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王东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 江苏通州 226300)

通州区植保站作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重点区域站之一,不仅担负着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植保新技术的推广、防治技术指导、植物检疫和植保科研等工作,还承担着全国和省重大病虫16个对象的监测上报工作。近年来,本站在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改善软硬件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巩固完善测报网络,在测报、试验任务异常繁重、测报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全体测报人员克服困难、齐心协力,认真细致地开展测报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病虫害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报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5%和90%以上,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 稳定测报队伍,健全测报网络

近年来,基层植保、测报队伍面临着日益缩小的困境。对区植保站来说,测报组已有2 人调走离岗,剩下2人难以承担繁重的测报和试验任务,而现在站上老同志比较多,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6人,不适宜再让他们搞测报,另一方面正大药厂有多人占居植保站的编制,到现在植保站还是超编的,因而也进不了新同志充实测报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本站充分挖掘潜力,一是将原来植保专业毕业但不在测报岗位的同志调整到测报组来;二是将非植保专业毕业的同志送到高等院校培训,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测报技能后,充实到测报队伍中来;三是主管测报的副站长亲自承担一部分测报任务。这样,本站就有5个人从事测报工作,其中水稻组3人,棉花组2人。

对乡镇一级来说,近年来受乡镇体制改革的影响,整个农技网络受到严重冲击,植保服务网络同样受到较大影响。在此形势下,本站善于也敢于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一方面向各级政府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积极宣传反映植保工作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狠抓基层植保队伍的素质培训,每年至少进行2~3次专题培训,不仅提高了基层植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而且在实践中树立了本站植保人员的良好形象,使工作地位和作用在基层政府和领导中得以肯定和认可。所以尽管机构改革,各乡镇仍保持了1~2名植保干部,并且在村一级都由一名村干部兼任植保工作,确保了全市植保队伍的稳定。

通州区作物布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东部的沿海旱粮棉区、中西部水旱轮作区以及南部的特经作物区。不同的作物布局,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不尽相同,如果仅仅依靠市站的测报结果来指导全市不同地区的病虫害防治,难免会失之准确。因此,本站在全市不同区域下设了8 个病虫系统监测点,根据各地作物布局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分别确定重点监测和调查对象。测报点人员,由本站挑选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高、身体素质好的植保干部担任,人员仍属乡镇管理,业务培训,任务安排由市植保站统一负责,年初明确任务、职责和要求,年终实行统一考评,每年除给予相应合理的报酬外,还视考评结果给予适当奖励,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几年来,大家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也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相应增加了自身收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弥补市站本身调查数据的局限性和代表性的不足,确保了全市病虫调查数据的真实、全面,为正确发布情报、决策指导防治运动提高了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为确保农业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注重知识更新,提高人员素质

10多年来,本站先后拿出资金10多万元资助12位同志去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其中有3人已获得硕士学位,1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6人在读硕士和本科。除此之外,本站还经常派人参加全国、全省的有关专业学术交流会议,与上级业务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更新,使全站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并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站在职的14人中,具有正高职称2人,高级农艺师8人,农艺师4人;其中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通州区科教功臣”重奖,2人被省“333工程”作为培养对象进行培养,7人分别被南通市、通州区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先后有7人次分别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授予植保信息与农药械推广工作、植保技术与推广、农作物病虫测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 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测报信息化水平

通州区植保站于1992年由部、省、市联合投资建成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通州区域站办公楼,办公室、实验室、档案室、会议室和部分农药械仓库已基本配套,部分交通实验设备也进行了配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设施、设备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民对植保技术的服务需求,必须改进和完善提高本站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因此,几年来,本站先后投资5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和服务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添置了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随着农业部投资的优粮工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运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装备和改善,已拥有包括佳多诱虫灯、小气候仪等在内的设备70多台套。早在10多年前全站就已经人手一台电脑并通过局域网全部接入了因特网,实现了县级植保站的办公自动化。同时,本站在病虫情报发布手段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与通州电视台合作,开展病虫害电视预报,年播出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达30期以上,并积累了大量的病虫图片和视频资料。目前,本站能利用优粮工程项目配备的视频摄录和制作设备独立制作电视预报节目,因而电视预报质量不断提高,深受农民欢迎。二是将病虫情报上网发布,每次防治运动前,本站都分别在通州农业信息网和通州党政信息网上发布病虫情报,方便各镇、村农技人员、农药经销商、种田大户及有上网条件的农民及时查阅利用。病虫情报已成为通州农业信息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信息。三是编写了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的电子书,挂放在网上,既方便植保技术人员查阅参考,也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涉农人员、农民群众掌握了解相关知识,普及植保技术。目前已编写了包括粮棉油及蔬菜等作物上的30多种病虫害的电子书,并且在陆续增加中。电子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深受大家欢迎。四是制作了多个服务于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应用软件,在网上发布后被有关兄弟县、市的植保站和测报站下载使用,反应良好。五是与通州区气象局合作,开通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声讯台,定期发布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预防措施。以后,本站还计划申请短信群发平台,以短信息形式发布防治信息。由于及时、准确、全方位的病虫情报发布手段,使本站病虫预报的时效性提高一倍以上,覆盖面增加了50%左右,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为各级政府精心组织防治战役、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4 重视植保科研,完善测报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植保工作要适应和满足广大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就必须及时掌握新情况,探索新问题,研究新技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当好政府参谋,做好植保服务工作。为此,本站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不断研究开发植保新技术。除充分利用历史编研资料,先后建立了多种病虫预报模型,根据历史资料编写了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及35种农业常用统计程序在省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外,本站还自主或与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南京农业大学、省植保站、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依靠他们的技术支撑,针对本地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几年来完成了一大批技术含量较高、实用性强的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奖、农业部丰收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及农技推广奖等3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1项,全站同志每年都有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篇左右。

5 坚持统一处方,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如何既要抓好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又要控制农药污染,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本站植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本站一方面大力宣传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执行农作物病虫预报和警报统一发布制度,全面实施病虫防治统一处方。对于少数农药经营单位及个人擅自向社会公开发布病虫信息,误导农民盲目用药,甚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则由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查处追究。由于全市防治工作基本实行统一的用药处方,不仅极大地减少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滥用农药的现象,而且有效控制了病虫为害,同时还减轻了施药成本和环境污染,每年可为全市农民节工省本、挽回损失1亿多元。

6 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测报服务水平

在全站同志的努力下,通州区植保站病虫测报水平稳步提高,近10 年来,编发病虫情报255 期,预报发生期261项次,预测准确率98.6%,预测发生程度312 项次,预测准确率95.2%。通过及时、正确发布病虫情报,大力推广植保新技术,精心组织防治战役,全市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5 万~20 万吨,挽回油料1万~2万吨,挽回皮棉0.4万~1万吨,为夺取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站将一如既往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力争在测报手段、测报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更高的提升,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