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山区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边远山区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彭晓明
(1.叙永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叙永 646400;2.叙永县后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四川叙永 646415;3.叙永县两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四川叙永 646406;4.叙永县兴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四川叙永 646400)
四川省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相接,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属边远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幅员面积2 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94万公顷,旱地面积1.69万公顷。由北到南为丘陵、低山、中山地貌,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南亚热带气候属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呈立体气候下的立体农业种植。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常发性的粮经作物病虫种类约50个,其中包括迁飞性害虫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和流行性病害如稻瘟病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防控决策提供依据、为防控实施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起,叙永县植保植检站先后被确定为四川重点病虫测报站、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叙永区域站,主要承担了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和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任务。
1 建设进展
本站在1987年成为四川省重点病虫测报站后,在四川省植保站支持下,利用重点测报站建设经费,以县站的专业测报为主,按区域分别建立了4 个群众测报点,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宽泛的网络,主要开展稻瘟病、稻飞虱、水稻螟虫、小麦白粉病、小麦条锈病、粘虫等病虫害的测报工作。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后,监测内容有所增加,对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植保工程项目实施,在项目资金投入下,叙永县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时县站有5 人专职从事病虫测报工作,对专业测报点和群众测报点的管理较好,病虫测报网络按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运行,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
叙永县处于西南出海通道上,近年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乡村级交通状况较差。由于幅员辽阔,农业种植品质较多,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表现出区域间不同的特点,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区域特点明显而代表性分散。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制下,县级植保站人员变动大,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从事病虫测报工作的专职技术人员已由原来的5人变成现在的2人。原建立的病虫预测预报系统已完全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导致对农业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迁飞性和流行性的病虫监测难度增大,严重地影响着预测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病虫测报网络系统亟待重建。
2 建设实践
近年来,通过植保植检工程项目投入以及整合其他农业项目,叙永县病虫测报主要仪器设备得到一定的更新。县植保植检站从事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人数虽少但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叙永县完成了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将原属25个乡镇政府管理的农技人员全部收编归县农业局管理,为重新构建重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提供了条件。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全县农作物种植分布的特点,重大病虫发生规律、测报技术人员情况,确定“多网点、全覆盖”的原则,制定了“1425”测报网络建设策略,即建设以1个专业测报点为主体、4个群众测报点为骨干、25个乡镇观测点为基节的重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图1)。
2.1 构筑专业测报主体
县站直接建立和掌握一个专业测报点,安排2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测报点建立在海拔600米的叙永镇红岩村,作为丘陵区重大病虫发生动态监测的代表地点。设置病虫观测圃,安装智能虫情测报灯,按照系统测报技术要求,开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螟虫和小麦条锈病等系统测报工作。
2.2 培育群众测报骨干
根据重大病虫发生分布规律,在县境内由北到南,确定了4 个群众测报点,每个点聘请一名群众测报员负责病虫测报工作。一是海拔400米的水尾点,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是稻瘟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也是稻飞虱的常发区,安装1台智能虫情测报灯,以稻瘟病、稻飞虱监测为主,作为丘陵区重大病虫害监测代表区域。二是海拔800 米的后山点,该区域处于低山区,历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早、为害重,对掌握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动态尤为重要,安装1 台智能虫情测报灯,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监测为主,代表低山区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三是海拔1 200米分水点,该区域一直是叙永县粘虫监测点,近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大,亦作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点,代表中山区病虫发生动态。四是海拔600米的赤水点,该区域为干热河谷地带,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是叙永县甜橙产业基地,有柑橘大实蝇的发生为害,主要承担甜橙重大病虫监测。
2.3 编织乡镇观测基节
据县境内特殊的地理分布,单凭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是无法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的。只有多布观测点,才能对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资料进行更为翔实的补充,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为此,在25个基层农技站每站确定一名技术人员,按照简易病虫测报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地病虫发生实际,开展病虫观测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及时上报到县站。
3 保障机制
病虫测报网络建成以后,为确保正常运行,真正发挥作用,针对测报职责不同,建立了网络运行保障机制。
3.1 定期培训与现场指导
每年3月,将群众测报员、乡镇病虫观测员集中到县站,进行病虫害识别、田间调查方法、病虫资料统计等测报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测报技术水平。在测报工作开展期间,对群众测报点进行定期现场指导,及时处理测报中出现的问题。对乡镇观测点,则是结合病虫发生情况,由县站专业测报人员在实施大面积普查中,针对各观测点的实际情况,验证和指导各观测点开展工作。
图1 叙永县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示意图
3.2 明确工作责任制
根据各点测报对象、调查内容,明确调查监测汇报次数,实行定期汇报。群众测报点灯下监测数据每日汇报,田间调查数据按调查技术要求调查后即行汇报。对乡镇观测点调查数据每周汇报一次,若遇突发性病虫害发生,则每3天汇报一次。
3.3 制定奖惩制度
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对群众测报员的监测资料,在每年测报工作结束,经县站验证后,完成任务较好的,足额发放误工补助。未按时完成任务,监测数据质量较差的,则给予适当的补助后不再聘用。对乡镇观测员,将监测任务纳入县农业局对基层农技站的目标考核,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由县农业局对该基层农技站在相关工作经费上给予奖励,对承担观测任务的人员给予表彰。
4 运行效果
自2008年病虫测报网络建成运行后,叙永县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工作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每年各群众测报点和乡镇观测点汇报调查数据累计420次以上,保证了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3%以上,预警时间提前了7天以上。
2008年全年大小春病虫长期病虫预报准确率96.97%,中、短期预报准确率98.33%,综合病虫预报准确率97.65%,全面完成了农作物重大病虫预测预报任务。
2009年稻飞虱特大发生,最早发现此发生动态的数据就来自于后山、两河、震东等乡镇观测点,比县专业测报点的监测数据早了10天。随后,各群众测报点、乡镇观测点的调查数据充分表明了稻飞虱的特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可达1.3万公顷以上,将对全县粮食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提出了防控方案,并实施重大病虫值班制和周报制,继续加强监测,为县委县政府的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启动了防控预案,全县筹集组织病虫防治示范经费111万元,组织实施防控示范面积1.3 万公顷,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的暴发为害,挽回水稻产量损失1.99万吨。
2010年7月,属间隙性暴发为害的粘虫在县内低山区玉米上发生为害较重,后山、分水两个群众测报点和低山区乡镇观测点及时汇报发生信息,为当地政府组织防治,迅速扑灭粘虫为害,确保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几点思考
病虫测报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很大程度上稳定了预报准确率,在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纵观3年来的运行情况,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5.1 测报人员的稳定性
在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县区一级植保植检站作为农业事业单位虽有法人名义,但实质上毫无意义,所有一切都由县农业局管理,人员的变动概由县农业局决定。同时除了自身的植保植检业务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事务性的工作。如县植保站近几年来测报人员的变动就达5 人次,基层农技站的病虫观测人员的变动达11人次。往往是刚掌握病虫测报业务,人员就发生变动。病虫测报人员工作强度大而相关待遇差,传说已久的事业人员绩效工资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大大影响了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2 测报技术的操作性
目前病虫测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的制定,增强了病虫测报的规范性。有的病虫测报技术规范从理论上讲是先进的,但调查内容太多太细,对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数量、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更严。在边远山区县级植保植检站人少事多的工作情况下,无法完全按照测报技术规范逐一实施,实际上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经济作物类的病虫测报技术还未得到更多的应用。
5.3 测报手段的滞后性
智能虫情测报灯的推广、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有害生物信息平台的开发等,提升了病虫测报的层次,但在边远山区的病虫测报总体而言还得由人具体实施,仍需“两只眼睛一双手”。群众测报点的通讯设备仅是电话而已,乡镇观测点的传真、计算机网络设备尚缺。部分测报仪器设备质量的不稳定,使用年限较长,工作状况不正常,对病虫测报网络的运行制约较大。如2010年,县专业测报点和群众测报点安装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就长期出现故障,经多次维修也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了病虫监测的效果。
5.4 测报经费的欠缺性
经费不足的问题对病虫测报工作的影响很大。病虫测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现有的体制下,财政的经费只能“养兵”而不能“打仗”,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即或有点经费,也是数量少、到位迟。病虫测报网络运行经费常常是东拼西凑,难以为继。群众测报员的误工补助低、乡镇观测员的工作费用缺,大多得靠人缘关系工作。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由于交通不便,病虫害大面积普查困难较多。如县站2000年购置的病虫测报用车已不能使用,大面积普查往往是租用车辆,导致测报费用增加。同时花费时间多,调查数据时效性大受影响,又增加了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难度。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技术始终在进步,现代农业建设给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部又在抓紧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面政策的支撑和兑现下,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素质;保障工作经费解决测报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测报队伍;加大投入更新和配备先进测报仪器设备,增强测报能力,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将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功能,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戚传勇,张成,方志鹏等.农作物病虫基层测报网络的实践与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5):125~126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