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农作物病虫测报基层网络的实践与思考

农作物病虫测报基层网络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农作物病虫测报基层网络的实践与思考

戚传勇 张成 方志鹏

(合肥市植保植检站 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合肥市通过布点、选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技能培训、量化考评、资料汇总,逐步建立与完善了基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络。在网络管理过程中,针对合肥市县两级植保站的分工、基点用人原则、人员积极性调动、降低工作强度、加强田间核查和基点发展方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病虫害;测报;网络;实践;对策建议

各级植保部门承担着本辖区内农作物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每年病虫害发生时期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田间调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基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很少能够开展病虫害调查,县级植保站责无旁贷地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田间调查工作。为增加田间系统工作量,提高测报准确率,减轻县级植保站的工作量,合肥市2004年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基层测报网络,通过6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针对管理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1 基层测报网络的实践

1.1 合理布点,遴选人员,简构网络

2003年底,在充分考虑到区域范围、生态类型、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种类与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各点的大致乡镇范围,每县4~5个点(包括县站系统调查点)。为各个点确定调查人员,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县植保站发挥对基层情况熟悉的优点,提出初步人选名单;备选人员必须能够吃苦耐劳,是否为乡镇农技站人员、或是否为农业院校毕业生都是次要的。第二步,市植保站会同县站与备选人员逐个面谈,将基点工作的意义、工作方式、工作量和大概的补助经费一一告知,并听取其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第三步,双向选择,优中选优,初步确定各点人员。

1.2 共同讨论制定网络管理办法

2004年初,市、县植保站和各点人员讨论制定了《合肥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络管理办法》,确保了测报网络工作有章可循。岗位职责和考核评比是其中的两项核心内容。在岗位职责中明确了基层测报网点的六项职责,包括病虫调查和观测对象、工作内容、调查观察方法、信息汇报、资料档案管理和设备管理。考核评比采取量化指标,总分100 分,分为调查观察、信息汇报和资料档案三大项。调查观察占60分,调查次数完成率、工作量完成率和调查准确性各20 分;并规定“每年调查任务完成率不足80%的或连续两次不报的”工作量完成率记为0分,“若上报数据与核查数据有较大差距的”在调查准确性中每次扣5分。信息汇报占25分,规范性和及时性各10分,突发病虫反应及时性5分。资料档案占15分,原始调查数据完整性为10分,年度小结5分。通过几年的应用后,2008年12月对量化指标进行微调。将调查观察减为50分,其中调查次数完成率为15分、工作量完成率为10分、调查准确性为25分;新增社会化服务部分,记为10分,分为农民满意度、扶持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开展病虫防治指导两个部分;其他内容不变。考核结果分4个档次,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合格、69分以下为不合格;按照不同档次发补助。

1.3 调查技能培训

培训分室内和田间两个部分。市植保站负责室内培训,2004年2月底,用7天时间对全体基点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内容包括病虫害症状、调查方法及其他植保方面的知识,使基点人员对植保工作有了大致了解;2007年3月,在各点人员已基本掌握调查技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全面培训,巩固和提高了基点人员的素质。县植保站负责本区域内各点人员的田间培训。各县的做法是午季和大秋作物病虫发生前期,集中在县站培训,室内和田间相结合;每月安排专人至少到各点的调查田去一次,手把手地教病虫害症状识别和调查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基点人员出现的问题;在进行全县普查时,尽量兼顾基点人员的调查田,增加田间培训的次数。由于基点人员原来大都没有开展过病虫害调查工作,市、县植保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了近3 年的时间,使基点人员基本掌握了病虫害识别和调查方法。

1.4 配备传真机和必须的调查用品

在调查开始前,合肥市植保站购置传真机和放大镜、雨靴、雨衣等一些必备的调查用品,供基点人员使用;并要求将传真机放置在基点人员家中,不得挪做它用。

1.5 日常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在网络的日常管理中,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统筹考虑工作量,制定月工作历。由于部分基点所在乡镇除了有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外,棉花、花生、玉米、高粱等经济类作物所占比例也较大,所以在每个月初安排各点的工作任务时,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工作量,如调查棉花虫害的基点就不调查水稻纹枯病,但年终考核时各点的工作量视为一致。二是安排专人整理调查数据。各点在周六或周日完成调查工作,周一用统一格式的表格将汇总数据同时传真或电邮至各市、县植保站;各市、县植保站由专人整理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下来。三是突击核查和集中核查。针对基点传来的异常数据,采取突击核查的方式,合肥市站会同县站及时赶赴该点的系统田进行核实,解决具体出现的问题,兼顾田间培训。集中核查每年开展两次,市站组织、县站参与;5月初核查午季作物病虫,8月初核查大秋病虫,核查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

1.6 年终考评

年终,合肥市站组织县站对基点进行考评,先自评,再互评;按照《管理办法》中的考核评比方法,统一尺度,逐项打分,确定各点人员的成绩等次。在总结会上,客观评价各点人员的工作情况;合理拉开档次,现场兑现工作、电话、交通等补助。考评成绩优秀的人员以市农委名义进行表彰。

1.7 资料汇总

每年工作结束后,整理汇总各点的调查数据,分成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格式;为每个点都做一个档案,包括汇总后的数据表、原始调查记录本、工作情况评价和个人小结。

2 关于网络管理的一些思考

2.1 统一认识,分工明确

测报网络是全市整体性的网络,但基点的调查工作既为所在乡镇服务、也为所在县服务、最后再为全市服务,这是建立网络的根本出发点,市植保站、县植保站和测报基点的认识都要统一到这个点上来,自觉做好份内的工作。合肥市植保站作为主要管理者,争取资金和田间核查是首要工作;各县植保站既是协同管理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在网络建立前期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搞好田间培训,网络正常运行后,要经常走访基点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基点人员是田间调查的主要执行者,既要接受市站领导,也要接受县站管理。

2.2 把握两项用人准则,确立网络基础

一是以个人确定基点的准则,也就是说每个基点只能由某一个人来开展调查工作,直接把责任和所得具体到个人。二是动态平衡准则。受年龄、工作调整、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基点人员肯定要有所变动,所以要及时物色新的人选,确保网络工作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2.3 充分发挥植保部门的优势,多方调动基点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发给一定的误工补助外,植保部门可以想办法从其他方面为基点人员争取一些利益。例如,对参与乡镇工作的基点人员可以用市级部门表彰的方式,为其在职称评聘、乡镇目标考核等方面争得先机;对从事农药销售的基点人员,发给“市级测报点”的牌匾,指导成立病虫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加技术优势,争取资金扶持。

2.4 优化调查方法,降低工作强度

目前,乡镇基层开展病虫害调查,尚没有统一的符合基层需求的方法;我市各基点在调查时,参照《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执行,由于该办法是针对县级植保站制定的,基点人员在调查时不可避免地感觉到工作量大、要求高。鉴于这种情况,合肥市在2006年7月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调查方法论证,在保障系统性、可比性的基础上,逐步优化调查方法,减少工作量。

2.5 强化核查,提高准确性要求

一些基点人员在从事若干年的田间调查,掌握了调查技能后,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敷衍了事、以偏概全。所以,网络稳定运行后,管理上不能松懈,管理的侧重点应从规范性向准确性转变,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核查的方式,在其系统调查田复查病虫数据,检查原始记录本,强化在准确性方面的要求。

2.6 三点合一,全面发展

建立基层测报网络、发展基层测报点,可以大大减少县级植保站的田间调查工作量,这也是增强当前基层农技体系作用的有效途径,适应了目前农业生产形势的需求。但基层测报点仅仅在病虫害预测预报上发挥作用是不足的,合肥市在建测报网络时,就希望把单一性质的测报点发展成“三点合一”的测报点,即“病虫测报点、防治咨询点和新技术推广点”,从而将其作用最大化。按照这种思路下,在市、县植保站的大力扶持下,肥西县严店乡测报点和丰乐镇测报点都成立了乡镇植保协会或合作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测报基点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