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思考
黄冈市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思考
马学林
(黄冈市植保植检站 湖北黄冈 438000)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粮食安全任务日益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升、农业生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植保工作要求更高、植保任务更加繁重,植保工作面临的困难也日益凸显。为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使植保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增粮、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笔者对黄冈市目前植保系统测报力量、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深入分析当前黄冈市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病虫测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6点建议。
1 黄冈市植保体系现状
1.1 基本情况
黄冈市下辖8县2市2区。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设有植保站12个,共有植保工作人员108人,其中在编人员75人,有技术职称的62人(高级11人、中级33人、初级18人)。
1.2 测报力量
黄冈市现有市级测报站点1个,县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站3个,高空诱虫灯3台、病虫挂图70张、电脑20台、显微镜2 台。目前全市已有56 名专职植保测报员、140 个兼职植保员、3 700名村级查虫员。
1.3 测报任务
黄冈市共有耕地面积550 万亩,复种指数高、复种面积大,种植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果树、蔬菜、茶叶、花生、板栗、中药材等,种植结构复杂,年发生各类病、虫、草害面积约2 500万亩次,年累计防治面积约3 300万亩次。多年来,黄冈市针对以水稻“两迁害虫”为主的多种作物重大病虫害,坚持通过系统调查、大面积普查、灯光诱测、集体会商工作机制等方法,及时发布预测预报。据统计,年发布稻、麦、棉、油、果、蔬、茶等农作物上近40种主要病虫和突发性病虫的中短期预测预报200余期,中、长期预报准确率90%,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为广大农民及时开展科学防治提供了有力依据。
2 存在问题
由于受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农产品贸易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黄冈市测报工作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黄冈市植保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黄冈市病虫测报人员肩上的任务愈发艰巨、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植保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2.1 基层无专职植保机构
由于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只有做好大面积普查才能预测预报准确。目前黄冈市乡镇没有专职的植保技术干部,乡镇农技员身兼病虫测报工作,乡镇农技站农技员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能够放在病虫防治时间和精力上的少之又少。另外,村级查虫员队伍也是近两年逐步恢复建立,没有固定的资金收入,只是在以钱养事资金中进行短期补助。为了使植保技术、信息传递更快、更到位,必须完善基层植保体系。
2.2 人员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全市550万亩耕地,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6名。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承担测报面积高达10万亩。面广人少,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大。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黄冈市植保员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多为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90年代参加工作的人员比例小, 2000年以来参加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人员及知识结构存在严重断档现象。
2.3 测报经费不足
全市植保体系人均工作经费不到1万元,由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测报设备落后,测报手段落后、测报效率低,加之现阶段植保工作水、电、汽油等办公费用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正常业务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待遇较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加大经费投入是当前强化病虫害测报的当务之急。
2.4 测报手段单一
目前全市病虫测报手段仍然主要以系统调查、大面积普查、灯光诱测、集体会商为主要方法,测报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病虫测报工作的科技含金量,才能不断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度和效率。
2.5 测报对象较少
近几年黄冈市各级政府不断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全市中药材、茶叶、花生、板栗等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目前本市仅对稻棉果蔬茶等少数作物进行预报,对这些新兴经济作物,缺乏系统监测与预报,为了让植保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扩大测报范围。
3 工作建议
根据新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和本市植保系统的薄弱环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必要抓机遇、理思路,采取相应对策,着力解决以上问题,搭建好植保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推动植保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3.1 完善基层植保体系
基层植保技术服务站是最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组织,在保护农业安全生产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植保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在病虫防治工作中的自我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专业人员不足、工作经费短缺等问题。为此,应该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对基层站点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为发展基层植保服务站提供条件,从而为广大农民朋友更及时传递防治信息。
3.2 增加投入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公益性事业,为确保业务工作正常开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要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植保工作,反映测报工作的困难,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强化植保工作的公益性、服务性职能,改善工作环境。
3.3 提高监控手段
应配备必要的先进病虫检验仪器和控制处理设备,逐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田间孢子捕捉、自动测报灯、电脑网络平台)、推行科学方法实现病虫测报的自动化、标准化和网络化,以逐步改进和提高病虫测报的方法和水平,提高控制重大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应急控制的能力。
3.4 优化人员结构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植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已经迫在眉睫。一要录用业务基础好、实践操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植保专业学生,充实测报员队伍;二要创造条件,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三要配置办公电脑、购买专业书籍和杂志期刊,使专业技术干部边工作遍学习,不断了解植保新动态、新技术;四要通过组织和开展适用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在实践中提高技术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推广应用新技术,保持植保技术的先进性。
3.5 拓宽测报范围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大调整,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应从过去注重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病虫害预测预报为主,调整到兼顾蔬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病虫害监测预报。提高植保部门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功能,科学指导农民开展防治,把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龚声信,石宪安,马永翠等.昭通市春季植保组织建设的探索及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10(6):41~44
[2]高明,姜道威,李培胜.洛阳市植保体系现状和发展思路.中国植保导刊,2006(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