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区域站建设,提高农业病虫监测防控水平
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区域站建设,提高农业病虫监测防控水平
王显安
(1.安康市植保站 陕西安康 725002;2.汉滨区植保站 陕西安康 725000)
农业有害生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它不仅造成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减产,而且降低农产品的质量,是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及时、准确的对农业有害生物和突发重大生物灾害进行监控,合理有效的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最大程度的减轻其为害水平,降低化学农药投入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农业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世纪以来,安康市先后争取中央及省项目建设资金,在汉滨、旬阳、汉阴、平利四县区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及时制定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报、预警作为一项重点来抓。要求农业部门强化服务职能,搞好病虫害监测,跟踪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做出病虫害预报,发布病虫情报,增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的应急能力,扩大预警辐射范围,提高有害生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农药施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确保本市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也对周边区域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起到了积极作用。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1.1 气候特点
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是我国南北气候交界的过渡地带。该市南与重庆、东与湖北、西南与四川等省接壤,北部和西北与本省同处陕南的汉中和商洛二市连接。市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资源丰富,南北物种荟萃,农、林、牧、药、果开发优势很强。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257天,年降雨量800~1 100毫米。
1.2 作物布局
全市农业人口298万人,可耕地面积50.67万公顷。常年播种粮食作物42.67万公顷,其中小麦12万公顷,玉米14万公顷,水稻4 万公顷,薯类9.33 万公顷,豆类3.33 万公顷;经济作物27.5 万公顷,其中油菜5.33万公顷,蔬菜3.33万公顷,烤烟1.33万公顷,桑4万公顷,茶2.5万公顷,果树3.33万公顷,中药材6.67万公顷、魔芋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170~1 600米区域。
1.3 病虫发生概况
境内沟壑纵横,山川交错,河流密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既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也给各种生物灾害提供了有利的发生发展条件。据调查统计,全市有各种农业有害生物种类435种,其中害虫85种,病害68种,鼠害21种,草害79科261种,特别是近年来小麦条锈病每年发生6.67万~10万公顷,水稻稻瘟病年发生2万公顷,损失较重,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年年大发生,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据初步统计,全市每年病虫发生40多万公顷,每年使用农药500~700吨,而农药利用率仅30% ~40%,防治效果不甚理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仍达5 000万元以上。这些有害生物对全市农业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条件制约,现有的植保体系、监测仪器设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病虫害发生频率加快,一部分次要病虫害跃升为主要病虫害,偶发性病虫害变为常发性病虫害;二是一些病虫害突发、重发规律尚未完全掌握,一些新发生的有害生物难以得到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行动要求合理使用农药,目前的植保体系难以对农药质量、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监测,难以对病虫害抗药性进行鉴定。
2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建设设施齐全的综合检验实验室、信息处理室和标准病虫观测场,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指导点;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通过捕捉病虫发生发展动态,进行检疫性病虫监测、农药质量检测、病虫抗药性检测;运用数据信息处理、传输、发布等手段,及时准确地对区域农业有害生物进行预警,开展植物检疫、农药质量监督及病虫抗性监测;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有效指导病虫害防治,控制有害生物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为害损失,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2 建设任务
新建综合检测楼,新建应急药品及器械库和标准病虫观测场,设立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指导点,配备有害生物监测、检疫性病虫监测、农药质量检测、病虫抗性监测以及病虫数据信息和可视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制作、发布及通讯等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等。
2.3 建设内容
土建工程:相继新建综合检测楼4幢4 200.63平方米,新建应急药品及药械库1 110.22平方米,新建车库97.2平方米,道路硬化2 500平方米,并配套相应的水电设施。
田间工程:先后新建标准病虫观测场4 个3.5 万平方米,新建温室4 个420 平方米,铁丝网围墙1 500米,修筑田间道路3 000平方米,布设孢子捕捉塔7座,并配套相应的水电设施
仪器设备:先后购置仪器设备484台(套),其中检测检疫设备196台(套),网络软件及培训设备92台(套),病虫监测与防控设备116台(套),其他设备80台(套)。
资金使用:四县区共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 106万元,地方配套122万元,共计1 228万元。主要用于建安工程464.5万元;田间工程213.万元;仪器设备购置550.3万元;其中(1)检验检测设备125.8万元;(2)网络软件及培训设备62.3万元;(3)病虫监测与防控设备288.7万元;(4)其他设备73.5万元。
3 项目管理
3.1 组织管理
4县区分别专门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县区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计划局、财政局、审计局、农技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在农技中心设立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关系,决定重大事宜,审查项目实施计划、物资及仪器采购使用计划、监督资金使用等,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办公负责项目建设实施的具体工作,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物资的采购与安装,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验收、使用运行等方面的日常管理。
3.2 施工管理
项目建设全部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勘察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并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建设工程中选择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整个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理,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采购的物资设备仪器,根据实际进度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及清单,按照规格型号及质量要求,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均由政府采购中心,按照公开招标的原则进行采购。所有项目实施均采取合同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实行工程质量领导负责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工程质量负责制等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
3.3 资金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专用账户专人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批复方案开支,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使用和报账制度,严防项目资金挪作它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及资金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的检查和监督力度,确保了各项目的如期完成。
3.4 竣工验收
项目建成后对每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做到资料记载翔实可靠。并及时对建设任务、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建设效果等进行自查自检,自验合格后,申请上级有关部门正式验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经过验收审计后做好国有资产登记,加强国家固定资产管理。
4 项目建设成效
四县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于2009 年10 月相继建成并先后投入运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安康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整体水平。项目建成运行后,通过启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将当地历年来病虫观测调查资料进行处理,建立病虫测报数据库,将各类农业有害生物动态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周边地区,并上报省、市业务部门,使资料信息得到共享,共同受益。对增强本市和跨区域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安康市乃至陕西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的整体水平。一是通过监测仪器、实验室等设施的配套,大大提高预警水平和信息传递速度,并为中、省、市、县农业部门及科研单位提供准确详实的科学数据,达到指导防治的目的,同时,也为当地拓宽病虫监测和防治范围起到重要作用。二是防治设施的建立和防治技术的落实,有效降低当地越冬菌源基数,大大减少病原菌向项目地周边省市流行扩散,在保护区域农作物生产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临近省市的病虫害发生。三是通过监测和防治水平的提高,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发展无公害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以及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四是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才智,对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预警区域站将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可有效提高对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能力,病虫监测覆盖面积达1 000万亩以上,病虫监测覆盖种类达100余种,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年发布病虫情报150期,达到年检测病虫害样品3 000份、农药样品1 000份的能力,每年平均挽回经济损失18 668万元。对保障全市、全省农业产业安全,维护地域性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