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
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
赵书文 王晋瑜
(山西省忻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山西忻州 034000)
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当前植保技术推广体制的情况下,采用巩固和办好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积极发展乡村测报站(点)这样一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乃是符合植保技术推广特点,最为经济、安全、便利的有效办法。
1 “两条腿走路”是忻州病虫测报工作坚持多年的成功实践
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就是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由农业植保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投资,固定站址,固定人员,固定测报对象和观测对象,着力办好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对草地螟、土蝗等重大病虫坚持系统观察和记载,定期向国家、省、市植保部门报送病虫鼠害观察报表、模式电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同时,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不离村、不离土的乡村测报站(点),立足为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观察、防控服务,也为省、市、县、乡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及时提供地下害虫、杂谷螟虫、梨木虱等重要病虫的发生消长情况,作为植保部门和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必要补充。从忻州50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这种办法对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有益的,适用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中心测报站和乡村测报站(点)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
1.1 单靠专业测报站难以担当重任
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全市辖有14个县(市区),190个乡镇(办事处),4 895个行政村,总人口3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5 万人,总土地面积为 2.57 万公里,其中山地占 51.1%,丘陵占34.3%,平川占14.6%。全市已知的农业害虫、害螨485种,常发性的病害230多种,害鼠15种。病虫测报工作肩负着直接为全市48万公顷耕地、5.33万公顷果园、2 700公顷设施农业和81.7万公顷天然草地监控病虫鼠害服务,为国家、省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病虫鼠害信息和分析,为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当好防控重大病虫参谋的艰巨任务。显然,如此大的服务范围,如此广的服务领域,如果单纯依靠几个专业测报站的力量,肯定是难以胜任的。
1.2 乡村测报人员的独特优势
乡村测报人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般都具有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与农业生产和植保工作自小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现在仍坚持工作的乡村测报员来看,他们都具有热爱家乡,钻研植保技术,关心父老乡亲,吃苦耐劳,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和分析,甘愿奉献的良好品质。他们一年四季在农田、果园、大棚中辛勤劳作,十分留心观察各种病虫鼠害的发生为害情况,在劳作之余、聊天之际就掌握到了当地病虫害发生的资料。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工作的地域不同,关注的病虫种类不同,又有点多、面广等特点,既是村里左邻右舍新技术推广的好帮手、好参谋,又是植保部门分布在各地的“侦察员”和信息员,还是村里防治农作物病虫鼠害的义务宣传员、示范户,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无可替代,也十分明显。
1.3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效显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忻州市植保站就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蹲点,在忻府区卢野、定襄县智村、五寨县右所等村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测报员,他们取长补短、紧密配合,为减轻玉米螟、马铃薯晚疫病、黄鼠等的为害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观测资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病虫测报工作者,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不为名不为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对当地主要病虫害辛勤地观察着、分析着、服务着。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市已建立了忻府区南胡、五寨县前所、河曲县坪泉等4 个病虫测报中心站,在乡级农科站、村级农科队建立了300多个病虫测报站(点),全市病虫测报队伍发展到了400多人。在农作物病虫盛发的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忻州市植保站每天平均可收到病虫情报30份左右,初步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病虫测报服务网。
近30年来,草地螟、土蝗、玉米红蜘蛛、高粱蚜等先后在忻州市大面积发生。由于坚持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各级植保部门、病虫测报站主办的《植物保护》、《病虫情报》、《病虫信息》,都及时地发出了重大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适期预报,特别是2003年之后,忻州市推广了病虫信息可视化预报,加上《忻州日报》、《忻州新闻网》、《忻州科技》等新闻媒介的宣传,有力地加快了农作物病虫信息的进村入户到地头的传递速度,扩大了适期防控、专业化防控的技术推广覆盖面,有效地减少了病虫造成的损失。2008年,第一代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大发生,由于本站把预测预报工作做到了前头,忻州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双防”(防汛、防虫)会议,经全民动员,强化专业化防治,忻府区、代县、五寨等地灭虫保苗率平均达到96%以上。
2 病虫测报工作陷入了困境
2.1 病虫测报组织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突出
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搞好病虫测报工作,是本市50多年来巩固和发展病虫测报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在推广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这种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在最近20多年来受到了冲击,陷入了困境。病虫测报工作陷入困境的表现,一是建站30多年的繁峙县代堡中心测报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消失了,二是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乡村测报站(点)渐行解体,或者名存实亡了。到现在,有人员、有诱集器具,能够坚持观察当地主要病虫的测报站(点)在全市已是屈指可数的了,大部分县没有安装一支黑光灯,成了病虫测报工作上的“空白区”。三是从病虫测报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业余测报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老化,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2 网破线断的原因分析
2.2.1 编制问题
从本市植保部门主办的忻府、五寨、河曲三个专业测报站来看,建站时间最短的也35年了,现每站各有测报人员2名,共6名。其中纳入事业编制的计划内合同工有4人,拿不到工资的“三定”人员1人,临时工1人(其中1人已于2009年办了退休,现仍坚持工作)。其文化程度构成状况是农播校毕业的2人,高中生3人,初中生1人。平均年龄50岁,从事测报工作的时间最长的32年,最短的也有12年了。从现在的趋势来分析,这6 个专业测报人员,转为正式国家人员的希望比较渺茫。为此,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干测报工作没有前途,没有出路。
2.2.2 工作条件和经费、报酬问题
近几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扶持下,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都配齐了电脑,使用上了虫情测报灯,工作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由于多年来植保部门经费紧缺,只能维持专业测报站的日常开支,没有汽车、摩托车等必要的交通工具,养虫笼、恒温箱、冰箱、病虫观测圃等必需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测报技术水准的提高,以致测报方面的科研活动多年来举步维艰,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病虫观察、记载和预报上。从专业测报人员的报酬来看,6人中最高的月工资1 800元,最低的月工资不足400元,津贴、补贴都很少,其收入均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平均水平线之下。
乡村测报站(点)的人员多年生活在农村,也热爱、熟悉农技植保工作,有一部分人凭着自己的辛苦和专长,经销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兼做病虫测报工作,还有的坚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把掌握的农业植保技术运用到自己承包的农田、果园,已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或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这些测报人员的年收入都高于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业余测报人员,除了耕种一些责任田外,植保部门每年给的测报误工补贴仅500~2 000元左右。对绝大多数测报员而言,收入水平整体上是低而不稳的,经济待遇上缺乏吸引力。
2.2.3 社会地位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测报站是为弱质产业、弱势群体直接服务的穷单位。要办成一件事情,往往难度很大。病虫测报工作者,岗位平凡、责任重大,每天都要顶着风吹日晒和土坷垃打交道,和虫虫牛牛打交道,不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辛。但是这些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人,在享受待遇的时候,往往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入党、提拔、评模、晋升职称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搞了一辈子病虫测报,临退休前还只是一个“测报员”。勿庸讳言,病虫测报员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令人羡慕的地方不多。以致现在有文化的青壮年,宁愿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工艺,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现在忻州市的病虫测报员队伍已经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地步了。
3 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完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从多方面强化病虫测报工作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是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基本方针,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又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化。要坚持和完善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就要从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环境和人畜的生命安全这个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病虫测报站和测报人员实行倾斜政策,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强化病虫测报工作。
3.1 恢复和健全病虫测报服务网络
农业、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增加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工作人员编制,每个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5~8人。录用方式要通过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现有的专业测报人员中择优选拔,并通过专业技能考试后竞争上岗,其待遇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按正常渠道晋升技术职称。
各乡、镇、办事处都要选配1~2名农作物病虫测报员,其人员从乡(镇)农科站、大学生村官和回乡知识青年中通过考试选拔,同时吸收村里原有的植保员、测报员参加,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乡乡都有测报站(点)。乡(镇)测报站也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县级农业主管部门。
3.2 确实加大对病虫测报事业的投入
为尽快改善病虫测报站的工作条件,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国家、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确实加大对病虫测报站的投入,下决心武装病虫测报系统的基本设施建设。对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都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病虫观测圃、养虫笼、化验分析室等,乡村测报站(点)也要做到有办公地址、有电脑电话、有测报灯和必需的工作经费。
初步概算,每个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每年约需经费10 万元,每个乡村测报站每年约需经费0.5万~1万元。由国家、省级农业部门和市、县地方财政共同筹集解决。
3.3 加强对病虫测报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提高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都要重视病虫测报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每个测报站都应公费订阅党报和专业杂志,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讨论,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学习体会。省、市植保部门每年都要举办1~2次测报技术培训会,为测报人员传授国内外新的病虫发生动态和先进的专业技术。省、市、县植保部门的专家每年都要深入到基层测报站(点),在掌握病虫发生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具体指导和提高测报站(点)的工作。
3.4 建立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奖惩结合的工作机制
每个测报站,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业务重点,明确目标、细化责任,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市、县植保部门每年都要对各测报站(点)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业务工作突出、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并在晋升职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平平,或对重大病虫观察、分析有误,报表不及时或敷衍应付,给工作带来损失的,要视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技术职称的聘任。
3.5 提高测报人员的社会地位
国家、省级农业植保部门,每隔2~3年都要召开1次高规格的病虫测报工作表彰大会或经验交流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病虫测报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
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都要重视和关心病虫测报人员的培养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要充分考虑测报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测报人员的入党、提干、晋升职称和子女就业等问题。还要加大力度,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测报工作开绿灯。对乡村病虫测报员的误工补贴,可按他们报送病虫情报、观察报表的业绩以季寄发,每份病虫情报的补贴宜在100元左右,每份病虫观察报表的补贴不应低于20元。
3.6 解放思想,努力开创测报工作的新局面
病虫测报战线上的干部职工,都要胸怀世界风云,立足本职工作,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岗位,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等待观望、听天由命、怨天尤人、不敢从争先的后进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惰性思维、慢半拍的低效习惯中解放出来,树立创新工作和争先创优的意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用最先进的测报技术武装自己,争取尽快成为能够独挡一面开展工作的技术骨干,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春蚕和蜡烛般的精神,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