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
模块四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
项目1 棉花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枯萎病
1.枯萎病的特征
植株矮化,叶色发灰绿色,脆硬,茎秆弯曲,茎结缩短,顶心下陷,茎秆内维管束变成灰褐色或浅黑色。发病条件:高温高湿,连茬种植,雨后晴天,会成行、成片死亡。致病菌为镰刀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6年以上。
2.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已被列人检疫对象,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株一般不矮缩,多由下部叶片先出现病状,向上部发展,病叶叶缘种叶脉间的叶肉产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紫红色的斑块。
3.发病规律
发病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枯萎病一般在土温20℃左右时开始显症,土温上升到25~28℃时形成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3℃时,病菌受抑,出现暂时性隐症,人秋后待土温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种厚壁孢子在种子内外、棉籽壳、棉籽饼、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初次侵染来源。病菌借流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农具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土温20℃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土温上升到25~30℃时出现发病高峰,土温33℃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秋季温度下降,秋雨多,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在现蕾前后,雨水多,分布均匀,发病严重。连作棉田,施用带菌肥料、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改土 在施人有机肥氮、磷、钾的基础上,每亩增施0.5千克重茬剂或肥力宝10 千克然后耕翻,可以杀除大部分土中病菌,并可使土壤中增加透气性,消除土壤中亚硝酸盐含量、破除板结,改良盐碱,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枯黄萎病为害。
(2)适量施用氮肥。
(3)适时浇水,棉花单株平均有两个铃天气干旱时浇第一水,提早浇水会促进病害发生。
(4)苗期、蕾期种花铃期定期喷洒2~4 次枯黄急救,或抗枯黄萎剂或恶霉灵等防治枯黄萎病,每种药加用一袋复硝酚钠效果更好。
(5)对已发病的植株可以动手术防治,既定在棉花基部茎秆上5~6厘米处用小刀开2~3厘米纵口,插人两段用枯黄急救原液浸泡4小时以上的火柴梗,采取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的为害,也可以防治其他作物的枯萎病。
二、黑腐病
1.黑腐病特征
在棉花根部表皮呈黑色,略有凸起,无新根长出,植株矮小、叶片绵软、生长缓慢,高温下易死亡,死亡后植株呈黑枯形,直立不倒,发病区呈块状。发病原因:雨后积水时间长,地势低洼,盐碱偏重或施氮肥量大的地块,中耕不及时,前茬种过甘薯、甜菜、大白菜、甘蓝、萝卜地块易发此病。
2.防治方法
● 整平土地,防积水,及时排水;
● 雨后及时中耕松土透气,提高根系活性;
● 增施石灰粉每亩15 千克、硫酸亚铁10 千克或施人重茬剂、肥力宝都可以减少种控制此病发生;
● 增施有机肥种磷钾肥,控制种适量施人氮肥;
● 发病期用枯黄急救、腐烂速康各20克,加水15千克,喷洒叶面或灌根均可有效防治黑腐病。
三、棉花红腐病
1.发病症状
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在棉苗未出土前侵人。幼芽受害后变棕褐色,直至腐烂死亡;幼苗受害,幼茎基部种幼根肥肿变粗,最初呈黄褐色,后产生短条棕褐色病斑,或全根变褐、腐烂。
2.发病规律
该病原菌属弱寄生菌,不能直接侵染棉苗,主要从伤口侵人。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苗地病原物积累多、未进行土壤消毒处理、苗期阴雨连绵时易发病。
四、棉花黄萎病
1.发病症状
该病是由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为棉花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主产棉区均有发生,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为害也较相似,统称黄、枯萎病。一般在3~5 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发生,起初在下部叶片上的叶缘种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项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放,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出现急性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蔫,叶片大量垂落。现蕾期病株症状是叶片皱缩,叶色暗绿,叶片变厚发脆,节间缩短,茎秆弯曲,病株畸形矮小,有的病株中、下部叶片呈现黄色网纹状,有的病株叶片全部脱落变成光秆。
2.发病规律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40个科 600 多种植物。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方式。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7年。在黄萎病田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的情况下,7、8月份气温高低是当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
五、红叶茎枯病
它是棉花中后期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植株停止生长,顶尖封闭,叶片发红紫似火,茎秆出现枯焦状,后期叶片大量脱落,棉铃提早开裂,大部分棉铃脱落,发病原因是前期雨水多,中后期干旱,土壤中严重缺钾、缺锌也易导致此病加速发生。
增施钾锌肥,每亩施人硫酸钾15 千克、硫酸锌1 千克、硫酸亚铁10千克,均可减少此病发生。生长前期用强力不早衰预防一两次,亦可控制此病发生。发病后,用红叶茎枯灵0.3%硫酸锌水溶液喷洒叶面,也可以控制种减轻此病为害。
六、棉花红粉病
1.发病症状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整个铃壳表面呈松散的橘红色绒状,比红腐病的霉层厚,病铃不能开裂,僵瓣上也长有红色霉粉。气候潮湿时,变为白色绒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种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
红粉病病菌可在病铃上越冬。该菌是弱寄生菌,多从伤口或铃壳裂缝处侵人,借风、雨、水流种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低温、高湿利于发病。暴风雨或害虫为害严重时,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整枝不及时、施用氮肥过多的棉田发病重。
相关链接
黑胫病
最新发现的一种棉花新病,其症状是:在植株茎秆中上部果枝分杈处发病,呈黑色病斑,沿分杈处向上向下发展,逐渐形成条形,环茎秆一周,下部病斑不齐,呈锯齿状,黑茎处萎缩顶心叶种根部均无发病。此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亦大量发生。此病易侵染向日葵、烟草,在棉花上也有发生。防治方法:枯黄急救、腐烂速康各20 克,加水15 千克喷洒棉花全株,也可喷洒3%石灰水加500倍抗腐烂剂或腐烂速康20克,加食用醋100克,对水15千克等均可防治。
棉花热害
棉花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但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往往有超过了33℃的高温天气发生,棉花在大于33℃高温时,会由于高温使植株内大量蛋白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种氨气,二氧化碳种水可以顺气孔流失,而氨气则在植株体内累积,并导致氨害造成叶片干枯、花铃脱落、果实灼伤,形成日烧病,植株停止生长,造成减产。防治方法:腐烂速康20 克,加食醋100克,对水15千克,喷洒叶面即可减轻为害,此方法还可以防治小麦干热风、瓜果灼伤、白菜软腐病、棉花除草剂药害等。
棉花炭疽病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棉刺盘孢菌。棉籽种幼芽受害,变褐腐烂;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斑,渐呈红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病重时病斑包围茎基部或根部,呈黑褐色湿腐状,棉苗枯萎而死;子叶受害,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粘附在棉籽短绒上种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有部分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播种后在种子种土壤中越冬,病菌侵人为害,引起发病。幼苗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棉田板结,整地粗放,播种过深,盖土过厚,发病较重。播种后遇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棉铃吐絮期,秋雨种害虫多,发病重。
项目2 棉花主要虫害的防治
一、棉红蜘蛛
棉红蜘蛛也叫棉叶螨、棉火龙,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黄河流域棉区以朱砂叶螨为主,并与截形叶螨混合发生。
1.寄主与为害
棉红蜘蛛为害棉花、玉米等。
2.发生规律
在温度24~28℃、相对湿度75%时繁殖最快。
(1)成虫 雌虫椭圆形,长约0.5 毫米。体色有红色、锈红色、淡黄色等多种。体背面两侧有大的暗色斑块。有足4 对,各足无爪,跗节先端有黏毛4根。雄虫菱形,体长约0.3毫米。
(2)卵 为圆球形,表面光滑,初产时无色透明,后变为橙红色。
(3)若虫 体近圆形,暗绿色,眼红色,足3对。
3.发生为害特点
成螨种若螨聚集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朱砂叶螨为害后叶片出现小红点,为害重时,红叶面积扩大,棉叶种蕾铃大量焦枯脱落,状如火烧;截形叶螨为害后,叶片较长时间为黄白点,最后为枯黄斑块而脱落。棉红蜘蛛在北方多以成虫潜伏于杂草、土缝中越冬,南方则以成虫、卵、幼虫、若虫在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先在寄主上繁殖,然后移到辣椒地繁殖为害。初为点发生,后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雨扩散传播。开始为害植株老叶,再向上蔓延。当食料不足时,有迁移习性。
4.防治方法
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三氯杀螨矾1 000倍液,或20%杀螨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螨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
二、棉盲蝽
1.寄主与为害
棉盲蝽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豆科绿肥、十字花科蔬菜、麻类、向日葵、麦类、谷子、高粱等。
2.发生规律
棉盲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在70%以上。
3.防治方法
常用农药有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磷胺乳油、50%马拉松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200~1 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50~400倍液,每亩用75千克喷雾。
三、棉铃虫
1.寄主与为害
棉铃虫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甘薯、苜蓿、番茄、向日葵等作物。
2.发生规律
棉铃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5%~90%。
(1)成虫 体灰褐色,长约16 毫米,翅展约34 毫米,前翅具褐色环状纹种肾状纹,肾状纹前方前缘脉上有2条褐纹,后翅黄白,后端黑褐色。
(2)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36 毫米,体色变化极大,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3)蛹 长17~21 毫米,黄褐色。腹部第5~7 节的背面种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4)卵 半球形,约0.5毫米,乳白色,壳表具纵横网格。
3.发生为害特点
棉铃虫在我国由北向南1年发生3~7代,在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古、新疆等地1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世代重叠,幼蛹在寄主植物根际附近的土中越冬。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1代成虫开始出现,5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第1代卵见于4月下旬至5月末,第1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中旬;第2代卵高峰在6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第3 代卵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8~9月为第3 代幼虫为害期,一般发生较轻;第4代卵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9月至10月上、中旬为第4 代幼虫为害期,主要为害秋棚番茄,第4 代老熟幼虫产生滞育蛹于10月底开始越冬。在长江流域,5~6月第1 代、第2 代是主要为害世代。华北地区6月下旬至7月,第2 代是主要为害世代。东北南部7、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第2代、第3代是主要为害世代。
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隐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在开花植物间飞翔并吸食花蜜,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种趋化性,对新枯萎的杨树枝叶等有趋性。棉铃虫产卵一般选择长势旺盛、嫩绿的植株,产卵期一般与番茄、辣椒开花期吻合。卵多散产在植株上部的嫩叶及果柄、花器附近。每雌产卵1 000粒左右,最多达4 000余粒。卵发育历期20℃时为5~9 天,25℃时约4天,30℃时约2天。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食附近嫩茎、嫩叶。1~2龄时吐丝下垂转株为害,3龄开始钻蛀番茄果实种大白菜叶球,4~5 龄幼虫有转果为害种自相残杀习性。棉铃虫一生可为害3~5个果实。幼虫时期在25~30℃时为17~22天。老熟幼虫在3~9厘米处的表土层筑土室化蛹。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5%~90%。高温多雨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干旱少雨对其发生不利。
4.防治方法
成虫产卵盛期为防治适期。常用杀虫剂有4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等,均配成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亩用药50~75千克,喷雾。
四、红铃虫
1.寄主与为害
红铃虫除为害棉花外,在秋葵、洋麻、洋绿豆种木模上均有发生。
2.发生规律
较高的适宜温湿度有利于红铃虫的繁殖,温度在20~35℃、相对湿度80%以上适合其发生。
3.防治方法
在成虫产卵盛期施药杀卵种初孵幼虫。药剂有25%亚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亩用药50~75千克,喷雾。
相关链接
棉蚜
棉蚜是多型性的,生活在越冬寄主种侨居寄主上。不同季节里的棉蚜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有卵、干母、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无翅产卵雌蚜、有翅雄蚜、无翅若蚜、有翅若蚜等虫态。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有苗蚜种伏蚜之分,苗蚜在棉花苗期发生,个体大,深绿色,适应低温;伏蚜即夏型蚜,黄绿色,体形小,适应高温。
(1)无翅孤雌蚜 卵圆形,长2 毫米,宽1 毫米,活体深绿、草绿至黄色,以黄色最常见。卵:长椭圆形,长0.5厘米,漆黑色。
(2)若蚜 无翅若蚜复眼红色,无尾片,夏季多为黄白、黄绿色,秋季为蓝灰、蓝绿色:有翅若蚜夏季多为黄褐色或黄绿色,秋季为蓝灰黄色;虫体均被蜡粉。
(3)发生为害特点 棉蚜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种嫩头部分吸食汁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蜷缩。棉蚜为害主要在幼苗期种蕾铃期,幼苗期为害的棉蚜称为苗蚜,一般为害时推迟棉苗发育,造成晚熟、减产,严重为害时使棉苗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为害的棉蚜称为伏蚜,使蕾铃脱落,有的造成落叶而减产;有时在棉花吐絮期还有棉蚜为害,这时棉蚜称秋蚜,污染棉絮,降低棉花品质。棉蚜一年发生10代以上,因地域不同发生代数不同,以卵在寄主芽基部或杂草根部越冬。翌春卵孵化并营孤雌生殖,产生无翅雌蚜,经繁殖2~3 代后产生有翅雌蚜,迁飞至寄主植物上为害,常以群集叶反面刺吸汁液,造成叶片蜷缩成团,植株生长不良,在花上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排出大量蜜露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影响光合作用。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俗名地蚕、切根虫、黑地蚕、土蚕等,其食性极杂,是多食性害虫。可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以及其他多种蔬菜,还可为害多种粮食作物种杂草。
(1)成虫 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齿状,前翅黑褐色,翅面有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各1个,各斑均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3个楔形黑斑尖端相对。后翅灰白色。
(2)卵 半圆球形,直径约0.5 毫米,表面有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灰黑色。
(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7~47 毫米,体形略扁,全体黄褐色至暗褐色,背面有淡色纵带,体表粗糙,布满大小不均的颗粒。腹部1~8节背面各有两对毛片。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深褐色纵带。
(4)蛹 体长18~24 毫米,赤褐色,有光泽。第5 至第7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大。尾部黑色,腹部有黑褐色粗而短的刺2根。
(5)发生为害特点 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每年可发生2~7代,江南一带发生6~7代,华北地区发生3~4代,东北地区发生2~3代。南方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也可越冬。
小地老虎以幼虫为害棉花、蔬菜的幼苗,将幼苗从茎基部咬断,植株枯死。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在黄昏后交配产卵。成虫活动受气候影响很大,10~16℃时活动最盛,低于3℃或高于20℃时则活动较少,夜间微风或阴天活动强,遇大风或降雨就很少活动或停止活动。成虫对黑光种糖、醋、酒等物质有明显的趋性。成虫产卵在小旋花科野生杂草上,平均每雌蛾产卵800~1 000粒。卵期4~10天。幼虫共6龄,3龄前大部分集中在植株的心叶里或附近的土表、土缝中吃食植物。3龄后白天潜伏在土下,夜间及阴雨天出土活动,行动敏捷,食量大,密度大时有自残性,为害极大。大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后缩成环形。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潜人土下5~6厘米做土室化蛹,蛹期12.4~17.9天。成虫寿命10~12天。
项目3 棉花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棉花苗期的管理种病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苗期的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促早发。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病苗、弱苗,带出棉田。及时中耕,以提高地温,减轻苗病。每亩用壮苗型天达2116、恶霉灵各一袋,对水15 千克,采用小喷片,低压慢走,喷施棉苗,并使药液流至茎部。7天一次,连喷两次,可有效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苗期病害,防病、促长、抗寒、抗旱效果显著。同时对棉花枯黄萎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苗期用啶虫脒1 000~1 500倍液加壮苗型天达2116喷施,可起到防虫、促长双重作用。注意苗期严禁喷施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以促进棉花壮苗早发。
二、棉花蕾期、花铃期的管理种病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管理主攻目标是保持棉株稳健生长、减少蕾铃脱落、提高成铃率、多结铃、结大铃、达到秋桃盖顶、伏桃满腰。主要管理技术有以下几项:
1.喷施天达2116调控株型
现蕾后的瘦弱棉花,仍要喷施600 倍液抗旱壮苗型天达2116,促棵快长,多现蕾。在棉花生长旺盛,株高超过50 厘米时,要用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使棉花株型紧凑,稳健生长,控制旺长,多现蕾、现大蕾。10~15 天一次,全株喷雾,连喷两三次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花徒长,使棉花稳健生长,叶色浓绿,株形紧凑,茎秆粗壮,果枝节间短而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减少蕾铃的脱落。可以保伏桃、争秋桃,达到秋桃盖顶,伏桃满腰,桃大,不早衰,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在棉花吐絮期喷施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 600倍液,可防棉花早衰,促早熟,增铃重,提高品质,预防、减少棉花烂铃的发生,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轻施蕾肥,重施花铃肥,巧施盖顶肥
地力好、底肥足的棉田可不追施蕾肥,晚发弱苗可追施10~20千克乐喜施肥。在7月上旬进人花期后,应及时重施花铃肥,每亩追施乐喜施肥15~20 千克,加10~20 千克龙珠生物有机肥,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如出现脱肥现象,可在8月底前追施少量的盖顶肥,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也可用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防止棉花早衰,促早熟,增铃重,提高品质。如出现干旱,可隔沟轻浇水,遇雨积水要及时排出棉田积水。
3.防治棉铃虫
在棉花花铃期,用1 000~1 5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加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加灭幼脲1 000~1 500倍液,在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兼治蓟马、盲蝽象,并具有防徒长、防脱落的作用,可达到一喷多效。
4.如发生棉花红蜘蛛、伏蚜、盲蝽象、棉铃虫
可用3 000倍液阿维菌素加1 000~1 5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加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混合喷雾,可互有增效作用。
5.棉花花铃期要注意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
在喷施600 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 的同时,混合喷施3 000倍液恶霉灵,以互有增效,减轻枯萎病、黄萎病种烂铃的发生,减少蕾铃脱落,增加铃重。
6.及时进行整枝、打顶、赘芽、边心,摘拾棉花
7月15~20日及时打掉顶心,8月10日及时摘除所有边心,做到“四门落锁”。及时去掉赘芽、边心种无效花蕾。9月10日前后全部摘掉无效花。要及时摘拾前期的烂铃,以后每隔5~7天摘拾棉花一次,并注意分级分存分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