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介壳虫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38%吡
虫 啉·噻嗪酮悬浮剂防治芒果介壳 虫 田间药效试验出版时间:2020采用38%吡虫 啉。噻嗪酮悬浮剂防治芒果介壳 虫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8%吡虫 啉·噻嗪酮悬浮剂对芒果介壳 虫 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按照253mg/kg的使用量,第一、二次田间使用该药剂,防效分别为82.94%、89.96%,明显高于对照药剂35%吡虫 啉悬浮剂(使用量253mg/kg)的防效(76.84%、82.18%)和40%噻嗪酮悬浮剂(253mg/kg)的防效(76.85%、83.96%)。 -
报告(二十五)黏
虫 (Oriental Armyworm)出版时间:2013黏虫 (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又名东方黏虫 ,俗称行军虫 、五花虫、剃枝虫 、夜盗虫 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害虫黏虫 是一种杂食性、暴发性、间歇性发生的暴食性害虫,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巨大损失。黏虫 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潜伏在植株心叶中,啃食叶肉造成孔洞。3龄后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刻。图3-69 黏虫 (不同龄期幼虫)图3-70 黏虫 老龄幼虫(左:幼虫;右:头部放大)成虫喜食蜜露,羽化后需补充营养方可正常产卵繁殖。白天栖息在植株间,傍晚活动。图3-71 黏虫 (左:成虫;右:蛹)1.农业措施防治 在越冬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压低越冬虫 量,控制翌年的一代虫 源。在北纬33°以南地区,秋季应结合作物的中耕,铲除杂草,控制3代黏虫 ,减少越冬虫 源,降低第1代发生区的发生程度。 -
报告(四)细胸金针
虫 (Narrow-Necked Click Beetle)出版时间:2013成虫在3月开始出土活动,交配后将卵产在3~7cm土中,每头雌虫 可产卵30~35粒,卵期19~36天。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常群集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的烂草堆和土块下。 -
报告(二十五)黏
虫 (Oriental Armyworm)出版时间:2009黏虫 [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又名东方黏虫 ,俗称行军虫 、五花虫、剃枝虫 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害虫。黏虫 是一种多食性间歇发生的暴食性害虫。大发生时可在一两天内吃光大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图3-64 植株被害状黏虫 主要为害多种禾谷类作物,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林木及牧草等。图3-66 黏虫 成虫和蛹(引自:商鸿生)黏虫 生长发育过程中,若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时可终年繁殖为害。1.农业防治 在越冬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压低越冬虫 量,控制次年的一代虫 源。在北纬33°以南地区,秋季应结合作物的中耕,铲除杂草、控制3代黏虫 ,减少越冬虫 源,降低第1代发生区的发生程度。 -
报告(三)沟金针
虫 (Grooved Click Beetle)出版时间:2009雄虫 大小为14~18mm×4mm;雌虫 16~17mm×5mm。雌虫 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尾后于3~7cm土中产卵,每头雌虫 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期最长可达1150天,在土中活动为害,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1.农业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 源。2.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虫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用该药剂1:200的比例拌细土进行田间撒施,然后翻耕。 -
报告(三)沟金针
虫 (Grooved Click Beetle)出版时间:2013雄虫 大小14~18mm×4mm,雌虫 16~17mm×5mm。雌虫 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配后于3~7cm土中产卵,每头雌虫 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在土中活动为害,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 源。田间发现萎蔫或枯死苗,人工检查幼苗茎基部,捕捉幼虫,降低金针虫种群数量。2.药剂防治 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死苗,减轻为害。 -
报告(五)褐纹金针
虫 (Sweet Potato Wireworm)出版时间:2013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Lew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褐纹金针虫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褐纹金针虫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作物。成虫体长8~10mm,宽约2.7mm。黑褐色,生有灰色短毛。头部凸形,黑色,布满粗点刻,前胸黑色,但点刻较头部小,唇基分裂。触角、足暗褐色,触角第2~3节略呈球形,第4节较第2~3节稍长,第4~10节锯齿状。前胸背板长明显大于宽,后角尖,向后突出。鞘翅狭长,自中部开始向端部逐渐缢尖,每侧具9行列点刻。各足第1跗节至第4跗节节长渐短,爪梳状。卵初时乳白略黄色,椭球形,大小0.6mm×0.4mm。老熟幼虫细长圆筒形,茶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大小25~30mm×1.7mm;头扁平,梯形,上具纵沟,密布小刻点;身体背面中央具细纵沟。自中胸至腹部第8节各节前缘两侧生有深褐色新月形斑纹;尾节扁平而长,尖端具3个小凸起,中间的尖锐;尾节前缘亦有2个新月形斑,斑后有4条纵线;后半皱纹,并密生粗大而深刻点。蛹长9~12mm,初乳白色,后黄色,羽化前棕黄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斜竖1根尖刺;尾节末端具1根粗大臀棘,着生有斜伸的2对小刺。图3-13 褐纹金针虫(左:成虫;右:蛹)(张治良摄)褐纹金针虫在我国北方3年1代。以成虫、幼虫在20~40cm土层里越冬。第1至第2年以幼虫越冬,第3年以成虫越冬,周而复始。5月上旬,土温17℃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适温为20~27℃,成虫寿命250~300天,5~6月进入产卵盛期,卵期16天。第一年以幼龄幼虫越冬,第2年以5~6龄幼虫越冬,第3年7龄幼虫于7~8月在20~30cm土中化蛹,蛹期17天左右,成虫羽化,在土中越冬。成虫出现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幼虫在春(4~6月)、秋(9~10月)两季为害。图3-14 褐纹金针虫(左:幼虫;右:幼虫头部放大)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六)宽背金针
虫 (Broadbacked Click Beetle)出版时间:2013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Fabric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等禾谷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经济作物。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及未出土的幼芽和种子,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雌成虫体长10.5~13.1 mm,雄成虫体长9.2~12.0 mm,粗短宽厚。头具粗大刻点。触角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大,棒状,第2节短小,略呈球形,第3节比第2节长2倍,从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具有翻卷的边沿,向前呈圆形变狭,后角尖锐刺状,伸向斜后方。小盾片横宽,半圆形。鞘翅宽,适度凸出,端部具宽卷边,纵沟窄,有小刻点,沟间突出。体黑色,前胸和鞘翅带有青铜色或蓝色色调。触角暗褐色,足棕褐色,后跗节明显短于胫节。老熟幼虫体长20~22mm,体棕褐色。腹部背片不显著凸出,有光泽,隐约可见背纵线。腹部第9节端部变窄,背片具圆形略凸出的扁平面,上覆有2条向后渐近的纵沟和一些不规则的纵皱,其两侧有明显的龙骨状缘,每侧有3个齿状结节。第9节末端分岔,缺口呈横卵形,开口约为宽径之半。左右两岔突大,每一岔突的内枝向内上方弯曲,外枝如钩状,向上;在分枝的下方有2个大结节:一个在外枝和内枝的基部,一个在内枝的中部。蛹体长约10mm。初蛹乳白色,后变白带浅棕色,羽化前复眼变黑色,上颚棕褐色。蛹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具1尖刺突,腹部末端钝圆状。雄蛹臀节腹面具瘤状外生殖器。图3-15 宽背金针虫为害状(张治良摄)在我国北方约需4~5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春季为害各种旱地作物。5~7月成虫出现,白天活动,能飞翔,有趋糖蜜习性。春季雨水均匀,土壤湿润,有利金针虫发生,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深翻和灌水等均会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图3-16 宽背金针虫(左:成虫;右:蛹)(张治良摄)参考沟金针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