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思考
郭跃华
(江西省植保植检局 江西南昌 330096)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和重发大国。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1 000多种,常年造成严重为害的重大病虫害近100种,发生面积达70亿亩次。若不采取防控措施,我国每年因病虫害为害将损失粮食1 500亿公斤、油料68亿公斤、棉花1.9亿公斤、果品和蔬菜1 000亿公斤,潜在经济损失达5 000亿元以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栽培制度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频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逐年提高,损失逐年加重。近10年每年暴发的病虫害种类达30多种,比前10年增加1倍以上,如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连年猖獗为害,部分地区减产30%以上。同时,外来病虫害不断入侵,进一步加重了农业生物灾害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越来越高,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有效防控病虫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也是广大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者、技术人员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病虫害测报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测报体系逐步完善,监测网络逐步健全,测报物质装备明显改善,业务管理不断强化,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测报规范化、标准化深入发展,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报的时实效性极大提高等。病虫害测报技术水平和监测预警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科学有效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减轻病虫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没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本人在基层测报部门工作期间,查阅了有关资料,听取了测报老前辈的意见,对当前测报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疏理和分析,并对加强测报工作进行了思考,现整理报告如下。
1 当前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测报法制建设滞后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它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测报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如测报机构和人员不稳,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测报设施常常遭到破坏或受到其他设施的干扰,预报发布管理不规范,随意发布病虫害预报情况时有发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
1.2 测报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从中央、省、市、县到乡的较为完善的病虫害测报体系。但是以行政区域设立的各级测报部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
1.2.1 上级测报部门对下级测报部门监督管理力度弱
目前,我国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在人、财、物上由当地农业部门管制,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测报部门指导,造成了管人、管钱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和钱,上级测报部门对下级测报部门监督管理力度弱,除了业务上的来往,对其工作好差基本上无权监督,造成一些测报部门消极怠工。
1.2.2 地市级测报部门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相对县级测报部门来说,地市级测报部门具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通过植保工程建设的600个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基本上都在县级,地市级测报部门纳入植保工程的比例较少,同时测报经费都是省直拨给市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市级测报部门。
1.2.3 乡级和村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级和村级植保(测报)员在测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据2007年底统计,全国乡(镇)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归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仅占乡级推广机构总数的13.3%,归乡级政府管理的占70.0%,实行以乡级府为主,县乡共同管理的占16.7%。由于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人事分离,乡级测报力量普遍出现“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测报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经济、计划生育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造成乡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地方基本上没人负责这项工作。
1.3 测报队伍建设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测报工作专业性较强,更需要有多年从事该方面工作的经验。但是,目前的测报队伍建设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3.1 测报人员收入较低,人员流失严重
目前,90%以上的测报部门属于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较大,加上测报工作十分辛苦,导致部分测报工作人员心中有怨言,人员不断流失。以福建省为例,据统计,目前省县级测报部门在编人员307 人,其中在岗人数258 人,只占编制数的84%,有的地区在岗人数仅占编制数的65%。
1.3.2 测报人员素质偏低
以福建省为例,省县级测报部门大专文化学历仅占在岗人数的69%,高级职称的仅占12%。各地测报队伍中许多新同志经验不足、知识不全,有的甚至未掌握测报的基本技能,更不用说遵循系统复杂的测报调查方法。
1.3.3 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测报队伍中,非专业人士比例较高,同时一大批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老同志先后离开测报岗位,测报工作面临“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
1.4 运行经费不足,保障措施不力
近年来,通过植保工程的建设,全国病虫害测报网600 个区域站的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但是,当前全国病虫害测报部门普遍存在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如许多基层测报站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影响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的正常进行,难以发挥病虫害测报指导防治的作用。
1.5 测报信息技术链较为落后
从总体上来看,病虫害测报存在一个“数据采集→数据报送与管理→数据处理与预测预报→病虫害预报信息发布”的信息链,信息技术能够为病虫害测报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但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级病虫害测报部门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较少,测报工作存在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
1.5.1 数据采集水平较低
目前,一些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还沿用以前开展病虫害科学研究的调查方法,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工作繁重,缺乏测报数据自动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如利用害虫性诱剂的专一性开发出的专用性诱剂测报工具现在才刚刚起步;虫情自动测报灯虽然实现了自动开启、自动转格逐日接虫,但在计数和种类鉴定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1.5.2 数据报送与管理还未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病虫害采集数据的报送速度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目前困扰省部级测报站的重要难题。部分基层测报站报送的数据没有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数据调查、填写,使报送的数据难以进行系统化归总和整理。有相当多的测报站由于历史资料整理不规范,使用率十分有限,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目前,病虫害信息虽然实现了网络传递,但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的自动报警和智能化管理才列入议事日程,距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1.5.3 数据处理手段较为单调
对于测报数据的分析处理,目前主要为一些常规的数据统计分析,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等,模拟模型、专家系统等虽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但真正应用于测报实践的比较少。
1.5.4 病虫害预测信息的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规范、拓展
预报结果的发布主要通过印发“病虫情报”和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等途径实现,但还没有完全走向规范,特别是预测结果咨询服务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 改进对策与建议
2.1 以立法为契机,促使测报工作得到法律的保护
为了规范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日本、印度、美国、韩国等100 多个国家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内1989年颁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对规范和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控方面,我国除河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颁布了植物保护条例以外,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因此,尽快研究制定颁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条例》及《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病虫害信息发布和防治行为,对于规范和保障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适应测报需求,改革测报管理体制
测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级测报部门对下级测报部门的管理力度弱,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进行改革。
2.2.1 垂直管理模式
各级测报部门的人事、财力归上级测报部门管理,上级测报部门有权对下级测报部门做出人事决定,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拨款。
2.2.2 实行地方行政管理,上级测报部门有权进行监督
测报部门人员归所在地行政部门管理,上级测报部门有权对下级测报部门进行监督,对那些工作不力、应付了事者,既不调查、也不汇报者,上级测报部门向所在地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辞退、待岗等建议,由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实行。
2.2.3 因地制宜建立跨县区的测报部门
在现有行政地级市前提下,测报部门脱离县级植保站,根据区域范围、生态类型、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种类与分布等因素而设立跨县区的测报区域站,区域站下面再设几个区域点,区域站由地级市测报站统一管理,形成一个中央、省、市站、区域站、区域点的系统测报网络。
2.3 多管齐下,稳定发展病虫害测报队伍
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测报队伍是测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为了稳定发展病虫害测报队伍,按照“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能成才,经济上得实惠”的原则可以有效化解这个问题。
2.3.1 测报人员公务员化
病虫害测报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它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社会,测报系统必须实行公务员制度。对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的测报人员要给予奖励,并推荐其担任农业植保部门的领导职务,使其在政治上有荣誉。
2.3.2 加强测报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培训
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责任教育,提高其对测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测报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和定期轮训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使测报人员熟练掌握病虫害调研、数据分析、规律把握和趋势判断等方面技能,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使其在岗位上能成才。
2.3.3 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公务员化来提高测报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法律法规来保证测报人员的办公经费,积极探索加大测报调查补贴和表彰奖励等措施,提高测报人员待遇,使其经济上得实惠,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 以情、理、法为框架,多渠道广范围筹集测报经费
《公务员法》颁布之后,国家强制规定公务员单位不能搞创收经营,绩效工资改革之后,国家将对公益性、行政性事业单位的创收行为进行规范,这就意味着植保测报部门搞经营创收服务的行为成为历史。为了解决病虫害测报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多渠道广范围筹集测报经费。
2.4.1 立法保障测报工作经费
通过颁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条例》及《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从根本上解决测报部门的经费问题。
2.4.2 积极争取测报经费
积极向社会宣传、向政府财政部门汇报,让社会和政府财政部门认识到测报对病虫害防治、环境生态、农产品安全等的重要性,争取财政增加测报经费,以改善测报手段和测报工作条件。同时,积极申请测报科研课题和有关项目支持。
2.5 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提升测报信息技术链
测报信息技术链的改革要遵循“数据采集工作强度减少,数据报送与管理快捷方便、数据处理与预测预报科学、准确,病虫害预报信息发布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原则。
2.5.1 提高病虫害信息的采集水平
研究一套行之有效、方便准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调查方法,通过严格管理,规范病虫害调查、汇报和信息交流制度,确保每一个测报部门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调查,并及时按要求汇报调查结果,使各级植保站都能及时获得一套可信、可比的调查数据。在病虫害发生情况标准化调查的基础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报历史资料,使测报资料系统化,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测报技术方法,提高测报水平。
2.5.2 开发网络软件和建设数据库,促进数据报送与管理更方便快捷,预测预报更科学准确
开发适合测报专业特点的网络软件,对病虫害发生信息自动化处理,如绘制病虫害发生分布图、对多点病虫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提供统计结果等。同时,要对现有测报历史资料进行标准化整理,组建病虫害测报数据库。并将各种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和统计方法置入数据库,随时对有关测报历史和现实数据的调用与处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2.5.3 提高病虫害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
除了印发病虫情报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预报外,要加强信息咨询网站建设,借鉴日、韩等国设立预报咨询电话的方式,使病虫害信息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江宜航.农药管理难题,专家呼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立法.中国经济时报,2010-09-06(6)
[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植保导刊,2009,29 (9):31~33
[3]刘万才.病虫测报的研究进展.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4):41~44
[4]张隆国,周文科.加快改革创新,迎接世纪挑战.中国植保导刊,2001,21(2):7~8
[5]李仲惺,周学杰.改革测报体制,发展测报事业.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2):31~34
[6]石敏,曾国珍.广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博罗县的调查实证.广东农业科学,2009,(7):314~317
[7]姚文辉.福建省植保工作的若干思考.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2):16~17
[8]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1
[9]高灵旺,沈佐锐,夏冰等.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11):32~35
[10]张隆国,彭传华,许红.试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的发展趋势.中国植保导刊,2002, 22(11):36~37
[11]文洪英.《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9月1日起实施.农民日报,2005-09-14(2)
[12]柯炳生,朱守银,朱平国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5 (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