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病虫测报现状及发展对策
红河州病虫测报现状及发展对策
谭涵月
(红河州植检植保站 云南红河 661100)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季候,州内立体气候较为突出,适于农作物生长,作物复种指数高。全州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等,种植面积约33.3万公顷;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甘蔗、水果(香蕉、柑橘、石榴、枇杷、杧果、菠萝等)、蔬菜等,种植面积21.3万公顷。适宜的气候和作物环境十分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为害,全州农作物常发性病虫害有70多种,年发生面积40万~46.7万公顷次,防治面积56.7万~66.7万公顷次,经防治后年挽回产量损失8万~9万吨,仍损失产量1.5万~1.8万吨;其中发生面积大、频次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有20多种,如粮食作物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水稻螟虫(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粘虫、小麦锈病、麦蚜、玉米螟、玉米锈病等,经济作物的烟草炭疽病、黑胫病、病毒病、甘蔗绵蚜、甘蔗螟虫、香蕉叶斑病、柑橘叶螨、蚧类、潜叶蛾、石榴枯萎病、蔬菜霜霉病、白粉病、疫病、菜蚜、小菜蛾、菜青虫、夜蛾类害虫、斑潜蝇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指导好大面积防治的重要手段,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可说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目前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对病虫测报工作要求更高、更细,加之现在所提倡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对测报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全州病虫测报体系现状和发展对策加以分析探讨。
1 红河州病虫测报体系现状
1.1 测报机构和队伍状况
截至2009年底,全州共有植保植检站14 个,州级1 个,县(市)级13 个,下设测报科(组)。2005年国家农业部在本州的弥勒县投资建设区域测报站,2008年又在建水县投资建设区域测报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本州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截至目前,全州有全国病虫区域测报站3 个,省管测报站4个,其他为县级测报站,初步形成健全的州、县(市)二级测报网络系统,共同承担全州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2009年底全州植保系统在职人员130人,其中州级15人,县(市)级115人,专职植保技术人员125人,其中州级13人,县(市)级112人,高级农艺师32人,农艺师65人,助理农艺师24人,技术员4人,而测报人员共有41人,其中专职测报人员22人(州级3人,县级19人);兼职18人,均为县(市)级。
1.2 病虫监测点情况
全州13个县(市)大小春作物病虫监测点累计达到114个,其中有7个县(市)保留诱虫灯。监测对象涉及20余种病虫鼠害,重点是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粘虫、玉米灰斑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麦蚜、蚕豆蚜、油菜蚜虫、斑潜蝇以及老鼠。
1.3 准确发布病虫情报,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率
州、县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每年3 月先用其他经费垫支确保县(市)级测报灯能按时开灯。全州建立了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会商预报制度,开展短期和中(短)期预报业务,各县(市)测报站均能做到深入田间调查,根据当地病虫发生规律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情报。全年州、县(市)二级测报站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50期,平均每县发布近10期。州级发布病虫情报2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均达90%以上。在经济作物栽种面积较大的县(市),部分测报站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做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作物结构特点,适当开展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发布经济作物病虫情报,如泸西、蒙自县。近年来,病虫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了重大突破,13个县(市)均配备了电脑,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病虫信息数据及时地传输到州级病虫测报科,大大加快了信息汇报速度,提高了病虫信息的利用率和有效率,为及时准确地预报病虫发生趋势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了病虫情报发布的时效性和利用率。此外,县级测报站还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和宣传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泸西县还能做到和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
1.4 指导好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开展
全州病虫草鼠年均发生面积46.7万公顷次左右,重发生年份达66.7万公顷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州农作物病虫出现了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防治工作一直处于高压态势,尤其是稻飞虱, 1995年大发生后,每隔2~3年又重发生,2007年特大发生,成为本州有记录以来发生程度最重、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水稻螟虫原来在红河州主要以三化螟发生为主,占90%以上,但随着耕作制度改变、水稻品种更换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现在比例接近50%,使防治次数较原来增加,防治难度增大,但由于全州病虫测报工作扎实,预报准确、及时,对大面积防治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全州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采取“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的防治对策,对大面积防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据植保年报表统计结果,10年来全州病虫防治面积达到应防面积的95%以上,近5年来已达应防面积115% ~130%,常年累计挽回粮食损失8万~9万吨、损回经济作物损失9万~10万吨,确保了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1.5 新型测报工具和技术的应用
2010年在金平、个旧、开远三个县(市)安装了新型测报灯,昆虫自动诱测器HJC-3/5型,使测报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减轻。近年来积极推广频振式杀虫灯(佳多牌),使灯光诱杀技术在果园、菜园应用面积扩大,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昆虫性诱剂(斜纹夜蛾、小菜蛾)在菜园的使用面积不断扩大,生物间栽多样性技术自2000年起一直在各县(市)受到重视和推广,除水稻、小麦外,间栽作物种类在不断增加。
2 主要问题
2.1 工资待遇偏低,测报队伍不稳
从当前的工资收入情况来看,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差距较大,加之测报工作本就比较辛苦,这就使测报人员不能安心工作,尤其是年青人,只有有机会、条件合适的都去报考公务员,这对测报队伍的稳定和后备测报人员的储备都存在一定影响。
2.2 运行经费不足
政府部门领导对农业病虫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对测报工作重视力度尚欠加强,大多县(市)没有专门的测报经费,不能满足日常测报工作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城建扩张迅速,导致监测点搬迁或停用
在2005年以前,全州有9个县(市)设有诱虫灯,主要诱集稻飞虱、螟虫,12个县(市)设21个粘虫糖盆诱集点,但由于城建扩迁迅速,导至搬迁甚至停用,到2010年尚有6个县(市)还保留诱虫灯,除泸西县外,其他县(市)的测报灯都进行了搬迁,象金平、屏边这两个稻飞虱监测点,由于接壤越南,其灯诱数据历来对全州稻飞虱的迁入、发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因城建扩迁缘故,于2009~2010年均进行搬迁,使多年积累的测报数据受到影响;粘虫糖盆因类似原因无法诱到蛾子,也存在搬迁或停用的情况,至2010年只余9个县(市)保留13个粘虫糖盆诱集点,其他病虫监测点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情况。
2.4 测报工作开展不平衡
近年来,国家、省、州对重点区域测报站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对一般测报站的投入极少,直接影响着全州测报网络的均衡发展。此外,病虫监测力量不足,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植保站都存在新老断层,全州13个县(市)病虫测报基本是1~2人承担,许多面上的病虫动态调查无法按测报规范要求进行,致使所提供的发生面积等数据代表性不够,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栽培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蔬菜、烤烟、果树等作物的病虫测报工作亟待展开,但由于测报力量不足,使得这些工作一直难以开展。
2.5 测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的测报技术比较成熟,但现在所使用的有些测报调查方法存在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等问题,大大加大了测报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进行应简化,对于经济作物病虫害还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测报技术,目前少部分县(市)正摸索在做相关经济作物病虫测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3 对策与建议
3.1 巩固病虫测报基础,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当前要以实施植保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全国病虫区域站,对还没有建立区域站但条件已成熟的县要积极申报争取国家投资建站,省管测报站和其他县(市)测报站则要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及配套建设,形成能有效覆盖全州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同时积极引用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3S”(GIS、GPS、RS)技术,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提高全州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水平。
3.2 加大投入,健全测报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的公益性职能,在资金保障上,要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制度,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要对病虫监测预警提供公共财政支持,确保相应的专项投入,并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加,最好以法律形式将上述内容固定下来。省、州财政对于边疆贫困县资金应适当倾斜,确保这些地区测报工作能正常开展。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机构,这应有对应的政策保障,最好能有对应的政府配套措施文件出台,这样能有效地稳定测报队伍。各县(市)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测报人员,尤其是要确保病虫区域测报站、省管测报站有一定数量的测报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病虫测报站也必须稳定测报人员并确保有专职测报人员。三要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来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同时,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切实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能力。
3.3 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现在所使用的粮作病虫调查规范,应针对病虫发生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性,从病虫抑制因子和农民防治习惯等多个角度分析,确定病虫预测预报办法,改进测报手段,简化调查方法,提高测报调查效率及其实用性。在新规范没有出台之前仍要严格执行现行测报调查规范,认真开展系统调查、大面积普查、资料统计汇总和病虫情况的综合分析,做到调查规范、预报准确、传递及时,提高预报准确率。要充分开展测报信息传递网络化,目前全州13县(市)基本做到测报资料均采用计算机网络传递,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学会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如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Net)和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中心信息网络系统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病虫监测手段方面,应加快推广使用新型监测工具,如目前所使用的自动虫情诱测灯,可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工作量,还没有更换测报灯的县(市)应尽快做好更换工作。在病虫预报发布上应有所创新,如加快可视预报发展步伐,在病虫预报结果发布上,除了一直采用的纸质预报外,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提高病虫预报的到位率和覆盖率,病虫监测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预报,从而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防治提供依据。
3.4 适应结构调整形势,组建经作病虫测报体系
随着全州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增加,农民迫切需要经济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服务及防治指导。为此,各县(市)应在不放松粮食作物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对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尽力开展预测预报业务,使病虫测报工作适应新形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29 (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