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福建省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之实践

福建省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之实践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福建省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之实践

潘初沂 孔丽萍 关瑞峰

(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植保工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福建省从2008年起开始在全省40多个县聘用200多个村级农民植保员开展以病虫害监测预警为主的实践工作,使福建省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本文着重阐述了此项工作开展背景、开展情况、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级农民植保员;监测预警体系;实践与探索

病虫测报(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决策系统的基础,而完善的测报组织体系、稳定的测报队伍、高素质的测报人员又是病虫测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保障。改革30多年来,福建省的测报队伍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因气候变化、种植制度改变、对外交流频繁等,福建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越趋加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病虫并重,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机率不断增大,新病虫亦不断出现,重大病虫发生演变与更替加快,监测预警与防控任务日趋繁重,而福建省植保技术人员的结构与数量已无法适应21世纪植保工作的需要。

首先,骨干力量县级植保技术人员普遍缺乏,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据2009年统计,福建省县级植保站平均只有4个编制,且在编不在岗现象比较严重,实际从事植保工作的只有2~3人,专职从事测报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队伍年龄偏大、梯队结构不合理,已难以适应与满足当前福建省日益繁重的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任务。

其次,县级以下植保机构严重断层、脱节,阻碍了植保工作顺畅开展,导致病虫防治信息传递速度慢、防控技术推广难,直接影响到病虫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控决策的科学性。目前,乡(镇)级没有专门的植保技术人员,以前主要由农技员开展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农技员人事管理权下放到各乡镇,造成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农技员奔波于其他工作上,从事农技推广时间很少。而处基层最前沿的村级植保技术人员更是从未设立过。

鉴于上述原因,为适应新时期植保工作,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加快植保科技进村入户,健全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福建省经过充分调研,认真研讨,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机制,从2008年起开始在全省40多个县聘用200多个村级农民植保员,建立起一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在农作物主要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中能起示范、推广、带动作用的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

1 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开展情况

1.1 选聘情况

2008~2009年,根据全省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面积及病虫发生情况,在50个县(市、区)聘用200名村级农民植保员,每县3~5名,一般要在装有虫情测报灯的村选聘。村级农民植保员要符合选聘条件,经所在县农业局植保站对其资格评审后,送设区市植保站初审,再报省植保站审批聘用。

2010年,根据厅领导的指示精神,结合近几年来各县(市、区)植保站对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植保站下达的监测任务完成情况,对福建省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做适当的调整,村级农民植保员聘用调整为40个县(市、区)240名,每县6名且每人配1盏虫情测报灯,其中3~4名负责水稻主要病虫监测、2~3名负责主要经济作物重要病虫监测。

1.2 村级农民植保员的职责要求

(1)能积极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带领村民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做贡献。

(2)要完成省植检站分配的当地水稻等主要病虫监测调查任务。明确责任,按照相关测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田间与灯下调查,定期将调查数据上报县(市、区)植保站,再由县(市、区)植保站汇总后通过“福建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上报有关病虫数据。

(3)积极开展所在村的水稻等主要病虫防治示范与推广工作。

1.3 村级监测点的组织和管理

(1)县级植保站要做好村级农民植保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正常的业务培训范畴,每年组织1~2次培训,提高村级农民植保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县级植保站要在年终对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不称职的,报省植保站同意后重新调聘,对考核优秀的要结予适当奖励。

(3)加强村级监测点的测报灯维护与管理。由于各地许多测报灯直接裸装在田间,风吹日晒雨淋,没有有效遮挡物,虫情测报灯经常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工作,加上厂家维修服务速度慢,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省站于2010年9月要求240个村级监测点的测报灯全部按统一规格加装遮雨棚与通透围栏,测报灯统一编码与GPS定位,制作全省分布图。

(4)加强经费支持与管理。村级农民植保员的津贴由省植保站从各项植保业务经费中挤出,2008~2009年津贴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 000元,2010年提高到3 000元。各县市农业局对村级植保员津贴实行专项管理,由各地根据情况按月或年度发放,确保津贴费足额发到村级植保员手中。

2 工作成效

通过2008~2010年在40~50个县聘用200~240名村级农民植保员开展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为主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1 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监测预警时效性得到保证。全省240 个村级监测点按照相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定期上报田间与灯下调查数据(水稻重大病虫5天1次,经济作物主要病虫7天1次)到县级植保站,县级植保站汇总后立即通过填报“福建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相关表格直接上报到省站服务器的数据库,遇重大紧急病虫信息要求随时通过电话等快速上报。这比之前单靠县级植保站个别技术员下乡调查,病虫监测预警时效性得到了明显保证与提高。

二是病虫监测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全省按照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面积、病虫发生情况及地理差异等,合理布局,选出40个代表县(占全省71个主要农业县的57.1%)作为福建省病虫监测预警的主力,每个县建立3~4个水稻病虫监测点和2~3个主要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使本省病虫监测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如水稻重大病虫在全省有40个县142个村级监测点、蔬菜主要病虫在全省有25个县35个村级监测点、茶树主要病虫在全省有18个县25个村级监测点、柑橘主要病虫在全省有17个县18个村级监测点等。

三是病虫监测预警准确性得到提高。通过合理布局县与村级监测点,严格按照相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定期由县级植保站汇总通过信息系统平台上报数据,使福建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监测,病虫监测数据更加及时性、代表性、完整性,较大提升了福建省对农作物重大病虫的准确快速的预警能力,使主要病虫中短期预测准确性有了进一步保证和提升。

2.2 县级监测预警压力得到缓解

通过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进行病虫监测调查,县级植保站负责收集汇总监测点数据及面上普查后再上报省站,有效解决了县级植保站由于人员普遍缺乏难以适应与满足日益繁重的病虫调查任务的问题,县级监测预警压力得到缓解,减少了病虫监测预警工作量,使县级整个植保工作开展的更加顺畅。

2.3 病虫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

通过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全省形成了县级以上植保机构为主导、县级植保机构为骨干、村级农民植保员和虫情测报灯为基点的主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弥补了县级以下植保机构严重缺失的局面,使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极大改善和提高了福建省现阶段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准确快速的监测预警能力。

3 存在的问题

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在适应新时期植保工作的需要、完善病虫监测预警网格体系、健全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等中发挥应有成效,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运作经费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随着福建省经济不断发展,劳务工资上涨,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的补贴费也水涨船高,各地想聘到合适的人员就比较难。2008~2009年省站补贴村级农民植保员标准为每人每年2 000元,每年投入资金40万元;2010年提高到每人每年3 000元,共72万元,但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仍难以聘到人。补贴经费未列入专项资金预算,是从各项植保经费中挤出开展工作,没有固定或专项资金来源,势必影响今后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3.2 人员整体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选聘的村级农民植保员学历偏低,大多是初中学历,年龄偏大,20世纪50~60年代出生居多,接受知识、掌握技术就比较慢,在农技示范、应用、推广方面更是有待于加强。

3.3 村级监测点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40个县240个监测点只能维持基本的监测预警工作需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对策和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要构建以“县级以上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聘用的村级农民植保员为基点”的多元化专业植保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第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将聘用经费列入每年专项预算资金,保障经费持续有效投入,不断提高人员待遇,稳定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吸引更高学历的农村青年加入监测预警队伍。

第二,加强培训,逐步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县级以上植保机构要不断完善村级农民植保员的日常培训制度,加强指导,每年进行考核,进行奖励与调聘等措施,使整个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制定相关制度,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议农业部制定和落实公共植保体系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的目标,确保农业重大生物灾害的区域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稳定和加强各级植保体系建设。建议属国家级、省级重点区域测报站的县级站,须配备3 ~5 名专职测报技术人员;根据区域作物布局、种植面积和代表性设置监测预警网点,水田按每3万~5万亩设立一个监测点,并配备一名兼职测报员,蔬菜、水果、茶树等其他经济作物则根据区域作物布局、作物类型、种植面积等合理设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乡镇至少要有一名专职(或兼职)公共植保员,培育发展一批村级、种植业生产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专(兼)职植保员,并落实经费保障等措施。

总之,福建省的村级农民植保员聘用工作是解决农村基层植保人员短缺及植保预警与控制“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力尝试与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仍然存在经费、待遇、管理以及体制认可上的种种问题,还需要认真去研究解决,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出台正式的规范管理办法,也需要得到农业部的认定和认可,并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的长期确立、基本待遇、管理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