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病理学
知识图谱:全部
-
-
报告
植物 细菌性病害研究初探出版时间:2007川成都植物病害是由植物—病原—环境三者在一定适宜条件下,引起植物体发病,构成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干扰与破坏,最终造成植物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减产,品质降低,给人类的农业、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是指能寄生于植物体并导致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生物。植物病害分成菌物(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类病害、线虫类病害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植物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为害较重、发病规律比较难以掌握、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效果很难凑效的一类病害。植物病原细菌是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个生物类群,它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及组成成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细胞结构和组分上的差异,导致了细菌性病害比真菌性病害更难以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比较著名的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青枯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柑橘溃疡病、梨火疫病、马铃薯环腐病。还有近年来被国际柑橘病毒学家确认的柑橘黄龙病等,这些植物细菌性病害给我国农业、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危害。本文将对植物细菌性病害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初步探讨。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诗经》中已经将生物划分成了植物、动物和蕈类三大类。1593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和人类三大类。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以林奈为代表的生物分类学家将生物分成两界(即动物界Animaliae和植物界Plantae),这两界系统被人类科技界沿用了200多年。16~18世纪,随着显微镜发明和细胞学说的建立,人类才发现了单细胞生物——细菌。对于细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专家们普遍认为:细菌的出现应该是在植物和动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1969年魏泰克将生物界分成五界系统,即:(1)以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界;(2)以单细胞原生动物和藻类为主的原生生物界;(3)多细胞生物中以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植物界;(4)以多细胞为主吸收营养的真菌界;(5)多细胞生物中以摄取食物为营养来源的动物界。1974年黎德勒认为:取消原生生物界,将生物化分成四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77年我国科学家陈世骧提出了生物学界的三总界构成六界系统,即:无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生物总界——(细菌界、蓝藻界);真核生物总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1988~1989年(Cavalier-Smith),将生物学界划分成:两个总界组成的八界系统,即:一、细菌总界:①真细菌界;②古细菌界;二、真核总界:③古菌界;④原生动物界;⑤植物界;⑥动物界;⑦真菌界;⑧藻界。到2003年,他取消了古细菌界和古菌界,改为二总界六界学说。许志刚教授在2005年正式提出三域七界的最新分类体系,即无细胞生物域的病毒界;原核生物域的细菌界;真核生物域的原生生物界、真菌界、藻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反映了当前人们的认识水平。从上述分类系统可以看出,细菌的分类始终处于原核生物界内,它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及其组成成分上存在着许多本质上的差异。原核生物是以单位膜为界的,细胞核质无核膜包围,呈原核状态。含肽聚糖的细胞壁有或无;核糖体在细胞质内70S。染色体的数目为1。细菌的质粒DNA游离于细胞质中。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膜外都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革兰氏阳性细菌)或脂多糖(革兰氏阴性细菌)构成的坚韧细胞壁。真核生物:具有以单位膜为界的细胞器,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细胞核有核膜包围,呈真核状态,核糖体80S,在细胞器内的核糖体70S。细胞内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叶绿体有或无、有微管系统。染色体中有组蛋白;有核仁;要发生有丝分裂;细胞器有DNA(如线粒体);配子能够融合;DNA不单向转移形成部分二倍体。最典型的是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及其他细胞器组成成分。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它由核膜包着与核外的细胞质分开。核膜内有核仁和核质。植物病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将植物细菌性病原种与对寄主的致病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要依据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等指标来综合确定植物病原细菌的种。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七版出版时已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种有200多种。根据生物学命名中优先命名权不能侵犯的原则,确定每一个新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以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八版中将植物病原细菌种由原来的200多种削减为几十种,以保证所有种都可以用生化试验来进行鉴定并尽量保证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重复实验,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重复性。1994年,根据《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九版的系统分类:将细菌分成了四大类35个群。2000年以后,《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分五卷陆续出版发行,该版本的最新分类体系中将细菌界包括了16门、26组、27纲、62目、163科、814属,共计4727种。植物病原细菌属于细菌界中普罗特斯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普罗特斯门细菌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组成,肽聚糖含量较少,因而革兰氏染色阴性。放线菌门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染色阳性。厚壁菌门中的病原生物包括植原体(Phytoplasma)和螺原体(Spiroplasma)。已经描述的引起植物病害的原核生物有28个属。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分成五大类别。第一类: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黄单胞菌属是细菌中的特殊类群,目前文献中描述的黄单胞菌属的种几乎都是植物病原细菌。它可以为害120多种单子叶植物和270多种双子叶植物。黄单胞菌引起许多重要植物病害,比较典型的病害有:(1)甘蓝黑腐黄单胞菌(X.campestris pv.campestris);(2)水稻白叶枯病(X.oryzae pv.oryzae);(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oryzae pv.oryzicda);(4)柑橘溃疡病(X.campestris pv.citri)。由黄单胞菌属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大多数症状为叶枯、坏死、萎蔫等症状。第二类: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细菌大多数都是土壤、水、其他基质上的腐生菌,有些是植物病原细菌。它的生态适应性广,表型差异大,是一个非常异质的组群。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能为害多种植物。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九版中正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有7个种。第三类:欧文氏菌属(Erwinia)。欧氏菌属细菌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欧氏菌属细菌一部分是植物病原细菌,最常见的是各种植物的软腐病,也有萎蔫和坏死。典型的病害有:梨火疫病(E.amylovora);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stewartii);马铃薯和大白菜的软腐病等。由欧氏菌引起的细菌性软腐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生分布。第四类: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土壤杆菌属细菌是一类习居于土壤的细菌,在土壤中广泛的分布。常见的致病性细菌种有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能为害多种双子叶植物,在近土根茎部形成恶性肿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s),在侵染双子叶植物幼根后形成丛生的毛发状根群,称之为发根。第五类: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它是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中分列出来的一个新属。国内发现的植物病原棒形杆菌属细菌中,最典型的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菌(C.m.pv.sepeadonicum)在国内马铃薯产区均有分布。由于该病菌是以种薯传带的,所以在调运马铃薯种薯时必须要实施检疫。小麦蜜穗病菌(C.tritici)在国内华北冬麦区、山东、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已有发生。植物病原细菌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植物细菌性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和栽培植物上较多。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两个方面。所谓病状:是指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有:(1)变色:指整个植株、叶片或叶片部分变色。(2)坏死:指植物体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3)腐烂:整个植物的组织和细胞被破坏和消解。(4)萎蔫:植物病害中的萎蔫是指植物的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而造成不可逆转性的萎蔫。(5)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萎缩、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所谓病症:是指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上所表现的特征。主要表现有:(1)霉状物。(2)粉状物。(3)锈状物。(4)粒状物。(5)根状菌索。(6)菌脓。菌脓:是指发病部位产生的胶黏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菌脓是细菌性病害在田间特有的病症。从多年田间病害症状诊断的实践环节看,植物细菌性病害田间症状诊断上着重注意几点:细菌性病害往往会出现局部坏死斑点,如柑橘溃疡病的病斑。腐烂:很多蔬菜类作物上出现的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等。萎蔫:作物上出现的青枯病,全株性萎蔫。菌脓: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叶上出现的胶黏脓状物。细菌性病害往往不会出现整株变色、叶片上不会出现霉状物、粉状物、丛枝、萎缩等症状。细菌性病害会出现发根和肿瘤等症状。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从理论上探讨,所有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通过种子传带。细菌附着在种子表面,也可以存活于种皮内,以及块茎组织内部。细菌在植物种子上一般存活1~2年。植物病原细菌一般产生胞外多糖,且一般具有鞭毛结构。因而,雨水的溅射和细菌自身在水中的游动可导致其传播。此外,随着灌溉水的流动,细菌可以在田块间传播。在20世纪60~70年代,水稻白叶枯病在四川省水稻产区流行蔓延,造成水稻产量严重减产,损失惨重。植物病原细菌可以通过苗木、接穗传播。嫁接工具、人为操作不当的行为均可以传播植物细菌性病害。柑橘溃疡病在我国柑橘主产省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为害。狂风暴雨夹带雨滴是沿海岸线柑橘产区柑橘溃疡病蔓延猖獗的主要环境因素。通过媒介昆虫可以传带细菌性病害。柑橘黄龙病传毒主要媒介是柑橘木虱。要使柑橘黄龙病发生蔓延的几大因素是:一是要有柑橘黄龙病病树存在;二是要有传毒的媒介昆虫;三是要有感病的寄主。同时,昆虫的越冬寄主枳壳、九里香等存在为病菌的越冬和第二年的病菌的侵染循环创造了条件。如何掌握植物细菌性病害发病规律,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植物的种子、苗木、接穗等一切繁殖材料均有可能携带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并能在植物体表或表皮内较长时期的存活,是远距离传播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原因。(2)由于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有胞外多糖,在有水膜存在下可以加快细菌侵染速度,为害程度由点到片逐步加重。在雨季、大风、甚至飓风条件下加快了点片发生与为害的程度。(3)有灌溉水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加快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流行蔓延,是大面积造成为害损失的主要诱因。(4)有媒介昆虫的发生、越冬寄主的存在,为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再次侵染循环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5)嫁接工具、农事活动操作不当均可以造成寄主大量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侵入,导致田间植物细菌性病害近距离传播为害。(6)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加速了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循环。根据植物细菌性病害发病的诱因和发病基本规律可以看出:种子、苗木可以带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侵染途径多;远距离传播与近距离扩散相辅相成,加快了细菌性病害点、片发生,具有暴发成灾、损失严重的特点。植物细菌性病害很难防治,药剂防治效果很难奏效。四川省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等细菌性病害中都不是单一地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只能作为综合治理植物细菌性病害技术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柑橘溃疡病防治技术中,国内外至今尚未见到仅仅依靠药剂防治来完全控制其为害蔓延的成功范例。柑橘黄龙病的综合治理更是如此。(1)建立无病虫种子、苗木繁殖基地,生产健康无检疫性病虫的种子苗木。(2)种子苗木调运前实施田间产地检疫和抽样实验室检验相结合,保证调出种子苗木是无病的。(3)调入地尽量集中成片种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病虫害综合治理。(4)加强田间病虫害预测预报,发现细菌性病害点、片发生时,及时拔除病株销毁,并用药剂对周围植株进行保护性防治。(5)严格对发病田块的肥水管理,防止有病田块流水串灌或漫灌。(6)对较大面积发生细菌性病害的发病区要及时隔离,防止上游流水继续向下游流传,造成更大面积的细菌性病害流行。同时对发病区要进行较大规模的药剂防治。(7)及时换种、加强轮作换茬,防止细菌性病害在田间菌量的不断积累和再次暴发成灾。(8)注意嫁接工具的消毒,防止农事活动中人为的传播感染。 -
-
报告五、高粱寄生种子
植物 (Sorghum Parasitic Plants)出版时间:2013独脚金植物(Strigaspp.)作为主要的高粱寄生种子植物,已经成为世界上粮食生产的限制因素,在一些独脚金严重发生地区其对农业生产构成的威胁程度超过病虫害和鸟害的为害程度。通常人们将独脚金植物称为巫婆草(Witchweed),因许多植物在出苗前被寄生,导致长势衰弱、枯萎死亡,犹如被其施用巫术故而得名。独脚金植物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环境恶劣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国家。在美国,许多州都面临独脚金的威胁,迫使美国农业部立项对其开展研究。在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独脚金为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独脚金为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较大,在东非地区感寄生的品种受独脚金的为害可使谷物减产59%,而在抗性品种上产量损失为5%。在印度,雨季生长的高粱受独脚金为害后,产量损失为14.7%~32%,雨季后期高粱减产21.9%~84.5%。在非洲靠雨养作物的热带半干旱地区,独脚金对作物产量威胁很大。图1-184 独脚金田间为害症状高粱受独脚金为害,其症状颇似旱害所致,植株矮化、瘦弱,叶片褪绿、黄化、卷缩,枯萎,严重时叶呈火烧焦状,即使土壤湿度饱和时也难以恢复,仍表现此症状。其中,美丽独脚金(Striga hermonthica)为害导致高粱叶片产生褪绿斑点,或整个叶片黄化,但植株通常不矮化,叶片不卷缩和枯萎,明显不同于亚洲独脚金为害症状,当土壤缺肥时症状加重。独脚金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寄主生长发育不良、瘦弱、矮小、黄化。高粱被1株独脚金寄生,其被害症状不明显,但1株高粱若被上百株独脚金同时寄生后,则对寄主为害较大,严重时甚至导致高粱植株黄化、枯死。图1-185 独脚金为害致植株黄化枯死图1-186 独脚金幼苗寄生高粱根部独脚金(Strigaspp.)有50~60个种,其中能寄生禾谷类植物的主要种类有:美丽独脚金(S.hermonthica)、亚洲独脚金(S.asiatica)、福拜氏独脚金(S.forbesii)、粗毛独脚金(S.aspera)、密花独脚金(S.densiflora)和小米草独脚金(S.euphrasioides)。图1-187 独脚金种子萌发、胚根形成吸盘独脚金为一种具有绿叶和亮丽花朵的一年生寄生种子植物,植株下部叶片对生,上部叶片互生,叶呈线形,全缘,偶呈齿状或鳞片状。花不规则形、弯曲或冠筒状。花冠呈石竹色、红色、白色、黄色、蓝色或紫色等。独脚金种间的区别在于花萼上肋状凸起条数(5~17条)不同。世界不同地区为害高粱的重要独脚金描述如下。美丽独脚金〔Striga hermonthica(Del.)Benth.〕 广泛分布于非洲的南纬5°至北纬20°,在亚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发生。美丽独脚金为直立草本植物,株高50~100cm,花呈鲜石竹色、粉色,在同一田块里植株间的石竹色花深浅不一,偶尔也出现白色花植株。花萼上有5条肋状凸起,花下部苞片具腺毛。专化异型杂交,其种群形态多样,植株大小不同。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发现美丽独脚金能寄生多种禾谷类作物。图1-188 美丽独脚金为害症状亚洲独脚金〔Striga asiatica(L.)Kuntze〕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内有不同的形态类型。在印度亚洲独脚金的花为白色,在美国其花呈深红色,南非的花冠鲜红色,内呈黄色,印度尼西亚的花呈黄色或淡石竹色。在北卡罗来纳、不肯纳法索和南非的亚洲独脚金红色花群里偶见有黄色花植株。亚洲独脚金的花萼上有10个明显的肋状凸起。植株纤弱直立,株高15~30cm,有毛或光滑,幼芽上具腺毛。图1-189 亚洲独脚金为害症状福拜氏独脚金(Striga forbesiiBenth.) 广泛分布于非洲和印度洋群岛,主要生长于南半球潮湿土壤环境的地区,如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马达加斯加。株高通常为30~40cm,但其植株叶片的形状明显不同,为浅裂状叶。其花朵较美丽独脚金的大、而数量较少,每个花序里一次仅有2~6朵花开放。花的颜色为浅三文鱼肉粉色,偶见白色,花冠橙红色。福拜氏独脚金除为害农作物外,还能寄生于多种野生寄主。粗毛独脚金〔Striga aspera(Willd)Benth.〕 分布于西非和苏丹。它颇似美丽独脚金,不同点是粗毛独脚金的花冠筒有腺毛,且高出花萼顶部,而美丽独脚金的花冠无腺毛且冠筒裂瓣状弯曲高出萼顶。密花独脚金(Striga densifloraBenth.) 仅见于印度,常被误认为是白花独脚金。植株茁壮,少有分枝,直立,多毛,带色的草本植物,植株干燥后变为深蓝色。花呈白色稍带淡蓝色,花药黑色,花萼上有5条肋状凸起。小米草独脚金(Striga euphrasioidesBenth.) 仅分布于印度。它与亚洲独脚金很相似,主要区别是花萼上有15~17条肋状凸起。小米草独脚金虽然在高粱田里常见,但为害性不大。独脚金植物(Strigaspp.)可寄生于多种寄主植物,在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玉米(Zea maysL.)、珍珠粟〔Pennisetum glaucum(L.)R.Br.〕和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上为害最重。独脚金共同特点是适应半干旱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整个生育期处于寄生状态。在独脚金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寄主植物必需提供其生长发育条件,使其产生种群延续的种子。独脚金的种子很小,直径200μm,产量惊人,有的每株可产种子高达4万粒;每株福拜氏独脚金可产种子2.5万粒。种子极轻、似灰尘,很易被人、畜、水和风携带、传播,且寿命很长,在土壤中存活可达20年。种子是否能萌发取决于来自寄主或非寄主植物的化学信号。在有寄主根部化学物质刺激和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种子经8~12h即可萌发。种子萌发后,由于向化性反应,胚根顶端向最靠近的寄主根部生长,接触根表后其胚根顶端形成铃状的吸盘,从中产生小指状乳突侵入寄主根部,只有寄主根部的内皮层能抵抗吸盘的侵入。胚根吸盘的形成与来自寄主的化学信号关系密切。抗寄生的高粱品种根内皮层细胞壁变厚比感性的品种早。胚根吸盘进入寄主组织的维管束后,建立了寄生物与寄主输导组织的连接系统。独脚金的一半生活史是在土壤内寄生于寄主体上完成,此期间是独脚金对农作物为害较大的时期。在独脚金定殖于根部尚未出土前,完全依赖从寄主根部吸收营养和水分,出土后地上部植株可形成一些叶绿素。在独脚金种群中存在生物型、生态型或作物专化型等不同的类型。独脚金除为害禾谷类外,对豆科植物尤其是豇豆的寄生为害不可忽视。独脚金对不同作物寄生性明显不同,在高粱品系中,有60%耐寄生,30%是感性的,约10%是抗性的。在玉米上抗、感品系均有。在谷子上未见抗独脚金的品系。独脚金植物种子小、数量多,在土壤里存活时间长,并需要在特殊环境里才能萌发,生活力极强,出土前已对作物寄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防治难度大。因此,应采取应用抗性品种、农业措施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性品种 选用抗性或耐性品种可有效降低产量损失,国际上将抗性育种作为独脚金防治的重点,选育出一批抗性或耐性品种。高粱品种SRN39对多种独脚金寄生具有广谱抗性,Framidia、IS9830、N13、Teton、Dobbs、IS7777和IS4202等也具有明显的抗性,其中,IS9830抗美丽独脚金,SAR19、SAR29和SAR33抗福拜氏独脚金最为明显。近年来,印度、美国学者通过抗性基因聚合选育出高抗独脚金的高粱杂交种P9401和P9408,在多个国家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2.农业措施防治 轮作倒茬,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技术,如棉花、大豆、花生和向日葵等,既是非寄主植物,又能诱发独脚金属植物种子快速发芽。增施氮肥,独脚金植物寄生于高粱上主要是竞争水分和营养,增施氮肥可提高高粱产量,同时,土壤中高浓度氮素含量,能干扰独脚金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对寄主根的寄生性。在独脚金开花前喷洒20%尿素液,可致使独脚金植株灼伤、减少种子产量。及时拔除独脚金植株,防止其开花结籽,减少独脚金种群数量。3.药剂防治 在适宜的条件下喷洒乙烯或合成萌芽剂,可诱导土壤中独脚金种子在无寄主的条件下自杀性萌芽,降低土壤中种子含量。在美国采用将乙烯气体注入土壤里消灭独脚金植物种子。施用除草剂,独脚金出苗后至开花前可定向喷洒2,4-D等,杀死植株,减少落入土壤里的种子数量。4.生物防治 现已知在独脚金植物上发生几种虫害和病害,可研究这几种病虫对该植物的专化性和致病性,以用于生物防治。 -
报告ASPV cp基因克隆及
植物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ABA162)。出版时间:2007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是侵染苹果和梨树的主要病毒之一,可导致苹果和梨的生长势下降,并影响其果实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侵染砂梨的APSV毒源材料。参照已报道的ASP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来源于砂梨(6-1-13)ASPV的 dsRNA为模板,RT-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328bp特异性扩增条带,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在GenBank上登录的14个ASPV分离株的同源率为82%~88%。将克隆获得的目的基因与pET28c连接得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c-ASPV cp,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诱导该基因表达,表达蛋白大小约44kDa。将表达正义链和反义链的该病毒分离物cp基因cDNA分别与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10B的感受态细胞,经过PCR和双酶切鉴定和筛选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ASPV cp基因的正义链和反义链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ASPV cp+和pCAMBIA1301-ASPV cp-。将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后,采用叶盘共培养的方法转化5~6叶期的健康西方烟叶片,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88株西方烟转化植株,其中ASPV cp基因正义链的西方烟植株68株,表达cp基因反义链的西方烟植株20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