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缩果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十四)大灰象甲(Big Gourd Shaped Weevil)
出版时间:2013图3-39 田间幼苗被害状(缺刻)除为害高粱外,还为害烟草、玉米、花生、马铃薯、辣椒、甜菜、瓜类、豆类、苹果 、梨、柑橘、核桃和板栗等。成虫体长7.3~12.1mm,宽3.2~5.2mm。 -
报告柑橘(砂糖橘)结果期管理
出版时间:2018(3)稳果 肥。春梢生长、开花坐果与幼果 发育使树体养分大量消耗,而且新梢生长与花果之间还相互争夺养分,导致落花落果。因此,要及时施稳果 肥以减少落花落果,促进新梢转绿,提高坐果率。(5)采果 肥。施采果 肥的目的是恢复树势,为翌年开花结果做准备。一般在采果 前后进行,树冠盖膜后往往不方便施肥,因此,为了既方便又能及时将肥料施下,可将采果 肥提前至11月份、树冠盖膜前施完。因此,如何把保花保果 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做好非常重要。主要的保花保果 技术如下。主要作用是壮蕾、壮花及提高花的质量,提高坐果率,柑橘从花芽分化开始到新梢萌芽至开花结果,树体消耗了大量的营养。也可在花蕾期、生理落果期喷施600倍果 叶康3~4次。春季雨水多,开花后花瓣和花丝容易黏附在子房和花托上,造成小果 腐烂而落果。因此,可在开花期间每隔5~7天定期摇花,把凋谢的花瓣摇落。、果 梗、蜜盘均匀喷洒。 -
报告提高县级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的途径
出版时间:2010病虫发生种类繁多,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条纹叶枯病 、黑条矮缩 病 、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二化螟等。小麦上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梭条花叶病、蚜虫、粘虫、红圆蜘蛛等。油菜上有菌核病 、霜霉病、蚜虫等。棉花上有枯萎病、炭疽病、立枯病、棉铃虫、盲蝽象、烟粉虱、斜纹夜蛾、玉米螟、红铃虫、棉蚜、红蜘蛛等。在调查时,侧重于按照不同的品种、不同类型田进行重点调查,尤其对病虫发生具有代表性的田块更是调查重点,如种植感病 品种及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栽培方式的田块,密切监测其发生消长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预警,以全面、 -
-
报告西瓜侵染性病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9潮湿时,叶背病 斑处有白色菌脓。最后病 斑成为浅黄色,周围有黄色晕环,干燥时病 斑中央变褐色或灰白色,易干枯破裂穿孔。叶、叶柄、幼果 染病,初呈水渍状,后软腐,其上长出大量白色菌丝,渐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受害,初期在主侧枝或茎部呈水浸状褐斑。高湿条件下,长出白色菌丝(图2-7)。茎髓部遭受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3)防止果 实在贮运期发病,果实成熟后要适时采收,收瓜一般选晴天进行。西瓜采收后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擦洗瓜皮,进行消毒。贮运期间保持较低湿度,并注意通风排湿。果实染病,在果 面上出现四周稍隆起的圆形褐色凹陷斑,可逐渐深入果肉引起腐烂,湿度大时病 部长出灰黑色至黑色霉层。图2-18 蔓枯病 病 叶图2-19 蔓枯病 病 茎图2-20 蔓枯病 病 瓜蔓枯病症状与炭疽病症状相似,其区别在于病 斑上不发生粉红色的黏稠物,而是发生黑色小点状物。 -
报告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Different Isolates of Botrytis cinerea Pers to Tomato
出版时间:2007供试灰葡萄孢菌株接种番茄叶片后,除CF1外,均可引起番茄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番茄叶片病 斑的平均直径也有显著差异,但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域来源无显著相关。灰葡萄孢菌株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比较表明,除FQ外,其余各供试菌株对番茄果实所致病斑直径均比叶片病 斑直径大,但各供试菌株接种番茄果实和叶片后所致病斑直径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作者认为,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灰葡萄孢菌对番茄的致病力时,以接种果 实为宜;由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较大,所以在番茄抗病性测定时,宜选用强菌株或混合菌株。 -
报告二 茬口安排与品种选择
出版时间:2015例如,出口国外市场需要果皮较厚、耐贮运的硬果 型品种迪利奥、倍液赢、保罗塔。秋季尽量选择抗黄化曲叶病毒的品种如齐达利、迪芬尼、惠裕、特美特、意佰芬、浙粉706、西贝、金盾、金棚10号、荷兰八号等。国内市场,尤其是京津北方市场更喜欢粉果 品种。目前,市场上番茄大多品种无论红果、粉果 均完成了硬果 型品种的改良换代,皮较厚,耐裂,耐运输且产量高的红果品种多为南方和出口为主。硬型粉果 品种除具有原汁多,适口性好特性外,大多也具备耐裂、耐运输等特性。 -
报告源于水稻植株的一株链霉菌F-1的鉴定和防病潜力研究
出版时间:2007此外,链霉菌菌株F-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引起油菜菌核病 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离体试验表明,抑菌率可达53%。在油菜苗期进行的活体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油菜菌核病 的生防效率达57%。试验表明,菌株F-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多数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菌具有广谱性。这为将来利用其防治温室、大棚病害和果 蔬储藏期病害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目前正在准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链霉菌菌株F-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