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辣椒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豫西地区辣椒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辣椒病毒病又名辣椒花叶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三门峡地区发生日趋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
1 症状及病原
1.1 豫西辣椒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花叶、黄化、坏死及畸形丛枝型等类型,其中以花叶和畸形发生最普遍
花叶型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全株叶片褪绿,继续发展则叶面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果实变小,植株严重矮化;黄化症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叶色均匀黄化或黄色斑驳,植株矮化或矮化不明显;坏死型主要表现为枯顶症状,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植株生长点呈水渍状枯死,叶片黄化,随后叶片逐渐脱落,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畸形丛枝型的植株节间缩短,幼叶狭窄或呈线状,叶面皱缩,植株上部叶丛生,呈丛簇状,重病果面有深绿、浅绿相间的花斑和疣状凸起,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易导致落叶、落花、落果,病株严重矮化,叶小而少,株小。果实常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色环斑、畸形,易腐生其他杂菌而烂果,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1.2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
主要为前两种。在辣椒上,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引起系统花叶症状,烟草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系统花叶、系统环斑和条斑症状。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毒源植物十分普遍。在田间主要靠蚜虫飞迁传毒,主要种类有桃蚜、萝卜蚜和瓜蚜等。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播,摩擦传毒也不重要。烟草花叶病毒的主要初侵染源是土壤中的病残体,而带毒种子和卷烟或旱烟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通过田间操作接触传播。马铃薯X病毒主要毒源是马铃薯,主要靠摩擦传播,不能通过蚜虫传毒,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也不能传播。
2 发生流行特点
辣椒病毒病发生及轻重与病毒类型、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栽植适龄壮苗,合理密植,早期防蚜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辣椒病毒病。
2.1 辣椒定植后的生长情况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在早春采用薄膜覆盖等提高地温和保湿防风的措施,秧苗健壮,抗病力增强,可使辣椒
2.2 有机肥缺乏,施肥氮素化肥过多,中耕粗放不及时,使植株不能正常生长,降低了抗病性
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发病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还与邻茬有关,辣椒地块的邻茬为番茄则发病重。
2.3 在高温干旱、日照强的气候条件下,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发病重
植株生长茂密、徒长、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亦重;辣椒与茄科作物连作、移栽偏晚、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缺肥的田块,均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肥水充足,管理水平高,辣椒生长旺盛,病毒病发生较轻;反之发生较重。
2.4 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一般辣味椒较甜味椒抗病,果实尖的或锥形品种较灯笼形品种抗病 2.5 病毒类型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与蚜虫的发生情况关系密切,冬季高温干旱时,蚜虫等传毒介体发生多,扩展速度快,花叶和畸形等类型辣椒病毒病发生早,病害扩展速度快,为害严重。但枯顶型病毒病往往在田间湿度大时发生较多,传播较快;烟草花叶病毒和其他多种植物病毒可以经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染。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耐)病品种
新育成的品种如农大21号、农大22号、中椒5号、津椒3号均是抗病的优良品种。
3.2 培育无病适龄壮苗
3.3 垄作及双行密植
为防止病毒病或减轻病毒病发生,将单株栽培习惯改为在分苗时就进行双株分苗假植,尔后双株定植,每亩栽种3000~3500墩。双株法是减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
采用大小垄密植栽培,一般大垄宽为50~53cm,小垄宽22~33cm,每亩4500~5000
3.4 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轮作换茬,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露地栽培可在定植时铺地膜或加盖小拱棚,并适度蹲苗,促进发根。生长前期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中耕,力争做到早定植,早生根,早结果,在发病盛期到来之前已花果满枝。结果期不能缺水缺肥,以防早衰。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如酸浆、反枝苋、刺儿菜及藜等,以减少病毒来源。
3.5 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