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加强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加强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加强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苏广艳1 鲁召军2

(1.河南省滑县植保站 河南滑县 456400;2.滑县农业局 河南滑县 456400)

摘要:全面推进病虫害测报工作数字化首先要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病虫测报的发展和延伸,它体现了病虫测报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变化,是时代赋予了病虫测报更多的责任,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植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建立健全测报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测报工作体系,使传统的植保测报方式向数字化发展。

关键词: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数字化

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而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就是依托现有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以病虫害监测预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系统,构建承载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实现病虫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汇报制度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分析规范化、处理图形化、发布可视化、决策智能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广大植保工作者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测报网络建设,全面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

1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测报工作数字化成为必然选择

1.1.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发展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为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公斤。为此,必须加强病虫害监控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和专业化防治,将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粮食年总产量的2% ~3%,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1.1.2 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广的设施农业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实施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

1.1.3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特别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同时,要提高预报信息的到位率,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这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

1.2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意义

1.2.1 提高测报能力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等原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并呈现出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病虫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六大特点。因此,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加大,开展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有助于加快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

1.2.2 推进测报技术进步

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测报技术进步的有力抓手推进数字化建设,必须做到全国各级测报机构采用统一的测报调查方法、统一的汇报内容表格,在规定时间内采用网络报送,才能实现系统对调查数据自动分析处理。因此,数字化建设不仅规范化了测报数据调查过程,而且推进了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发布与查询可视化,从而将全面提高病虫测报技术水平。

1.2.3 提升灾情防控水平

由于重大病虫害暴发性强、为害性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开展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地监测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水平,有效控制其为害、降低产量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推进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信息化,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和科学防控水平,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建设服务能力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4 加强测报宣传

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病虫监测预报的图形化和可视化水平,将病虫监测和预报结果,以期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其预警能力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其在制定防控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达到宣传测报,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测报的目的。

2 实行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有利条件

2.1 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的监测预报和管理能力。

2.2 领导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

公共植保理念的确立,明确了政府部门主管植保工作的职责,政府要管植保工作,必须了解病虫发生趋势。因此,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发展测报工作赢得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2.3 植保工程立项建设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

1998年以来,我国植保工程累计投入33.6954亿元,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892个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其中省级监控中心项目26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814 个。目前,农业部又在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不久的将来,随着植保工程建设的深入,病虫测报的设施条件和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病虫测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 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测报工作数字化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及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病虫害—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因素—作物联系起来,才能促进测报数字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加强测报网络建设主要从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3.1 加强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是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可靠保证

加强测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病虫测报数字化建设和可视化预报,逐步实现病虫监测预警的网络化、规范化和多媒体化。进一步完善省级重点测报站配套建设,加快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建设,巩固和提高重点乡(镇、办)或主要作物病虫观测点,加快构建覆盖全国、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络;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根据目前全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研发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数字化监测预警目前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主要包括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以及监测结果的图形化展示和监测工作的职能化管理等方面。

3.1.1 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化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信息的传输过程,首先要开发建设基层测报站点调查数据录入上报功能,对有关病虫测报调查汇报表格开发出可进行网络填报的模块,以实现重大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该方面需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上报表格的网络填报功能开发,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表、候报表,以及相关病虫模式报表、监测站点基本情况信息、年度主要气象数据信息等。二是简化填报内容。在建设中要将精简填报内容和程序作为一个重要思想,通过进一步细化、明确病虫调查原始数据和各个上报数据的关系,调整和确定各级病虫监测站点数据上报内容,减少人工二次计算与录入步骤,简化数据上报过程,实现病虫监测数据的实时上报和自动化处理,提高测报工作效率。三是规范填报要求和上报时间。明确每一个病虫害监测数据填报字段的要求,以及不同作物、不同生态、不同病虫的数据上报时间。四是开发监测数据直接导入和批量复制粘贴功能。实现Excel表与系统表格数据双向转换,以便于历史数据的补充录入和监测数据的后期加工与整理。五是开发省级植保机构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汇总整理结果上报功能模块。结合当前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开发设计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上报表格,并与空间分析模块链接,根据各省级植保机构填报的周报相关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专题图,以使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更加直观。

3.1.2 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

在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网络化传输的基础上,要开发调查监测数据网络化自动统计分析与处理功能,提高数据可比性和利用率。主要的开发建设内容:一是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资料的对比功能。开发可选择具体年份和时段的数据比较分析功能,突出当年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与历年、上年,以及特殊年份的同期或某时段的比较功能,用以准确判定当年病虫的发生程度。二是数据自动处理功能。通过该功能的开发,基层病虫测报区域站在上报调查监测数据时,仅需输入原始调查监测数据,其他衍生数据由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减轻数据输入工作量,减少因二次计算出现的误差,并提高数据上报效率。三是数据查询功能。通过应用该系统,可方便地查询了解全国及各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以及发生流行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增加病虫害“调查时间”和“调查区域”的排序功能,方便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比较;同时,进一步开发“调查时间”、“发生范围”、“田间虫量”等限制条件的查询功能,使用户可对详细数据进行查询汇总。

3.1.3 监测结果展示图形化

为提高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的直观性和警示效果,必须增强空间分析与警示功能,提高系统对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的图形化表达和展示效果。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模块的基础上,优化文字与图形互补、现状与趋势结合的功能,实现重大病虫监测信息可视化报警和预警。因此,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突出开发建设GIS对病虫害发生状况的显示功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开发设计水稻种植地区分布图。图层精确到县级,用不同颜色标明水稻种植与未种植区域。二是开发图形和文字互补显示功能。在GIS模块显示各病虫监测站点或各省病虫发生示意图的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田间虫量(病株率)和发生程度等病虫发生实时信息。三是开发病虫发生实时报警功能。通过对当前病虫数据分析与比较,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程度划分标准,明确显示各监测点病虫的发生级别,用不同颜色或红色警示闪烁等方式实时显示当前病虫发生达到偏重与大发生级别的病虫监测点。四是开发病虫发生图形预警功能。根据各病虫监测点上报的预测数据,自动生成病虫发生趋势示意图,实现病虫害发生状况的图形显示和发生趋势的图形预报。

3.1.4 监测站点管理智能化

为规范数据上报过程,实现数据上报工作制度化、数据分析处理智能化,形成国家——省——县三级联动机制,系统建设突出强化省级植保机构对县级监测站点监测数据上报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开发设计数据上报管理功能,自动记录监测站点信息、规范数据上报过程,统计迟报、漏报次数,系统自动提供监测数据上报的提醒、催报功能,确保上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辅助业务评定,为加强区域站点业务考核提供依据。

3.2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病虫测报工作能力,迎接数字化挑战

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公益性职能,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新知识的跟进与应用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代测报工作的作用,应用先进仪器进行有害生物监测,以求更快捷,更精准。

3.3 通过完善测报网络,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为实现数字化打好基础

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和建设,在对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9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1991年全国稻飞虱特大发生,全国测报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测。对于东亚飞蝗的严重发生蝗区测报部门也已连续多年做到了及时、准确预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国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98%以上。特别是近3年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近几年草地螟、条锈病和稻飞虱又处于一个新的暴发周期,全国的病虫测报部门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比较准确地做出了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农业部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治决策,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9):31~33

[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