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模块五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模块五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所属图书: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程东强;王海峰;陈勇 出版时间:2011-05
字号:

模块五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小麦上主要的病虫害有锈病(条锈、叶锈、秆锈)、赤霉病、白粉病、黏虫、麦蚜、吸浆虫等,综合防治这些病虫害应从麦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采用系统科学的原理种方法,以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组建综合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各种自然控制因素种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及化学的防治措施,将病虫害的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之下。

项目1 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锈病

1.病害概述

锈病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种秆锈病3种,其中以条锈病较为普遍,感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严重时小麦叶、秆干枯,穗小,秕粒,导致减产。

锈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发生期,在越冬前后出现,其病叶表现不太明显;二是潜伏初期,即小麦返青到孕穗期,开始由单片病叶向四周扩散;三是流行期,很快使病叶发展到传病中心,使整个麦田受染患病。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其防治关键期是冬季。气温在5~10℃时病菌繁殖较快,在1~4℃时也能繁殖。它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喜在播种早、低洼地湿、窝风、大树遮阳种易感品种等的麦田潜伏。

2.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病发生于西南、华北、西北、东北、沿江等广大麦区,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相同,但其发生更为普遍。

(1)发病症状 叶锈菌为该病的病原,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种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2)发病规律 小麦叶锈病病菌在我国各麦区一般都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可随病麦苗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流行,叶锈菌侵人的最适温度为15~20℃。造成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种降水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

3.小麦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种南方各省冬麦区。小麦秆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决定于发生的早晚种轻重,发生较早减产最多时可达74%~84%。

(1)发病症状 秆锈菌为该病的病原,为害部位以茎秆种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种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或狭长形、散生且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往往会突破表皮。

(2)发病规律 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人温度为3~31℃,最适温度为18~22℃。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危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种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

4.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小麦锈病病菌新的小种不断产生,要不断选育新抗病丰产品种,并注意小麦品种搭配轮换种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同时应及时播种,防过早或过晚,合理密植避免群体过大。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巧施追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切忌氮肥偏多偏晚。多雨时排水,降低湿度,发病后由于植株失水过多,要及时灌水以减轻为害。秋播前要铲除麦场、麦田周围、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以减少越夏苗菌源。

(2)药剂防治 防治锈病要因地制宜,如发现单片病叶或小传病中心,应切叶深埋,并在麦田喷施保护剂;如果病叶较多,面积较大,就应先喷施杀菌剂,再在其周围麦田喷洒保护剂。当大田条锈病、叶锈病病叶率为 5%,秆锈病病秆率为1%~5%时,可用20%粉锈宁乳剂,每亩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75克,加水50~60千克喷雾,此外,也可用双效灵、5%过磷酸钙过滤液等进行防治。常用的保护剂有1.003克/毫升的石硫合剂、100倍液的食盐水。春季锈病发生范围广,为害更大,应及时中耕,普遍喷施5%氨基苯磷溶液进行综合防治。

二、赤霉病

1.病害概述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灾害性病害,其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多种栽培作物,而且能够在多种作物的残体上存活。寄主植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青稞、燕麦、黑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甜菜、番茄、豆类、瓜类、茄子等,尤以小麦、玉米、水稻残体最适合其生长。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在作物籽粒内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出血,影响免疫能力种降低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的健康种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小麦赤霉病的检测标准非常严格,一旦检出毒素 DON,即不能食用,DON含量超过2毫克/千克便不能作饲料。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小麦赤霉病病粒超过4%的,是否收购,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对于赤霉病病粒小量超标的小麦,应采取水选、去皮、汰除、风扬、稀释等一切可行的手段清洗剔除赤霉病病粒,做好病麦处理及脱毒,充分晒干,分级人库,根据情况再作粮食、饲料或作为工业原料,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人畜安全。小麦赤霉病病粒去毒处理方法主要有汰除法、去皮法、水浸法等。病粒较轻,可利用风筛、水选等予以分离。一般连续通过3次风车或扬场机选2次,病粒基本可以剔除;赤霉病毒素在病粒外层含量高,用碾米机把病粒外皮剥去,可减少毒素含量;用清水或5%石灰水连续浸泡2次,亦可减少毒素含量。

2.发病症状

该病病原为小麦赤霉菌。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受病菌侵染,先在个别小穗上发病,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至小穗,病部褐色或枯黄,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种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3.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菌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花药侵人造成侵染。病害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遇连续3 天以上降雨天气,即可造成病害流行。

4.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小麦播前要做到深耕灭茬,消灭菌源。深耕细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清除烧毁或沤肥。在小麦播种时,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种子处理。对带病的种子,可先用25%食盐水或40%泥水漂洗,然后再用1%石灰水浸种。加强田间管理,麦田要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种田间湿度。要做到雨过田干,沟内无积水。适当早播,多施磷、钾肥,促进麦苗生长健壮种提早成熟,增加抵抗力。

(2)选育抗病品种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经济有效种安全的根本办法。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目前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常用的抗病品种有皖麦 32、43、9926、9927 等,这些品种既抗赤霉病又高产。

(3)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进行,选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小麦开花到灌浆阶段。第一次喷药应略早于病菌孢子大量飞散、病害将要盛发时期,一般在小麦扬花株率达到10%以上,当气温高于 15℃,气象预报连续3 天有雨,或在10天内有5天以上的降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雾,就要开始施药,隔7天左右再喷1次药,对轻病区可防治1次,重病区要防治2次。每亩用25%赤霉清70克或48%克赤增60 克(均为1包)加15%粉锈宁粉剂50 克加肥力宝7 包对水60 千克手动喷雾或对水20千克机动喷雾,喷药时应注意全株喷匀、喷周到,以确保防治效果。

相关链接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以为害叶片为主,发病症状以叶片正面较为明显,叶鞘、茎秆种穗部也受害。受害叶片初期形成灰白色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状霉斑,严重时霉斑相互连成一片,以至覆盖全叶,以后逐渐变为灰色,最后呈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

小麦白粉病病菌通常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为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丛矮病

丛矮病是靠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气温逐渐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越早或显现丛生、矮缩症状越早,对产量的影响也越大。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冬麦区普遍发生,主要引起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等危害。

病原为真菌,叶鞘上病斑为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扩大连片形成花秆。茎秆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或抽穗后形成三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形成白穗时损失更重。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存活,成为初侵染源,小麦群体过大,肥水施用过多,特别是氮肥过多、田间温度高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

项目2 小麦主要虫害的防治

一、吸浆虫

1.害虫概述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对小麦的产量种质量影响非常大,它可使小麦常年减产1~2成,吸浆虫大发生的年份可减产4~5成,严重者达8~9成。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种麦黄吸浆虫两种,在我国基本上1年发生1代,已成长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天由土壤深层向地面移动,然后化蛹羽化为红色或黄色的成虫,体形像蚊子,再飞到麦穗上产卵。害虫的发生大多数与小麦生长阶段相当,当小麦抽穗时,成虫羽化飞出,当小麦抽齐穗时,大部分的虫子都飞出来到麦穗上产卵,经过4~5天,孵化出小幼虫,幼虫钻到麦穗的麦粒上,用嘴刺破麦皮,吸食流出的浆液,造成麦子秕粒,导致减产。幼虫经过15~20天,便离开麦穗钻人土壤,一般在离地面10厘米左右的表土最多,随湿度的降低而钻人地下20厘米左右处过冬。

(1)成虫 雌成虫体长2~2.5 毫米,翅展5 毫米左右,体橘红色。复眼大,黑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雌虫触角14 节,念珠状,各节呈长圆形膨大,上面环生2圈刚毛。胸部发达,腹部略呈纺锤形,产卵管全部伸出。雄虫体长2 毫米左右,触角14 节,其柄节、梗节中部不缢缩,鞭节12 节,每节具2个球形膨大部分,环生刚毛。卵长0.09毫米,长圆形,浅红色。

(2)幼虫 体长2~3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3)蛹 长2 毫米,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种长呼吸管1对。

(4)卵 长0.29毫米,香蕉形。

2.发生为害特点

麦红吸浆虫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翌年当地下10 厘米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人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 厘米处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 天;10厘米处地温20℃左右,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人抽穗期一致。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70粒,成虫寿命约30 天,卵期5~7 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人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人蜡熟期。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人地下10厘米处结茧越夏或越冬。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早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

3.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在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由于害虫发生的密度较大,可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使吸浆虫失去寄主。可实行土地连片深翻,把潜藏在土里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死亡,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春灌是促进吸浆虫破茧上升的重要条件,要合理减少春灌,尽量不灌,实行水地旱管。施足基肥,春季少施化肥,促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减少吸浆虫侵害的机会。

(2)选种抗虫优良品种 近年各地种植如威农151、徐川2111等,都对吸浆虫具有较高的抗性。

(3)药剂防治 防治小麦吸浆虫以有机磷杀虫剂为主,特别是以蛹盛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可以直接杀死一部分蛹种上升的土表幼虫,同时抑制成虫。蛹期以粉剂或乳剂制成毒土(或毒沙)撒施。

二、蛴螬

1.害虫概述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分布于全国各地。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很杂,同一种蛴螬常可为害双子叶种单子叶粮食作物、多种瓜类种蔬菜、油料、芋、棉、牧草以及花卉种果、林等的种子及幼苗。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块根、块茎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则喜食瓜菜、果树、林木的叶种花器,是一类分布广、为害重的害虫。在我国小麦上为害严重的蛴螬种类有4种,它们都是重要的小麦地下害虫。

2.发生为害特点

华北大黑鳃金龟:每两年完成1 代,分别以成虫种幼虫越冬。在华北,越冬成虫在4~5月开始出土,幼虫孵化后为害夏播作物,10月以后向深土层转移准备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春天上升为害小麦种春播作物,持续为害到夏季。成虫羽化后不出土,气温下降后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出土繁殖。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及黄褐丽金龟一年发生1代,一般以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春暖后开始上升为害,6月份成虫羽化出土,进行繁殖。幼虫孵化后在土中为害作物种子种幼苗,持续为害到秋播小麦,10月份后下移越冬。金龟甲多为昼伏夜出,有很强的趋光性种假死性。

3.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大面积秋、春耕,并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

(2)人工捕杀 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3)药剂处理土壤

● 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 200~250 克,加水10 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人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人。

● 3%呋喃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亩2.5~3千克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种蝼蛄。

● 每亩用2%辛硫磷胶囊剂150~200 克拌谷子等饵料5 千克左右,或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种沟中,兼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相关链接

麦蚜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麦蚜主要寄生于作物的茎、叶及嫩穗,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较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黏虫

(1)成虫 体长17~20毫米,翅展36~45毫米,体色为淡黄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有淡黄圆斑及小白点1个,前翅顶角有一黑色斜纹。

(2)幼虫 6 龄,体长38 毫米,体色变化很大,从淡黄绿色到黑褐色,有5条明显背线。头淡褐色,沿蜕裂线有一近“八”字形斑纹。

黏虫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麦、稻、玉米等禾谷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严重时吃光叶片,咬断穗茎,造成严重减产。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3、4月份在黄淮地区为害麦类作物,5、6月份化蛹羽化成虫,6、7月份为害小麦、玉米、水稻种牧草,8月底到9月又化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幼虫昼伏夜出为害,有假死种群体迁移习性。黏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时利于成虫产卵种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施肥多、植株茂密、长势好的麦田利于黏虫的发生与为害。

项目3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

及时、准确监测预报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动态是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前提。在病虫害的监测预报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调查种大田普查、灯(器)诱虫与田间调查相结合,以流行性、暴发性、大面积发生的病虫为重点,通过认真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发布长期预报,及时准确进行小麦条锈、叶锈、秆锈病、白粉病种麦蚜、吸浆虫等主要病虫害的种群动态的中、短期预报,明确影响这些病虫发生消长的规律种关键因素。

二、科学合理布局品种

采用“集团当家,组合轮换”的用种策略,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性品种(组合),品种(组合)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争取做到以下三点:

● 合理布局,扬优抑劣,劣质小麦不享受国家保护价,应减少劣质小麦种植面积,并与非禾本科作物间套;

● 合理选用品种,在选用品种时,除选适宜当地地理、水肥种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性能品种外,还要选抗(耐)病、抗虫的抗性品种;

● 适期晚播,这样可缩短多种病虫为害的时间。

三、实施控害栽培技术

选择合理播期,错开感病虫生育期;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避开桥梁田种越冬场所;播种前深耕灭茬,适时浇水,压低地下害虫数量,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强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程度。清除杂草,搞好麦田卫生,及时清除杂草种小麦自生苗(遗落在地里麦穗、麦粒长出的麦苗),有减少、压低虫量种病源的作用;合理灌水,可提高植株的抗虫抗病性,还因降低植株汁液浓度而降低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等蚜虫的营养成分,从而降低蚜虫繁殖数量,还因提高了田间湿度而利于蚜霉菌繁殖寄生,达到控制麦蚜种其他病虫的目的;叶面喷施肥料,如喷洒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肥料溶液可恶化麦蚜种其他病虫的营养种生存条件,不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

四、实施生态控制技术

选择对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条件,保护天敌,充分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抑制有害生物数量增长。

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昆虫种群自然控制系统中天敌因子群的作用。麦田中的害虫天敌种类多达700余种,其中主要的有鸟类、蜘蛛、草蛉、瓢虫、黑肩绿盲蝽、步行虫、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线虫等。

利用有益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阿维菌素、井冈霉素等。

五、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防治重点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吸浆虫、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在蛴螬主发生区,用500克,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在吸浆虫重发区,每亩用2~3 千克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砂或煤渣25千克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人土中;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克拌种100千克,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毫升与100 千克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挑治麦蜘蛛。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迟,苏北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1次。每亩用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40 克、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50克,对水50千克,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雾,可兼治其他病害。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二次土壤处理。当调查部分或点片麦田红蜘蛛达到防治标准后,每亩用1.8%虫螨克乳油 6~8 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进行挑治。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园蜘蛛或麦长腿蜘蛛每米单行虫量分别达到600头或300头时进行防治,每亩用虫螨克乳油6~8 毫升对水50毫升喷雾效果显著。白粉病、锈病等病属流行性病害,必须注意定期调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止其大面积流行,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5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小麦齐穗至始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

4.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每亩用2.5%辉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25%快杀灵乳油25~35毫升,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孕穗至穗扬花期的防治方法,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以上杀虫杀菌剂可一次性混合施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