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RFLP是出现最早,现在依然使用最普遍的DNA标记。RFLP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不同材料的DNA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DNA片段,电泳分离、Southern印迹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膜上变性的酶切DNA进行杂交,放射自显影,即可显示出不同材料的多态性图谱,即显示出所分析的DNA序列间的RFLP。目前,有两种方法可进行DNA的RFLP分析:①如原理中所述,其中用作RFLP的探针可以是特殊基因的DNA克隆、cDNA克隆、随机的基因组DNA克隆和合成的低聚核苷酸克隆。②对那些分子量较小的DNA样本(如线粒体DNA、核糖体DNA等),可在酶切后对其产物直接电泳,将不同大小的限制性酶切DNA片段分离,从而得到该DNA的RFLP图谱。RFLP反映了DNA水平上的差异,而差异往往是由变异造成的,变异分为单碱基突变型和结构重排型两大类。单碱基因突变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上,致使酶切位点增加或丢失而产生多态性,这称为点多态性。结构重排型是指DNA序列内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插入或缺失,从而使酶切位点间的长度发生改变,造成了片段长度的多态性。这些变异经酶切、分离、杂交、放射自显影就会使RFLP带的特征发生改变,由此对生物的变异进行分析。
目前,AFLP 技术主要用于构建晚疫病病菌的基因连锁图谱,此外也被用来检测病菌的基因型。1997年,Van de Lee[11] 等完成了一张比较完整的致病疫霉基因连锁图谱,这张图谱包括183个AFLP标记,7 个RFLP 标记和交配型基因座,包括10个主要的连锁群和7个次要的连锁群,共827cm,并证明主要连锁群中的标记来自于两个亲本,而次要连锁群中的标记来自A1 交配型的亲本或来自A2 交配型的亲本。同时还证明了致病疫霉是同核型的二倍体[12]。Cooke[13],Flier等[14]以及Knapova等[15]利用AFLP对来自墨西哥和欧洲的病菌研究发现,墨西哥的菌株几乎每个都具有其特异的AFLP基因型,而欧洲的菌株平均每两个就具有一个特异的AFLP基因型。AFLP带型在分裂中能够保持稳定,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16]。交配型及其所在的连锁群的其他标记均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AFLP技术用于构建基因连锁图谱,使我们可以从基因水平了解晚疫病病菌,为更好地研究晚疫病病菌、防治晚疫病提供理论依据。
4 SSR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4.1 SSR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短序列重复即SSR(Short sequence repeat)、又称微卫星DNA或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TR),这是一类由1~5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列[17]。同一类的微卫星DNA可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置上,由于基本单元重复次数的不同以及重复程度的不完全而造成了SSR位点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有比较丰富的信息量。由于在每个微卫星DNA两端的序列是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因而可根据两端的序列设计一对特定的引物,扩增每一位点的微卫星序列,再经凝胶电泳比较扩增产物的长度变化,即可显示不同基因型个体在微卫星DNA位点上的多态性[18~19]。SSR技术的特点是:呈共显性遗传;在数量方面没有生物学上的限制;其标记带型简单,记录的条带一致、客观、明确;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只需少量DNA样品,且质量要求不高,即使是部分降解的样品也可进行分析;每个位点均有许多等位形式;另外,它还具有多态性高、实验程序简单等优点[19~20],所以自1989年SSR技术产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和QTLs分析、DNA指纹和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系谱分析和标记辅助育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