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丹阳市对当前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

丹阳市对当前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丹阳市对当前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

洪素娣洪素娣,(1971~ ),女,江苏省丹阳市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电话:0511-6541975,E-mail:hsd8597@163.com。

(江苏省丹阳市植保植检站 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随着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田间管理等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演变,给测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测报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队伍不稳定、测报数据采集范围不广等。笔者在多年的测报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病虫测报;病虫演变;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指导好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它为各级领导正确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丹阳市有数据资料记载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几十年来,丹阳市的病虫发生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测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也给测报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些体会与思考。

1 病虫演变情况

由于气候的逐渐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防治水平的提高,近30年来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也发生了一些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年到80年代初,丹阳市水稻种植模式以双季稻和杂交稻为主,小麦以宁麦品种为主,发生的主要病虫水稻以纹枯病、稻瘟病、螟虫、飞虱、纵卷叶螟等为主,小麦以蚜虫、粘虫、赤霉病、白粉病为主,当时小麦粘虫也是测报的重点。进入90年代以后,小麦粘虫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到21世纪初小麦粘虫已不再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由于沙蚕毒素类农药的长期使用,螟虫对其产生了明显的抗性,一度造成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但由于三唑磷等药剂的使用,种群数量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从2002年开始,纵卷叶螟等迁飞虱害虫在丹阳市已连续多年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褐飞虱从2005年大发生以后,也是连续几年在水稻穗期出现“翘尾”现象。病害方面,由于21 世纪初开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白粉病、锈病等不再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水稻上由于粗秆大穗型品种的种植以及单产水平的提高,氮肥的使用量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稻曲病也成了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种群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同时原先的一些主要病虫害演变为零星发生,例如水稻稻曲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已成为近年来丹阳市水稻上的主要病害,而30年前发生较重的小麦粘虫近年来却是零星发生。由于病虫的演变,以往的测报方法与手段也很难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需要。为了搞好测报工作,更好地指导大面积上开展防治,根据多年在测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以不断完善测报方法,提高测报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 测报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乡镇测报技术人员面临断档

2.1.1 乡镇机构改革造成

从2001年以来,丹阳市乡镇已经过了2~3次撤并,由于每次乡镇机构改革时,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都要定员定岗,原有的人员超过一般会编制人数,各乡镇为了减少改革中的矛盾,往往都是在年龄上实行“一刀切”。于是部分乡镇技术人员在经验和精力都很充足的时候就办理了提前退养,而后乡镇安排的植保员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2010年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虽然目前各乡镇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出台,但是仍有部分乡镇存在“超编”,人员又面临新一轮的“精简”。

2.1.2 人员主观原因造成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从事植保工作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勤劳与汗水,虽然现在的测报手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是还没有根本改变植保技术人员社会地位不高这样一种形象。所以虽然目前丹阳市有50%的乡镇植保员年龄在40岁以下,但是这部分人员往往吃苦精神不足,不愿从事田间的基础调查和测报,对市县级组织的培训也不是很重视,往往只是走走过场,主观上造成技术断档。

2.1.3 领导不重视造成

丹阳市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所占乡镇经济比重小,乡镇领导主要精力都放在抓工业经济,对农业不是很重视。往往农业条线上出现了一个好的苗子就调整到其他部门去了。这也是造成农业技术人才断档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采集范围不广

由于丹阳市地理条件较为特殊,兼具有宁镇扬丘陵、洮鬲平原、孟河平原和沿江圩区等多种不同的地理特点,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病虫害监测过程中,特别是田间调查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采集不是十分规范和到位,数据的代表性不是很强、准确性也不很高,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的病虫预警还没有完全到位。

3 对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病虫测报工作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争取领导重视,加大国家及地方投入,增强植保防灾、减灾的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发挥预测和防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体会

3.1.1 稳定的技术队伍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前提

测报工作既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有从事多年该方面工作经验的人。由于测报工作主要是为农民服务,体现社会效益,是一种纯公益性质的工作,苦劳多于功劳,因此需要国家对该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在机构改革中,笔者认为该行业的人员不能减少,一定要保持测报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来调动测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测报人员从事的是野外作业,付出了比其他行业人员多得多的勤劳和汗水。而且病虫害发生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较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承受的压力也大得多。因而经费上应该向该行业有所倾斜,要切实解决好测报人员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调动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测报人员流失,使所有的测报人员主动、愉快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对农民、对农业的服务水平。

3.1.2 规范调查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基础

首先,掌握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和重点监测对象的调查技术规范,记住各阶段的重点调查内容,其次,要了解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和重点监测对象,熟悉主要病虫害在本地的发生规律,结合好部省市各时段的重点汇报内容,安排好调查种类和日程,并计划好全年准备发布病虫信息的大致时段,做好病虫发生程度的中长期预测,制定好防治预案。特别是主要农作物在5~9月重点病虫的主要发生时期,每月初还要制定月度工作计划和调查内容。做到及时调查,不漏调查,确保测报工作有序开展。另外,乡镇测报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丹阳市乡镇测报点的选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典型区域,既有代表丘陵地区的、也有代表平原区和沿江圩区的测报点,保证了病虫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3.1.3 加强测报技术研究是做好测报工作的有效手段

一是加快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丹阳市从2005年开始对所有测报灯进行了更换,结合“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到2007年丹阳市测报点已由白炽灯全部更换为佳多牌自动虫情测报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杜绝了原先的“毒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测报技术人员的为害。监测数据与原先的普通白炽灯相比也更加有代表性。例如丹阳市2005年在练湖农场同时点了两盏不同的测报灯进行数据的采集,结果表明,智能灯诱集的稻飞虱虫量是普通白炽灯的6.5 倍,纵卷叶螟的诱集量是普通白炽灯的18.4倍,二化螟的诱集量是普通白炽灯的6.8倍。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更高。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设施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除了利用电视和报纸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外,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已普及网络,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设备传输病虫的信息。再者我国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50%,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布预报信息已成为当前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

3.1.4 广泛联系是做好测报工作的根本方法

一是与周边地区和历年数据联系。在测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既要有自已的监测数据也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特别是在“两迁”害虫的测报上,在6月下旬纵卷叶螟迁入期,往往全市6个测报点只有一、两个调查点有明显的虫迁入,其余的调查点却不见虫,这时就要及时与周边地区进行联系和沟通,同时与历年的发生情况作比对,来确定发生量和可能的为害程度,从而做出准确预报,及时发布预报信息。二是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联系。由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栽培方式、苗情、水浆管理、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也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进行联系和沟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3.2 建议

3.2.1 早列计划,做好基础性调查工作,并适时调整

病虫害测报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调查内容和测报重点,调查内容纷繁而复杂,而且年度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列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在年初就应该列一个全年的调查和测报计划。例如根据丹阳市农作物病虫发生大致情况,各主要阶段的工作重点大致如下:

3月上旬结合部省市的预测趋势发布全年病虫发生的中长期趋势预测,并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制定全年测报工作方案和病虫发布的方案。

3月中下旬重点开展油菜菌核病和小麦纹枯病的测报工作。

4~5月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蚜虫、螟虫越冬基数、灰飞虱冬后基数和麦田一代发生情况开展调查和预测。

5~9月是全年病虫测报的关键时期。水稻生产是丹阳市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多种病虫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从5月初开始我市开始点灯诱虫,一般到9月底结束。这一时期,本站一般3天左右开展一次系统调查,4~5天一次大田普查,遇到病虫发生量大的情况,还要适当增加调查次数。

10~12月份主要是针对秋播作物进行田间的调查和对秋熟作物进行全年病虫发生程度的考察和汇总工作。

3.2.2 普查时,要多记录相关内容、技术要素,多收集信息

除了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还应该记录农作物当前栽培管理情况、生育期、作物品种、当天气候条件及其他相关数据,并常联系其他条线的技术人员,还要注意收集周边县市病虫害发生发展状况更加明确病虫的发生发展状态,做到“胸有成竹”。

3.2.3 做个有心人,养成一个好的记录习惯,注意观察周边环境

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边事物,例如一方田的四周种的是什么植物,往往某种植物会对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存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和归类、存档,为提高测报工作水平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