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Main Seedling Stage Diseases in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Main Seedling Stage Diseases in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所属图书: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琦;姜道宏;冯凌云 出版时间:2007-10
字号: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Main Seedling Stage Diseases in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甜菊(Rebaudiana Bertoni或Rebaudiana Bak)为菊科斯台维亚属多年生半木质草本植物,又名甜叶菊、甜草、糖草,原产于南美的阿根廷、巴拉圭、巴西三国交界处500~1000m的高山草地上。其叶内主要物质——糖苷,具有高糖低热特性(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自1975年被日本首先投产于食品工业应用以来,现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到食品、医药、酿造等方面。济宁市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栽培,到目前已发展到1.5hm2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甜菊种植基地。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甜菊病害不断加重,特别是苗期病害,由于甜叶多采用弓棚育苗,春栽种育苗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常常遭遇低温,棚内温湿度不宜控制,病害容易发生,经常因防治不当,苗床大量死苗或移栽后造成大量死亡。几年来笔者针对为害较大的甜菊苗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甜菊苗期主要病害

1.1 甜菊立枯病

该病是甜菊苗期最重要的一种病害。据笔者几年调查,新苗床30%以上,老苗床50%以上可发现该病害。特别是老苗床,如不注意温湿度管理和及时防治,整个苗床可在几天基本死光,为害很大。是所有甜菊种植区均能形成为害的一种病害。

1.1.1 症状 主要症状是在茎基部靠近地表处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凹陷收缩,干枯,导致幼苗整株死亡。

1.1.2 病原 甜菊立枯病菌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类,丝核菌属(有性世代,一般情况下很少出现),以菌丝体繁殖,初生菌丝无色有气泡,后期呈黄褐色,较粗大,菌丝直径5~14μm,分枝处稍细,有一横隔,呈直角分枝。该病菌生存能力较强,在0~40℃均能生长,以15~26℃为最适发育温度。

1.1.3 侵染循环 立枯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来源,遇到合适的寄主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侵入为害。病菌可通过人、畜、农具携带,以及借肥料、流水、风、雨等进行传播。

1.1.4 发病条件 立枯病的流行,首先是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病原菌。湿度大、湿度适宜则发病重。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发病重,重茬地、旧苗床残菌多、发病重。

1.2 甜菊猝倒病(苗腐病)

1.2.1 症状 该病可从种子发芽时侵染或从茎基部侵入,使幼苗呈褐色水渍状死亡或在茎基部始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逐渐扩大,受害茎部变细,水浸状烂断,导致整株死亡。

1.2.2 病原菌 该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p.)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镰刀菌属。菌丝无色,多分枝,分生孢子有两种: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分生孢子镰刀状,两端弯曲,尖端细,由5个左右的细胞组成。

1.2.3 侵染循环 该病菌是一种腐生性较强的兼性寄生菌,能在土壤中腐生,是侵染的主要来源。当遇到适宜的条件即可侵入为害。农事操作、流水、风、雨等可以造成传播。

1.2.4 发病条件 在幼苗出土不久,如遇低温、多雨、苗床积水、土壤黏重、透气性差可造成该病的流行,重茬地、旧苗床发病重。

1.3 甜菊白绢病

据资料记载,该病只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害甜菊。但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分离,证明济宁不少县区均有该病发生,且能在甜菊整个生育期为害。

1.3.1 症状 发病部位是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受害后表皮上出现暗褐色至黑色水渍状斑,湿度大时,经5~7天,病处可出现灰白色的霉状物,取病部组织在保湿条件下培养,可见到洁白色的菌丝体。病菌向下发展,为害根部,破坏根系,使植株基部叶片变黄,顶部叶片枯萎死亡;病斑向茎周发展破坏皮层组织,使水分、养分不能正常运输,植株失水、叶片发黄而逐渐死亡。

1.3.2 病原菌 甜菊白绢病原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类,小类菌属。菌丝白色、线性,能形成菌丝束和球形菌核。病菌有时可产生有性世代的担孢子。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60余科210多种植物,主要有烟草、番茄、马铃薯、茄子、棉花、甘蔗、大豆、西瓜等。

1.3.3 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侵染的主要来源。在条件适宜时,病菌可从茎基部的表皮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使病部组织腐烂,造成死苗。农事操作、流水、昆虫可传播病害,种子也能带菌传染。

1.3.4 发病条件 该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据试验,14~26℃是病菌发育的最佳温度范围。湿度大、排水不良、低洼地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易发病。

2 防治方法

2.1 由于以上3种病害均是以菌丝体等在土壤中越冬,故进行土壤消毒是有效的防治方法。用50%的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0g左右,加干细土15kg左右拌匀,一半在播种前作为垫土,一半盖在种子上,或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8~10g 按1:1混合,同上法处理。

2.2 选择地势稍高、排水好、疏松的土壤为育苗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生物肥。

2.3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育苗和使用旧苗床。

2.4 苗床避免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株周围撒石灰进行消毒,同时应及时喷药,防止病害蔓延。可用药剂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700倍液、70%敌克松 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粉500倍液、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0天连用2次。若每平方米用5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和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各3~5g,对水1500ml,喷洒苗床周围土壤,控制病菌蔓延;在菊苗移栽定植前选择广谱性杀菌剂如百菌清、杀毒矾、多菌灵等再喷雾一次,带药移栽定植,效果更好。

2.5 培育和选育抗病品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