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发布方式并举,提高病虫情报宣传到位率
多种发布方式并举,提高病虫情报宣传到位率
廖华刚 陈连恒 张国升
(贵州省金沙县植保植检站 贵州金沙 551800)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抓好测报工作又是植保工作的重心,病虫测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测重大病虫害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发生区域等,最终以病虫情报方式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开展大田防治。多年来,金沙县病虫测报机构技术人员按照各种病虫测报技术规范,认真开展测报工作,准确发布病虫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科学防治的决策依据,认真当好参谋和助手,为农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1 病虫情报发布方式变迁历程
金沙县植保站成立于1974年,病虫测报工作历经36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承担了贵州省粘虫、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和毕节地区小地老虎、稻秆蝇的系统测报,除承担系统测报对象外,还负责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苞虫、玉米螟、大螟、小麦白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油菜蚜虫等的监测。2000年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优势农作物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还开展了辣椒、蔬菜、葡萄、柑橘、高粱和烤烟等经济作物主要病虫的预测预报。
1.1 病虫测报电码和传递
1963年,全国植保总站编制病虫测报电码,1979 年经修订后,在国内作公益电报使用。金沙县1981年开始使用《全国农业病虫测报电码》,测报电码为“18467”。1982年,贵州省植保站组建白背飞虱、褐飞虱、粘虫和稻纵卷叶螟四种模式电报;1985年,重新组建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4种模式电报,统一规定调查内容、报出时间、电报格式等。由于模式电报具有编译收发简便、传递迅速准确等优点,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金沙县植保站承担的粘虫、稻瘟病等的系统监测信息主要以模式电报方式向省、地植保站及县内各乡镇传递。由于模式电报只局限于系统测报对象,多种病虫测报信息传递则以信函传递方式为主。
1.2 信函传递
病虫测报信息以信函邮寄方式传递广泛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历经20余年。进入21世纪后,顺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病虫测报信息以电话、传真和网络传递为主,信函传递方式应用逐步减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病虫情报以信函方式通过邮政局进行传递,传递对象主要是上级业务部门,省内系统测报协作单位,县内各乡镇政府、农技站及农民植保员。由于当时道路交通条件差,交通不发达,部分边远乡镇还未通公路,病虫情报信息传递迟缓,时效性差,宣传到位率低,常常出现病虫情报送达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的现象。但由于当时病虫传递方式局限,信函传递是主要的传递方式,是指导病虫防治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成为当时病虫情报传递不可替代的方式,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电话传真
2000年以来,随着电话普及率提高,电话传真逐渐普及利用,在利用信函传递的同时,对重大病虫和突发性病虫采用电话传真的方式迅速将病虫情报及时有效传递到各乡镇政府和农技部门指导防治,提高了病虫情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但由于电话传真只用于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农民来说,局限性大。
1.4 电话传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电话的逐步普及,电话已成为一种主要的通信工具。当植保部门调查发现某一重大病虫暴发为害时,防治时间紧迫,来不及制作纸质情报,则立即采用电话向上级业务部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告知病虫发生信息及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引起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开展防治工作起到了快捷作用。如2008年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暴发成灾,县植保站立即安排技术人员利用电话把发生信息告知各乡镇政府和农技站,为各乡镇政府和农技部门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防治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为害。
1.5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发布病虫信息是近年来植保部门创新推广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在病虫情报传递中,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和推广价值,特别是在重大病虫暴发流行和突发性病虫暴发时应用突出,发挥作用大。据统计,近年来,金沙县利用手机短信发布了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和粘虫等重大病虫的发生与防治信息11期次,收看的干部和农民达12 000余人次,对指导重大病虫的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手机短信具有制作方便,简单明了,发送速度快,收看面广,不分干部和农民,普遍受到欢迎。如2008年,金沙县利用手机短信发送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信息,引起了县人民政府县长的高度重视,短时间内,在全县迅速宣起了应急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热潮。
1.6 网络传递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传递病虫信息成为最主要的传递方式,病虫信息的传递已成为一种共享资源,国家、省、地(市)级病虫情报主要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县级植保站可上网收看。县乡之间的病虫情报主要利用网络邮箱进行传递。病虫发生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通过邮箱向省、地(市)植保业务部门上报。特别是县乡之间的病虫情报网络传递更具时效性,改变了靠纸质信函传递、电话传真传递的方式,使乡镇政府的分管领导、农技人员有规律地收看病虫情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提前作好药械物资的准备和安排防控计划。
1.7 可视化电视预报
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植保部门创新的一种病虫情报信息发布形式,在全国植保部门予以推广,病虫电视预报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农作物病虫灾害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具有信息传递快,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宣传效果好的特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病虫情报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2006年以来,在重大病虫发生期,金沙县植保部门与县电视台合作探索制作病虫电视预报10期,年均制作播放2期,累计收看的干部和群众达7 500余人次,同时还利用制作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宣传,深受干部和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1.8 其他传播媒介
病虫预测预报信息传递除上述几种方式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多媒体、报刊、墙报、宣传车、培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使病虫发生防治信息传输到千家万户,提高宣传到位率。如2008年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暴发为害,县政府利用宣传车在全县主产稻区轮回宣传,县植保站和各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召开现场培训会,部分乡镇利用有线电视将病虫情报进行滚动播放,有的乡镇还利用赶集天发放病虫情报、明白纸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县掀起了一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歼灭战。部分乡镇还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乡镇农技站政务公开栏内定期或不定期张贴病虫情报进行广泛宣传,使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真正传输到农民手中。
2 病虫情报发布现状
纵观病虫信息传递的历程,病虫情报的发布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通过模式电报、电话传真、网络传输、可视化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等的推广使用,改变了过去靠单一纸质信函传递的方式,加快了病虫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提高了病虫情报的质量和到位率。当前,县级病虫情报的发布主要以网络传递的方式为主,辅之与可视化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配合运用。在重大病虫暴发流行期间和突发性病虫发生时,采用广播宣传,召开现场会、宣传车宣传,办培训班等方式及时将病虫信息传输给广大农户。据统计,2005年以来,金沙县植保站年均发布病虫情报17期以上,通过采用网络传输、电话传真、可视化电视预报、手机短信、广播宣传、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不同方式并举宣传,以《病虫情报》、《病虫警报》、《病虫防治简报》的形式传递到全县26个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站指导防治,同时还向省、地植保部门反馈,有关兄弟县、市交流以及向县委、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报。为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科学防治的决策依据,年均指导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重大病虫防治6.67万公顷次以上,挽回损失2 000万公斤以上。使病虫情报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受到农民普遍欢迎,体现了“公共植保”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病虫情报发布的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病虫测报手段和病虫信息采集制作发布设施的完善,实现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数字化,信息采集和资料处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在病虫信息传递方式上,在利用现有采用的印发病虫情报和通过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预报外,加强了信息咨询网站的建设,通过设立预报咨询电话或可视电话,提高预报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使病虫预报真正在生产中发挥效力。目前山东、江苏等省一些地县已有设立“农业110电话”的经验和做法,他们通过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利用电话对农民无偿进行技术咨询,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做法在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已比较普遍,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植保部门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将病虫预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使病虫信息在病虫防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达到病虫防治经济、安全、高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作为县级测报机构,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提高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计算机联网,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同时还要利用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设,重点加强可视化电视预报的制作规范与发布。
参考文献
[1]刘万才,姜瑞中.中国植物保护50年成就.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7(6):121~132
[2]夏敬源.我国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暴发现状与防控成效.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5~9
[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1
[4]刘万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发展探讨.[2010-8-7].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JS805.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