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蔬菜病虫预测预报要从提高诊断能力抓起
搞好蔬菜病虫预测预报要从提高诊断能力抓起
李秀芹 姜京宇 刘莉 高军 曹烁 张连生
(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河北石家庄 050011)
随着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河北省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设施蔬菜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 8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790万亩,由于蔬菜的生产周期短、质量好、效益高,发展势态较好,已经成为河北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蔬菜种类繁多,茬口多,栽培方式多,受气候因素影响大等原因,蔬菜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为害重,老病虫发生频率增加,新病虫又不断出现,直接为害着蔬菜安全生产。
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病虫防治的前提与关键。为有效防治蔬菜病虫害,确保河北省蔬菜,尤其是无公害蔬菜的安全生产,必须从基础性病虫测报工作抓起,而病虫害诊断又是测报工作的基础环节,因为不认识病虫害,预测预报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指导防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在农业部的领导下,河北省开展了对十字花科、茄果类主要蔬菜病虫系统监测,还对各种蔬菜病虫定点普查,常年为蔬菜病虫防治提供信息,目前的现状是对常规病虫的发生规律,测报技术基本掌握,但是对新发生的、疑难病症的准确识别和诊断能力不足,总体上病虫诊断还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着蔬菜病虫预报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能力不适应蔬菜生产对病虫诊断快速、准确的特殊要求
蔬菜病虫复杂,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多,影响因素复杂,目前生产又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因此管理水平差异大,不像大田病虫发生较为一致。所以,病虫信息服务是一种跟踪型,要求快速、准确诊断,立即提出防治方案。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般由菜农自己对照书籍资料识别,或农民去咨询基层测报技术人员和农资经销商。但这些人员总体上诊断经验缺乏,尤其是对蔬菜病虫认知水平一般较差,多数是无法诊断出来的。根据近5年省站咨询记录统计,农户询问蔬菜病虫问题占总问题的70%以上,其中一般性病虫占50%,疑难的病虫占50%,其中90%以上是曾经在基层经过诊断不能确定,或部分是诊断有误,曾用过药剂而无效,再咨询省级植保部门。这种现状与蔬菜生育期短,病虫为害发展迅速的特点是非常矛盾的,势必耽误防治时机,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在生产上有的病虫问题多年未解决,不能做出科学预报和指导防治。
2 诊断水平不能适应预测和防治的要求
目前的诊断还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多数技术人员,沿用传统的询问和眼看的方法,条件稍好的是对照图谱,再对照症状凭经验去诊断病虫害。但是蔬菜病虫受环境、品种、地区、栽培设施、管理水平、水肥控制等多因子影响,症状变异性很大,尤其是病害。因为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进程,病斑如因品种、环境、发病时期等原因不具典型性时,诊断准确性会很差,所以单靠图谱不能准确判断。在没有现代手段的情况下,生产上往往容易诊断失误,盲目预报,给蔬菜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其误诊的案例屡见不鲜。
案例一:黄瓜靶斑病误诊为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
笔者2008年9月10日接石家庄市孙村孙技术员送来的黄瓜病叶,反映这种病用治细菌的药不见效。9月19日显微镜检查保湿后的病样,检查出大量长棍状,有隔的真菌孢子,是半知菌的棒孢菌。笔者又在石家庄西三庄村调查,黄瓜发生与孙村技术员送的病叶相同的病情,从整株看,病情从植株下叶开始,蔓延到上部,初期病斑受叶脉限制,为多角形。后来病斑扩大为2~5厘米、圆形。病斑表面长黑色霉层,很像霜霉病,又像细菌性角斑病。后来,藁城市、鹿泉市、青县等多地反映大面积发生这种病害,多按霜霉病,又像细菌性角斑病预报,并指导防治,没有任何效果。
经查阅文献,查到2008年《中国蔬菜》第11期刊登的李宝聚博士的文章,“2008年河北青县黄瓜棒孢叶斑病大发生”。文章中提到2003年以来我国辽宁、山东、河北大棚黄瓜大面积发生棒孢叶斑病,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多主棒孢。对照文章中彩色图片,其症状与笔者检验的病样是一致的,笔者显微镜检到的病原也一样。后又参考吕佩珂著的《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郑建秋著的《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等书籍资料,鉴定这种病害为黄瓜靶斑病,经病情普查,该病已经在南皮、无极、藁城、栾城、青县多地发生。黄瓜靶斑病已经为河北省新的黄瓜主要病害。2009年3月份发布了河北省病虫情报“注意查治黄瓜靶斑病”。由于准确诊断,科学地预报,有力地指导了防治工作。
案例二:茶黄螨误诊为病毒病
2008年7月30日任县农户,反映番茄发生黄化病毒病,症状是上叶发黄,细叶,用了治病毒的药也没效果。4~5天前仅几株发病,后很快蔓延到全田。10月25日藁城杜村,冷棚番茄发生类似病毒病的病症,全棚植株上部叶片皱缩,小细叶。农户也当作病毒病在治疗。笔者查看病情,摸摸畸形的病叶,发现叶片发硬。翻看叶背变为褐色,并有光泽。以上两例番茄小叶的病情均误诊为病毒病,其实发生的是害虫茶黄螨。由于茶黄螨十分微小,肉眼难辨,为害部位与病毒病一样,也是顶部嫩叶,受害症状也为小叶、柳叶状,因此容易与病毒病混淆。近年棚室番茄、豆角茶黄螨发生为害较重,由于误诊,错过了防治适期,造成不少棚室的减产或绝收。
案例三:番茄绵疫病误诊为灰霉病
绵疫病是引发茄果腐烂的重要病害。但该病在许多地方被误当灰霉病来防治。2008年7月9日永清一农户,反映番茄发生了灰霉病,下层果烂,长白毛,用了各种治疗灰霉病的药剂却毫无效果。6月27日笔者到栾城番茄田调查,露地番茄普遍烂果,表现为下部果先发病,果实水肿状,皮发亮但不破裂,果肉发褐,部分果实上有明显的轮纹,有的果上生密密的白霉。经笔者显微镜鉴定,为绵疫病菌。
上述案例不胜枚举,说明正确诊断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诊断是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诊断,导致预报滞后,预报失误,贻误防治时机现象普遍,技术人员诊断能力亟需提高。为适应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蔬菜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提高蔬菜测报人员的病虫害诊断能力。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技术人员要有相关的专业技术刊物和书籍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或开发先进的蔬菜作物病虫诊断咨询系统,每个测报点配齐生物显微镜、数码相机等设备,改善基础设施,改变以往“仪器设备陈旧、测报手段不先进”的局面。
3.2 加大培训力度
由于多数蔬菜测报技术人员为兼职,对蔬菜病虫知识和测报技术的掌握相对匮乏。现在不少测报点病虫监测设备已基本更新,但是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还没被掌握。为提高蔬菜测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要在蔬菜多种病虫发生相对集中的时期,开展现场培训,在田间地头和试验室现场识别病虫,培训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熟练使用显微镜、数码相机等设备,通过利用显微镜对一些肉眼难以识别的病虫害微观形态进行进一步观察鉴定,改症状鉴定为病原鉴定,提高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技术人员对病虫的识别和诊断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测报技术水平。拓宽培训范围,积极开展农民、农药经销商的培训,使诊断与测报技术落到实处。
3.3 加强交流与合作
病虫害鉴别和诊断,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基础设施差,专业测报人员少,且队伍不稳定,实践经验不足,现有的诊断技术总体上还不够高。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仪器和设备,坚持团结协作。可以通过邮寄标本,或发送病原显微照片,作物症状图片,利用现代高科技通讯技术,请科研院所的专家协助诊断。尤其对生产上出现的新病虫害,更需要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
3.4 加大经费支持
国家和地方测报经费多用于大田常规病虫害的测报工作,为完善蔬菜病虫测报,提升蔬菜病虫监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议增加相应投入,以适应日益增加的蔬菜病虫预报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宝聚,新型农民培训的实践——教农药经销商用显微镜.中国蔬菜,2008(9):62~63
[2]陶瑛,赵永根.普通显微镜与数码相机合用在基层病虫测报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