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保护地黄瓜新病害?
天津地区保护地黄瓜新病害?
近年来,随着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天津市蔬菜尤其是保护地蔬菜得到很大发展,目前保护地蔬菜播种面积已超过2.5万hm
1 褐斑病
1.1 症状特点
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多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初在叶背形成淡褐色病斑,病斑直径约为3~20mm左右,其中以8~15mm中型斑居多,病斑黄褐色,病斑中部灰白色。多数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稀疏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引起整株枯死。发病症状易与霜霉病或炭疽病混淆。
1.2 病原
该病原菌为瓜棒孢菌[
1.3 病害发生条件
湿度是诱发黄瓜褐斑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达90%左右,10~35℃温度范围适宜该病侵入并引起发病。植株徒长、通风不良,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
1.4 防治药剂
发病初期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 红粉病
2.1 症状
多发生在大棚黄瓜生育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由下部向上部叶片发展,在叶片上产生2~50mm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明显,病斑部常出现浅橙色霉状物,后期病斑处变薄容易破裂。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引起化瓜。
2.2 病原? 基金项目:市重点推广项目04200。
该病病原为
2.3 病害发生条件
在25~30℃,湿度85%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有利于该病发生。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黄瓜叶片上,由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植株徒长、生长衰弱等原因易造成该病发生。
2.4 防治药剂
可用64%恶霜·锰锌WP 500~600倍液或80%福·福锌WP 800倍液或25%三唑酮WP 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初期熏百菌清烟雾剂,或喷10%百菌清粉尘剂,每1000平方米1.5kg,5~7天喷1次,连续3次,注意轮换用药。
3 蔓枯病
3.1 症状
主要为害黄瓜茎蔓,也为害叶片和果实等部位。茎被害时,靠近节部呈现油渍状病斑,椭圆形或棱形,灰白色、干燥时病部干缩纵裂,表面散生大量小黑点。潮湿时病斑扩展较快,植株萎蔫枯死,病部腐烂。叶子上的病斑近圆形,有时呈“V”字形或半圆形,病斑上有许多小黑点。果实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症。
3.2 病原
该病病原为
3.3 病害发生条件
病菌随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随风雨和灌溉水传播。病菌通过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土壤水分多,田间相对湿度大,都容易引起发病。瓜类重茬地,种植过密,田间通风透气不良,或肥料不足,长势衰弱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3.4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福星乳剂5000~6000倍液、50%扑海因800~1000倍液。此外,还可以用上述药剂的50~100倍液涂黄瓜茎上的病斑。每隔4~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4 黑星病
4.1 症状
黄瓜的茎、叶和果实均可染病。嫩茎染病,初现水浸状暗绿色梭型病斑,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初为污绿色近圆形斑点,易穿孔;叶柄、瓜蔓染病,病部中心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形成灰黑色霉层;瓜条染病,初发病时有流胶产生,后逐渐形成暗绿色凹陷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形成疮痂状,病斑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
4.2 病原
该病病原为
4.3 病害发生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春初侵染源。病原菌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入,低温高湿是该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4.4 防治药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或用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腈菌唑EC 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