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模块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模块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所属图书: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程东强;王海峰;陈勇 出版时间:2011-05
字号:

模块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目前种植面积超过2800 万公顷,年产量达1.7亿吨以上。病虫害的发生,每年都会造成水稻大面积的减产,成为阻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病虫害种类很多,主要病害有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粒黑粉病、烂秧病等;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瘿蚊、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二化螟、稻蓟马等。这些病虫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防治不好,一般会使水稻每亩损失稻谷 20%~30%,严重的可导致颗粒无收。因此,掌握上述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其有效、适用的防治方法,开展综合防治,对确保水稻增产丰收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项目1 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稻瘟病

1.病害概述

稻瘟病常见的有叶瘟种穗颈瘟两种,该病蔓延快,为害重,流行年份一般每亩减产10%~20%,严重的可减产40%~50%。病原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种稻种上越冬,病菌孢子借气流、雨滴、水流、昆虫传播。叶瘟以分蘖盛期种孕穗末期最易发生,穗瘟则以破口期最易发生。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8~37℃,最适温度为26~28℃,孢子形成温度范围在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多雨潮湿天气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偏施、迟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冷水灌田或日照不足,种植感病品种,都容易诱发稻瘟病。

2.发病症状

在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种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发且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种穗颈瘟。

(1)苗瘟 多发生在2~3 叶期,病菌侵染稻苗基部,出现灰黑色,造成稻苗卷缩枯死。

(2)叶瘟 3 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病斑有以下 4 种类型:

● 慢性型 又称典型病斑,为叶片上最常见的症状,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中毒部为黄色晕圈,内圈坏死部为褐色,中央崩溃部为灰白色,两端有褐色坏死线。

● 急性型 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品种感病,氮肥偏多,气象条件适宜时大量出现。

● 白点型 病斑呈近圆形小斑点,多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出现,条件转好病斑可转化为慢性型种急性型。

● 褐点型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种下部老叶上出现。

以上四种病斑中前两种为产孢病斑,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发展。

(3)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先呈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展呈灰色或墨绿色。发病早,多形成白穗,严重影响结实、粒重、米质。

3.发病规律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种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随气流传播。种子带菌易引起南方双季早稻的苗瘟。在分蘖至孕穗期,长时间低温多雨天气易造成叶瘟暴发,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流行。山区、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因素都容易引发稻瘟病。

4.综合防治方法

稻瘟病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显著,高抗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丧失抗病性,利用抗病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抗病良种,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切忌抗病品种大面积单一种植。

(2)科学田间管理 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

(3)种子处理 用强氯精消毒,先将稻种预浸(早稻预浸24小时、晚稻12小时),然后浸在强氯精300~400倍液中消毒12小时,洗净药液后催芽,可兼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或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小时:或80% 402 抗菌剂2 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直接催芽;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后催芽。

(4)药剂防治 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每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富士1号10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 克。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二、稻纹枯病

1.病害概述

稻纹枯病在早、晚稻发生普遍且严重,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为害损失均居水稻病虫害之首。水稻感病后,轻则影响谷粒灌浆,重则引起稻株枯萎倒伏、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损失很大。稻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随着灌水犁耙,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侵人叶鞘形成病斑,在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引起新病斑。以后病斑部产生菌核,落在水中,随水流传播蔓延。气温20℃以上开始发病,25~31℃种多雨是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凡高温高湿、偏施氮肥、植株柔嫩、披叶多、透光差,以及长期深水灌溉种多雨天气,发病就重。

该病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分蘖后期、孕穗至抽穗期最易感病,孕穗期前后发病达到最高峰。早稻发病始期一般为5月上旬,流行期为6月上、中旬;晚稻发病始期为8月中、下旬,流行期为9月上、中旬。

2.发病症状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人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并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组成的菌核。

3.发病规律

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种菌核在病稻草种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命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于水面,萌发侵人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4.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 做到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湿润灌溉,适时晒田,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肥、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 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或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2.5%纹霉清水剂100~200毫升,或20%纹霉清悬浮剂60~10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部。

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

1.病害概述

细菌性条斑病是目前我国在水稻上的植物检疫对象。20 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叶面受害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谷粒不饱满、空秕率增加,产量降低。该病由细菌引起,属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生长适温为28~30℃,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最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在叶脉间逐渐扩展成长短不一的水渍状细条斑,呈黄褐色或橙黄色,并有许多珠状蜜黄色菌脓,以叶背居多。对光观察,条斑呈半透明状。受害严重的如火烧状。细菌性条斑病主要是通过带病种子、病稻草、病田水等传播为害的,其中带病种子是初侵染来源。从气孔或伤口侵人,借风、雨、露水、灌溉水种人畜走动传播。高温、高湿、大风、多雨是病害的流行条件,尤其是在8~9月间多暴雨、台风季节蔓延最为迅猛。偏施氮肥或种植密度过密的田块发生较重。

2.发病症状

病害症状多见于叶片上,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为宽0.5~1毫米、长1~4毫米的水渍状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病斑上生出许多很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斑可以在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视,仍可看见联合的大病斑是由许多透明小条斑融合而成的。病菌形态与白叶枯病菌相似,但生长快,水解明胶种淀粉能力强。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稻谷种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等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人。高温、高湿、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台风、暴雨、偏施氮肥或使用偏迟有利于病害发生。

4.综合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 不从病区向无病区调种或引种,并尽量选用抗耐性较强、丰产性能较好的品种种植,带病稻草及时烧掉。

(2)做好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浅水勤灌,适时露晒田,严禁串灌漫灌,实行排灌分家。

(3)做好种子消毒 方法同稻瘟病。

(4)抓住关键时期及时施药 发病始期或台风过后及时防治、控制蔓延为害,发病严重的田块隔7天再用药一次。有条件的可增施黑白灰。药剂使用方法:首选药剂为龙克菌,每亩用100克对水50千克或20%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60千克喷雾。后期发病仍较重,可与磷酸二氢钾等根外肥混合喷施。

四、稻白叶枯病

1.病害概述

该病由细菌引起。水稻受害后,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斑点,后变成黄色长条形病斑,同健部界线明显,如波纹状;后期在叶面有小珠状菌脓。该病主要在晚稻发生。前后期偏施、重施氮肥,稻田渍水、受淹或禾苗受台风、大风刮伤后,都易发生或流行,一般在9月中、下旬流行。

2.发病症状

其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普通型 一般在分蘖后期出现,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期沿叶脉或中脉发展成条斑,病部灰白色,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空气湿度大时肉眼可见病部有“鱼卵”状菌脓(内有大量白叶枯病细菌),水稻类型不同,病斑颜色略有差异。

(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似开水烫伤状,病部有菌脓。

(3)凋萎型 多在秧田后期种拔节期发生,心叶轻卷呈青枯状,与螟虫引起的枯心有相似之处。

3.发病规律

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气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高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4.综合防治方法

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以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1)农业措施 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切忌深灌、串灌、漫灌。

(2)利用抗病品种 早稻抗病品种有二九丰、特青1 号、湘早籼3 号等。中稻有杨稻4 号、杨稻6 号、杨稻7 号、水源290,抗优63等。晚稻有秀水664等。

(3)杜绝病草人田,进行种子处理 用80% 402 抗菌剂2 000倍液浸种48~72 小时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浸种24~48小时。

(4)药剂防治 病区关键抓秧田防治种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在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出现零星病株(发病中心)时进行。药剂:每亩用20%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剂125克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克或12%施稻灵悬浮剂30毫升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70 克等对水75 千克喷雾,大田初病期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洒两三次。

相关链接

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是由稻尾孢黑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尤其在杂交稻制种田受害更甚。该病为害穗部,一般仅个别小穗受害,病粒外表带污绿色或污黄色,内部隐约显示有黑色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病谷全部或部分被黑粉代替,有些病粒呈暗绿色,不开裂,似青秕谷,手捏有松软感,内部充满黑粉(冬孢子)。病菌孢子主要在土壤中或种子内外越冬,翌年萌发产生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花器、子房或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人。水稻扬花至灌浆期遇高温、多雨等条件发病加重。

水稻烂秧病

水稻烂秧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由病原物侵染或非病原物影响,引起水稻烂种、烂芽种死苗的总称。可分为侵染性种非侵染性(生理性)两类,非侵染性烂秧主要指由不良环境所造成;侵染性烂秧则指由不良环境诱使腐霉菌、绵腐菌、镰刀菌等侵染所致。

由于引起水稻烂秧的病因不同,症状有很大差异。烂种主要指稻谷播种后种胚变黑、发臭,甚至腐烂的现象。烂芽指播种后稻芽未能转青即死亡的现象。烂芽有生理性烂芽,常见的症状有淤籽、露籽、黑根种倒芽等生理性烂秧。

侵染性烂秧由绵腐菌侵染所致。幼芽受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变成放射状白色物,最后呈黄色绵毛状物,俗称“水杨梅”:立枯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后最初以根、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菌丝体,很快变褐导致幼芽种幼根变褐、扭曲、腐烂,又称“芽腐”,后期病芽基部长出粉红色霉状物。烂种主要是由于种子贮藏时受潮或种子消毒方法不当或催芽时温度种水分控制不当等原因所致。生理性烂秧主要由秧田操作质量差,催芽、播种及水浆管理不当,或不利环境及土壤中未腐熟有机物多而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所致。

浸种、催芽、播种不当,秧田整地质量不佳,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肥、用水不科学等均可造成水稻烂秧病发生。

项目2 水稻主要虫害的防治

一、稻飞虱

1.害虫概述

稻飞虱是远距离迁飞、具有暴发性种突发性的害虫。其种类很多,主要以灰飞虱、白背飞虱种褐飞虱为主,成虫有长、短翅型两种。这3种飞虱均以成虫种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出现“踏圈”现象,导致减产。稻飞虱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早春旬均温高于10℃越冬若虫开始羽化,生长最适温度15~30℃。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产于叶鞘里;短翅型成虫产卵量大,如数量多为大发生预兆。早稻一般5月上旬始见,以第三、第四代为主害代,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5月底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晚稻一般8月中、下旬始见,以第六、第七代为主害代,发生为害高峰分别为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以分蘖期、大胎期最为适宜白背飞虱取食,穗期最为适宜褐飞虱种灰飞虱取食,因此,第三、第六代以白背飞虱为主,第四、第七代以褐飞虱为主。温暖高湿的气候有利于稻飞虱繁殖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白背飞虱大发生;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种,有利于褐飞虱发生。水稻后期贪青徒长,田间荫蔽、高湿,对褐飞虱的发生与繁殖非常有利。

褐飞虱的生活史包括三个阶段:卵、若虫及成虫。

(1)成虫 分为暗色种浅色两型。体长3~4 毫米。雄虫明显小于雌虫。夏天成虫寿命大约20天,雌虫产卵量为300~350粒。短翅型,不能飞翔,居于稻田取食并繁殖。到了春夏,长翅型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如果环境条件恶劣,它们就会进行长距离的迁飞。

(2)卵 约1 毫米。刚产的卵为乳白色,后变成黄色。卵形如香蕉状弯曲,常产于叶鞘的中肋组织内。卵期约6天。

(3)若虫 刚孵化的若虫为白色,后来变为褐色。1~2 龄无翅芽,3~5龄有翅芽。若虫期一般为13~15天。

2.发生为害特点

褐飞虱用口器刺进稻株茎秆叶鞘韧皮部吸取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为害严重时,造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在中间出现“穿顶”现象。褐飞虱排泄的大量蜜露招致煤烟病的发生。此外,褐飞虱还传播水稻病毒病(草纵矮缩病、齿叶矮缩病、凋萎型矮缩病)。在亚洲,水稻因褐飞虱造成的减产现象特别严重。

3.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做到科学用水,浅水勤灌,适时露晒田,合理施肥,避免禾苗徒长贪青,抑制稻飞虱的生长繁殖。

(2)保护利用天敌 采用选择性药剂,调整用药时间,减少用药次数,以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发挥天敌控制作用。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其中,寄生卵、捕食卵的主要有稻虱缨小蜂种黑肩绿盲蝽;成若虫的天敌主要有螯蜂、线虫、蜘蛛种寄生菌等,它们对稻飞虱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 主要药剂有吡虫啉、叶蝉散、优乐得、优佳安、好年冬、米乐尔、爱乐散、巴沙、爱卡士、扑虱灵种啶虫脒等。

二、稻瘿蚊

1.害虫概述

稻瘿蚊,俗称“标葱虫”,是晚稻上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水稻生长点及其附近的腋芽。幼虫侵害水稻生长点,被害叶鞘愈合,形成淡绿色而中空的葱管状,俗称“标葱”。葱管分为甲、乙、丙型三种标葱。禾苗受害后,只长葱,不长苗,不结实。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其幼虫主要在蓉草、再生稻上越冬。成虫春末羽化,有趋光性,卵多散产在叶片上,初孵幼虫借露水在叶上爬行,由叶鞘间隙侵人生长点为害,老熟后在葱管内化蛹。羽化时,成虫从管顶穿孔而出。7~9月份、多雨高湿年份有利于稻瘿蚊发生;凡“倒春寒”年份都有大发生的趋势。秧苗期至现青期,该田分蘖期是最易受侵害的危险期,如发生条件吻合,禾苗就会严重受害。

(1)成虫 体长3.5~4.8 毫米,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第1、第2节球形,第3~第14节的形状雌、雄有别:雌蚊近圆筒形,中央略凹;雄蚊似葫芦状,中间收缩,似2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

(2)卵 长0.5 毫米左右,长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橙红色或紫红色。

(3)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4~4.5 毫米,纺锤形,蛆状。幼虫共3龄,1龄蛆形,长约0.78毫米;2龄纺锤形,长约1.3毫米;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体长约3.3毫米。

(4)蛹 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长3.5~4.5 毫米,头部有一对分叉的额刺,前胸背面有背刺1对。

2.发生为害特点

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成虫羽化的当晚即交配,雄虫多次交配,雌虫仅1次,卵散产在近水面嫩叶上,每雌产卵100~150 粒,雌虫有趋光性,因此诱虫灯上出现的高峰日就意味着田间产卵高峰日。初孵化幼虫借叶上湿润的露水下移,从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人,开始为害生长点,生长点受害后心叶停止生长,叶鞘伸长成管状,即“标葱”出现,这时管里幼虫已化蛹。羽化前蛹体头部向上,蛹上升到葱管顶端,用额刺破顶端而出,在出口处留有白色的蛹壳。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时有利其发生。生产上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其天敌有蜘蛛、螨类、蚂蚁、步行甲、青蛙、黄柄黑蜂等。

3.综合防治方法

稻瘿蚊以第二代为害早稻造成无效分蘖,第三、第四代为害晚稻秧田,第五、第六代为害晚稻本田,其中以第四、第五代分别为晚稻秧田种本田的主害代。

(1)加强农业防治种健身控制栽培 早稻收割后,及时犁田耙沤并铲除田基、沟边杂草、消灭杂草及稻根腋芽、再生稻上的虫源。晚稻在7月上旬播完种,在8月5日前插完,可分别避过或减少第三、第六代的为害时间。施足基肥,施分蘖肥,促进禾苗早生快发,及早分蘖、够苗,减少为害。

(2)保护利用天敌 稻瘿蚊寄生蜂种类较多,寄生率较高,有时可高达90%以上,需加以保护利用。

(3)科学用药、扑灭为害 重抓秧田防治关,可减少本田受害种防治难度。秧田防治采用毒土畦面撒施方法,效果好。每亩秧田用10%益舒宝1.2千克,或3%米乐尔1.5 千克,或3%呋喃丹5~7千克,拌细沙15千克均匀撒施。施药时秧田要保持水层,并让其自然落干。旱育秧田使用喷雾法。每亩用三唑磷250克或杀虫双200克加乐果150克,对水50千克,隔5天喷1次,连喷3次。水育秧也用此法。历史发生区或大发生年份则插后应重药重肥,每亩施尿素7~10千克,钾肥7~10千克,同时每亩用益舒宝1.2千克或米乐尔1.5千克或呋喃丹6千克拌细沙15千克或拌肥撒施。

三、稻纵卷叶螟

1.害虫概述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一年发生5~7 代。以幼虫或蛹在沟边、塘边杂草上越冬,次年4月间成虫在早稻田产卵繁殖为害。幼虫吐丝将叶片卷成管形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成虫有趋光性及趋嫩绿、趋茂密种群集性,卵多散产于叶片上。幼虫分5龄,3龄后食量大增,一头幼虫一生可为害叶片5~9片。老熟幼虫多在稻丛下部或禾叶反折作茧化蛹。一般阴天多雨、湿度大,以及禾叶过于浓绿,都利于成虫产卵种卵的孵化。

(1)成虫 当休息时成蛾是黄褐色的,静止时两翅展成锐角三角形。与大多数种类一样,雄蛾虫体小于雌蛾,雄虫前翅中横线有一簇黑毛。

(2)卵 圆形,常以3~5粒呈鳞状排叠成卵块。水稻上部稻叶卵量多于下部。

(3)幼虫 老熟幼虫体棕红色,头褐色,体长20~25 毫米,头长2毫米。幼虫一般分5龄。孵化后,初孵幼虫爬至未展开的嫩叶基部取食。2龄后转移至老叶为害。幼虫吐丝将叶粘成叶苞,幼虫躲于其中取食叶肉。受害处呈透明白条状。一个叶苞中仅有一头幼虫。幼虫藏于卷叶中取食叶肉组织。每头幼虫一生可取食3~4片叶。

(4)蛹 幼虫在稻纵基部的叶苞内或叶鞘内化蛹。蛹在发育过程中由黄色变为棕红色。

2.发生为害特点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稻叶,在卷叶苞内啃食叶肉种上表皮,剩下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枯白,重害田块远看一片枯白。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常发性迁飞害虫,其发生程度在年度之间有较大差异,主要取决于当年外来虫源迁人量大小、天气条件种水稻生育状况等因素。

3.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控制水稻苗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增强水稻的耐虫性,减少受害损失。

(2)生物防治 保护自然天敌,增加卵寄生率。以菌治虫,目前采用BT乳剂防治效果较好。

(3)化学防治 应狠抓主害代的药剂防治。用药时期一般掌握在2龄幼虫盛发期。常用农药:18%杀虫双水剂(每亩150克),或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克),或每亩用好劳力60~80毫升或锐劲特30 毫升加三唑磷60 毫升,分别对水60 千克,喷雾。一般在傍晚喷药效果较好。

相关链接

黏虫

黏虫又称剃枝虫、行军虫,是一种为害粮食作物种牧草的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大的害虫。我国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大发生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而在暴发年份,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时,几乎所有绿色作物被掠食一空,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我国从北到南1年可发生2~8 代。成虫有迁飞特性,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间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先后化蛹羽化成为害虫后又迁往东北、西北种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种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种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在北纬33 度(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成虫对糖、醋液种黑光灯趋性强,幼虫昼伏夜出为害,有假死性种群体迁移习性。黏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利于成虫产卵种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边产边分泌胶质,将卵粒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黏在叶上,形成卵块。

稻蓟马

稻蓟马在全国各稻区各地普遍发生,主要为害水稻,尤以水稻秧苗种分蘖期受害最重,并能为害小麦、玉米、高粱、甘蔗、葱种烟草等作物,而游草、稗草、看麦娘是它的重要中间寄主。成虫及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水稻叶面成微细黄白色伤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抽穗扬花期集中为害嫩穗,造成秕谷。

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在南方部分地区一年可以发生15代以上,田间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游草或其他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稻蓟马是典型的水稻早期害虫,具有趋嫩绿、隐蔽的特性。水稻的生育前期,即秧苗期及本田分蘖期的虫口密度最高,受害最重。尤其3叶期至7叶期是稻蓟马为害水稻的盛期。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密度显著下降。雌虫有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早秧2叶期见卵,3~5叶期着卵多;晚秧3~5叶期着卵多,6叶期后则少。本田的分蘖期比圆秆期的虫口大几倍。成虫、若虫都怕光,多隐匿于水稻心叶或卷叶内吸食。为害穗部的稻蓟马,因食害颖壳内壁或子房,影响结实,造成颖壳变褐或成秕谷。夏秋两季,在早、晚稻后期稻秆落黄、稻叶组织粗老之际,大部分害虫急忙转移到田边幼嫩的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秋后以成虫、卵、若虫等各个虫态在再生稻、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无明显的滞育现象,在冬暖年份,尚能继续取食、发育种繁殖,不过发育速度较为缓慢。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在水稻各生长期均有发生。所有常见的螟虫类除大螟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外,其他均属于螟蛾科。水稻螟虫为世界性害虫,但在亚洲为害尤其严重,江南稻区分布广且为害重的主要有二化螟、大螟种三化螟等种类。

水稻上不同种类螟虫的生活周期、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及对作物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为害水稻时常造成“枯心”、“白穗”。

水稻螟虫的幼虫蛀人茎秆并取食茎秆的内层。如果在幼苗期为害,被害的茎秆叶片变黄,这种为害状称为“枯心”。如果为害发生在幼穗形成之后,则孕穗变白,形成瘪穗。受为害的孕穗被称为“白穗”。这种为害导致植株长势变弱,饱满率下降。

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 代,江苏、安徽等地每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玉米等根茬或茎秆中越冬。春季,老熟幼虫可爬出为害麦类、油菜、蚕豆等茎秆,化蛹羽化时间不一致,常形成多次出蛾高峰。第一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份为害早稻种中稻,造成枯鞘、枯心;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害中稻、单季晚稻,造成枯鞘、枯心苗,为害迟早稻,造成虫伤株;第三代于9~10月份为害晚稻。成虫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喜在高大、茎粗、叶色浓绿的稻田产卵,在分蘖期种孕穗期的稻田产卵较多,水稻生长前期,卵多产在叶片正面离叶尖3~7 厘米处,圆秆拔节后,卵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的叶鞘上。幼螟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这是早期为害的重要标志。2 龄后,开始分散蛀茎,造成枯心或白穗。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之间化蛹。它的蛀茎能力比三化螟强,侵人率种存活率以孕穗期及分蘖期最高,其他生育期也能蛀茎为害。二化螟抗寒力很强,且耐旱、耐淹。灌水时幼虫可逃逸至田埂而不易被淹死。幼虫抗高温能力弱,30℃以上对其发育不利,在 35℃以上,卵不能孵化,幼虫多死亡。寄主作物种类多,尤其是茭白较多的地方,有利于其繁殖为害,在杂交稻田块,其发生量大。

项目3 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农业防治压低基数

1.压低害虫基数种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 晚稻收割后进行冬耕冬种,不留板田过冬,并在开春三化螟化蛹盛期,适当提早灌水耙田沤田,淹死幼虫种蛹。插秧前结合整地铲除田边、沟边杂草种再生稻,减少稻瘿蚊越冬虫源。

● 收获时将病草烧掉或沤制堆肥,不用病草扎秧苗;灌水耙田时,打捞菌核。

● 实行种子消毒,预防稻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的发生。可用强氯精300~500倍液(先将稻种预浸:早稻预浸24小时、晚稻12小时)浸种12小时,冲洗干净后即可催芽。或用10%浸种灵2毫升加10千克水搅拌均匀后,随即浸种6千克(无需预浸),浸种12小时。

2.种植优质、丰产、抗病虫耐害品种

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如大多数杂优组合对稻瘟病有抗性且高产,可大面积种植,特别是历史性重病区。避免大面积多年种植单一品种。

3.搞好健身栽培

● 提倡疏播培育壮秧,同时做好秧田病虫防治工作。早稻秧苗要防治三化螟、稻瘟病,晚稻秧苗重点防治稻瘿蚊,兼治三化螟、苗瘟、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保证移栽时不带或少带病虫。

● 合理施肥,科学用水。实行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使用,切莫偏施或迟施氮肥,以免禾苗过于柔嫩贪青,招虫惹病。用水上做到浅水插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抽穗扬花时回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

二、科学用药控制为害

1.确定防治阈值

坚持调查,对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坚决不用药。

2.巧用防治策略

● 抓住重点,兼顾一般。要从单虫单病防治转变为以水稻生育期为中心的防治,主攻一两个重点防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专治。如:早稻中期主攻稻飞虱、水稻纹枯病,兼治稻叶瘟、卷叶螟、三化螟,后期挑治稻飞虱、穗瘟等;晚稻秧田主攻稻瘿蚊,兼治三化螟、苗瘟等,本田中期主攻稻飞虱、水稻纹枯病或细菌性条斑病,兼治其他病虫,后期挑治稻飞虱、穗瘟等病虫。

● “治小(秧)田,保大(本)田”,“压前代,控后代”。

3.合理选用农药品种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不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1)杀虫剂的选用 如:锐劲特、乐斯本、好劳力等无公害农药防治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阿克泰、大功臣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等;益舒宝、米乐尔防治稻瘿蚊。

(2)杀菌剂的选用 新克瘟散、三环唑、富士一号等防治稻瘟病;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龙克菌、叶青双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强氯精、浸种灵作种子消毒药剂。

4.掌握防治时期

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发出的“病虫情报”,结合田间调查实况,确定防治期;注意农药使用有效剂量,不要随意增加用药量;改进施药方法,如防治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卷叶螟等叶面病虫应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茎下部病虫则用粗水喷雾。防治对象基本相同的农药要轮换使用,避免病虫产生抗性。此外,注意保护种利用天敌,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三、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病虫为害

保护、利用天敌就是要充分发挥昆虫种群自然控制系统中天敌因子群的作用。稻田中的害虫天敌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蛙、蜘蛛、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黑肩绿盲蝽、线虫、步行虫、瓢虫、隐翅虫等。

1.保护青蛙

在蝌料繁育期间,田间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必须用药的田块,要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并在施药时在田中挖保护坑,留保护带,以减少对蝌料等有益生物的伤害。禁止捕食青蛙。

2.保护蜘蛛

紫云英留种田、油菜田、花生田的蜘蛛种类较多,能为稻田提供较多蛛源,应尽量保护。一般两季晚稻秧田,最好安排在绿肥留种田内,以发挥天敌灭虫作用。

3.保护其他天敌

在田埂种植水杉或豆科植物,为天敌提供隐蔽种过渡场所;春耕及夏收夏种时,田埂上杂草不要全部铲光。要改田埂三面光为两面或一面光,保留一小部分杂草,为蜘蛛等害虫天敌提供过渡场所。翻耕沤田时,应在头天灌水,第二天翻耕。这样可促使蜘蛛等害虫天敌在翻耕前离开稻田到田埂等处栖息,减少翻耕时天敌的死亡数量。

4.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方法

稻田中不要长期灌深水,为蜘蛛等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活种繁衍条件。

5.科学用药

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要盲目加大用药量,以减少天敌被农药杀伤的数量。

此外,要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如用BT防治水稻螟虫、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