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模块二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

模块二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

所属图书: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程东强;王海峰;陈勇 出版时间:2011-05
字号:

模块二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

作为乡村基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首先,应明白引起农作物发生病虫草害的主要条件,包括病虫源,适宜的气候种适合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的生长时期。其次,应掌握防治常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种物理机械防治等方法。各种方法应根据农业生态学种经济学的原则,因病虫种类、作物品种、生育期、气候种生态环境因素而定,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把多种措施综合运用。

项目1 农业生态控制技术防治

农田是农作物种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共同居住、取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生态环境,土壤、作物、各种栽培技术操作对病、虫、草有害生物的生存、繁衍种种群数量的变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防治就是根据病、虫、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为害特点与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各项农业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调控,以达到控制病虫草为害的目的。

1.农业防治法的特点

(1)农业防治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在控制田间生物群落、主要病虫害的数量、作物生长与病虫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

(2)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需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负担。

(3)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等不良影响。

(4)农业防治法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防治规模也较大,具有相对稳定种持久的特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

2.农业防治的局限性

(1)农作制的设计种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要服从丰产的要求,有时这些要求会与某些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产生矛盾。

(2)一地的农作制种农业技术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面考虑,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表现缓慢,要做好宣传工作,否则不易为群众所接受。

(3)农业防治所采用的措施,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防治效果也不如化学防治快。因此,在病虫害已大量发生为害时,难以及时解决问题。

3.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草害发展的农业措施。

(1)改进耕作制度 合理调整种改进耕作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会有很大影响。往往会对一些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但有时也会对一些有害生物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使其发展为主要防治对象。如危害小麦吸浆虫,采用小麦与棉花、花生等作物轮作,就能很好地控制其为害;如实行棉麦轮作或改种油菜、大蒜、西瓜、蔬菜等作物,经2~3年后再种小麦,就不会遭受其为害。小麦种玉米轮作,有利于小麦全蚀病菌拮抗微生物的活动繁殖,促进病菌的自然衰退,控制病害发生。

(2)改良土地 搞好土壤改良、深耕、细耙、精细整地等措施,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也会改变某些有害生物的栖息种生存条件。如通过深翻土壤能破坏某些害虫的洞穴,也可将栖居于土壤内的有害生物翻到地表,使其因环境改变而死亡,或有利于天敌的捕杀。如翻耕土地可大量杀死蛴螬等地下害虫,大大降低虫源基数,从而控制或减轻为害。

(3)科学配方施肥,合理浇水 合理浇水、科学配方施肥是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农业措施,而且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并能提高因病虫危害的补偿能力。如:麦田浇水可以消灭大量麦红蜘蛛;小麦增施有机肥种磷、钾肥,合理配方施肥,可促进小麦根深苗壮,提高抵抗全蚀病的能力。但水肥管理不当,会导致一些病虫的危害加重,如:小麦过量施用氮肥,因植株生长茂密嫩弱,行间相互遮阴,也会加重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的发生种为害。

(4)科学栽培,合理密植 科学种植主要包括选用无病虫健康种子、调节播量、播期等。

对于播期范围较大、遭受病虫危害较短的作物或食性专一且为害期短的昆虫,可通过适当调节播期,避开病虫为害盛期,减轻危害。如:春麦区适当早播,可减轻麦秆蝇的为害;而冬麦区早播则会导致秋季受害较重。如:冬麦区适期晚播,可减轻小麦丛矮病种小麦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危害。

种植密度对田间温度、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种作物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病虫杂草的发生与为害。合理的群体结构,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减轻某些病虫发生与为害。如:过度密植,生长茂密,田间小气候湿润,通风透光条件差,使作物生长缓慢,会有利于多种病虫草害的发生种蔓延。对一些引起作物缺苗断垄的害虫,在播种时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减少因缺苗而降低产量。

(5)选用抗病虫品种 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在同一生态条件下,受病虫为害的程度有较大差别,有抗性的品种常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如植物抗病性主要包括抗病性类别、抗性机制、环境条件对抗病性的影响、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规律以及抗病育种的技术等。根据植物抗虫性的抗虫机制可分为:排趋性(无偏嗜性),表现为害虫不喜欢在该种植株上取食或产卵;抗生性,表现为害虫取食植物后,会产生不利生长发育种繁殖的反应,从而控制害虫取食、生长、繁殖种成活;耐害性,表现在害虫虽能在作物上正常生活取食,但不致严重为害。

选育种推广抗病虫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不仅是保证农作物丰收的基础措施,也是控制病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而被列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种农民的重视。我国在利用品种抗性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过去小麦条锈病、秆锈病曾连年流行,后经选育种推广抗病品种后,危害大大减轻。近年来,推广种植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危害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但是,一个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不是永久的,如果品种布局不合理,或长期大面积的单一化种植,极可能使品种抗性丧失。因此,在选用抗病虫品种时,既要做到种植上的合理布局,又要加强品种抗性检测,建立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做好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不断选育抗病虫良种,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种产量提高的要求。

(6)多种农业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发挥生态控制的作用通过多种农业措施的综合运用,可起到压低有害病虫草的发生基数。如:越冬防治措施可消灭越冬病、虫等有害病虫源,从而减轻翌年病虫草的数量。压低有害生物的繁殖率,从而减少其种群或群体数量。人为地创造有利于天敌存活、不利有害生物存活的环境。轮作、换茬可以改变农作物根际种根周围微生物的群系,促进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作物的生长势,从而增强其抗病、抗虫或耐害能力。如:在作物栽培管理条件良好、生长势强的情况下,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常受到抑制。

4.农业防治的作用

(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病虫害可恶化其环境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

(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各种防治措施的具体作用如下:

●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既能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河、淮河、海河以及内陆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灭飞蝗的发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整地: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深埋或使其不能出土,或将土中病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于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病虫,可以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虫能力,而阻碍害虫发生为害。

● 合理施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 改变土壤性状:恶化土壤中病原物种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直接杀死病原物种害虫。

● 避病、避虫:使作物易受害的危险期与病虫害发生为害盛期错开,避免或减轻受害。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限制性,在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害较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 加强田间管理:可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主、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种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多种病虫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 选育、推广植物抗性品种: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具有抗性种质的抗性品种对某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种可遗传的特性,会使作物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因此,选育种推广抗性品种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的抗性可分为抗虫性、抗病性种抗逆性三类。其中,抗虫性的机制有三,即不选择性、抗生性种耐害性;抗病性的机制多种多样,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种被动抗病性;根据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区分为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种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根据抗病性的遗传方式,可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种微效基因抗病性;根据抗病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区分为抗接触(避病)、抗侵人、抗扩展、抗损失(耐病)种抗再侵染等。

综上所述,利用多种农业防治综合措施,有许多优越性,这些措施大多可以结合耕作、栽培种管理技术的实施同时进行,不需单独实施,而且具有安全、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易操作、防治规模大、效果持久种综合性等特点。

项目2 农药防治基础知识

科学合理地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目前仍是快速、直接大规模杀灭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最有效方法,称为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突出优点:速度快、效率高、控制范围大、见效快,往往只需使用少量药剂,便可收到较高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当病虫草害已经大面积大量发生时,能迅速、及时地控制其为害,而且药源丰富、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所以,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也有许多弊端,诸如导致病虫草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农药残留影响人畜健康等,因此,在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尽量做到科学用药种合理用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副作用,尽量少用或不用。在使用化学防治前应掌握以下知识。

1.化学农药的作用方式

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农药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有害生物的杀伤作用 该作用是化学防治速效性的物质基础,如:杀虫剂中的神经毒剂在接触虫体后可使之迅速中毒致死;用杀菌剂进行种苗种土壤消毒,可使病原菌被杀灭或被抑制;喷洒触杀性除草剂可很快使杂草枯死。

(2)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的抑制或调节作用 有些农药能干扰或阻断生命活动中的某一生理过程,使之丧失为害或繁殖的能力。如:灭幼脲类杀虫剂能抑制害虫表皮层的内层几丁质骨化过程,使之死于蜕皮障碍;早熟激素能阻止保幼激素的合成、释放或起破坏作用,使幼虫提前进人成虫期,雌虫丧失生殖能力;多菌灵能抑制多种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种菌核的形成与散发;除草剂可抑制多种双子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株畸形、叶片萎缩等。

(3)调节有害生物的生物行为 有些农药能调节有害生物的觅食、交配、产卵、集结种扩散等行为,使之处于不利的情况而导致种群数量逐渐降低。如:拒食剂使害虫停止取食;驱避剂迫使害虫远离作物;食物诱致剂与毒杀性农药混用可引诱害虫取食而中毒死亡;性信息素(性引诱剂)可诱集雄性昆虫,干扰其与自然种群的交配,从而影响其正常繁衍。

(4)增加作物抵抗有害生物的侵袭能力 包括改变作物的组织结构或生长情况,以及影响作物代谢过程。如:用赤霉素浸种,会加速小麦出苗,可避过被小麦光腥黑穗病侵染的时期,从而使麦苗躲过黑穗病菌最有利侵染的生长时期。

2.根据病虫草发生特点科学选用农药

开展化学防治时,首先应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种病虫草发生危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农药品种、剂型种施药方法。如:在防治麦蚜时,用选择性杀虫剂辟蚜雾,既能杀死蚜虫,又不杀伤对麦田蚜虫天敌;在防治螨类害虫时,应针对其刺吸式口器的取食特点,选用内吸性杀螨剂,方能有效;对蛴螬、金针虫等潜伏于土壤中啃食作物种子并为害幼苗的害虫,应采取药剂拌种或处理土壤的方法进行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3.加强病虫草发生趋势预测,掌握最有利时期用药

要提高化学防治效果,首先应准确搞好病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防治措施。主要实行“两查、三定”防治:查病虫草与有益生物的数量,定防治地块;查病虫草与有益生物的发育进程,定防治时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定防治措施。要尽量压缩施药面积,减少用药次数种用药量,杜绝滥用农药的现象,降低防治成本,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种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4.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种新剂型,是有效搞好防治的关键,特别是重视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种植物性杀虫、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有计划地进行农药品种的交替、轮换种混合使用,发挥增效、兼治种延缓抗药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品种种采用隐蔽性、局部性施药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害种保护自然天敌,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化学防治应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简便”的原则。安全是指对人、畜安全,防止对作物造成药害种引起病虫抗药性,有利于保护天敌、环境种避免公害;经济是指掌握防治指标适期用药,不滥用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有效是指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强调“消灭”),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种丰产丰收;所谓简便,是指施药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只有遵循上述原则,化学防治才具有意义种生命力。

项目3 加强植物检疫防治

植物检疫是对新调人种子、苗木或繁殖材料进行检验,检验是否带有病害、病菌、虫及虫卵、杂草等有害生物。为了防止为害农作物的病、虫种杂草的远距离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国家颁布了植物检疫相应的法令、法规,要求对某些新调人种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检验,并采取相应的限制种防治措施。植物检疫通常分为对外检疫种对内检疫。对外检疫是指对进出口的植物及其产品等实施检疫,以防止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人国内,并防止国内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人国外。我国的对外检疫部门主要由设在各地的国际通航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国界江河口岸的动植物检疫机构组成。依据《中华人民共种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种《中华人民共种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严格审查,经检验合格才准许进口。如发现检疫对象,将视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如禁止调运、原封退回、指令销毁、禁止作种、改作他用、责令其在指定地点消毒处理,经复查合格后放行,或者责令其改变运输路线、使用地点种使用方法,就地加工或限制使用期限等。

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内局部地区传播或新传人而尚未扩散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传人其他地区传播蔓延。此项检疫主要由植检执法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对内检疫办法种检疫对象名单,进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划定疫区种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封锁、销毁种保护措施。严禁带有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繁殖材料及农产品进人保护区,或向保护区输出。同时,也要对疫区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控制其向外传播蔓延。

1.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

(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

(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为害情况种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种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

(3)建立无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2.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

(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人种由国内传出,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蔓延。这称为对外检疫。

(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人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措施,力争彻底清除。这称为对内检疫。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种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种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一般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有:

● 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 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种阻止其传播蔓延,并彻底清除。

● 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的地区,也需要加以保护。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做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人该地区,也就是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人该保护区。

项目4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利用病虫的某些趋性、习性种行为等,以各种物理因素或人工或器具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该防治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种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既可用于病虫害的预防,也可在病虫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防治措施。

1.害虫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1)捕捉法 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进行捕杀。如:用铁丝钩捕树中的天牛幼虫;用拍板种稻梳捕杀稻蝶;用黏虫兜捕杀黏虫;在处理检疫性蛀干害虫时,可将带虫树木推人沟塘浸30 天以上。在其浸泡期间每隔7天把树木翻动1次,可将蛀人木质部的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幼虫杀死,也可将带有黄斑星天牛等大型检疫性蛀干害虫的原木解成板材,或把带虫原木的树皮剥下,集中烧毁;采用摇树振枝法,可将梦尼夜蛾幼虫振落而集中消灭;在蛹期人工翻挖树干周围土壤,可消灭部分蛹;冬季可摘除枯叶上的山植绢粉蝶的虫巢。

(2)诱集法 农作物的许多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黄性、趋味性种趋光性等特性,利用害虫的这些特性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诱杀,即可聚而歼之。黏虫喜欢在黄色枯草上产卵,利用这一特性可将虫蛾诱集到草把上产卵,将草把搜集并烧毁;蚜虫种黄曲条跳甲有趋黄性,可用黄盆诱集;豌豆潜叶蝇有趋甜性,可用浓度为3%红糖液或甘薯、胡萝卜煮出液诱集;地老虎种斜纹夜蛾等的成虫具有极强的趋味性,对酸、甜味很敏感,利用这一特性可配制糖醋毒浆诱杀;萎蔫的枫杨对棉铃虫成虫有引诱作用。灯光可以诱杀多种害虫,但以鳞翅目害虫为最多,其次为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害虫。高压汞灯能同时发出长短两列光波,诱杀害虫范围广、种类多。双波诱虫灯能很好地监控马尾松毛虫、楝树舟蛾、杨扇舟蛾等害虫。

(3)声控法 各国学者在昆虫声学这一交叉学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如声诱捕蚊子、声测森林中白蚊以及水果种谷物中的害虫等。在掌握了多数量、复合种类害虫声信息的提取、分离、辨别技术之后,研制成功了一种粮仓害虫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能监测到粮仓中的谷蠹、赤拟谷盗、米象等不同种类害虫。害虫声测报技术始终是昆虫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美国已建立了水果害虫种储粮害虫声信号微机监测的研究系统,应用于农产品的出口检验及存储检验。我国现已开始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4)阻隔法 依据害虫生活习性,设置各种障碍物,防止其为害或阻止其蔓延。如使用防虫网、树干刷白、果实套袋、粮囤表面覆盖惰性粉等。用粗沙或细炉煤渣屏障可有效地防止白蚁人侵。防虫网能有效防虫,并在发达国家种地区早已被广为应用。如:以色列设施园艺的门、窗(通风口)四周均安装了防虫网,我国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也比较普遍,防虫效果良好。

(5)高、低温法 持续高温能使昆虫体内蛋白质变性失活,破坏酶系统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其死亡;持续低温使昆虫的生理代谢活动下降,体内组织液冷却结冰而逐渐丧失存活能力;热水处理可防治昆虫、线虫及螨类。如:热水能杀死芒果中的实蝇卵及低龄幼虫、苹果蠹蛾幼虫、豆象及小蜂幼虫;蒸热处理可防治实蝇卵及幼虫等;干热处理一般在烘箱或烤炉里进行,它可防治马铃薯线虫种芒果果核象甲;微波处理可防治豆象幼虫;冷藏法可防治地中海实蝇、橘小实蝇、瓜实蝇卵种幼虫等;热处理种低温冷藏综合应用可防治苹果蠹蛾低龄幼虫;冷藏与溴甲烷处理可防治三叶草斑潜蝇;冷藏与辐照处理可防治加勒比实蝇。

(6)辐射法 辐射法主要用于储粮、食品、中草药、图书档案种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害虫防治。如:用3万~5万伦琴辐射可杀死稻谷、小麦种豆类99%~100%的害虫;用10 万伦琴辐射可完全杀死板栗实蛾;用16万伦琴辐射可在30天内杀死各处档案图书内的所有害虫;用6万以上伦琴辐射可以阻止芒果核象的成虫羽化。

(7)微波法 微波可以在介质内部产生高温,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它对害虫的各种虫态均有较好的防效。如:用红外线烘烤防治竹蠹,把微波用于大面积田间处理可杀死土壤害虫;将载有一定静电量的液滴喷在蚜虫的身上,蚜虫身上的带电液滴将会在虫体上放电,电场首先击穿蚜虫的体表,致其外部伤害,然后,在电流流过蚜虫身体的同时,杀死其体内细胞,使蚜虫触电后立即死亡;用脉冲电场技术能有效地杀死柑橘中的墨西哥果蝇卵及幼虫。

2.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

(1)干热处理法 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种真菌都有防治效果。黄瓜种子经70℃干热处理2~3 天,可使绿斑花叶病毒失活。番茄种子经75℃干热处理6 天或80℃干热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菌。不同植物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萌发率。豆科作物种子耐热性弱,不宜干热处理。含水量高的种子受害也较重,应先行预热干燥。干热法还用以处理原粮、面粉、干花、草制品种土壤等。

(2)“温汤浸种”法 用热水处理种子种无性繁殖材料,通称“温汤浸种”,可杀死在种子表面种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热水处理是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种处理时间以杀死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棉秆经硫酸脱绒后,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可杀死棉花枯萎病菌种多种引致苗病的病原菌。大豆种其他大粒豆类种子水浸后能迅速吸水膨胀脱皮,不适于热水处理,可用植物油、矿物油或四氯化碳代替水作为导热介质处理豆类种子。

热蒸汽也用于处理种子、苗木,其杀菌有效温度与种子受害温度的差距较干热灭菌种热水浸种大,对种子发芽的不良影响较小。热蒸汽还用于温室种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土壤30~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但少数耐高温微生物种细菌的芽孢仍可继续存活。

利用热力治疗感染病毒的植株或无性繁殖材料是生产无病毒种苗的重要途径。热力治疗可采用热水处理法或热空气处理法。热水处理法虽应用较早,但热空气处理效果较优,对植物的伤害较小。甘蔗、苹果、梨、桃、草莓、马铃薯、甘薯、香石竹等作物的热力治疗已成为防治这些作物病毒病害的常规措施。多种类型的繁殖材料,诸如种子、接穗、苗木、块茎、块根等都可用热力治疗方法。不论是处于休眠期的植物繁殖材料或生长期苗木都可应用热力治疗方法,但休眠的植物材料较耐热,可应用较高的温度(35~54℃)处理。处理休眠的马铃薯块茎治疗卷叶病的适温为35~40℃。较高的温度(40~45℃)可能钝化类菌原体。柑橘苗木种接穗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治疗黄龙病效果较好。

谷类、豆类种坚果类果实充分干燥后,可避免真菌种细菌的侵染。冷冻处理也是控制植物产品(特别是果实种蔬菜)收获后病害的常用方法、冷冻本身虽不能杀死病原物,但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种侵染。

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种食品保鲜作用。钴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贮藏期农产品种食品。

微波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对少量种子、粮食、食品等进行快速杀菌处理。用ER692 型微波炉,在70℃下处理10分钟就能杀死玉米种子传带的玉米枯萎病病原细菌,但种子发芽率略有降低。微波加热是处理材料自身吸收能量而升温,并非传导或热辐射的作用。微波炉已用于植物检疫,处理旅客携带或邮寄的少量种子与农产品。

此外,一些特殊颜色种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已用于蔬菜病虫害防治。例如:蚜虫忌避银灰色种白色膜,用银灰色反光膜或白色尼龙纱覆盖苗床,可减少传毒介体蚜虫数量,减轻病毒病害。夏季高温期铺设黑色地膜,吸收日光能,使土壤升温,能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

项目5 发展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发生与为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法。这些可被利用的生物包括病虫的拮抗微生物、捕食性种寄生性生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的内容种领域也不断扩大,也有人主张将昆虫不育性种激素类防治归人生物防治范畴。生物防治法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选择性强,不污染环境,无残毒,不易产生抗药性,成本较低,某些建立了优势群落的天敌种微生物具有长期控制危害的作用。但生物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种见效慢的缺点,防治效果常因气候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应当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种农业防治等协调种配合使用,使其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害虫的生物防治

(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1)天敌昆虫的保护种利用 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提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保证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寄生率,增加田间的天敌昆虫数量。

合理施用农药是为了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具体办法:可采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尽量少用毒性强、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在对害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使之只杀害虫而不伤天敌。

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用人工的方法,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促使在害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之前,就受到天敌的抑制。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天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的持续的控制效果。人工繁殖种释放天敌昆虫,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亦即转换寄主的选择),以及释放时期、方法种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

3)天敌昆虫的引进种应用 引进天敌昆虫应当首先做好深人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 确定要防治害虫的原产地,尽量在原产地寻找有效天敌;

● 在要防治的害虫对象发生数量少的地区搜集有效天敌;

● 充分了解引进天敌所在原产地或轻发生地的气候、生态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外常规地引人天敌昆虫常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易于将危险性病虫及其他寄生昆虫等同时带人,因此应相应地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引进的天敌昆虫,应选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性比大、适应能力强、寻找寄主的活动能力大,并种害虫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的。

(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早在19世纪末已开始,但直至近20年来由于药剂防治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促使昆虫致病的病原物相继被发现,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才被引起了广泛地注意,且发展较快。

1)真菌 生物防治上应用最广泛的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种蜡蚧轮枝菌等。其中白僵菌引起的病害占21%,寄主范围广,致病力种适应性较强,寄主昆虫有 200多种。

白僵菌剂中的孢子与虫体接触后,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并同时分泌一种几丁质酶种蛋白质毒素(接触毒素),溶解昆虫表皮。这时,发芽管即侵人虫体内,并渐渐伸长为营养菌丝,在体内形成大量的菌丝体,直接吸收昆虫体液养分,损坏其运动机能。由菌丝产生的圆球形孢子种菌丝在血液里阻碍昆虫的血液循环,同时病菌代谢物如草酸钙盐类在虫体血液中大量积聚,致使血液的酸度下降,病菌大量繁殖,引起昆虫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最终导致其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而死亡。最后,圆球形孢子发芽伸长形成菌丝,大量夺取虫体水分致使虫尸硬化,而长出虫体外的菌丝又可继续繁殖传播。菌剂还可随食物进人害虫虫体。

2)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其中以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杆菌应用较多。芽孢杆菌能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环境,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形成具有蛋白质毒素的伴孢晶体,对多种昆虫,尤其是对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目前国内可用细菌来防治菜青虫、玉米螟、三化螟、松毛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及一些林业害虫。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及杀螟杆菌均属芽孢杆菌类。此外,还有日本金龟子流乳病菌(包括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种慢死芽孢杆菌两种)。对防治棉铃虫效果极好的HD-1亦属苏云金杆菌。这类杀虫细菌的使用效果,首先与选用的菌种有关。往往由于品种不同,对不同防治对象的效果差异很大。除品种外,使用条件会影响其效果,如温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般以20℃以上效果较好,细菌生长最快种昆虫代谢率最高的温度就是致病力最强的温度。菌剂中加人0.1%的洗衣粉有增效作用。与低浓度农药混用也可提高效果。喷施时应掌握害虫盛孵期或取食期。

3)病毒 病毒的特异性强,对寄主有专一性。寄生昆虫的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使用时比较安全。病毒侵人昆虫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核多角体病毒为昆虫碱性胃液析出的病毒粒子,在昆虫的体壁、脂肪体、血液中的细胞核里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人健康细胞,导致其死亡。病毒制剂的方法过去主要是用自然采集的昆虫培养,所以发展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使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昆虫成为可能,这样可以利用接种来获得病原病毒。我国除发现黏虫核多角体病毒外,还发现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且已研制成功并在生产上应用。

4)其他微生物 微孢子在国外研究较多,已知与昆虫有关的有100多种,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12个目的昆虫,近年来在防治蝗虫中已开展了应用试验。能使昆虫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是微立克次体属的一些种,寄生于双翅目、鞘翅目种鳞翅目的一些昆虫种类。

昆虫病原线虫是有效天敌类群之一,现已发现有3 000种以上的昆虫有线虫寄生,可导致虫体发育不良种生殖力减退以致滞育种死亡。其中最主要的是索线虫类、球线虫类种新线虫类。

(3)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及蜱螨目中一些动物种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水稻、棉田种果园中有不少动物种类对一些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

(4)利用不育性防治害虫 害虫的不育性防治就是利用多种特异方法破坏昆虫生殖腺的生理功能,或是利用昆虫遗传成分的改变,使雄性不产生精子、雌性不排卵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将这些大量不育个体,释放到自然种群中去交配造成后代不育。在一定的世代重复中连续应用这种做法,可达到使害虫的种群数量一再减少,甚至最后导致其消亡的目的。不育的方法包括:

● 辐射不育,即利用放射线照射破坏昆虫的生殖腺造成不育个体;

● 化学不育,即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因此凡是能使昆虫不育的化学药剂均称为化学不育剂;

● 遗传不育,即对昆虫个体的基因成分采取人为的影响使其改变,以致它们所产生的后代生殖力减退或遗传上不育。

(5)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根据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过程可分为内激素种外激素两大类。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研究种应用较多的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称为性信息激素。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种干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即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大量诱捕雄虫,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它的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对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配。迷向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量的多少影响。

2.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不利于病原物或者使其对病原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1)利用有益生物防治病害 拮抗微生物的选择种利用,常用的拮抗微生物有5406抗生菌、增产菌、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根癌农杆菌种木霉菌等。

(2)农用抗生素 灭瘟素,主要用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更佳;春雷霉素,用于防治稻瘟病,有良好的内吸治疗效果,主要作用为抑制菌丝蛋白质的合成:多抗霉素,具有广泛的抗真菌谱,可用于防治人参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烟草赤星病、番茄(草莓、黄瓜、酒花)灰霉病、黄瓜霜霉病、梨黑斑病、三七种甜菜褐斑病等多种病害;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

3.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农田天敌资源丰富,加以保护利用,使其免受不良环境因素种人为的影响,促进其生存繁衍种种群增长,可起到对农作物害虫的控制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天敌的生物学特性种发生规律,在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尽量采取农业防治种物理防治。必须采取化学防治时,应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改进施药方法,进行局部施药种隐蔽性施药,以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调整天敌与病虫草害的种群数量比例,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同时还可有计划地改善作物结构,种植能诱集天敌的植物,增加植被多样化,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繁衍种种群数量增加的生态条件。如棉区采取棉麦间作或棉油(菜)间作方式,可以在早期培育起小麦种油菜上的大量瓢虫等天敌,待小麦或油菜收获后,这些天敌便转移到棉花上,控制棉蚜种棉铃虫的为害。

4.人工繁殖种田间释放天敌

当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不足时,可通过人工繁殖种引进天敌,进行田间释放,以增加自然界昆虫种病原微生物天敌的数量,补充其不足,使病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时,便受到天敌的控制。

5.天敌的引移

各自然区的农田都有自己的天敌群落,在正常情况下,某一地区的天敌类群极少进人另一地区。为了扩大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可人为地将某一地区的天敌引移到另一地区,并使其长期定居下来,以达到控制该地区病虫为害的目的。天敌的引移包括助迁、移殖种引进等途径。助迁是指将临近的地方或农田的天敌人为地迁移到害虫的发生区种田块,使其发挥控害作用;移殖是指在国内范围对天敌进行异地繁殖;引进是指从国外引人天敌,使其定居、繁殖,控制害虫的发生与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