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炭疽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苹果腐烂
病 的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关键技术探讨出版时间:2007苹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目前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190万hm2以上,产量达2110万t,居世界前列[1]。近几年来,苹果腐烂病在我国尤其是冀北地区,连续多年中偏重到大发生,已成为对苹果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严重制约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针对苹果腐烂病的研究较多,但始终未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致使该病发生势头有增无减,蔓延十分迅速,甚至在新栽果园内都能找到大量病株。因此对该病的流行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防治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势在必行。苹果腐烂病又称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是一种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损失极大的苹果树病害,全国各苹果产地均有发生,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蔓延较迅速。该病轻者造成枝干枯死、结果能力锐减、产量和品质下降、结果年限缩短,重者可导致整树枯死,甚至毁园。据笔者近5年来调查,冀北地区苹果园苹果腐烂病感染率几乎达到100%,成龄果树病株率35%以上,严重的果园达到80%以上,幼树病株率也有10%左右,目前已有20%苹果园因此病而毁园。通过对产量损失率的调查,仅该病就达到20%左右,占苹果树整个病虫损失率的50%以上。苹果腐烂病的病原物是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腐烂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弱的兼性寄生菌,具杀生寄生性。该病侵入寄主后,先处于潜伏状态,不立即致病,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或果树进入休眠期,生理活动减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由侵入部位向外扩展,进入致病状态[2]。因此,苹果树本身的抵抗能力强弱是该病能否发生的前提条件。2.1.1 施肥水平明显不足 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苹果是冀北地区许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管理比较精细,平均每年每株果树施优质农家肥50 kg以上,夏季还要进行压青草、扩水盘、改良土壤、追施肥料等措施,冬季一般都要进行树干涂白。另外在病虫防治上,也基本上做到了及时防治、统一防治。因此,果树树势较强,各种病害发生均较轻。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5 年以来,随着果品价格下降,果农积极性下降,管理比较粗放。据调查,目前有90%以上的苹果树不施用有机肥,50%以上的苹果树不追施肥料,20%以上的苹果树不施任何肥料,即使是施肥的,也多是在春季每株基施磷酸二铵等0.5 kg左右,不但养分含量单一,而且施肥量明显不足。2.1.2 掠夺式生产现象比较严重 大多数果农只追求眼前利益,一是不舍得疏花疏果,使果树负担过重,大小年现象严重,使树体过早衰弱,抵抗力下降;二是为了争取多挂果,普遍采取环剥措施,尤其是主干环剥现象还比较常见,造成环剥就有花芽、不环剥就没有花芽的恶性循环,不但造成树体衰弱、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害泛滥,而且使果树结果高峰期明显缩短。另外,近几年天气干旱,有的果园不能及时灌水,也是粗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防治不当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施药次数不足。部分果农对苹果树重视不够,有的全年只施一、两次药,甚至有的果农完全不施药,也不进行其他管理,早期落叶病、瘤蚜等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树势极度衰弱,进而促使腐烂病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菌源,也危及到了整个果园;二是施药时期把握不好。苹果腐烂病萌芽前用药消灭枝干上的菌源十分重要,许多果农不重视此次施药,萌芽后刮除病斑必须进行,而多数果农到了花期以后病斑明显时才刮除,病斑扩展迅速,还会使病原菌大量传播;三是病斑刮除不彻底。发现病斑后,应刮除至木质部,边缘要超过病部1cm左右,而有的果农刮得浅或刮得范围小,造成病斑复发率较高,还有的果农不将刮下的病皮带走,再次形成侵染源;四是药剂选择不合理。目前用于防治腐烂病的药剂较混乱,许多果农选择不当,也是造成防治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五是不注重夏秋季施药。多数果农只注重春季涂药,不注重夏秋季喷药保护和秋季涂药保护,形成新增病斑。20世纪80年代之前,冀北地区苹果主要品种是国光,其次是金冠、元帅、红星、白龙、倭锦、鸡冠等,苹果腐烂病很少发生,但随着品种间异地交流的广泛进行,富士等新品种开始传入,腐烂病也开始迅速发生。随着果农不断栽植和对老树进行改接换头,几乎所有果园均有外来接穗不断引入,目前这些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菌源的不断传入,因此,品种间异地交流是苹果腐烂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苹果腐烂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内容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健身栽培是指在苹果生产过程中,利用农业和物理等措施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增加苹果的产量,提高品质。健身栽培是目前生产无公害苹果最有效、最根本、最安全、最经济的手段,也是防治苹果腐烂病的最重要手段。3.1.1 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 在秋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增施以有机肥为主,N、P、K、微肥配合的基肥,适时追肥,叶面喷施氨基酸叶肥、沼渣沼液等,要根据不同树龄、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时期采取平衡施肥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充叶肥等手段,增强树体对腐烂病的抵抗能力;萌芽前、春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采果后和封冻前要及时根据灌水指标灌水,保证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尤其要防止春旱,但也要注意雨季及时排水,保证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扩展能力,促进伤口愈合。3.1.2 及时修剪,合理负担 大小年现象是造成树势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通过疏花疏果、修剪等措施,合理负担,避免树体消耗过大;适时冬剪和夏剪还可剪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以减轻其他病虫害的为害,从而提高树势。3.1.3 及时清理病虫及残体,减少菌源 病枝、病树皮中有大量的腐烂病菌,因此要及时剪除病枝和病果、及时清理将刮下的树皮,带出园外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孢子飞散传播。3.1.4 减少环剥,避免树势衰弱 环剥在一程度上可以提高花芽分化率,从而增加挂果量,但也会造成树势衰弱,尤其是主干环剥,后果更严重,因此,应优先选用施沼渣沼液、喷芸薹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涂抹促花剂等方法,尽量少环剥。3.1.5 增加保护,防止冻害发生 冻害是诱发腐烂病的重要因素,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通过树干涂白等措施,防止冻害发生。苹果腐烂病刮除病斑工作应根据其发生规律,及时进行。当春季气温回升后,树液开始流动,营养向生长点转移,造成树体枝干营养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抗病能力迅速降低,病菌则乘机扩展蔓延,形成春季发病高峰。另外,秋季果实迅速膨大,营养向果实大量转移,也会造成树体枝干营养相对缺乏,形成秋季发病高峰。因此,刮除病斑应在每年春、秋季分别进行。通过实践表明,每年进行3次比较合适,第一次在萌芽期,此时病斑尚未蔓延;第二次在苹果花期,尤其是降过一场春雨过后,此时病斑最容易辨别,可及时发现第一次未发现的病斑;第三次是在9月份,此时是该病蔓延的另一个高峰。刮病斑时,要刮至露出木质部,边缘要超过病部1cm左右,刮好后及时涂药保护。通过笔者调查和试验,目前防效较好的涂抹药剂有:3.315%甲硫·萘乙涂抹剂(灭腐新)原液、2.12%腐殖酸铜水剂(腐烂净)原液、4%腐殖酸铜水剂(843康复剂)原液、21%过氧乙酸水剂(果富康)5倍液、精制木酢液原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15倍液等,一般防治效果可达80%~90%。病斑涂药保护时,有一些不易发现的病斑往往被忽略,造成年年涂药年年有新发病斑。因此,全树喷药防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有效消灭树皮浅层病菌,预防发病。可在萌芽前、谢花后2~4天、落皮层形成期(7月份)、果实生长中后期(8月下旬~9月上旬)各喷一次药,尤其是萌芽前施药尤为重要,可有效消除树体上潜伏的病菌。萌芽前喷施药剂可选用18%过氧乙酸水剂200倍液、石硫合剂5波美度、2.12%腐殖酸铜水剂100倍液、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300~400倍液等;萌芽后喷施药剂可选用18%过氧乙酸水剂500倍液以及腐殖酸铜水剂等;秋季涂抹药剂可选用3.315%甲硫·萘乙涂抹剂(灭腐新)原液、腐殖酸铜类药剂等。另外,在苹果腐烂病发生高峰期,还可用21%的过氧乙酸200倍液进行树干淋洗或3~5倍液涂刷树干及骨干枝、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100~200倍液涂刷树干及骨干枝,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5~9月份,其中以5~6月份最好,用锋利的刀将所有的病皮、粗翘皮全部刮除,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不要触及形成层,皮层中若有坏死病斑也一律刮除。重刮皮可将多年积累的各种类型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彻底清除,且可刺激树体产生愈伤组织,增强抗病力。对于主干上病疤较大、为害较严重的果树,要及时采取桥接或脚接的方式,促进树势恢复。 -
报告绿色木霉菌Tr9701的抑
病 机理及其在黄瓜叶片、根部定殖初探出版时间:2007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广泛存在于土壤及其他基物中,作为生防菌以其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作用谱广、作用机制多样、能在植株、土壤中增殖并形成有效群体等诸多优势而备受关注。我们针对蔬菜上常见病害,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对蔬菜病原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绿色木霉菌株Tr9701,通过对其产几丁质酶活性等对其抗病机理进行了初探,同时试验了其在黄瓜叶片、根部的定殖能力,为今后开发可替代某些化学农药的微生物杀菌剂做了基础性工作,现将初步研究结果记述如下。1.1.1 供试菌株 绿色木霉Tr9701(Trichderma viride),由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生防室筛选、鉴定。供试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由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室分离、鉴定。1.2.1 绿色木霉菌制剂几丁质酶检测据Harman等的方法[1],在胶体几丁质培养基中培养绿色木霉菌,进行产几丁质酶预试验,然后将绿色木霉菌分生孢子液接种到合成诱导液体培养基中诱发几丁质酶产生,以不加胶体几丁质为阳性对照,在28℃,150r/min振荡培养,连续提取培养液制备几丁质酶粗提液。检测采用还原糖法[2]处理,在试管中加入几丁质酶粗提液、10g/L胶态几丁质各1ml,37℃恒温水浴30min,加入DNS10ml,混匀后沸水浴10min,用水冷却至室温,观察颜色变化,以100℃高温灭活处理15min几丁质酶粗提液为对照,试验重复3次。1.2.2 绿色木霉几丁质酶粗提液对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将黄瓜立枯丝核菌、番茄灰葡萄孢霉菌菌丝块转移到平板上,每平皿接种4块,分布于4角,平皿中心放滤纸片并加入100μl几丁质酶粗提液或阳性对照液,重复3次,空白加入等量无菌水,定期观察抑菌圈大小。1.2.3 绿色木霉菌对立枯丝核菌重寄生作用的显微观察 将灭菌赛璐玢膜置于直径90mm的水琼脂培养皿上,在平板两侧各植入经活化培养的绿色木霉和立枯丝核菌菌丝块,25℃下对峙培养,待菌丝接触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2.4 绿色木霉菌在黄瓜叶片和根部的定殖 取菜田表层10cm深处土壤,混腐熟的猪粪和蛭石(按3:1:1比例),过筛后,用150倍甲醛液消毒,边喷边混,喷匀后堆起,盖塑料布闷5天,然后晾晒14天,待残药挥发后铺于苗床待用。同时将冰箱保存的绿色木霉菌活化,转接到小麦粉培养基上,在25℃温度下培养7天,培养基上长满菌丝和孢子后,在组织捣碎机中捣碎、过滤,配成绿色木霉菌孢子悬浮液(5×106个孢子/ml)备用。木霉菌叶面定殖:将培养制成的孢子悬浮液用消过毒的手持喷雾器喷雾,均匀喷至黄瓜叶面正反两面,直到叶面上均匀布满一层细微水珠而不流淌为止。喷雾后1h取第一次样,以后每隔一周取一次样,共4次。每次每处理取的叶片剪成0.5cm见方小片,称量取样叶片加入10倍无菌水中振荡(120r/分)15min。取稀释液0.1ml涂布于木霉选择性培养基上,25℃下培养3~4天,5皿重复,计菌落数。以第一次取样所检测到的菌量为接种量,菌量以cfu/g叶表示。木霉菌根际定殖:将培养制成的孢子悬浮液,均匀浇灌至黄瓜根部,直至黄瓜苗根部土壤全部浸润为止。浇灌后1h取第一次样(地下1~2cm处根围土壤),以后每隔3天取一次样,共4次。检查时,分别称取根围土壤1g,加入无菌水20ml中振荡(120rpm)15min。取稀释液0.1ml涂布于木霉选择性培养基上,25℃下培养3~4天,5皿重复,计菌落数。以第一次取样所检测到的菌量为接种量,菌量以cfu/g叶表示。通过预试验,绿色木霉菌Tr9701在胶体几丁质培养基上生长可以形成显著几丁质酶解透明圈,因此进行了绿色木霉菌几丁质酶的诱导试验。诱导条件下几丁质酶粗酶液加入DNS后变为深棕红色,与阳性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绿色木霉菌菌株产生几丁质酶,且经诱导处理的绿色木霉菌几丁质酶产生量明显提高,经检测,在培养第5d时达到最大值。绿色木霉菌Tr9701几丁质酶粗提液对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霉的抑菌活性在平皿接种后2天内,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霉菌丝生长迅速,但菌丝接近木霉几丁质酶粗提液接种点周围时,生长缓慢,最后停止,从而形成明显抑菌圈。空白对照无抑菌圈,立枯丝核菌菌丝长满平皿,灰葡萄孢霉菌丝长满平皿并形成大量菌核。试验表明,绿色木霉Tr9701的几丁质酶粗提液对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8mm和15mm,比阳性对照的抑菌圈直径大,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显微观察显示绿色木霉菌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绿色木霉菌丝与立枯丝核菌菌丝接触后并列生长或缠绕,有时以钩状结构入侵立枯丝核菌菌丝。在接触后期则观察到被寄生的立枯丝核菌菌丝断裂和消解的现象。2.4.1 绿色木霉菌在黄瓜叶面的定殖 绿色木霉菌在叶面上的定殖动态见表1。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菌在叶面环境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第一周内的菌量比初始菌量降低。此后绿色木霉菌适应了叶面环境,菌量逐渐回升,第14天检测菌量为1.02×104cfu/g叶片。21天后菌量持续下降,尤其是第28天菌量降至0.12×104cfu/g叶片。镜检观察绿色木霉菌Tr9701在叶面喷雾后,主要定殖于叶面气孔周围、腺毛基部及叶面凹陷处。这些位点或是分泌物产生处,或是叶面水分分布较多处,能为绿色木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同时,这些位点也是其他病原菌的竞争位点,通过绿色木霉菌的人工接种,相比病原菌具有种群数量大,出现早的特点。因此,绿色木霉菌对这些位点的抢先占领,不仅有利于本身的生存,而且使黄瓜叶面受到保护,免于病原菌的侵染。重复调查时间1h3天7天14天21天28天11.241.210.941.150.830.1820.960.950.810.920.660.0831.151.080.860.980.790.1441.371.400.951.030.720.10平均1.181.160.891.020.750.12表1 绿色木霉菌孢子在黄瓜叶片上定殖情况(孢子着生量×104个孢子/g)2.4.2 绿色木霉菌在黄瓜根际的定殖 绿色木霉菌在黄瓜根际土壤中定殖结果见表2。由结果可知,第一周内土壤的菌量比初始菌量降低,可能是在根际土壤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木霉菌受到一定抑制,此后绿色木霉菌适应了土壤环境,菌量逐渐回升,第14天检测菌量为2.64×104cfu/g叶片。21天后菌量持续下降,尤其是第28天菌量降至0.68×104cfu/g叶片。在调查中发现,绿色木霉菌定殖黄瓜根部能力受水分含量和pH值影响明显,水分偏高或偏低都影响绿色木霉菌菌株在黄瓜根部的定殖,pH偏酸性条件下的定殖量明显高于偏碱性条件下的定殖。重复调查时间1h3天7天14天21天28天12.432.371.852.521.090.6422.692.592.032.731.240.7232.362.321.892.611.080.6542.842.561.942.701.110.71平均2.582.461.922.641.130.68表2 绿色木霉菌孢子在黄瓜根部定殖情况(孢子着生量×104个孢子/g)木霉菌腐生性强,适应性广,生长和繁殖快,可迅速利用营养和占据空间,是当前微生物菌剂控制病害的研究热点[3]。本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所筛选的绿色木霉菌Tr9701有较强的产几丁质酶活性,且经诱导处理酶产量明显提高,其酶粗提液经试验对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霉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诱导产生的木霉几丁质酶在对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经显微观察发现,绿色木霉Tr9701对于立枯丝核菌是通过趋向生长、识别、接触缠绕和穿透,寄生于病原真菌之上,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此现象证明,当绿色木霉菌遇到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时,受到刺激和诱导,产生溶菌酶,抑制立枯丝核菌等的生长,并可降解菌丝。生防菌在植物表面的定殖能力反映了生防菌在植物表面与病原菌竞争空间和营养的能力。本研究表明,绿色木霉菌可以在黄瓜叶面和根部定殖。据Darah(1991)报道,根圈微生物的分布与沿根的可溶性碳的分布距离有关,微生物量的积累有赖于根分泌物的释放,因此添加一定的营养可以促进绿色木霉Tr9701的定殖。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绿色木霉Tr9701产几丁质酶、寄生、定殖能力强,是较好的生防材料。当前由于生防微生物控制植物病害具无污染、价格低廉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绿色木霉菌Tr9701的发酵工艺、田间应用范围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
报告六、黑松枝枯
病 综合治理的效果出版时间:20152009—2011年对海滨风景区鲁迅公园1 500株黑松进行综合防治,挖复壮沟,施有机复合肥12 t,微生物菌肥1.5 t,施叶面肥0.6 t,喷药防治14次,修剪病枯枝6 000株次,陡坡建鱼鳞坑120个,有效地控制了黑松枝枯病的发生。2012年4月调查防治区1 500株的发病率为4.3%,没有死树。对照区2009—2011年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发病率为100%,死树6株,胸径分别为16.4~21cm。图83 伐除死亡的黑松2012年4月雇佣人员清理对照区黑松枯枝3次,伐死树6株(图83 伐除死亡的黑松),共用120工时,每工时120元;为了保持黑松林的林相,避免造成“天窗”,对照区死亡的6株黑松补植了2株,胸径均15cm,栽植一株胸径15cm黑松综合单价为5 024元;喷药3遍,防治费用每车2 000元,防治1遍,需要喷洒2车次。而采取综合防治技术的黑松,生长健康,仅有少量小枯枝,只需在黑松休眠期3月喷保护性药剂1遍,2012年4月仅对零星出现的枯枝进行了清理,所需雇佣人工较少,仅用20工时(表10)。表10 黑松枝枯病防治费用表10说明采取综合防治技术的黑松年防治费用要比没有采取措施的对照区至少节省3万元/(hm2?年)(每公顷按464株黑松计算)。 -
报告豫西地区辣椒病毒
病 发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出版时间:2007辣椒病毒病又名辣椒花叶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三门峡地区发生日趋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花叶型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全株叶片褪绿,继续发展则叶面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果实变小,植株严重矮化;黄化症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叶色均匀黄化或黄色斑驳,植株矮化或矮化不明显;坏死型主要表现为枯顶症状,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植株生长点呈水渍状枯死,叶片黄化,随后叶片逐渐脱落,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畸形丛枝型的植株节间缩短,幼叶狭窄或呈线状,叶面皱缩,植株上部叶丛生,呈丛簇状,重病果面有深绿、浅绿相间的花斑和疣状凸起,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易导致落叶、落花、落果,病株严重矮化,叶小而少,株小。果实常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色环斑、畸形,易腐生其他杂菌而烂果,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前两种。在辣椒上,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引起系统花叶症状,烟草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系统花叶、系统环斑和条斑症状。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毒源植物十分普遍。在田间主要靠蚜虫飞迁传毒,主要种类有桃蚜、萝卜蚜和瓜蚜等。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播,摩擦传毒也不重要。烟草花叶病毒的主要初侵染源是土壤中的病残体,而带毒种子和卷烟或旱烟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通过田间操作接触传播。马铃薯X病毒主要毒源是马铃薯,主要靠摩擦传播,不能通过蚜虫传毒,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也不能传播。辣椒病毒病发生及轻重与病毒类型、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栽植适龄壮苗,合理密植,早期防蚜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辣椒病毒病。在早春采用薄膜覆盖等提高地温和保湿防风的措施,秧苗健壮,抗病力增强,可使辣椒不发病或发病轻。而不覆盖的辣椒病毒病较重。定植健壮、适龄的幼苗比弱苗、老龄苗生长好,病毒病轻。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发病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还与邻茬有关,辣椒地块的邻茬为番茄则发病重。植株生长茂密、徒长、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亦重;辣椒与茄科作物连作、移栽偏晚、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缺肥的田块,均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肥水充足,管理水平高,辣椒生长旺盛,病毒病发生较轻;反之发生较重。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与蚜虫的发生情况关系密切,冬季高温干旱时,蚜虫等传毒介体发生多,扩展速度快,花叶和畸形等类型辣椒病毒病发生早,病害扩展速度快,为害严重。但枯顶型病毒病往往在田间湿度大时发生较多,传播较快;烟草花叶病毒和其他多种植物病毒可以经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染。新育成的品种如农大21号、农大22号、中椒5号、津椒3号均是抗病的优良品种。3.2.1 种子消毒 用10%硫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min,洗净后催芽,可防治烟草花叶病毒感染。3.2.2 从无病株上采种,携带烟草花叶病毒的种子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清水洗净后播种 育苗地要疏松肥沃,清除病残体,并适当早播和适当稀播。在满足幼苗对营养和水分等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昼促夜控的苗床温度管理,培育茎秆粗壮,具12~14片叶和50%以上植株现蕾的壮苗,并注意及时防治蚜虫。这样的适龄壮苗定植后一周即可转青,而且封垄早,生长健壮,抗病力强。3.2.3 营养钵育苗在育苗期间,采用塑料钵育苗 把调配好的营养土装入钵内,每钵播种3粒种子。保证成活两株幼苗,然后带钵土定植。这种方法一可减少分苗假植程序,节省用工;二可自种子出土后,就有充足的营养面积,保证幼苗粗壮;三可防止造成根部伤口,减少病毒入侵机会。3.2.4 苗龄不宜过长,应控制在70~80天。定植苗株高与植株横径相近,控制在10~15cm,具5~6片真叶。株高10~15cm时,茎基部直径应达0.5~0.6cm。叶片宽、厚、平、绿,茎尖嫩壮。幼小根系发达白嫩。为防止病毒病或减轻病毒病发生,将单株栽培习惯改为在分苗时就进行双株分苗假植,尔后双株定植,每亩栽种3000~3500墩。双株法是减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采用大小垄密植栽培,一般大垄宽为50~53cm,小垄宽22~33cm,每亩4500~5000穴,每穴栽2株。春季气温低,垄作和小水灌溉比平畦和大水漫灌地温高,并且土壤疏松利于发根,提早封垄,雨季利于排水。夏季高温炎热,密植能够较早地遮严地面,降低地温和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株生长,不利于病毒病发展。3.4.1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3.4.2 覆盖地膜,适当提早定植 要求秧苗株型矮而壮实,在第一分杈具有花蕾时定植为宜。3.4.3 与玉米、菜豆等高秆作物间作,避免强光高温,可有效防止病毒病。注意轮作换茬,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露地栽培可在定植时铺地膜或加盖小拱棚,并适度蹲苗,促进发根。生长前期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中耕,力争做到早定植,早生根,早结果,在发病盛期到来之前已花果满枝。结果期不能缺水缺肥,以防早衰。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如酸浆、反枝苋、刺儿菜及藜等,以减少病毒来源。3.5.1 苗期及生长期要及时喷药治蚜 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剂2000~3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洒注意喷嘴对准叶背,将药液尽可能喷射到蚜虫体上。药剂有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3.5.2 应用弱毒性病毒进行人工免疫可减轻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弱株系N14防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卫星核糖核酸制剂S52和S54防烟草花叶病毒,但必须在辣椒感染自然界强株系之前接种上弱毒性病毒。接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摩擦或高压喷枪接种,苗龄在1~3叶期为宜;另一种是浸根接种,当幼苗2叶期进行第一次假植时,将幼苗拔出洗净根部后立即浸入疫苗液中5~10min。疫苗液的浓度一般为100倍液(S52和S54)和1000倍液(N14),详见产品说明。另外,也可喷洒NS-83增抗剂100倍液,定植前后各喷1次,还可在定植前、缓苗后及盛果期各喷1次0.1%硫酸锌溶液,都有一定的防病作用。3.5.3 发病始期喷施病毒A8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0.3%硫酸锌,或用叶康或小叶敌300倍液。注意用药时每隔7天喷1次,连喷3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3.5.4 设置生物屏障在进行定植的时候,有计划地栽种4行辣椒间种1行玉米,使玉米成为高温季节对辣椒进行遮光降温的生物屏障,降低病毒病的发生,并从栽培玉米中得到一定效益。3.5.5 钝化剂和微肥的应用 用500倍的AV-2或100倍的豆浆释液或100倍的豆制品浆水,从4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叶面喷布1次,共喷3~5次,可有效的减轻病毒病的为害。锌对控制TMV侵染有明显效果,常规用量为1‰的硫酸锌水溶液,每亩用75~100kg稀释液喷布叶面,喷2~3次。 -
-
-
报告几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
病 的田间防效比较出版时间:2020用24%腈苯唑悬浮剂、5%烯唑醇微乳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2.5%啶氧菌酯悬浮剂4种药剂进行香蕉叶斑病防治试验,以常用杀菌药剂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250g/L丙环唑乳油作为比较,进行田间试验防效对比。结果表明,4种处理药剂对香蕉叶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高防效达到74.03%,药后21d防效最高仍达69.94%,其中22.5%啶氧菌酯SC和250g/L吡唑醚菌酯EC的药剂防效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好;24%腈苯唑SC药剂防效速效性好,持效性次之;5%烯唑醇ME速效性好,但持效性稍差。4种药剂对作物发育无不良影响,可以在香蕉种植上作为轮换药剂推广使用。 -
报告水稻条纹叶枯
病 在开封市连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出版时间:2007开封市为河南省重要的沿黄稻区,由于品质优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沿黄稻区发生普遍,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发生田,病丛率在10%~30%,严重地块高达80%以上,造成水稻秧苗的“假枯心”或大片的“黄化枯死”,发生后期的“假白穗”,严重挫伤了稻农的种植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探明水稻条纹叶枯病连年偏重发生的原因,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及防治方法,有效指导群众开展科学防治,近年来,我们从水稻的苗床期开始开展了系统观察和防治对比试验,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据调查,近年来,开封市麦田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较往年有明显上升,且带毒率高,是造成苗床秧苗“假枯心”主要根源,而大田分蘖期的感病以灰飞虱第1代成虫第2代若虫传毒为主,表现症状为“黄化枯死”。而穗期出现的“假白穗”是本地第3、第4代灰飞虱传毒所致,但以秧苗期、分蘖期发病最重,产量损失大。一般说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越大,传毒率高,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范围越广,发病程度越重,发病一定重,否则,较轻。从近几年开封市几种主要水稻品种发病情况调查对比看,不同的种植品种间病情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豫粳6号系列为高感病品种,其次为黄金晴。津稻1007、豫粳7号、郑稻18、原稻1号较抗条纹叶枯病。糯稻系列特别是米粒较长的糯稻品种一般不发病或很少发病。发病初期特别是秧苗期的发病没有引起群众的重视,即使个别群众及早用药,由于大面积用药偏晚而造成相互传毒危害,防治效果差。据系统观察,水稻从发芽到分蘖均为条纹叶枯病的易感病期。一般苗龄越小越易感病。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封市黄河放水拖后,造成群众抢水播种,导致大部分地块的易感期与灰飞虱成虫转移高峰期相遇,大大增加了传毒感病的机会。从以上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了开封市的最佳防治时机:一是秧苗期即开封市的5月底至6月上旬,二是移栽后1周,即开封市的7月上中旬。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的“一看,二早,三连片”的防治方法,即系统观察、早防治、组织群众开展大面积连片统防,把灰飞虱消灭在产卵、传毒之前。3.1.1 种植抗(耐)病品种,以降低为害程度。3.1.2 由于稻飞虱有趋向狗尾草等杂草上取食产卵的习性。因此,及时铲除路边、田间杂草,可有效减少虫源,降低传毒机会。同时大田底肥要充足,特别是要增施磷钾肥,水要能灌能排,秧苗要合理密植,每墩最多3~4株,以确保秧苗的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3.2.1 秧苗田 以治虫为主,选择用药为25%扑虱灵60g/667m2(噻嗪酮)或40%毒死蜱100ml/667m2或5%的锐劲特30~40ml/667m2,加入2%宁南霉素(菌克毒克)50~100g/667m2,分别在5月底至6月初、移栽前2~3天,各喷打一次,有显著的治秧苗、保本田的防治效果。3.2.2 大田防治 水稻移栽后7~10天,即水稻进入返苗后的分蘖期,一旦发现病叶要立即用上述药剂,同时加入促根、壮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用天丰素、复硝酚钠等,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要每隔5~7天连防2~3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006~2007年调查,系统防治田比群众自防田防效提高87.3%,病株率下降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