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是渑池县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渑池县20世纪50~60年代比较普遍,8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已基本绝迹。近年来,小麦腥黑穗病在部分地区开始暴发,而且发生面积逐年加大,有大面积漫延之势。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开始大都为零星发生,病株率较低,加上大部分群众对该病害不具备识别能力,早期不易引起群众的足够重视。一般经过2~3年病菌的传播、扩散和病菌的积累后,随着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和田间病穗率的提高。
1 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病穗比正常小麦麦穗落黄时间晚3~5天。当正常小麦麦穗已变黄时,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抱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疸。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蘖增多。
2 病原
小麦腥黑穗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Tilletia 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粉菌),另一种是Tilletia 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 ntraversa 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两种病原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脱粒时,病粒破裂,病菌孢子飞散,粘附在种子表面,调运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病菌的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群众相互间的种子串换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扩散的主要原因。混有病菌的麦糠、麦秸、淘麦水等沤粪或喂牲口,使粪肥中带有病菌,施入麦地,也可以传病;若多户群众共用一个麦场,在小麦脱粒或晾晒时也可以传病;在个别寒冷干燥的地区,落在土中的病菌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可传病。
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小麦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粘附在种子表面或粪肥、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发芽并侵入小麦幼芽,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病菌在麦株内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最后到达花部,破坏花器正常发育,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即为病粒。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但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病菌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而不能侵害小麦的幼苗或植株,小麦一旦出苗后,病菌就不再侵染。所以小麦腥黑穗病防治必须抓好播种期这一关键时期。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一般播种愈深愈晚,出土愈慢,发病愈重。土壤温度在5~12℃、土壤湿度中等时,最容易侵染。因此,冬麦迟播,春麦早播,发病较重。
4 发生为害特点
4.1 小麦腥黑穗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种子传播。
4.2 受小麦腥黑穗病侵染的小麦,从播种到抽穗前,田间基本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是到小麦落黄以后症状才表现出来。
4.3 当种子发芽时,病菌孢子一旦侵入小麦幼芽使小麦感病,难以用药剂进行防治。
4.4 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病菌的小麦有毒,人一旦食用,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引起中毒。
5 原因分析
5.1 违章调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新的种子法实施后,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私拉乱调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调种单位检疫意识淡薄,逃漏检现象突出,检疫不严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
5.2 近年来群众对麦播药剂拌种重视不够,白种下地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连年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5.3 群众更换新品种不及时,自留种现象普遍。一般是购买一次种子,连种3~5年,造成病菌积累,小麦腥黑穗病逐年加重。
5.4 农户之间相互串换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不同乡、村之间快速扩散和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小麦品种更换上,大部分群众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到正规的种子门店购种,而是相互之间串换,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村、户之间或村、村之大面积传播发病,基本上发病一家,传遍全村。
5.5 播种晚出苗时间长是部分年份发病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气候原因,部分年份小麦播种期较晚,地温低,小麦在土壤中发芽出苗时间延长,使小麦腥黑穗病病菌侵染机会增加,来年发病就重。
6 防治对策与防治方法
6.1 农业措施
6.1.1 加强检疫执法力度,开展产地检疫和种子抽样室内检验,严把引种、调种和种子外调关。
6.1.2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重的地区(病穗率超过0.6%,含0.6%)的小麦必须销毁处理,秸秆必须进行焚烧,严禁沤肥或喂牲口。发病轻的地区(病穗率小于0.6%),要及时拔除,毁灭病株,单打单收,禁止留作种用。
6.1.3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及时更换新品种,严禁群众间相互串种。小麦腥黑穗病主要是通过种子传播,实践证明及时更换品种,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最有效措施。一般做到年年更换新品种,经过3~5年的品种连续更换,即可将小麦腥黑穗病完全根除;购种时必须到正规的种子部门,选购经过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种子。
6.1.4 轮作倒茬、适时早播。发生小麦腥黑穗病的田块可改种其他作物,或与油料、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在小麦播种时,播种不易过迟、过深,覆土不易过厚,缩短小麦出苗时间。
6.2 化学防治
6.2.1 药剂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15%的20%的粉锈宁乳油拌种,可防治此病,还可兼防治小麦秋苗期白粉病和锈病。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15%拌种,防效均较好。
6.2.2 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石灰1kg加水100kg浸小麦,种子60kg,以水淹过种子10~13cm为宜。气温20℃浸3~4天,25℃时浸2天,30℃时浸1天。种子入水后禁止搅动以防破坏水面石灰膜,浸后晒干待播。
6.2.3 在粪肥或土壤传染地区,除用药剂拌种外,还需采用以下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每亩用纯六氯代苯0.5kg(50%的用1kg)加干细土2.5~7.5kg,拌匀制成毒土,与种子混合均匀,用耧播下;用豆饼、花生饼、芝麻饼、菜籽饼等油饼磨成粉末,每亩园22.5kg,加入10~15倍细土或土粪拌匀,和麦种同时播下;在病粪中加入人粪尿、油饼、青草等有机质,经堆积腐熟,然后施用。适时早播。
注意事项:一切参与小麦收割的农事工具及车辆在离开疫情发生地块前,使用5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