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成效、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十二五”工作发展思路
湖南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成效、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十二五”工作发展思路
谭小平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湖南长沙 410005)
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适期防治、综合防控、科学用药和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前提和基础。“十一五”期间,湖南植保工作围绕服务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科学地推进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通过完善监测预警体系,规范信息汇报制度,扩展病虫监测范围,创新病虫传递方式等有效措施,使病虫测报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确保了病虫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为促进全省病虫害防控工作,保障全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取得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1.1 病虫测报体系基本成型
1.1.1 病虫测报网络基本建立
湖南已形成了以省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为中心,全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省级重点测报站为骨干,其他市、县病虫测报站和乡镇测报点为补充的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该网络覆盖全省。
1.1.2 专职测报队伍已成规模
全省现有省、市、县三级专职测报人员320 人;从职称结构分析,16.2%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52.5%具有中级职称、25.5%具有初级职称;从学历构成来看,共有研究生学历9人,本科学历98人,大专学历78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近60%。
1.2 病虫测报条件显著改善
1.2.1 测报灯完成更新换代
“十一五”期间全省病虫测报灯全部更换为自动虫情测报灯,测报人员工作强度减轻。
1.2.2 区域站建设强力推进
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病虫监测预警设备更加齐备,手段更加先进,工作条件大大改善。至2010年9月,湖南省省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和20个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7个区域站进入项目验收阶段,15 个区域站正在进行项目建设工作。
1.2.3 自筹资金改善
各级植保部门利用项目或自筹资金,购置了大批监测设施和工作设备,使设备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省、市、县三级全部配备了测报专用计算机,市、县两级植保部门还拥有汽车26辆、摩托车28辆、万元以上设备301台套。
1.3 病虫测报对象不断拓宽
1.3.1 测报服务农作物种类不断扩大
目前,省级对水稻、棉花、柑橘、蔬菜、油菜、玉米、马铃薯等7 种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开展系统监测,设置重点监测县50个,同时,市州、县市站还对麻类、瓜类、百合、梨、茶、莲藕、中药材、花生、烟草和黄花菜等10多种地方特色作物病虫害开展监测。
1.3.2 监测病虫数量种类不断增加
水稻监测由原来的“三虫两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纹枯病),增加到现在的“三虫四病”(增加了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省仅水稻、玉米、油菜、棉花、蔬菜、柑橘和马铃薯等7种农作物,就有30种主要病虫被列为日常监测对象。
1.4 病虫测报能力不断提升
1.4.1 病虫信息时效性提高
全省以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为抓手,辅以手机短信、热线电话或资讯台,加之传统的病虫情报公告版、病虫防治通知单、广播和报刊宣传,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传递效率和入户率,增强了时效性。全省已有101个县市开展了病虫电视预报,每年制作播出的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近1 000期。
1.4.2 病虫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提升
通过病虫监测预警数字化建设,以“中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为平台,病虫信息收集与上报快速便捷,数据标准规范,分析整理智能化,提升了病虫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1.4.3 测报人员素质能力提高
湖南省“十一五”组织开展了电视预报制作技术培训班、测报技术培训班、植保专业统计培训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同时积极选派测报人员出国和出省交流学习与培训,提高了测报人员素质能力。
1.5 病虫测报管理更加规范
1.5.1 病虫测报调查标准化
全省各级植保部门严格按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和《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进行调查监测,调查数据代表性强。同时,新的病虫测报调查规范不断制定,原来的不断修订。“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制定了稻曲病、东方田鼠等省级测报调查规范。
1.5.2 重大病虫信息上报常态化
通过数字化建设,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信息上报已形成周报制度,成为一个常态性工作。
1.5.3 病虫信息发布规范化
《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病虫预报、警报或灾害信息除植保机构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同时,《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规定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农业植物疫情。
1.5.4 测报工作管理制度化
湖南省制定了“病虫测报信息汇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病虫会商及趋势预报制度、病虫信息周报制度、重大灾情或突发病虫即时汇报制度、年中及年度总结制度,并配套量化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经费挂购。
1.6 病虫测报工作经验宝贵
“十一五”期间,湖南病虫测报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究其原因,得益于“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得益于《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的法律保障,得益于国家“植保工程”和“优粮工程”中“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得益于种植业司植保植检处和农技中心测报处测报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得益于全省测报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队伍断层老化
随着测报人员的新老交替,一些多年从事测报工作、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先后离开了岗位,现有的测报人员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年龄结构严重失调(据2010 年调查,全省市、县两级专职测报人员40岁以上人数所占比例超过一半),难以适应现代测报工作发展的需要。
2.2 测报能力偏弱
一是监测作物的范围偏窄。目前,湖南省对园艺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开展的仍不系统,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二是监测设施设备落后。建区域站的县市其监测设施设备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未建站的县市监测设施陈旧,设备短缺,手段落后。三是测报技术支撑不足。尤其是对新发生病虫害的测报技术研究仍然不够,如柑橘大实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尚不能准确预测预报。
2.3 保障机制不硬
病虫监测测报工作劳动强度大,任务繁重,没有专项津贴补助。一些地方测报人员基本待遇难以保障。测报工作经费更是严重不足,测报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测报工作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4 网络终端缺失
测报工作既需要定点定田系统调查,更需要大范围田间普查,要求面广、点多,工作量大,时间紧,虽然全省省、市、县三级测报网络基本健全,但网络终端——乡镇测报点缺乏。测报工作如果没有乡镇测报点的支撑,仅靠县级几个测报人员很难达到测报工作要求,严重影响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
3 “十二五”测报工作发展思路
人类与病虫害斗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植物保护是一项永恒的事业,病虫测报是一项永恒的工作。湖南“十二五”期间测报工作发展思路是:以植保法律法规建设为依托,以测报“三性”为着力点(夯实基础性、保证准确性、提高时效性),以测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测报服务水平,不断规范测报工作管理,不断强化测报支撑能力,为湖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加强立法,强化保障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依法开展测报工作,同时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国家植物保护条例出台,使测报工作地位、人员待遇、经费、体系建设等有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
3.2 加强研究,强化支撑
一要加强测报技术研究。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病虫发生为害新特点、气候变化新情况等,加强研究测报技术,不断制定或修订调查测报规范,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技术支撑。二要加强监测设备与手段研究,实现仪器设备自动化和田间调查轻简化,降低测报人员劳动强度。三要加强监测预警数字化研究,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分析处理智能化、展示发布可视化与动态化,要着力研究和开发应用全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农作物主要病虫模式预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专家系统等。
3.3 加强建设,完善体系
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要求,加强建设,大力完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一要加强建设区域站。利用项目,加强测报设施建设,添置测报仪器设备和必要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改善测报室内与室外工作条件。二要加强测报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章立制,要求每区域站专职测报员不少于3人;通过汇报宣传,争取政策,切实保障测报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使测报技术人员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不断壮大测报队伍。三要加强乡镇测报网点建设。要利用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契机,保证每乡镇至少有一名植保员,并逐渐完善硬软件条件。
3.4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测报人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强知识更新,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对国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省属重点监测站、一般监测站的测报人员实行差异性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地理信息技术、电视预报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病虫调查规范,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等。待培训人员取得合格证之后,颁发相应的测报员资格证,并承担相应的技术工作。力争每二三年,对全省各级测报人员轮训一次。
3.5 加强管理,强化考评
管理出成效。一要加强管理。重点是加强国家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发挥其骨干作用,除正常监测任务外,每年还要承担其他任务,如采集(摄制)目标数量的动态或静态电视预报素材等,促使区域站的病虫监测设施设备能发挥有效作用。二要强化考核。重点要加强对县级植保站测报工作和测报人员的绩效考核,全省每两年组织一次县级植保站测报工作或测报人员绩效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如给予经费支持、下发奖金、授予“优秀植保(测报)站”和“优秀测报员”荣誉称号等,同时与职称评审部门衔接,优先职称评定晋级,以充分调动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