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发生及防治情况
美国白蛾发生及防治情况
一、发生情况
(一)世界范围内的美国白蛾传播
美国白蛾属于昆虫纲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昆虫,是一种以危害绿色植物为主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也称秋幕毛虫或网幕毛虫。美国白蛾适生范围广,繁殖力强,传播途径多,蔓延快,暴发性强,危害性大,除治难度大。每年5月前后,它的幼虫开始吐丝结网,吞噬叶片,可以把整棵树的叶子吃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它直接为害的森林植物和农作物达300多种。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于二战期间随军用物资运输从美国传播到欧洲,1940年美国白蛾在欧洲首先发现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一个岛屿,1945年从美国传入日本,同样的情况,1958年美国白蛾从美洲传入南朝鲜,1961年侵入到朝鲜。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目前在美洲、欧洲、亚洲的22个国家均有分布,其中包括美洲4个国家,亚洲7个国家,欧洲的11个国家。
(二)我国境内的美国白蛾传播
美国白蛾的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美洲原产地分布于北纬19°~55°的大部分区域。而我国最南端的海口市北纬20°,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北纬56°,从原分布纬度上分析,我国全国范围内均是美国白蛾适生区,具备发生、危害的基本条件。我国于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后,1981年、1984年分别在山东省榕城、
(三)美国白蛾的传播路径和途径
美国白蛾的自然传播速度较慢,根据美国白蛾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扩散情况看,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一个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包装材料、苗木等借助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的。1940年美国白蛾在欧洲首先发现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一个岛屿,那里存放着从美国输入的军需品,美国白蛾借助包装箱搭乘飞机越洋过海,从原产地来到了几万公里外的欧洲。1952年10月日本与驻日美国军队签订植物检疫协议前,日本已留驻了的联合国军队进口物质,正是在这期间美国白蛾传入日本。1984年我国陕西省武功县发现美国白蛾,究其源头是
根据传播来源分析,欧亚大陆的美国白蛾可分为三支。第一支是1940年由北美洲传入匈牙利,逐渐蔓延到欧洲各国;第二支是1945年由北美洲传入日本;第三支是1958年由美洲传入当时的南朝鲜,后进一步蔓延至朝鲜和我国。
从我国来看,美国白蛾经朝鲜先后侵入我国辽宁省和陕西省,可分为2支。进入陕西省的一支美国白蛾,因为诸多因素没有进一步向周围省、市扩散,目前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进入辽宁省的一支美国白蛾在1979~2008年的30年时间内先后从辽宁省蔓延到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安徽、北京和河南7个省、市,并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辖区内的县(区)之间大量扩散。
(四)美国白蛾的危害与原因
美国白蛾除在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原产地国家危害轻微外,在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都造成了极大危害,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害虫。如1945年美国白蛾传入日本后,给日本的蚕桑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异常等原因,2006年美国白蛾在美国、欧洲、朝鲜、日本、格鲁吉亚、伊朗等出现全球性暴发,并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我国分别于1984年、1996年、2004年连续3次在国内检疫对象确定中将之列为国内外森林植物检疫对象,2006年美国白蛾与松材线虫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两种极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1984年美国白蛾第一次侵入陕西杨凌的一个飞机修理厂,厂
美国白蛾在北美洲发生、危害均较轻,是一种并不能引起当地农林部门重视的次要害虫,而“当它侵入欧亚大陆以后,成为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主要是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造成的”(魏建荣,2003)。据1967年统计,美洲美国白蛾的天敌种类达84种,其中捕食性天敌34种,寄生性天敌50种;欧洲美国白蛾天敌种类为85种,捕食性天敌46种,寄生性天敌39种;亚洲美国白蛾天敌种类仅为6种。尽管从欧、美两洲来看,天敌总种类数相当,但共同的天敌只有4种,在美洲对美国白蛾危害起到绝对制约性的天敌在欧洲并不存在。由于没有原产地天敌制约,新侵入地天敌在短时间内对新侵入的寄主制约不足,造成美国白蛾在侵入地的欧亚大陆暴发成灾。
二、防治情况
(一)防治研究
随着美国白蛾的大量发生和蔓延,世界各地对其防治研究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白蛾生物防治为主,如:病原微
目前,通过研究发现的美国白蛾致病微生物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柞蚕微孢子虫和夜蛾斯氏线虫。其中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柞蚕微孢子虫和夜蛾斯氏线虫为美国白蛾非专性寄生微生物,多角体病毒主要有核型多角体(NPV)和质型多角体(CPV)两种。当前在美国白蛾防治中研究最深入、运用最广泛的微生物主要是苏云金杆菌和多角体病毒。调查发现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昆虫、蜘蛛和鸟类,其中昆虫有21科38属41种,捕食性昆虫主要以姬蝽科Nabidae、蝽科Pentatomidae、草蛉科Chrysopidae和瓢甲科Coccinellidae为主;蜘蛛类10科34属39种。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寄生蝇和寄生蜂等10多种,寄生蝇主要有日本丛毛寄蝇、古毒蛾追寄蝇等,寄生蜂主要为姬蜂科和小蛾科的种类,主要有黑瘤姬蜂。性信息素方面主要有加拿大研究的9,12-十八烷二烯,9,12,15-十八烷三烯和3,6-顺-9,10-环氧二十一烷二烯,3种信息素的运用比例为5:6:13。目前,日本已生产出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并成功运用于测报。
我国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大量深入的研究,调查了我国境内美国白蛾捕食天敌主要有草蛉、瓢虫和蜘蛛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卵期的赤眼蜂、蛹期的姬蜂、小蜂、茧蜂和寄蝇等25种。1985年杨忠岐等在陕西省发现了寄生率较高的新种——周氏啮小蜂。目前运用防治上的主要有周氏啮小蜂、核角体病毒。
(二)我国防治情况
自从1979年美国白蛾传入辽宁省,我国针对美国白蛾的这场“围歼战”、“人虫战”就拉开了序幕,到目前已持续了30年。经历了发生初期的“不登报,不上广播和电视”阶段和近期的各种媒体大量宣传报道阶段。目前,以防治美国白蛾为主的“人虫之战”已进入了广大公众视线。
1.早期美国白蛾传入时的防治
1979年,美国白蛾从朝鲜入侵丹东市后,林业部组织有关专家于1980年到丹东市开展了病毒、杀虫剂等多项措施防治,目的是将美国白蛾堵在辽宁省,就地根除,防止向外扩散。但由于当时对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防治中,因此防治只能以试验性的工作结束。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林业部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检疫和防治工作报告的通知。1984年美国白蛾侵入陕西省武功县一个机场,当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非常重视,共同下发了《关于迅速扑灭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当时陕西采取飞机喷洒化学农药杀虫的应急措施,但喷药时大量虫子已经下树,除虫效果并不显著。
2.中期美国白蛾防治
1998年,美国白蛾从辽宁扩散到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防治形势已十分严峻。为了有效遏制美国白蛾扩张蔓延,保护绿化成果,维护生态安全,国家林业局于1998年启动了美国白蛾国家级治理工程。工程范围覆盖北京、天津、河北3省(市)的67个县(区),工程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2年,防治总面积达17.43万hm
3.近期美国白蛾防治
经过治理工程,美国白蛾扩散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种种原因,2003年美国白蛾在北京周边地区再度暴发,国家林业局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防治力度,牵头组织制定了美国白蛾防治方案,召开了防治方案专家论证会;专门成立了北京、天津、河
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一次为一个害虫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通知。这次通知的下发主要是为了遏制美国白蛾疫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确保“绿色奥运”的顺利召开和首都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通过从防治技术方面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防治方针,及“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防治原则,2003~2008年,国家每年投入大量防治资金,用于美国白蛾防治,并把美国白蛾发生区以北京为中心划分为核心防控区、重点防控区和外围防控区等三个防治区域。核心防控区指北京地区防治范围。重点防控区指北京市外围20km以内的所有区县及交通干道两侧和货物集散地、家畜集中屠宰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周围地区,具体指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大厂、香河、固安和广阳等5个县(市、区),后来根据疫情的发展,重点防控区增加了河北省涿州市。外围防控区重点防控区以外的其他发生区域。
近几年,我国美国白蛾各防控区利用人工、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防治,防治手段呈现了多样化,防治技术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平。由于美国白蛾的发生呈点多、面广的态势,且美国白蛾是一种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采取逐级签订责任状,落实防治责任,联防联治的方式进行。在防治措施上坚持了“一代为主,地面为主”的防治战略,防治中除运用传统的喷药防治手段外,还大量采用飞机防治、天敌(周氏啮小蜂和病毒)防治和人工剪网挖蛹等高技术和生物防治。2007年、2008年春季美国白蛾核心防控区(北京)和重点防控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