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浅谈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完善病虫测报运行机制

浅谈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完善病虫测报运行机制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浅谈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完善病虫测报运行机制

周东正

(忻城县植保站 广西忻城 564200)

摘要:通过分析广西现阶段县乡级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建立一种社会性、群众性的病虫害自我防测体系来弥补现阶段测报体系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病虫测报;运行机制;体系创新

据统计,我国在1996年就已经建成从中央、省、市、县到乡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在很多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在农业生产发展日益纷繁复杂和多元化农业发展新格局下,特别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农业产业化的大范围调整,使得近几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且发生越来越频繁和突然。如近年出现的重大病虫害暴发频率增加、有害生物的侵入、次生害虫猖獗以及迁飞性害虫的连年大发生等恶发事件。而在这种病虫趋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负责基层测报和防治指导工作的县乡级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中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来解决,但更多的是长期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所造成的,难以克服。因此,必须进行体系创新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在这种新背景下,一种社会性、群众性的病虫害自我防测体系则应运而生。

1 现阶段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西目前已经形成了从自治区、市、县到乡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但负责基层测报和防治指导任务的县乡级测报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较多的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应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连年大发生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的战斗中,较多县乡表现为反应速度慢、预测预报迟、防治不及时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为自身体系不稳定、人员技能不足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等。

1.1 基层机构不稳定,人员变化大,限制了机构功能的发挥

乡(镇)级农技站是目前测报体系最基层的单位,但在目前行政体制改革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该机构经历了太多变化。2002~2008年度曾被乡级政府合并为乡(镇)技术服务中心,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领导,主要负责政府中心工作,基本上已经不再单一承担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有时在县农业部门安排下乡或工作检查,很难找到农业工作技术人员,这使得农业工作很难开展。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应农业部门要求,2009年2月撤消乡(镇)技术服务中心,又重新成立乡级农技站,回归农业局管理。但是业务人员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一些非本专业技术的人员被安排进来,而一些本专业技术人员又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一时间,乡(镇)级农技站(承担病虫测报)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工作状态。在重大病虫发生面前,只能束手无策。

1.2 山区农村农户过于分散,加上交通、信息闭塞,较难准确测报和及时指导防治工作

广西位于大石山区,90%以上的村屯分布在山弄中,交通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唯一的信息交流渠道是赶集市时在乡农技站获取。每三天一次,但并非所有农户能每次赶集。乡镇农技站人力物力配备状况也不能每个村屯都能及时调查测报和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如广西忻城县每个乡农技站都配备有2~3名农业技术人员,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而每个乡平均管辖5~8个不等的行政村,50~80个不等的自然屯,有的村屯道路崎岖,从乡(镇)出发,没有2~3小时无法到达。如此大的管理范围和不便的交通状况,较难准确测报和及时传递情报和防治指导工作。面对突发的病虫害,大多数村屯只能“望洋兴叹”。

1.3 山区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低,影响了应急病虫暴发或突发事件的防治效率

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低,加上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大多数是老人儿童留守,接受能力低,一些防治新药剂、新器械都无法正确使用,使得防治效率大为降低。特别是对暴发性病虫害,人力物力不足,防治工作无从着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1.4 测报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一是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如忻城县乡病虫测报专业人员有20人,其中50岁以上有8人,40~49岁有10人,30~39岁有2人。人员偏老,知识更新慢,较难适应当前技术发展变化纷杂的形势。特别是应急病虫暴发或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

二是农作物病虫发展变化快,为害种类增多,而测报人员知识更新慢,影响测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如忻城县以前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的主要病虫测报为主,病虫害种类不多。但现在已增加到甘蔗病虫、桑树病虫、果树病虫、蔬菜病虫的测报。病虫种类增加,但测报人员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充实,无法从质量上完成病虫测报和指导工作。

三是能力培训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知识未能及时传授,造成人才队伍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是抽调人员离开技术岗位过长,未能及时更新技术知识,造成业务技能的下降。如忻城县由于政府中心工作缺乏人力,经常从县乡级测报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少则3个月,长者3~5年。如此抽调,必造成测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还导致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降低,无法适应病虫害多变的新形势发展要求,面对暴发的病虫害也只能“力不从心”。

1.5 政府主管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对测报工具和设施配备不够完善,影响了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情报的传播

作为业务繁重的县级病虫测报站除了必须配备有测报灯等测报仪器和工具之外,测报基地的建设也应考虑在内;同时,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办公室还应配备有电脑、打印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再者,为了更好地、高效地做好情报传播、技术培训和防治指导工作,交通车辆也应配备齐全。但目前很少有县级测报站都配备完善,这样极大地影响了测报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

当前广西区县乡级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原因,有的虽然可以通过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来解决,如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交通工具的配备等。但更多的是长期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所造成的,难以克服。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广西区测报事业发展、预防和控制病虫为害,降低损失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是值得研究的。在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下,必须进行体系创新和运行机制的完善。而建立一种群众性自我防测体系,即群防群测体系,通过群众的普遍参与,可以弥补以往工作中由于长期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所造成的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监测和及时指导病虫防治等问题。它是目前体系运行机制中有力的补充和完善。

2 群防群测体系的特点

群防群测体系是一种农村群众性组织,它由各个村屯病虫监测点和群众自我统防统治互助组织构成。暂由县级病虫测报站统一管理。病虫监测点由本村屯种植大户担任,由县级病虫测报站负责测报技术培训和指导。统防统治互助组织是以邻近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组建的临时性组织。该体系具有群众参与性强、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快、防治指导及时、运行机制灵活等特点。它自身的运行机制是,通过病虫监测点的种植大户进行田间调查,掌握了解本地区(村屯)该作物种类病虫发生信息并做出防治指导意见,来指导本村屯的病虫防治。根据本地区病虫发生状况,以邻近所有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以农村能人牵头,组建临时性的统防统治互助组织。通过协商,合理安排本村屯统防统治的时间。其运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外界的干预就可以自我安排防治措施。一个村屯就是一个病虫监测和防治的基本单元。

3 群防群测体系建立方式探讨

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村屯为基本单位,根据各地作物种类、人员分布情况,以种植大户为目标对象,确定病虫监测点。其主要功能是向本地种植户提供及时的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信息。以农户为最小单位,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反馈等。以邻近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组建统防统治互助临时性组织,开展防治互助或有偿服务。县级病虫测报站将对这些群众性病虫监测点和统防统治群众性组织进行登记,建立数据库,并给予测报技术、病虫发生发展、农药市场等信息服务,并提供所需技术的培训。使之能自我监测、自我组织、自我防范和自我发展。

3.1 病虫监测点

在农村中,种植大户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承包种植土地份额多,种植技术掌握较成熟,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也只有这样的种植大户才会十分关心病虫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利用这点,以村屯为基本单位,确定主要作物种类和分布情况,以种植大户为目标对象,建立相应的病虫监测点。县级病虫测报站给予培养和扶持,对其进行主要病虫害一般的测报方法与监测方法等培训,与之建立一种共赢的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病虫监测点,可以及时将病虫发生信息传递给本村屯的其他种植户,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同时反馈病虫害发生信息到县级病虫测报站,以利于病虫的动态监测。

县级病虫测报站要建立好群众病虫监测点数据库,每年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实行得好的监测点,给予防治药剂、种子补贴等扶持。监测点发生变动的要及时记录和更换。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更加齐全,病虫监测点将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培养。

3.2 统防统治互助组织

随着农村中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使得统防统治的病虫防治方式得以发展。以邻近所有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以农村能人牵头,组建群众性统防统治互助组织。该组织属于临时性组织,农户自愿参与,自我运营。各级政府、县级病虫测报站要给予大力扶持,在信息、技术、资金和药械等方面给予帮助,使之逐步发展壮大,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令人可喜的是,2010年,农业部决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个示范县,抓好1 000个示范区,扶持1万个示范组织。这为群防群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4 群防群测体系在目前测报体系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4.1 解决山区农户过于分散,难以准确测报和及时指导病虫防治的问题

在村屯建立群众自己的病虫监测点,反映的病虫情况符合当地实际,且村屯相对较为集中,信息传递较为迅速,通过种植大户开展防治示范指导工作等较为及时。

4.2 解决山区农户技术接受能力低的问题

县级病虫测报站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对病虫监测点的种植大户进行植保技术的培训,掌握了技术的种植大户,在日常的作物病虫管理和防治上会感染邻近的农户,通过农户间的走访和交流,会潜移默化一些新技术和防治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4.3 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少与病虫调查测报区域广的矛盾

山区的特点是“十里不同天”。就一个县而言,病虫害发生具有相当大的区域性和复杂性。而在县级测报专业人员少,交通车辆缺乏的情况下,调查的范围自然缩小了许多,得到的调查数据代表性自然降低了。而建立群众病虫监测点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使测报数据更准确。

4.4 解决病虫害暴发或突发事件测报和防治不及时的问题

病虫害暴发或突发事件具有相当大的区域性,往往是一个乡、一个村或一个点先暴发,然后再向四周扩散。因此,县乡级病虫测报站有时掌握的情况就会不及时,而导致测报和防治指导失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建立了群防群测体系,可以更好地监测各村屯病虫的发生,在病虫暴发或突发时期,群众还可以及时向县级反映信息,也可及时地自我指导,自我组织防治。

5 群防群测体系在建立和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风险

5.1 群众病虫监测点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群众病虫监测点是在县级病虫测报站指导下,农户自发或自愿建立的,没有行政性,也没有相应的报酬。开展活动途中可能出现自动放弃的情况。而且作为种植大户,种植的规模和作物种类与市场情况息息相关,有时会由于市场的波动,而导致种植大户的消失,则该病虫监测点就会自然失效。因此,在选择群众病虫监测点时,一定要精心考虑那些发展较稳定的、掌握技术水平较成熟的种植大户。当然,在建立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县级病虫测报站还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以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5.2 增加县级病虫测报站日常管理的工作量

群众性群防群测体系暂由县级病虫测报站统一管理,除了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维护外,还要处理其日常的信息往来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工作量比以往会有所增加。但随着农村信息化步伐的加大,今后在管理和技术指导上应该更容易、更方便。

5.3 群众病虫监测点过于分散的客观条件在管理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群防群测体系中的病虫监测点分布在各乡各村屯,数量多,地点分散,在管理上肯定存在难度。但由于它属于群众性组织,没有行政特性,在管理上自然要求不严,它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因此,县级病虫测报站要积极灵活转变管理模式为服务模式,依其需要,在技术、资金及物质(农药、防治器械等)等方面提供帮助,并要求其义务为邻近农户提供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指导服务。定期通过电话等进行访谈,了解其运行状态。也随着农村信息网络的完善,“三网合一”的实施,今后农村各项信息传递和技术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真正实现管理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作物病虫测报50年.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植保导刊,2006(6):5~12

[3]刘万才,姜玉英,曾娟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

[4]全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农资导报,2009-12-0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