型施药器械,如卫士牌手动喷雾器、泰山牌机动喷雾器得到推广。三是农田草害治理成效显著,全市化学除草面积稳中有升。四是农户安全储粮技术得到应用。五是黄蓝板、杀虫灯、性引诱剂等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受到重视和推广。
1.5 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对已经传入的植物检疫对象,如小麦腥黑穗病和豌豆象及时采取了得力措施,降低了为害程度,减缓了传播、蔓延速度,维护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2 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植保体系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费不足。除自治区农牧厅每年拨付的几到十几万元的防治经费,再无别的经费来源。二是植保体系网络断层,植保技术力量薄弱。市、县级植保人员亲自到田间进行各项调查,有时候难免会照顾不到面上的工作。乡级植保人员主要从事设施农业、封山禁牧和计划生育等其他工作,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村级没有植保人员。三是植保植检监测与检测手段落后,测报人员到田间调查主要靠目测,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四是人员老化、技术老化、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由于经费不足,编制受限,新毕业的大学生进不来。五是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经费缺少,对重大病虫害无力开展研究。大多数测报人员缺乏先进的测报技术和方法,急需培训。六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大,检测防控手段滞后。检疫工作技术手段、队伍建设、执法力度都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农业植物检疫没有一个正规的实验室,同时,检疫意识淡薄,检疫工作经费不足,以致有害生物疫情监测面窄、对象少,疫情防控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到位;加之新疆、甘肃、陕西等10多个省的劳务输出,自发串换种薯,携带瓜果,为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检疫性虫害的入侵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给我市特色产业带来严重威胁。
3 对策及建议
3.1 政府协调,依法管理,充分体现“公共植保”职能
植物保护是关系到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一项关键性和战略性的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新型植保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协调,增加地方财政补贴,才能全面提升对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确保固原市农业生产安全。
3.2 创新机制,争取在3年内在全市健全乡镇或区域性植保服务体系
为了在3年内在全市普遍健全新型植保体系,需要政府鼓励在职的市、县有经验的植保人员以科特派的身份携带一定数目的资金协助大学生组建村级植保服务组织,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有偿服务,促进新型植保体系的快速运行。
3.3 巩固病虫测报基础,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全市新增乡镇病虫观测点15个,形成能有效覆盖全市优势农作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市县测报站病虫测报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人,乡镇级及村级病虫测报站要稳定1~2个测报人员。三要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四要在抓好重大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同时,密切注视突发性和新上升病虫发生发展动态,防患于未然。
3.4 探索防治和服务模式,大力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
按照“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的植保服务模式。要因地制宜,主动探索防治模式和服务方式,如“统防统治型”专业合作组织、“技术指导防治型”机防队、“农民决策型”田间学校等,政府出资安排一定数量的植保器械,低价租赁给植保服务组织,按照“自愿互利、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组织、统一人员、统一药械、统一配方、统一时间的“五统一”服务,开展社会化服务,确保当地粮食生产安全。
3.5 强化植物检疫,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高度重视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的普查,做好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善充实有害生物疫情数据库。要狠抓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同时,加强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检验技术和重大疫情控制、处理技术研究。
3.6 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现代植保科技水平
为构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持续植保”体系,提高植保常新能力,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一批以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技术;二是大力开展新材料、新方法的试验、示范,寻找一批适合固原市应用、适应形势需要的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争取项目,要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加快植保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植保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