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与生物学特征
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与生物学特征
一、发生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第一代多发生在树冠下部的外围,第二、第三代转移到树冠上部危害。美国白蛾有“趋光”、“趋味”、“喜食”特性,其雄成虫趋光性更强;对气味敏感,特别是对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河流两侧绿化带、停车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停产、半停产企业、闲置院落等僻静场所、旅游景点周边和海腥、鱼腥、厕所、臭水坑、禽畜养殖与屠宰场等周围及城乡结合部、村庄、建筑工地周边等脏乱差地区极易发生美国白蛾疫情。该虫喜欢把卵产在稀疏林木中的喜食树种上,以行道树、四旁树、城市园林、果园容易发生。幼虫耐饥性较强,5龄以上的幼虫耐饥力可达8~15天,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输或附在交通工具上传到异地,所以车站、码头、货物、仓库周围、交通沿线及村镇周围的零星树也容易发生。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仅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就多达49科108属175种,几乎包含了林木、果树、农作物以及杂草等多方面的植物,但最喜食的植物有:桑、臭椿、糖槭、白蜡、梧桐、榆树、杏树和柿树等。
该虫常以幼龄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的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和上表皮,呈白膜状而枯黄。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直接影响
二、识别特征
三、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辽宁省、陕西省及河北省北部等地区1年发生2代,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越冬蛹在翌年4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期可延续到5月下旬,羽化期可达40余天。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幼虫老熟时从树上向下爬行至隐蔽场所化蛹,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蛹期延续到6月底。6月底至7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期。第2代幼虫发生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份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8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第2代蛹期。8月中旬为第2代成虫期,第3代幼虫从8月下旬开始危害至10月下旬,10月上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越冬蛹多在树皮缝、砖块瓦砾下、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翌年4月。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趋光性较强。在各种光中,尤对紫外光的趋性最强。因此,黑光灯仍能诱导一定量的成虫,其中多为雄成虫。第1代成虫羽化期较长,最多可持续1个多月。刚羽化的成虫,身体湿润,翅膀皱缩,当翅展开后,首先双翅竖立,约半小时,两对翅突然下落,呈屋脊状置于腹部两侧。
成虫交尾后不久即开始产卵,产卵量500~8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期6~20天。
幼虫期30~40天,共6~7龄,幼虫具有暴食性。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惯,孵化后不就即开始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开始吐丝缀叶1~3片,以后将越来越多的叶片包进网幕中,使之不断
蛹期14~20天。化蛹前,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并开始吐丝作茧。茧薄、灰色,杂有体毛构成。
美国白蛾成虫有趋臭味、腥味、异味特性,尤其是臭水坑、畜舍、养殖场、厕所等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极易发生危害。另外,发生严重时,可将树叶吃光,转移危害农田作物,如白菜、大葱、玉米、杂草等,对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