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particles’ Effect to the Survival of Bacillus cereus 905 on the Cucumber Phyllosphere
Nano-particles’ Effect to the Survival of Bacillus cereus 905 on the Cucumber Phyllosphere
在自然界,植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只有详细了解生防微生物在植物根际或叶围与病原物及其他生物、植物及其分泌物、土壤及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才能有效地调控无机、有机环境,更好地发挥生防微生物的防病功能
国内外在探索环境因素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影响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工作,包括温度、湿度、降雨、光照等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作物栽培条件等。在纳米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很难认识到自然环境中的纳米颗粒物对微生物的影响。近年来,大气等环境中纳米颗粒(超细颗粒物)的生物效应已开始深入研究
蜡样芽孢杆菌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米材料准备
分别称取适量的纳米TiO
1.2 细菌培养与计数
1.3 植物生长条件和接种
所有试验选择在日光温室生长的,4片真叶龄的健康黄瓜植株(
1.4 叶围细菌的原位观察
每个处理,随机取5片叶子,每片叶子随机切割6个1cm×1 cm的组织用以原位观察,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Nikon EZ-C1)迅速扫描叶的上表面,寻找发绿色荧光细菌,操作要求熟练,防止荧光淬灭。
1.5 叶围细菌平板回收
每个取样点,每个处理随机取5片叶子,每片叶子置于预装30mL无菌缓冲液(0.1mol/L磷酸缓冲液,0.1%Bacto-Peptone,pH 7.0)的离心管或灭菌袋中,超声波水浴振荡7min,充分洗脱叶围微生物
2 结果
对于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杀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钛吸收波长≤387.5nm近紫外光的光能,产生·OH,以及H
图1 纳米二氧化钛对B.cereus 905(GFP)在黄瓜叶围存活能力的影响
Figure 1 The impact of nano-TiO2 to the survival of B. cereus 905 on the cucumber phyllosphere
如图1所示,两种不同UVA剂量光照8h后,在纳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下,
原位观察结果也与平板回收的结果保持一致(见图2)。对每个叶片随机切取组织块扫描观察发现,在所有的处理中不论是单个细菌还是细菌聚集体,它们在叶围的存在位置与叶表面的结构特征有关。叶表面对于细菌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平坦的生活环境。它实际上是掩藏有许多不同结构的区域的集合体,包括腺毛、钩毛、气孔、表皮细胞和纹理等。大多数观察到的细菌位于叶的纹理或腺毛处,也有一部分位于表皮细胞上或气孔附近。在纳米二氧化钛处理的叶面,观察到的细菌数量较少,并且很难观察到单个细菌,大多数细菌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Monier J-M和 Lindow SE也发现菜豆叶面菌
图2 Bacillus cereus 905(GFP)在黄瓜叶围存活情况(原位观察)
Figure 2 The survival of Bacillus cereus 905 on the cucumber phyllosphere(Microscopy of Bacteria in Situ)
3 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正常日照情况下,
鉴于光催化纳米二氧化钛广谱的杀菌作用,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对于自然界中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对纳米颗粒物生物效应的研究,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领域。空气及植物表面等许多地方都存在许多纳米级颗粒,对于暴露在自然条件下的细菌,适应这种较为苛刻的环境将是细菌生存的一个重要考验。尤其是随着纳米包膜肥料、纳米土壤改良剂、二氧化钛光合作用促进剂等的产业化,以及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使用,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这一问题。
目前对于纳米颗粒作为环境因素对植物、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探讨了有益微生物在植物表面受纳米颗粒影响而产生的存活能力问题,但如何创造生防微生物的适宜环境,或改进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提高生防制剂效果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