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苹果植保专题库

苹果植保专题库

热门搜索:
苹果锈病
防治方法
首页 < 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所属图书:农药营销人员技术培训专用教材 作者:张玉聚 出版时间:2008-03
字号:

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一、十字花科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我国栽培的十字花科蔬菜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其中以白菜的栽培面积最大。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病害很多,据记载有50多种,其中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分布最广、为害最大,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细菌性黑腐病、黑斑病、炭疽病、根肿病、白斑病等,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1.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分布为害 我国各蔬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以北和长江流域地区为害较重。

症状 白菜受害,子叶发病时,叶背出现白色霉层,真叶正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幼苗枯死。成株期,叶正面出现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周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背密生白色霉层。病斑多时相互连接,使病叶局部或整叶枯死。

甘蓝受害,初期在叶面出现淡绿或黄色斑点,扩大后为黄色或黄褐色,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空气潮湿时,在相应的叶背面布满白色至灰白色霜状霉层。

花椰菜受害,子叶染病呈水浸状,后迅速枯死。真叶染病,叶片边缘呈“V”字形病斑,边缘常具黄色晕圈,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湿度大时,病部腐烂。

萝卜受害,病叶初时产生水浸状、不规则的褪绿斑点,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变黄、干枯。

病原 Peronospora parasitica称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不具隔膜,吸器圆形至梨形或棍棒状。孢囊梗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无分隔,主干基部稍膨大。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卵孢子球形,单孢,黄褐色,表面光滑,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

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里、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越冬。翌春由卵孢子或休眠菌丝产生的孢子囊萌发芽管。经气孔或表皮细胞间侵入春菜寄主,春菜收后,病菌以卵孢子在田间休眠两个月后侵入秋菜。借助风雨传播,使病害扩大和蔓延。气温忽高忽低,日夜温差大,白天光照不足,多雨露天气,霜霉病最易流行。菜地土壤黏重,低洼积水,大水漫灌,连作菜田和生长前期病毒病较重的地块,霜霉病为害重。

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要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早间苗,晚定苗,适度蹲苗。小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清除病苗,拉秧后也要把病叶、病株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

9月中旬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氟吗啉·代森锰锌)4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1 0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溶性液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50~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2.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分布为害 软腐病在全国均有分布,以黄河以北地区发病严重,严重时发病率可达20%以上,减产50%以上。

症状 白菜受害,多从包心期开始发病,病部软腐,有臭味。发病初时外叶萎蔫,继之叶柄基部腐烂,病叶瘫倒,露出菜球。也有的茎基部腐烂并延及心髓,充满黄色黏稠物。也有少数菜株外叶湿腐,干燥时烂叶干枯呈薄纸状紧裹住菜球,或菜球内外叶良好,只是中间菜叶自边缘向内腐烂。

甘蓝受害,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生,多从外叶叶柄或茎基部开始侵染,形成暗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迅速发展使根茎和叶柄、叶球腐烂变软、倒塌,并散发出恶臭气味。有时病菌从叶柄虫伤处侵染,沿顶部从外叶向心叶腐烂。

花椰菜受害,在生长中后期,特别是花球形成期,植株老叶发黄萎垂,茎基部出现湿润状淡褐色病斑,不断扩大逐渐变软腐烂,压之呈黏滑稀泥状;腐烂部位逐渐向上扩展致使部分或整个花球软腐。

萝卜受害,根部染病常始于根尖,初呈褐色水浸状软腐,使根部软腐溃烂成一团。叶柄或叶片染病,呈水浸状软腐。干旱时停止扩展,根头簇生新叶。病健部界限分明,常有褐色汁液渗出,致整个萝卜变褐软腐。

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属细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灰白色,圆形或不定形;菌体短杆状,周生鞭毛2~8根,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带菌的病残体、土壤、未腐熟的农家肥中越冬,成为重要的初侵染菌源。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土壤、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由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不断发生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软腐病发生。高垄栽培不易积水,土壤中氧气充足,有利于根系和叶柄基部愈伤组织形成,可减少病菌侵染。

防治方法 病田避免连作,换种豆类、麦类、水稻等作物。清除田间病残体,精细翻耕整地,暴晒土壤,促进病残体分解。雨后及时排水,增施基肥,及时追肥。发现病株后及时挖除,病穴撒石灰消毒。

9月中旬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有效药剂有0.5%氨基寡糖素水剂600~8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700倍液、77%氢氧化铜悬浮剂1 000倍液、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水剂1 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药剂宜交替施用,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地表,使药液流入菜心效果为好。

3.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

分布为害 病毒病在我国各蔬菜产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多在夏秋季发病较重。一般病株占5%~15%,严重时病株率可达20%以上。

症状 白菜受害,苗期被害,叶片出现明脉和沿叶脉褪绿,后变为淡绿与浓绿相间的花叶,叶片皱缩不平,心叶扭曲,生长缓慢。成株期被害,叶片皱缩、凹凸不平,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在叶脉上也有褐色的坏死斑点或条纹,严重时,停止生长,矮化,不包心,病叶僵硬扭曲皱缩成团。

甘蓝受害,苗期叶脉附近的叶肉黄化,沿叶脉扩展。有的叶片上出现圆形褪绿黄斑或褪绿小斑点,后变为浓淡相间的绿色斑驳。成株发病,嫩叶表现浓淡不均斑驳,老叶背面有黑褐色坏死环斑。有时叶片皱缩,质硬而脆,新叶明脉。

萝卜受害,多整株发病,叶片现出叶绿素不均,深绿和浅绿相间,有时发生畸形,有的沿叶脉产生耳状突起。

病原 Turnip mosaic virus(TuMV)称芜菁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称烟草花叶病毒3种。

发生规律 病毒在窖藏的白菜、甘蓝的留种株上越冬,或在田间的寄主植物活体上越冬,还可在越冬菠菜和多年生的杂草的宿根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主要靠蚜虫把病毒传到春季种植的十字花科蔬菜上。一般高温干旱利于发病,苗期,6片真叶以前容易受害发病,被害越早,发病越重。播种早的秋菜发病重,与十字花科蔬菜邻作,管理粗放,缺水、缺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深耕细作,彻底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及时拔除病株。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作为底肥,根据当地气候适时播种。苗期采取小水勤灌,一般是“三水齐苗,五水定棵”,可减轻病毒病发生。在天旱时,不要过分蹲苗。

幼苗5~6叶期,可均匀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蚜虫。

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施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密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300~4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水乳剂(三十烷醇·硫酸铜·十二烷基硫酸铜)1 000倍液,间隔5~7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

分布为害 黑腐病分布很广,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可发病,以夏秋高温多雨季发病较重。

症状 白菜受害,各个时期都会发病。幼苗子叶发病,边缘水浸状,根髓部变黑,迅速枯死。成株期从叶片边缘出现病变,逐渐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黑褐色病斑,周围变黄。病斑内网状叶脉变为褐色或黑色。叶柄发病,沿维管束向上发展,可形成褐色干腐,叶片歪向一侧,半边叶片发黄。严重发病植株多数叶片枯死或折倒。

甘蓝受害,幼苗子叶呈水浸状,逐渐枯死或蔓延至真叶,使真叶的叶脉上出现小黑点或细黑条。成株期多为害叶片,呈“V”字形病斑,淡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部叶脉坏死变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

花椰菜受害,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后迅速枯死。真叶染病,叶片边缘呈“V”字形病斑,边缘常具黄色晕圈,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病菌进入茎部维管束后,逐渐蔓延到球茎部或叶脉及叶柄处,剖开球茎,可见维管束全部变为黑色或腐烂,干燥条件下球茎黑心或呈干腐状。湿度大时,病部腐烂。

萝卜受害,叶片叶缘呈“V”字形病斑,灰色至淡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叶脉坏死变黑。根茎受害,部分外表表皮变为黑色,或不变色,内部组织干腐,维管束变黑,髓部组织也呈黑色干腐状,甚至空心。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黄单胞杆菌甘蓝黑腐黄单胞菌黑腐致病变种细菌。菌体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菌体单生或链生,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随种子和田间的病株残体越冬,也可在采种株或冬菜上越冬。带菌种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春季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带到叶片上,经由叶缘的水孔、叶片的伤口、虫伤口侵入。最适感病的生育期为莲座期到包心期。暴风雨后往往大发生。易于积水的低洼地块和灌水过多的地块发病多。在连作、施用未腐熟农家肥,以及害虫严重发生等情况下,都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秋后深翻,施用腐熟的农家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防虫,减少传菌介体。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

播种前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30%琥珀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2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各种药剂应交替施用。

5.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分布为害 近年为害呈上升趋势,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以秋季多雨发病严重。

症状 白菜受害,多从外叶开始,病斑圆形,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周缘有时有黄色晕圈,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部穿孔,发病严重的,致半叶或整叶枯死。茎和叶柄上病斑成纵条状,暗褐色,稍凹陷。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

甘蓝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产生水渍状小点,逐渐变成灰褐色近圆形小斑,边缘常具暗褐色环线,以后向外发展形成浅色或浸润状暗绿色晕环,随病害发展,病斑呈同心轮纹,最后发展成略凹陷较大型斑。空气潮湿,病斑两面产生轮纹状的灰黑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叶片枯萎死亡。

花椰菜受害,叶片上产生黑色小斑点,扩展后成为灰褐色圆形病斑,轮纹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较多黑色霉。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变黄早枯。

萝受害,叶片上的病斑圆形、深褐色,常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周缘稍具黄色晕圈。潮湿时,病部产生淡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多个汇合连成片,至干枯脱落。

病原 Alternaria brassicae称芸薹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榄褐色,不常分枝。分生孢子单生,孢身具5~12个横隔膜,若干纵隔膜,灰榄褐色,喙具1~6个横隔膜,孢身至喙渐细。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或冬贮菜上越冬。翌年产生出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借助风雨传播。在春夏季,侵染油菜、菜心、小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后传播到秋菜上为害或形成灾害。秋菜初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流行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连阴雨,病害即有可能流行。播种早,密度大,地势低洼,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植株长势差,抗病力弱,一般发病重。

防治方法 施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病叶、病残体要及时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种子处理,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

9月中旬至9月底是防治黑斑病的关键时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6.十字花科蔬菜炭疽病

分布为害 炭疽病分布广泛,长江流域发病较重。一般病株率10%~30%,重病地块常达50%以上。

症状 白菜受害,叶片染病,病斑中央白色,边缘褐色的水渍状近圆形,稍凹陷,后期病斑白色至灰白色半透明纸状,易破裂穿孔。叶柄或叶脉染病,多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显著凹陷,黄褐至灰褐色,边缘色深,有的向两端开裂。病害严重时整片叶和整个叶柄病斑密布,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短期内使叶片萎黄枯死。

萝卜受害,叶片病斑水浸状斑点,不规则、深褐色的较大斑。后开裂或穿孔,叶片黄枯。茎部病斑近圆形至梭形,颜色稍深,凹陷。

病原 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称希金斯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透明,有隔膜。分生孢子盘很小,散生,子座暗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基部膨大,色深,顶端较尖,色淡,正直或微弯。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倒锥形,顶端较窄。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柱形至梭形,或星月形,两端钝圆,内含颗粒物。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在田间经雨滴飞溅和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北方早熟白菜先发病。7~9月高温多雨,或降雨次数多发病较重。一般早播白菜,种植过密或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田间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植株生长衰弱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轮作。适时晚播,施足粪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注意田园清洁,收后深翻土地。

种子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8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600~800倍液,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喷2~3次。

二、茄科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茄科蔬菜主要包括番茄、茄子、辣椒和马铃薯等。在生产上,茄科蔬菜的病害种类很多,目前我国发现的已有100多种。如苗期猝倒病、灰霉病、病毒病等是茄科蔬菜上的共有病害。另外,番茄晚疫病、早疫病、叶霉病;茄子黄萎病、绵疫病、褐纹病;辣椒疫病、疮痂病;马铃薯环腐病等病害在各地发生普遍。

1.茄科蔬菜猝倒病

症状 番茄受害,在2片子叶至2~3片真叶的小苗上发病。接触地面幼苗茎基部发生,先出现水渍状病斑,然后变黄褐色,干缩成线状,在子叶尚未出现凋萎前倒伏。最初发病时往往株数很少,白天凋萎,但夜间仍能复原,如此2~3天后,才出现猝倒症状。潮湿时被害部位产生白霉或腐烂。

茄子受害,染病幼苗近地面处的嫩茎出现淡褐色、不定形的水渍状病斑,病部很快缢缩,幼苗倒伏,此时子叶尚保持青绿,潮湿时病部或土面会长出稀疏的白色棉絮状物,幼苗逐渐枯干死亡。

辣椒受害,种子萌发的胚芽或子叶在未出土时就受到侵染,种子出土前侵染造成烂籽,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即变黄、缢缩、凹陷,叶子还未凋萎即猝倒,用手轻提极易从病斑处脱落,地面潮湿时病部可见白色棉毛状霉层。

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um称瓜果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体丝状,无分隔,菌丝上产生不规则形、瓣状或卵圆形的孢子囊。孢子囊呈姜瓣状或裂瓣状,生于菌丝顶端或中间。

发生规律 病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粪肥、农具、种子传播。苗床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浇水后积水窝或棚顶滴水处,往往最先形成发病中心。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纤细、徒长、抗病力下降,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应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地块做苗床。肥料要充分腐熟,并撒施均匀。苗床内温度应控制在20~30℃,地温保持在16℃以上,注意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切忌大水漫灌。严冬阴雪天要提温降湿,发病初期可拔除病苗。

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10g,拌入10~15kg干细土配成药土,施药时先浇透底水,水渗下后,取1/3药土垫底,播种后用剩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表面,防治效果明显。

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70%敌磺钠原粉拌种。

药剂防治:出苗后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并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恶霉灵·甲霜灵水剂200~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4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1 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2.茄科蔬菜灰霉病

症状 番茄受害,多从苗的上部或伤口外发病,病部灰褐色,腐烂,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成株期叶片发病,从叶缘开始向里产生淡褐色“V”形病斑,水浸状,并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表面生灰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色或灰绿色霉层,叶片逐渐枯死。果实发病时,病菌多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侵染,逐渐向果实扩展,果实蒂部呈灰白色水浸状软腐,产生灰色至灰褐色霉层。

茄子受害,常发生于成株期,以门茄和对茄受害最重。在幼果顶部及其附近产生水浸状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纹状的很厚的灰色霉层。叶片发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并轮纹的大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密布灰色霉层。

辣椒受害,幼苗染病时子叶变黄,而幼茎缢缩,病部易折断,致使幼苗枯死。成株染病,叶片腐烂或枯死,湿度大时生有灰色霉状物。茎染病时,出现水浸状不规则条斑,逐渐变为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其上端枝叶萎蔫死亡,潮湿时其上长有霉状物。

病原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菌丝透明无色,有隔膜。

发生规律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里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冬春低温季节或于寒流期间棚室内发生较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防治方法 温度开始升高时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高畦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植株早衰。适当控制浇水,发病田减少浇水量,必须浇水时,则应在上午进行,且水量要小。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带出田外,集中深埋。

在定植前、缓苗后10天,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幼苗定植前,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剂800倍液。

在缓苗后10天左右,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预防。从花期开始,病害发生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96~100g/亩、16%腐霉利·己唑醇悬浮剂150~300ml/亩、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3.3g/亩、40%嘧霉胺悬浮剂66.7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施;也可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1 000~2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7~10天,连喷3~4次。

保护地栽培时,还可用25%百·速烟雾剂(百菌清·腐霉利)450g/亩、15%腐霉利烟剂200g/亩、30%百菌清烟剂200g/亩,在发病初期放烟剂熏烟。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在防治中要轮换用药、混合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

3.茄科蔬菜病毒病

症状 番茄受害,主要有蕨叶型、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是系统感染病害。病株心叶沿叶脉褪绿,变成细长的小叶,有的呈螺旋形下卷,下部叶片卷成筒状。病果畸形,果肉呈浅褐色。花叶型:在叶片出现明脉或黄脉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植株生长缓慢,病重时落花落果。条斑型:叶、茎、果上初为深褐色斑,后叶片上出现纹状不规则茶褐色斑。茎上呈条状褐色斑,病部稍凹陷。果实上病斑浅褐色,表皮凸凹不平。

辣椒受害,症状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为斑驳花叶型,植株矮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叶脉上有时有褐色坏死斑点,主茎和枝条上有褐色坏死条斑,以致整株死亡。二为叶片畸形和丛枝型,叶片畸形丛生,叶脉褪绿,出现斑驳,花叶,叶片增厚,变窄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有时枝条丛生,后期植物矮化,果实上呈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花斑,有疣状突起,病果畸形,易脱落。

马铃薯受害,症状主要有花叶、坏死、卷叶3种类型。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出现深绿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轻花叶斑驳,叶片稍有缩小和一定程度的皱缩。坏死型:叶、叶脉、叶柄、枝条、茎出现黑褐色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脱落。卷叶型:病株叶缘向上翻卷,叶片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卷成筒,但不表现皱缩,叶质厚而脆,易折断。

病原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称烟草花叶病毒;Potato virus X,PVX称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Y,PVY称马铃薯Y病毒等。

发生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植物或杂草上越冬,靠迁飞的蚜虫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残体和多种作物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通过摩擦接触传播。在高温、强光、干旱及有蚜虫为害情况下容易发病。5月底和6月上旬的病毒病易感期。果实膨大期缺水干旱,土壤中缺钙、钾等元素,易发病。

防治方法 定植时不要伤根,在田间操作时不要损伤植株。冬季深翻土壤,适期早种、早栽、保护覆盖栽培,培育壮苗大苗,使植株早发棵、早成龄,及时消灭蚜虫、粉虱等传毒害虫。

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40分钟水洗后浸种催芽。

及时防治蚜虫,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等,降低蚜虫传毒引发病毒病的机会。

发病初期,可用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166~250g/亩、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60~100ml/亩、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66.5~250g/亩、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166~250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施;或用2%宁南霉素水剂26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6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间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番茄、马铃薯晚疫病

分布为害 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晚疫病以往多在保护地发生,但近几年特别多雨年份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症状 番茄受害,幼苗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叶柄或茎上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病部缢缩倒折,空气湿度大时,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成株期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片表面出现水浸状淡绿色病斑,逐渐变为褐色,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茎和叶柄的病斑呈水浸状长条形,褐色,凹陷,最后变为黑褐色并腐烂,引起植株萎蔫。果实上的病斑有时有不规则形云纹,后变为暗褐色,边缘明显。果实质地坚硬不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长有少量白霉。

马铃薯受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叶尖或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定形,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外缘出现一圈白霉。天气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茎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茎染病,表面呈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逐渐扩大腐烂。

病原 Phytophthorainfestans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孢囊梗无色,3~5根成丛从气孔伸出,顶生孢子囊卵形或近圆形。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温室番茄植株上越冬,或以厚垣孢子形式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风雨传播,由植株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一般3月份发生,4月份进入流行期,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最重。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波动较大,有利于病害流行。氮肥过多,栽植密度过大,保护地放风不及时等因素均可诱发病害。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栽培时要及时放风,避免植株叶面结露或出现水膜,以减轻发病程度。番茄初花期、幼果期、结果盛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及时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5%福·烯酰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烯酰吗啉)8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氟啶胺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800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9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药剂,间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保护地栽培时,还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g/亩,傍晚封闭棚室,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间隔7~8天用药1次,与喷雾防治交替进行效果更好。

5.番茄、马铃薯早疫病

分布为害 早疫病在露地、保护地均可发生,北京、河北、山西等省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

症状 番茄受害,主要侵染叶、茎、花、果。叶片发病初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黑褐色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出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物。茎和叶柄受害,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有同心轮纹。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马铃薯受害,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叶片病斑近圆形,黑褐色,有同心轮纹,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发生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成黑色斑块,致叶片干枯脱落。块茎染病,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稍凹陷,边缘时显,病斑下薯肉组织亦变成褐色干腐。

病原 Alternaria solani称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

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可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大多数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高温多雨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施足腐熟的有机底肥,合理密植。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水。早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番茄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花、落果。大棚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

种子消毒,可用10%磷酸二钠浸种15~20分钟,浸后用清水洗净;或将种子用冷水浸4小时后捞出浸入1%硫酸铜溶液10分钟,再浸入1%肥皂水中5分钟捞出,洗净、催芽、播种。

苗床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进行消毒,培育无病壮苗。

番茄开花座果期即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1 000倍液、40%乙膦铝可溶性粉剂4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750~1 0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霜脲氰·代森锰锌)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等药剂,间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棚室栽培番茄时,在定植后1~3天内,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40%腐霉利烟剂200~250g/亩闭棚熏烟一夜,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6.番茄叶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灰紫色至黑褐色茂密的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

病原 Cladosporiumfulvum称黄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个细胞。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上越冬。靠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致病。8月份、9月份和10月上旬正是病原生育适温期,秋大棚比温室发病重,温室比露地发病重。过于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发病严重。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

防治方法 加强水分管理,苗期浇小水,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浇,开花时轻浇,结果后重浇,浇水后立即排湿。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并进行叶面喷肥。及时整枝打杈、绑蔓,植株坐果后适度摘除下部老叶。

种子消毒,种子要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2%武夷霉素水剂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150~200ml,混匀后可拌种3~5kg,包衣后播种;或用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00倍液浸种5~12小时。

发病初期先摘除病叶,再喷洒药液,要注意叶背面用药。可用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多·嘧霉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嘧霉胺)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2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800~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7~8天1次,连喷2~3次。

保护地番茄,可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亩熏蒸,间隔8~10天左右1次。

7.番茄根结线虫病

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病部产生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的肥肿、畸形瘤状结。剖开根结有乳白色线虫。发病轻时,地上部症状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变黄,结果小。高温干旱时病株出现萎蔫或提前枯死。

病原 Meloidogyneincognite称南方根结线虫。雄成虫细长,无色透明,尾端钝圆;雌成虫梨形,乳白色。

发生规律 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孵化为幼虫或经幼虫直接侵入新根为害,通过病土、病苗传播。夏秋季高温,少雨时发病重,连作地、土壤湿度小,管理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理。

在播种或定植时,用3%氯唑磷颗粒剂5kg/亩、10%苯线磷颗粒剂5kg/亩、1.8%阿维菌素乳油200ml/亩、0.3%印楝素乳油100ml/亩、0.15%阿维菌素·印楝素颗粒剂4kg/亩、35%威百亩水剂5~6kg/亩兑细土100kg撒施,盖土后移栽。

番茄生长期,病害发生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灌根,每7~8天灌1次,连灌2~3次。

8.茄子绵疫病

症状 幼苗期茎基部呈水浸状,发展很快,常引发猝倒,致使幼苗枯死。成株期叶片感病,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具有轮纹,褐色或紫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霉。茎部受害呈水浸状缢缩,有时折断,并长有白霉。果实受害最重,开始出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黑褐色。病部果肉呈黑褐色腐烂状,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有白色絮状菌丝,病果易脱落或干瘪收缩成僵果。

病原 Phytophthora parasitica称寄生疫霉,属于鞭毛菌亚门。菌丝无色,无隔。孢囊梗大都不分枝,基部有不规则弯曲或短的分枝。孢子囊单胞,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卵孢子圆形,壁厚,表面光滑,无色至黄褐色。

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留组织上越冬。卵孢子经雨水溅到植株体上后直接侵入表皮。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茄子盛果期7~8月间,降雨早,次数多,雨量大,且连续阴雨,则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过度密植、连茬栽培等,也会加剧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 与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择高燥地块种植茄子,深翻土地。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增施磷、钾肥,及时整枝,适时采收,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与泥土3份混合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

在茄苗定植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或75%敌磺钠粉按1∶100配成药土,每亩穴施或沟施75~100kg。

坐果后,要周密喷药保护果面及茎叶。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近根部灌药液150ml左右,间隔7~10天灌1次。

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700~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霜脲氰·代森锰锌)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9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有效的控制此病的发生。

浸果,在连续降雨过后天转晴时实施。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600倍液,另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配成混合液,将所有茄果涂或浸1遍。此法虽费工,但效果很好,可挽回大部分损失。

9.茄子褐纹病

症状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凹陷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成株期受害,先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苍白色圆形斑点,而后扩大为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间浅褐色或灰白色,有轮纹,后期病斑上轮生大量小黑点。茎部产生水浸状梭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后期表皮开裂,露出木质部,易折断。果实表面产生椭圆形凹陷斑,深褐色,并不断扩大,其上布满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病果极易腐烂,病果脱落或干腐。

病原 Phomopsis vexans称茄褐纹拟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寄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孔口凸出,黑色。分生孢子有两种,在叶片上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内有两个油球;在茎秆上线形,单胞,无色,稍弯曲。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和重复侵染。北方7~8月份为发病期。相对湿度高于80%,连续阴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流行。植株生长衰弱,多年连作,通风不良、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幼苗瘦弱、偏施氮肥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尽可能早播种,早定植,使茄子生育期提前,要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性。夏季高温干旱,适宜在傍晚浇水,以降低地温。雨季及时排水,防止地面积水,以保护根系。适时采收,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

种子处理,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或用0.1%升汞浸5分钟;或1%高锰酸钾液浸30分钟,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后晾干备用。

药剂拌种,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与干细土3份混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

床土消毒,每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g拌细土2kg制成药土,播种时,取1/3药土下垫,2/3药土上盖。

苗期或定植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 000倍液1~2次。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0~1 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5%碱式硫酸铜胶悬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共2~3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长期阴雨和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发病初期,可采用10%百菌清烟剂或20%腐霉利烟剂300~400g/亩,间隔5~7天1次,共2~3次。

10.茄子黄萎病

症状 坐果后发病最重。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和叶脉间褪绿变黄,逐渐发展到全叶。晴天的中午病叶发生萎蔫,下午或夜间天气凉时恢复正常,以后渐渐不能恢复正常,病叶由黄变褐,严重时病叶全部脱落,茎部维管束变成褐色,有时全株发病,有时半边发病。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皱缩,变黄变褐色,甚至全部脱落。

病原 Verticillium dahliae称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初无色,老熟时变褐色。分生孢子梗无色纤细,基部略膨大。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借风雨、流水、农具传播,从幼苗根部或伤口侵入。病菌当年不重复侵染。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形成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侵入;茄子定植至开花期,日温低,持续时间长,植株发病重;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肥料,灌水不当,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料,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灌水及中耕,雨后或灌水后要及时中耕。后期中耕以保墒防裂为目的,要浅、要细,尽量少伤根。

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量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也很好。

药剂处理土壤,在整地时每亩撒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kg或多地混剂2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20%地茂散0.5kg混合而成),耙入土中消毒。

定植缓苗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ml,每隔10天灌1次,连灌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上述药剂喷雾防治。

11.辣椒疫病

症状 疫病是辣椒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茎基部呈水浸状暗褐色,而后枯萎死亡。成株发病时,病叶上有淡绿色近圆形斑点,扩大后边缘呈黄绿色,中间暗褐色,湿度大时可见白霉,叶片软腐脱落。病茎有水浸斑,逐渐扩展成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植株折倒。病果的果蒂部有水浸状暗绿斑,潮湿时长有绿色霉状物,病部呈褐色腐烂,干燥后成为褐色僵果。

病原 Phytophthora capsici称辣椒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丝状,孢子囊卵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萌发时释放出许多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淡黄色。厚垣孢子球形,单胞,黄色,壁厚平滑。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及种子上越冬,次年借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活动传到茎基部及近地面果实上发病。病部产生孢子囊,经风雨、气流重复侵染。露地辣椒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旬遇到高温高湿或雨后暴晴天气发病快而重。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深耕晒地,清除田间病残体。施足底肥,合理密植,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方式,及时排除积水。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带到田外深埋。

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8%甲霜灵粉剂拌种后播种,或用1%硫酸铜液浸种5分钟,取出拌少量石灰或草木灰中和酸度。

定植缓苗后特别是雨季之前,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乙膦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左右喷雾1次,连用2次。

辣椒结果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施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850~1 150倍液、6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750~1 000倍液、53.8%氢氧化铜悬浮剂4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0%丙硫咪唑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注意各种药剂交替使用,间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12.辣椒疮痂病

症状 幼苗期发病,先在子叶上产生银白色小斑点,进而呈水浸状,最后发展为暗色凹陷斑。成株期叶片上初生水浸状黄绿色小斑,扩大后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中央稍凹陷,严重的病叶,叶缘、叶尖变黄干枯,破裂,最后脱落。茎蔓上病斑为水浸状不规则条斑,以后中间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上的病斑为暗褐色隆起的小点,或呈泡疹状,逐渐扩大为黑色疮痂,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称野油菜黄单胞辣椒斑点病致病型。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具极生单鞭毛,能游动。菌体排列链状,有荚膜,革兰氏阴性,好气。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旺长期易发生,病菌从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产生的灰白色菌脓借雨水飞溅及昆虫做近距离传播。高温多湿条件时病害发生严重,多发生于7~8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容易形成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结合深耕,以促进病残体腐烂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后注意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雨后注意排水。

发病初期和降雨后及时喷洒农药,常用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77%氢氧化铜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松脂酸铜油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

13.马铃薯环腐病

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全株浸染。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

病原 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单生或偶尔成双,好气性,革兰氏染色阳性。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种薯中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病株穴处撒生石灰消毒。

播种前清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mg/kg硫酸铜、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

切块种植,切刀应用75%酒精消毒,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浸种5分钟,或80%乙蒜素乳油1 500倍液、新植霉素2 000倍液、47%加瑞农(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分钟。

14.茄科蔬菜各生育期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1)苗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在幼苗期,有些病害严重影响出苗或小苗的正常生长,如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晚疫病等;也有一些病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如黄萎病、枯萎病、早疫病等;另外,如病毒病等也能在苗期发生。因此,播种期、小苗期是防治病害的一个重要时期。

对于育苗田,可以结合平整土地,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选择药剂时要针对本地情况,调查发病种类,参考前文介绍,可选用如下药剂:

用甲醛消毒,在播种2周前进行,每平方米用30ml甲醛,加水2~4kg,喷浇在床土上,用塑料膜覆盖4~5天,除去覆盖物,耙平土地,放气2周后播种;或用70%五氯硝基苯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平方米施药8g,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g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g,掺细土4~5kg,待苗床平整、浇水后,将1/3的药土撒于地表,播种后再把剩余的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对于大棚也可以用硫磺熏蒸,开棚晾风后播种。

对于直播田,也都可以进行种子处理。可以用种子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水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于病毒病较重的田块可以混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50分钟,捞出催芽,最好在播种前用黄腐酸盐拌种。

(2)生长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移栽缓苗后到开花结果期,幼苗生长旺盛,多种病害开始侵染,部分病害开始发生,一般说该期是喷药保护、预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常发生的病害有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炭疽病等。施药重点是使用好保护剂,预防病害的发生。常用的保护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对于大棚还可以用10%百菌清烟剂800~1 000g/亩,熏一夜。也可以使用一些保护剂与治疗剂的复配制剂,如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5天喷1次。

(3)开花结果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进入开花结果期,长势开始变弱,生理性落花落果现象普遍,加上多种病害的为害,直接影响着果实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确保丰收,生产上经常使用多种类型农药,合理混用较为重要。

这一时期病毒病、枯萎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时常严重发生。病毒病、枯萎病混合严重发生时,可用10%双效灵水剂300~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并配以黄腐酸盐1 000~3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40ml,或喷雾处理,每亩用药液40~50kg。

当灰霉病、早疫病等混合发生时,可以使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均匀喷雾,隔7~10天喷1次。

对于大棚可用10%腐霉利烟剂200~300g/亩、45%百菌清烟剂200~300g/亩,二者轮换使用,每次熏上一夜。

对于番茄晚疫病发生较重的田块,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可以喷施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

三、豆科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我国的豆科蔬菜主要有菜豆、豇豆、蚕豆、豌豆和扁豆等。豆科蔬菜的病害种类很多,为害较严重的有枯萎病、锈病、病毒病、炭疽病、灰霉病等。

1.豆科蔬菜枯萎病

分布为害 枯萎病是豆科蔬菜重要的土传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渐加重,造成大片死秧。

症状 根系发育不良,根部皮层腐烂,新根少或没有,容易拔起。剖开根、茎部或茎部皮层剥离,可见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至黑褐色。一般进入花期后,病株先呈萎蔫状,开始早晚可恢复正常,后期枯死。地上部症状,植株下部叶片先变黄,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称菜豆尖镰刀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和菌丝初为白色,后为褐色,棉絮状。分生孢子有两种,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至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细胞尖细,基部细胞有小突起,多具2~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单胞;厚垣孢子无色或黄褐色,球形,单生或串生。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主要靠水流进行短距离传播,扩大为害。春播菜豆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低洼地、肥料不足,又缺磷钾肥,土质黏重,土壤偏酸和施未腐熟肥料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低洼地可采取高畦或半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田间不能积水。拉秧时,要将菜地中的藤蔓、残叶、病荚等集中烧毁。

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6%多·硫悬浮剂50倍浸种3~4小时,浸后用清水冲净再播种。

药剂灌根,田间发现有个别病株时,马上灌药液防治,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株灌200ml稀释药液,7~10天后再灌1次,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蔓延。也可用上述药剂喷雾防治,或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3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2.豆科蔬菜锈病

分布为害 锈病是生长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可达100%,严重影响品质。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蔓、叶柄及荚。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四周生紫黑色疱斑。后期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叶片枯黄脱落。茎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

病原 Uromyces appendiculatus称疣顶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单胞,椭圆至长圆或卵圆形,浅黄或桔黄色,表面有稀疏微刺,具芽孔1~3个。冬孢子单胞,长圆至椭圆形,褐色,顶端有较透明乳突,下端具无色透明长柄,孢壁深褐色,表面光滑。

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直接侵入。华北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在5~10月,华南在区发病盛期在4~7月。豆科蔬菜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此病易流行,秋播豆类及连作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春播宜早,清洁田园,深翻土壤,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密植,及时整枝,雨后及时排水。

锈病流行性较强,因此在防治策略上要立足于早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病斑未破裂前即应当进行防治。豆类锈病的发生季节性很强,可在发病季节的初始即开始用药。可选用的药剂有:15%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1 000倍液、2%武夷霉索水剂150~2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4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药,连喷2~3次即可。

3.豆科蔬菜炭疽病

分布为害 炭疽病是豆科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国内各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潮湿多雨的地区,为害严重。

症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叶、茎、荚、种子都可被侵染。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隆起,内部凹陷。叶片病斑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沿叶脉扩展成多角形小斑或多条斑,先为红褐色,后呈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的病斑与子茎上的病斑相似,叶柄受害后,可造成叶片萎蔫。豆荚上最初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病斑直径可达1cm,圆形或长圆形,中间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潮湿时,常溢出粉红色黏稠物。种子上的斑点为黑褐色,只发生在种子表面组织上。

病原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称豆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圆形或近圆形。分生孢子梗短小,单胞,无色。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两端较圆,或一端稍狭,孢子内含1~2个近透明的油滴。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体、种子内和附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染病,借雨水、昆虫传播。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进行初侵染,从伤口或直接侵入,并进行再侵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为4~5月,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秋季闷热多雨发病重。气温低、湿度高、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栽培过密、土壤黏重、氮肥过量等因素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增施磷、钾肥,及时拔除田间病苗,雨后及时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涝,降低土壤含水量。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止或减轻土壤病菌传播,降低空气湿度。

种子处理,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冲洗晾干后播种,也可用60%多菌灵盐酸盐粉剂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喷药要周到,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4.豆科蔬菜病毒病

分布为害 病毒病又称花叶病,是豆科蔬菜的重要病害,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以夏(秋)季露地栽培豆科蔬菜发生严重。

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嫩叶初呈明脉、失绿或皱缩,新长出的嫩叶呈花叶。浓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呈袋状,叶片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迟或落花。

病原 常见的有3种,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即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即菜豆黄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phaseoli,CMV黄瓜花叶病毒菜豆株系。

发生规律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病主要靠种子传毒,此外也可通过桃蚜、菜缢管蚜、棉蚜及豆蚜等传毒;菜豆黄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菜豆株系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寄主,在田间也可通过桃蚜和棉蚜传播。土壤中缺肥、菜株生长期干旱,蚜虫发生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适期早播早收,避开发病高峰,减少种子带毒率。适当密播,以降低地湿和保持土壤水分。苗期进行浅中耕,使土壤通气良好。及时搭架引蔓,开花结荚期适量浇水、注意防涝。

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有条件时可覆盖防虫网。必要时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蚜虫。

发病初期,可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盐酸吗啉·铜可湿性粉剂(盐酸吗啉胍·乙酸铜)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5~7天喷1次,连续施药2~3次。

5.豇豆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背产生黄褐色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斑,其上覆一层稀薄白粉,后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严重的叶面也显症,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

病原 Erysiphe polygoni称蓼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闭囊壳附属丝多,闭囊壳扁球形,黑褐色;子囊长卵形,无色;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发生规律 南方以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现象;北方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在多年生植物体内、花卉上或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植株受干旱影响,尤其是土壤缺水,会降低对白粉病的抗性。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状况不良;施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等都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控病措施,注意田间通风降湿和增加透光;天旱时要及时浇水;开花结荚后及时追肥,但勿过量施氮肥,可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用25%腈菌唑乳油2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四、葫芦科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我国种植的葫芦科蔬菜主要有黄瓜、西葫芦、西瓜、苦瓜、丝瓜、甜瓜、南瓜、冬瓜等10多种。据报道,葫芦科蔬菜的病害有100多种,其中为害较重的有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病毒病、银叶病、灰霉病等。不同地区病害发生的种类也不同。

1.瓜类霜霉病

分布为害 霜霉病是最普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对瓜类蔬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症状 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不规则小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

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称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淡褐色,单胞。

发生规律 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或小拱棚,又传到春季露地上,再传到秋季露地,最后又传回到温室内。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防治方法 应选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底肥施足,合理追施氮、磷、钾肥。雨后适时中耕,以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培育无病壮苗,育苗地、生产地要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弱苗。

种子处理,温汤浸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3倍,水温在50~55℃,恒温浸种15分钟后,待水温降至25~28℃时催芽。或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水温在25~28℃浸种30分钟后捞出,置于25~28℃条件下催芽。

土壤处理,苗床应选用无病虫土壤,底肥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拌药土“上铺下盖”,播种前将1/3药土铺在浇透水苗床面上,播种后再将2/3药土撒盖在种子面上。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 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700倍液喷施;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175~200g/亩、70%代森锰锌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75~200g/亩、50%氟吗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00g/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g/亩、30%氟吗啉水分散片剂20~40g/亩、25%嘧菌酯悬浮剂48~60ml/亩、60%霜脲氰·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70g/亩对水40~50kg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棚室栽培时,可在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200g/亩、15%霜脲氰烟剂250g/亩,按包装分放5~6处,傍晚闭棚由棚、室里面向外逐次点燃后,次日早晨打开棚、室,进行正常田间作业。6~7天熏蒸1次,熏蒸次数视病情而定。

2.瓜类白粉病

分布为害 白粉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北方温室和大棚内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圆形白色粉状斑,严重时整叶面都是白粉,后呈灰白色,叶片变黄,质脆,失去光合作用,一般不落叶。叶柄、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

病原 Sphaerotheca cucurbitae称瓜类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不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串生。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附属丝无色至淡褐色。

发生规律 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保护地瓜类上越冬;南方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喜温湿但耐干燥,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25%—85%均能发病,但高湿情况下发病较重。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应选择通风良好,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要适当配合使用磷钾肥,防止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性。阴天不浇水,晴天多放风,降低温室或大棚的相对湿度,防止温度过高,以免出现闷热。

在黄瓜苗期发病前或在成株期病害发生初喷药保护。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25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 000~7 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12%腈菌唑乳油2 500倍液、25%嘧菌醚悬浮剂1 250~2 5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1%武夷霉素水剂300倍液、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腈菌唑·代森锰锌)800~1 2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7~10天,连喷3~4次。

棚室栽培时,发病初期,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300g/亩、10%多百粉尘剂(多菌灵·百菌清)1kg/亩进行熏蒸,间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

3.瓜类疫病

分布为害 疫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造成大面积死秧,成为影响瓜类蔬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症状 以幼茎、嫩尖受害最重。幼苗被害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病部缢缩,后干枯萎蔫。成株发病,先从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全株枯死。叶片发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扩展很快,病叶迅速腐烂。干燥时,病斑发展较慢,边缘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常干枯脆裂。果实发病,先从花蒂部发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病斑,后果实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白色稀疏霉状物。

病原 Phytophthora melonis称德氏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无色、多分枝。初生菌丝无隔,老熟菌丝长出瘤状节结或不规则球状体,内部充满原生质。孢囊梗直接从苗丝或球状体上长出,平滑,中间偶现单轴分枝,个别形成隔膜。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卵孢子淡黄色或黄褐色。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土杂肥中越冬,主要借助流水、灌溉水及雨水溅射而传播,也可借助施肥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助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迅速蔓延。如雨季来得早,雨量,雨天多,该病易流行。连作、低湿、排水不良、田间郁闭、通透性差,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采用高畦栽植,避免积水。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发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种子处理,可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催芽,或按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苗床或大棚土壤处理,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g/m2与适量土拌匀撒在苗床上;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淋地面。

在测报基础上于发病前开始喷药,尤其雨季到来之前先喷1次预防,雨后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立即喷洒或浇灌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溶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1 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600~1 0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1 000倍液、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根灌药液250~300ml,隔7—10天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天,连续防治3~4次。

棚室栽培时,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g/亩熏蒸,每隔7~10天用药1次。

4.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分布为害 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等地区普遍发生,尤其东北、内蒙古保护地受害严重,华北春大棚发病也很重,病叶率有的高达70%左右。

症状 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真叶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燥时病部开裂,有白色菌脓。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称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生规律 病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塑料棚低温高湿利于发病。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旬为角斑病发病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培育无病种苗,用新的无病土苗床育苗;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收获结束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

种子处理,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53.8%氢氧化铜悬浮剂700倍液、41%乙蒜素乳油70—80g/亩、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8%土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60%琥胶肥酸酮·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2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

保护地在发病初期,可喷5%加瑞农(春雷霉素·氧氯化铜)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早上或傍晚进行,间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并发时,可用23%氢氧化铜·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60%琥胶肥酸酮·甲霜灵·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喷雾,施药间隔5~7天,喷洒次数视病情发展而定。

5.瓜类病毒病

分布为害 病毒病是分布广泛,各地普遍发生,保护地、露地种植都可受害,一般发病率10%~15%,严重时病株达80%以上,常减产3~4成,其果实品质低劣。

症状 该病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有花叶型、黄化皱缩型及两者混合型。花叶型:表现嫩叶明脉及褪绿斑点,后呈淡而不均匀的花叶斑驳,严重时顶叶变为鸡爪状,染病早的植株可引起全株萎蔫。黄化皱缩型表现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叶面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继而叶片黄化,皱缩下卷,叶片变小或出现蕨叶、裂片、植株矮化,病株后期扭曲畸形,果实小,果面出现花斑,或产生凹凸不平的瘤状物,严重时植株枯死。

病原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Melon mosaic virus,MMV称甜瓜花叶病毒。

发生规律 病毒可在保护地瓜类、茄果类及其他多种蔬菜和杂草上越冬。翌年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接触传播,种子本身也可带毒。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毒病发生,西葫芦生长期管理粗放、缺水缺肥、光照强、蚜虫数量多等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加强育苗期间的管理,早春育苗要保证床温,促使幼苗健壮生长。适期早定植,定植时淘汰病苗和弱苗。施足底肥,适时追肥,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性。注意浇水,防止干旱。及时浇水降温防止干旱,并注意防治苗床蚜虫,以防蚜虫传播病毒。

种子消毒,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然后洗净催芽播种;也可用55℃温水浸种40分钟,或干种子70℃热处理3天。

育苗后的定植期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虱。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g/亩对水40~50kg防治蚜虫;喷施2.5%联苯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白粉虱,还可采用黄板诱杀或银灰色塑料薄膜避蚜。

发病前期至初期,可用3.95%三氮唑核苷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水剂(三十烷醇·硫酸铜·十二烷基硫酸钠)4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倍液喷洒叶面,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6.瓜类银叶病

症状 叶片初期表现为沿叶脉变为银色或亮白色,以后全叶变为银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但叶背面叶色正常,常见有白粉虱成虫或若虫。幼瓜及花器柄部、花萼变白,半成品瓜、商品瓜也白化,呈乳白色或白绿相间。被害植株生长势弱,株型偏矮,叶片下垂,生长点叶片皱缩,呈半停滞状态,茎部上端节间短缩。

病原 Whitefly transmitted geminivirus(WTG)粉虱传双生病毒。病毒粒子为孪生颗粒状,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

发生规律 WTG为广泛发生的一类植物单链DNA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均由烟粉虱传播。此病春、秋季都可发生,受烟粉虱为害后即感染此病,多数棚室发病率很高,受害轻时后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

防治方法 调整播种育苗期,避开烟粉虱发生的高峰期。加强苗期管理,把育苗棚和生产棚分开。清除杂草和残株,通风口用尼龙纱网密封,控制外来虫源进入。

发生烟粉虱及时用烟剂熏杀,培育无病苗。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12%哒异烟剂、10%异丙威烟剂300~400g/亩、5%高效氯氰菊酯烟剂150~200g/亩,在傍晚点燃,闭棚熏杀;或喷雾防治,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等杀虫剂,交替使用,连续防治3~4次,每次间隔4~5天。

7.瓜类灰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幼瓜。先侵染花,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枯萎、腐烂,而后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病部褪色,表面密生霉层。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茎上发病,能引起茎部的腐烂,瓜蔓折断,植株枯死。

病原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数根丛生,褐色,顶端有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北方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长江流域3月中旬以后棚温在10~15℃时,加上春季多雨,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50%多菌灵·嘧霉胺悬浮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棚室栽培时,在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g/亩、45%百菌清烟剂250g/亩,熏3~4小时。粉尘法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

五、百合科蔬菜病害防治策略 与农药应用技术

百合科蔬菜主要有葱、洋葱、大蒜、韭菜等。病害种类繁多,其中为害较严重的有锈病、紫斑病、灰霉病、病毒病等。另外,葱霜霉病、大蒜叶枯病、韭菜疫病发生也较普遍。

1.百合科蔬菜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花梗。发病初期表皮上产出黄色小点,扩大后呈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夏孢子堆形成黑褐色稍隆起不规则形的疱斑,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末,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疱状斑,使叶片枯黄。

病原 Puccinia allii称葱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单胞,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细疣。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淡褐色,表面平滑,有1个隔膜和无色的小柄。

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秋季多雾,露大易发病。气温低的年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肥料不足及生长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配方施肥;避免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适度用水做好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稳生稳长,增强抗病力。

大蒜在播种前将蒜瓣晾晒2~3天,然后放入0.4%磷酸二氢钾、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中,浸泡10~12小时。

发病初期,喷洒1 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2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1 000~3 000倍液、45%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间隔10~15天1次,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2.百合科蔬菜紫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叶片和花梗染病,初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后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稍凹陷斑,继续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深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致全叶变黄枯死或折断。鳞茎染病,多发生在鳞茎颈部,造成软腐和皱缩,茎内组织深黄色。

病原 Altemaria dauci称香葱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或5~10根束生,有隔膜2~3个,不分枝或分枝少;分生孢子褐色,长棍棒状,具横隔膜5~15个,纵隔膜1~6个;喙胞较长,有时分枝。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温暖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葱类植物上辗转为害;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温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播种过早、种植过密、旱地、早苗或老苗、缺肥及葱蓟马为害重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与非葱类蔬菜实行1~2年轮作。合理施肥,雨后做好排水工作,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种子处理,播前可用40%甲醛300倍液浸种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鳞茎消毒,可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1.5小时。

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 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00~2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喷雾或灌根,间隔5~7天1次,连喷3~4次。

3.百合科蔬菜灰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上初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斑点,正面多于背面,后斑点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椭圆形眼状棱形大斑,直至半叶或全叶腐烂。湿度大时,病斑可密生灰褐色绒毛状霉层或霉烂、发黏、发黑。刀割茬口处易染病,染病后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淡绿色病斑,后病组织黄褐色,表面有灰褐至灰绿色绒毛状霉层。

病原 Botrytis squamosa称葱鳞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从叶组织内伸出,密集或丛生,直立,淡灰色至暗褐色,具0~7个分隔,基部稍膨大,分枝处正常或缢缩,分枝末端呈头状膨大,其上着生短而透明的小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至梨形,光滑,透明,浅灰至灰褐色。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和越夏。翌春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又产生分生孢子,或由菌丝、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浇水传播为害。早春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病叶,防止病害蔓延,采取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多菌灵硫磺胶悬剂1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4.葱类霜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及花梗,也可侵染洋葱鳞茎。叶片染病,从中下部开始,病部以上渐干枯下垂。花梗染病,初生黄白色或乳黄色较大侵染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其上产生白霉,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紫色。假茎染病多破裂,弯曲。鳞茎受害,地上部生长不良,叶色淡,无光泽,叶片畸形或扭曲,植株矮缩,表面产生白色霉层,扩大后软化易折断。

病原 Peronospora schleidenii称葱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丛生,顶端有3~6次二叉状分枝,无色,无隔膜。孢子囊单胞,卵圆形,淡褐色。卵孢子球形,具厚膜,呈黄褐色。

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阴凉多雨或常有大雾的天气易流行。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易排水的地块种植,并与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质肥,合理密植,及时追肥,适度灌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

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3%的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温水浸种25分钟,再浸入冷水中,捞出晾干后播种。

在幼苗长至3~4片叶时,可选用1∶1∶(240~28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乙膦铝·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喷洒幼苗和地面,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5.大蒜叶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染病,易从病部折断,最后在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原 Pleosporaherbarum称枯叶格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Stemphylium botryosum称匐柄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稍弯曲,暗色。分生孢子灰色或暗黄褐色,单生,卵形至椭圆形,表面有疣状小点。子囊壳球形。子囊孢子椭圆形,黄褐色,有纵横分隔。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发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大蒜出苗后,借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侵染发病。年前10~11月份,年后3~5月份,如降水多,田间湿度过大,病害易于流行。种植过早,冬前苗大,年前发病就较重。

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倒茬,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施足基肥,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

在叶枯病常发重病区,当大蒜苗期病株率达1%时,防治发病田块;当植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应全面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78%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间隔7~10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

6.韭菜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根部和花茎等部位,引起腐烂。叶片多由中、下部开始发病,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可达到一半以上。病部组织失水后缢缩,呈蜂腰状,叶片黄化萎蔫,花茎萎垂。湿度大时病部软腐,上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鳞茎受害时呈浅褐色至暗褐色水浸状腐烂,纵切可见内部变褐。根部受害,根毛减少,后变褐腐烂。

病原 Phytophthora nicotianae称烟草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梗从气孔伸出,无色,无隔,细长,不分枝。孢子囊倒洋梨形、圆形至卵圆形,偶具乳头状突起。卵孢子球形,淡黄色。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形成初侵染。借风雨和浇水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夏季是露地韭菜疫病的主要流行时期,夏季多雨年份常常发生大流行。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发期,以后随降雨减少而流行减缓,10月下旬停止发生。7~8月份雨多,高温高湿,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重病地块与非葱蒜类蔬菜实行2~3年轮作。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生长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残植株,集中深埋或妥善处理。

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2%霜霉威水剂800~1 200倍液、60%琥胶肥酸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上述药剂灌根,每墩灌250g,间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六、伞形花科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伞形花科蔬菜有芹菜、胡萝卜等。在生产上,病害也是威胁这些蔬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为害较重的有芹菜斑枯病、早疫病、软腐病、病毒病;胡萝卜黑斑病、黑腐病等。

1.芹菜斑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也可受害。叶片发病,从下部的老叶开始,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中部呈褐色坏死,外缘多为深红褐色且明显,中间散生少量小黑点。病斑外常具一圈黄色晕环。叶柄或茎部发病,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褐色,后扩展为长圆形淡褐色稍凹陷的病斑,中部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叶枯,茎杆腐烂。

病原 Septoria apiicola称芹菜壳针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生于寄主表皮下,大斑型多散生,孔口直径较小,小斑型多丛生,孔口直径较大。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直或微弯,顶端稍尖,基部略钝,0~7个分隔,多为3个。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在病残体及病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幼苗,或通过风、雨、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初次侵染。从气孔或直接透过表皮侵入。常发生于6月至晚秋多雨时期,尤其以梅雨季节为多。生长期多阴雨或昼夜温差大,白天空气干燥,夜间结露多、时间长,或大雾等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分期播种可有效避开发病高峰期,适当密植栽植,看苗追肥浇水,基肥要充足,追肥要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保护地芹菜栽培,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高于20℃及时放风,夜间10~15℃,缩小昼夜温差;切勿大水漫灌,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病茎等,带到田外集中沤肥或深埋销毁,以减少菌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落叶。

种子处理,用48~50℃温水浸种30分钟,再用凉水浸泡降温后晾干后播种,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4~6小时。

从株高2~3cm时开始喷药保护,即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2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胶肥酸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1次,可交替使用,连喷2~3次疗效极佳。

保护地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亩,间隔5天左右熏1次,连熏2~3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

2.芹菜早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内部病组织多呈薄纸状,周缘深褐色,稍隆起,外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病斑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发病严重的全株倒伏。

病原 Cercospora apii称芹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叶两面生,子座较小,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顶端色淡,近截形,多不分枝,多具膝状屈曲,其上孢痕明显。分生孢子无色,鞭状,正直或略弯,顶端较尖,向下逐渐膨大,基部近截形。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随种子、病残体或在保护地内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浇水及农事操作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春夏季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适当密植,合理灌溉,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病残体。

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入50℃温水中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浸种25分钟后立即投入凉水中散热。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晾干直接播种。

发病初期,喷洒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400~5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续用药2~3次。

保护地条件下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9~11天1次;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亩,隔9天左右1次,连续或交替施用2~3次。

3.芹菜软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柄基部。叶柄基部先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斑,然后迅速向深广发展,湿度大时,病部扩展成湿腐状,变黑发臭,薄壁细胞组织解体,仅剩下维管束。

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称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留种株或保护地的植株上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芹菜成株期至采收期易感病。春、夏、秋季温度高,多雨时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氮肥施用过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病田避免连作,换种豆类、麦类、水稻等作物。清除田间病残体,精细翻耕整地,暴晒土壤,促进病残体分解。避免因早播造成包球期的感病阶段与雨季相遇。

药剂防治可参考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4.芹菜病毒病

症状 为系统性病害。全株发病,病叶表现为明脉和黄绿相间的斑驳,并出现褐色枯死斑或病叶上出现黄色病斑,全株黄化。严重时,卷曲,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皱缩畸形,扭曲甚至枯死。

病原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芹菜花叶病毒(Celery mosaic virus,CeMV)侵染引起。

发生规律 病毒在温室蔬菜,越冬芹菜及杂草等植株上越冬。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人工操作接触摩擦传毒。春季5~6月和秋季10~11月发病较重。栽培管理条件差,干旱、蚜虫数量多发病重,夏季高温易发病。

防治方法 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春季栽培时,采取早育苗,简易覆盖或棚室栽培,以提早收获。高温干旱时期应搭棚遮阴。定植时剔除病苗。

在发病初期,可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5.胡萝卜黑斑病

症状 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出现不规则形深褐色至黑色斑,周围组织略褪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发生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缘上卷,叶片早枯。茎染病,病斑长圆形黑褐色、稍凹陷。

病原 Alternaria dauci称胡萝卜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短且色深。分生孢子倒棍棒形,壁砖状分隔,具横隔膜5~11个,纵隔膜1~3个。

发生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气流传播蔓延。雨季,植株长势弱发病重,发病后遇天气干旱利于症状显现。

防治方法 从无病株上采种,做到单收单藏。实行2年以上轮作。增施底肥。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65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药剂,间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6.胡萝卜黑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肉质根、叶片、叶柄及茎。叶片上病斑暗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叶柄上病斑长条状。茎上病斑多为梭形至长条形,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表面密生黑色霉层。肉质根上形成不规则形或圆形稍凹陷黑色斑,严重时深达内部,使肉质根变黑腐烂。

病原 Alternaria radicina称胡萝卜黑腐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或数根束生,膝曲状,深棕色。分生孢子深褐色,串生,卵形或椭圆形至倒棒状,无喙。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残留在土表越冬,生长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秋播胡萝卜,9~10月份在肉质根开始膨大期间,病菌从伤口侵入。秋季及初冬天气温暖、多雨、多雾湿度大及植株过密时有利于发病,在生长中、后期,肉质根膨大过程中,如地下害虫为害严重,也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从无病株上采种,做到单收单藏。实行2年以上轮作。增施底肥,促其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

土壤消毒。因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播种时每亩用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或50%五氮硝基苯2kg,拌细土25kg,均匀撒于地表翻入土内,能有效的杀灭土壤中的病菌。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间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药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