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郑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郑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所属图书:病虫测报经验与启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0-12
字号:

郑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胡锐1 邢彩云1 吴营昌1 李元杰1 杨爱华2

(1.河南省郑州市植保植检站 河南郑州 450007;2.中牟县植保植检站 河南中牟 450007)

摘要:郑州市植保植检站于2008年3~5月对县级测报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办公条件、仪器设备、经费来源及使用、开展工作所需基本条件等6 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了近年来病虫测报工作成绩,分析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病虫测报;问题;对策建议

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的一项源头性工作,肩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指导的重任,对提高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农业生产、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郑州市病虫测报工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形势更加严峻。为摸清郑州市目前测报工作现状,郑州市植保植检站于2008年3~5月对县级测报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办公条件、仪器设备、经费来源及使用、开展工作所需基本条件等6 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及对策和建议总结如下。

1 病虫测报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郑州市各级植保部门始终将病虫测报工作作为植保工作第一要务,采取多项措施健全监测体系,稳定测报队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预报质量,加强对重点区域测报站管理,使其在减灾、防灾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1 测报网络基本形成

全市6县6区共有县级以上病虫测报机构7个,测报人员46人(专职测报人员14人),现有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2个,新扩建1个,基层监测网点19个,初步建立了市、县、村三级病虫测报网络,确保了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测报手段明显改善

3个区域站更换或购置了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配备了2台孢子捕捉仪;市级和县级植保站均配备有电脑,测报数据基本实现了系统内网络传送。每年全市各级植保部门共发布病虫情报109 余期次, 6 020余份,其中经济作物病虫情报34期次,2 060份。

1.3 测报工作日趋规范

建立和完善了测报会商制度。根据农时季节和病虫监测情况,市站能及时组织召开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邀请有经验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分析病虫发生趋势,为指导病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修改制定了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规范了汇报制度和汇报表格,突出了重点,加强了蔬菜病虫测报工作。

1.4 测报成效显著

病虫测报网络健全、监测设施完善、测报技术规范,明显提高了郑州市病虫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目前,全市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达85%左右,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可以及时掌握5~10天前全市病虫发生实况。特别是能够对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进行准确预测,如东亚飞蝗由于准确预报、防治及时,保证了“不起飞、不成灾”。近5 年,因病虫测报准确,防治及时,郑州市每年防治病、虫、草害面积达85万公顷次以上,占发生面积的80% ~90%,通过防治挽回粮食15 000万~17 000万公斤,皮棉65万~130万公斤,油料870万~1 100万公斤,蔬菜6 200万~13 000万公斤,水果1 500万~2 100万公斤,同时,减少了盲目用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2 当前病虫测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市病虫测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病虫测报的范围、要求和目标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2.1 基础设施及测报手段

2.1.1 测报基点偏少,布局不合理

全市6个区及所有乡镇均无病虫监测点,现有测报基点19个,平均1个测报基点约1.5万公顷耕地,单个基点担负监测面积偏大,从而造成监测“盲区”太多,造成突发事件措手不及。

2.1.2 监测仪器设备少而且陈旧

在6个县级测报机构中,3个单位无测报灯,4个单位无孢子捕捉仪,2个单位无数码相机,2个单位无显微镜,3个单位无解剖镜。除了3 个区域站外,其他县级测报机构的仪器设备多数为20 世纪70~80年代购买,陈旧老化,部分已损坏不能正常使用。

2.1.3 标本及资料管理条件差,无专用交通工具

目前全市3个县级机构无标本室、资料室,常有资料数据丢失情况。交通工具方面,全市6个县级测报机构无测报专用车辆,下乡经常借用县农委或其他单位车辆,造成测报工作开展困难。

2.2 管理机制及规范

2.2.1 测报工作缺乏制度保障

农作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在郑州市尚未纳入依法管理轨道,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资、业务经费、测报场地得不到有效保障。测报队伍不稳定问题突出,测报人员调动频繁,老测报员离退,新测报员不能及时培养补充,造成断档。测报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强度高、时间长,在运行机制上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惩罚机制,影响了基层测报体系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2.2.2 测报技术不够规范

各县(市)测报方法随意性大,存在监测调查数据不统一,资料不完整,影响测报数据的可比性。

2.3 测报人员业务素质

2.3.1 人员数量偏少

目前本市县级现有测报人员46人,其中专职测报员14人,占测报总人数的30.4%,平均每个专职测报员需要承担2万公顷耕地测报任务。多数地方测报工作处于应付日常工作状态,不能满足测报工作需要。

2.3.2 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年龄结构上,全市专职测报员中,30岁以下仅占21.4%,后备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在学历结构上,县级测报机构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平均每个县级植保站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足1人。

2.3.3 专业基础理论差

由于编制、人员进出体制的原因,近年来植保机构植保专业毕业生较少,非专业人员大量进入,占现有测报人员的50%,比例太大;专业人员行政工作任务较多,继续培训教育机会较少,知识老化问题突出。

2.4 经费保障

2.4.1 人员工资不到位

全市有2个县(市)植保站人员工资不到位,不能足额发放。

2.4.2 测报经费严重不足

病虫测报经费多年来未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无测报专项经费。为保证一些最基础工作的开展,测报工作开支常从病虫害专项防治经费中有限地解决。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情况,郑州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站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立测报工作法律地位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病虫测报工作法制化是今后测报工作发展目标和归宿,可通过人大或政府立法,明确测报工作的公益性职能地位,切实加强病虫测报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和预报发布以及人员、财政投入等的管理和保障。

3.2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科学构建测报网络

要按照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和病虫害发生分布区域,补充完善测报基点和病虫观测场,充分发挥测报体系的综合性、专业性、辐射性和指导性作用。据测算,全市需设立42个测报基点,7观测场(每个观测场6 670平方米),才能较为全面的掌握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动态,为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现有区域站,细化其测报职能、代表区域和工作内容,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建立以市站为中心、县级病虫测报站为骨干,基层观测点相配套的覆盖全市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3.3 保障经费供给,确保测报工作正常开展

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受益对象是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工作性质决定了测报工作具有公益性,应主要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根据本市实际,初步计算,全市每年需投入156.4万元测报专项经费才能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将测报工作经费列入同级政府预算,保证测报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确保测报工作持续顺利开展。

3.4 抓好人员管理,促进队伍建设

测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农业科学工作,其性质决定了测报队伍必须是一支精干稳定的队伍,人员素质要高,能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抓好队伍建设。一要合理增加测报人员数量。根据工作实际,全市需要测报人员113人,其中专职测报员26人,兼职测报员33人,农民测报员54人。二是针对当前病虫测报队伍状况,结合种植业结构布局,整合测报力量,大力充实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力量,拓宽服务领域,集多种作物,多种病虫,多种信息内容,多层次监测为一体,全面提供重大病虫监测、病虫抗药性监测、品种抗病虫监测等服务。三要抓好测报专业技术培训,及时搞好测报人员继续教育,建立测报技术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定期轮训制度,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并通过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等,不断提高测报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

3.5 加快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建设,推动测报工作现代化进程

一是认真推广病虫调查规范的国家标准,进一步制定适合本地测报调查实用方法,全面推进测报调查标准化;二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病虫监测调查技术,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田间病虫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技术,不断改进测报技术;三是充分利用电脑及互联网等电子化手段,最大程度摒弃人工计算和纸质资料处理和传递数据等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传递方式,加快测报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测报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四是加快推进病虫害可视化预报工作步伐,即以推动电视预报工作为主,以发送手机短信为补充,加快信息的发布速度,扩大病虫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病虫测报信息对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作用,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国强,赵文新,王建敏等.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中国植保导刊, 2009(11):36~39

[2]刘万才.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豫农植保,2009(10):16~19

[3]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37~39

[4]吕建平.云南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发展展望.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31~32

[5]刘万才.中国农作物病虫测报50年.世界农业,1999(10):24~26

[6]罗凤娟.五华县创新病虫测报公共服务的实践.广东农业科学,2007(1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