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山东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应用

山东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应用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山东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应用

董保信 纪国强 关秀敏

(山东省植保总站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有害生物种群也有所变化,本文为提高病虫预测预报水平,更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通过统计分析大量测报数据,总结多年的测报经验,经过实践验证,制定发布了12 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有效地提高病虫测报的科学性、时效性。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模式电报;测报调查规范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为害严重。常年发生面积5亿~6亿亩,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已查明的农业有害生物多达1 755种,其中病害934种,害虫808种,害鼠13种,有害软体动物2种,杂草254种,其中常造成灾害的有110多种,构成了为害农作物的庞大有害生物群体。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致使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也随之变化,重大病虫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些原有的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为害加重,潜隐性病虫常有突发,新病虫不断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威胁。为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控制病虫为害,统一的测报标准,规范测报方法成为当前病虫预测预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站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测报经验,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经过实践验证,研究制定了12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成果如下。

1 制定103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1.1 研制标准的依据

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的分级是依据农业部1983年制定的《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岗位责任制》中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把农作物病虫发生分为轻发生(1 级)、中等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中等偏重发生(4级)和大发生(5级)。

1.2 研制标准的过程及方法

在1984年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印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中制定的22种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病虫发生情况、生产水平、产量损失等,重新布点,分作物、分病虫发生程度(虫口密度、病叶率等)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分工协作,重点攻关,经过试验研究,并经有关专家两次讨论修改后,制定出不同作物、不同病虫种类的分级标准初稿,印发到各市、县植保站试用。一年后,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意见,将意见分类处理,根据耕作制度、环境、气象条件等,再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调查测产,研究分析,调整修改,反复进行3~4次讨论验证,最后,请专家再行论证,确定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随着新病虫的增加原有的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需要,本站通过组织各地植保系统研究本地主要病虫为害损失,制定本地的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汇总各地标准,并进行重点重复试验,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初稿,最后通过专家讨论,严格论证,制定出了包括63种粮食作物病虫、19种经济作物病虫、20种蔬菜病虫和1 种益虫七星瓢虫共103 种病虫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试行),印发各地执行。经过5年试行,修改,证明本标准简明、科学、实用,客观系统地反映省内病虫发生程度的大小,对指导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制定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

2.1 指导思想及内容

为了及时、准确发布短、中、长期病虫鼠发生量和发生期预报,推进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和速度化,本站制定了粘虫、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丛矮病、麦蜘蛛、小麦蚜虫、七星飘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稀点雪灯蛾、玉米螟、棉铃虫、花生蚜、豆田二代大豆造桥虫、暗黑金龟甲、秋播地下害虫、番茄二代棉铃虫、二代菜青虫、白菜蚜虫、白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等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

2.2 研制方法

2.2.1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实践验证

1984年根据农业部的测报电码制定了17种病虫电码模式电报,在全省推广应用,在应用中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于1987年又召集各地测报人员根据前几年的应用情况,对现有的病虫电码模式电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制定了26种病虫测报模式电报要全省应用;1989年又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各地测报人员制定了蔬菜病虫测报模式电报。1991年根据各地意见,经内部充分讨论,个别地方进行修改,邀请全省教学、科研、推广单位专家教授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定稿。

2.2.2 充分利用和综合现有测报科研的技术成果

根据全国和山东省有关病虫测报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如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产量损失、经济阈值与防治指标的研究成果,对部分病虫模式电报内容如调查项目、调查时间、抽样方法、取样数量、发报时间等做了适当修改。

3 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3.1 明确主要测报调查对象

通过对全省各地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蔬菜、果树等主要作物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和为害损失情况调查,查阅资料,明确了在山东省发生普遍、为害损失严重、预测预报难度大、防治适期难以掌握的主要病毒种类:小麦上有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4种;在玉米上有稀点雪灯蛾、玉米2种;大豆上有大豆造桥虫1种;花生上有花生棉铃虫、花生蚜虫、花生叶斑病3种;棉花上有棉铃虫、棉蚜2种;蔬菜上有菜青虫、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晚疫病、蔬菜灰霉病5种;果树上有苹果桃小食心虫、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金纹细蛾、苹果轮纹病、苹果斑点落叶病6种,共计23种。这些病虫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发生为害严重,是病虫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需要制定统一的测报调查标准。因全面制定需要做大量工作,棉花上的棉铃虫、棉蚜2 种害虫农业部已制定出病虫测报调查国家标准,加上当时蔬菜、果树病虫测报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测报资料,制定标准难度大,所以确定将制定测报调查标准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制当前急需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的10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同时加强对蔬菜、果树病虫研究,第二阶段再制定蔬菜、果树的11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

3.2 编制过程及方法

3.2.1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实践验证

在制定标准前首先参照了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79年制定、1980年出版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由山东省测报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方法提出具体内容,汇成初稿,然后印发至全省承担系统调查任务的各植保站试用,经几年的实践应用后,各植保站提出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又进行了会议讨论,做了适当的修改、补充。调查方法、取样单位、记载项目等重要内容,集中各方面的意见,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都进行了充分讨论,以保证调查规范的科学性,广适性和可靠性。编制的格式及用语,也力求符合标准化文件要求,使之措辞准确,逻辑严谨。

3.2.2 充分利用和缩事现有测报科研和技术成果

在测报调查规范的编写过程中,充分参考和利用了关于农作物病虫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等方面的测报科研新成果,对一些有疑问和随种植结构调整,病虫生理小种和数量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发生规律的变化,又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使规范中的重要技术要点更科学和合理。

3.3 调查规范的主要技术特点

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都是在原病虫测报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践应用的经验和标准经的要求,做了大量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使现行的测报调查规范具有以下特点。

3.3.1 科学简化调查方法

这是制定技术标准的基本原则。病虫调查是一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费工费时,劳动量大,山东省有不少植保工作中除承担全国及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对象调查任务外,同时还要针对本地病虫测报对象进行调查,任务繁重。因此,病虫调查方法的简化,也是测报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简化后,各调查规范的构成更加精炼、合理,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减少了调查中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麦蚜调查规范中,苗期调查一项,过去为5点取样,每点查100茎,通过试验后,现在改为5点取样,每点查20茎,当百株蚜量达到1 000头时,又可改为5点取样每点查10茎。穗期调查一项,过去为5点取样,每点查100茎(穗)改为现在的10茎(穗),从而大大地减轻了调查工作量,其他病虫调查规范也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处理,使之较原来调查方法在调查取样量上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3.3.2 统一规范中病虫的观测方法、调查时期、记载标准等

这样,既有利于省站掌握各地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又有利于各地掌握本地区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同时又能了解同一病虫在不同区域内的发生发展情况。从而使调查资料的可比性增强,利用价值提高。也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农药调配,更科学合理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3.3.3 科学、合理改进记载内容和方法

根据病虫测报新的需要,增加必要的新项目,如麦蚜调查规范中,增加了网捕成蚜一项,更真实地反映了麦蚜的消长情况,除操作简化外,还能更真实地反映病虫田间发生分布的状态,提高了测调查的准确性和数据资料的代表性。同时,在制定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过程中,力求改进预测技术方法,达到方法简单统一、科学合理的目的,以便在测报调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测水平,为准确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与为害。

4 实施推广的主要措施和应用情况

本“地方标准”发布后,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为实施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

4.1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广造舆论

多次召开由市地和部分县植保站长、新闻单位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农业厅厅长和省技术监督局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标准”的重要性,并布置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4.2 行政推动,强化落实

每年年初由省植保总站印发认真贯彻测报规范,努力提高测报水平的通知,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

4.3 广泛培训,普及推广

为提高“标准”的实施质量,加大推广力度,尽快在全省推广开,每年3月份的病虫测报会商会上,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时,根据各点交来的附录A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分析,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力争使“标准”不走样的贯彻落实。各市站再培训到县区植保站,全省在17个市站和65个重点县(区)站实施推广了“标准”。

4.4 搞好服务,推动“标准”实施

“标准”发布后,“标准”合订本印刷500本,供各地学习、存档用,单订本印刷2 000本,供承担任务的站人手一册,随时学习,“标准”中的附录A印刷8 000册,供调查记载、上报用。每年年底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站将附录A报省站存档,全省统一汇总装订成册,至2000年已印《山东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观测数据集3册,涵盖了山东省1959~2000年的系统资料,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数据。

4.5 及时发布“标准”的补充内容

在推广实施“标准”过程中,对补充、改进的内容,及时发文公布,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以鲁植保字 [2000]第13号 〈关于调整测报工作任务的通知〉,公布17个增添的模式电报或动态模式电报,以便于各站及时应用。公布实施后,确实对病虫动态时空监测起了重要作用。如2001年小麦条锈病在山东省普遍发生,是1990年以来较重的一年,通过动态时空跟踪监测,表明无流行的可能,因此,只进行密切监控,未发动防治,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

4.6 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情况

在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进展,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应用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市、县各级植保部门开展病虫害调查,严格按“标准”进行,承担省站测报任务的站,按一病一虫填好表册上报省站,已积累了可比性、科学性的资料,为今后的测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