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银叶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生物防治出版时间:2012人们不断地从植物的根、叶 、茎和种子上分离并鉴定出多种植物内生细菌,目前,已从近30多种植物中分离到了近60个属的内生细菌。棉花不同生育期茎、叶 中的内生细菌数量波动不一,趋势性不明显。③棉花不同品种间的内生细菌数量不同。在茎、叶 中,棉花不同品种间的内生细菌数量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茎中内生细菌数量以草7005为最高(lg 4.62 cfu/g-fw)和海岛20次之(lg 4.24 cfu/g-fw),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叶 中内生细菌数量以常抗棉为最高李春宏等(2009)根据内生细菌的颜色、形态、大小从6个棉花品种的根、茎、叶 中,分别分离537个、417个、352个菌株共1306个。根中拮抗菌株比例为31.66%;茎中拮抗枯萎病菌株比例为7.67%;叶 中拮抗菌株比例为4.26%。以上结果表明,根中拮抗内生细菌远高于茎和叶 。 -
报告冀北地区
苹果 锈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技术研究出版时间:2007苹果 锈病在冀北地区历年来均属零星发生,但近2年来在部分果园突然开始大发生,其中,2007年部分果园发病株率达到100%、病 叶 率90%以上,苹果 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经济效益损失接近100%。从表1可以看出,与桧柏距离50m以内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 锈病,病 叶 达到90%以上,每个病 叶 上平均有病斑3.7个;与桧柏距离80~12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 锈病,病 叶 率略有下降,但仍达到70%左右,每个病 叶 上平均有病斑2.3个;与桧柏距离180~23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 锈病,病 叶 率为20%左右,每个病 叶 上平均有病斑1.6个;与桧柏距离500~630m的苹果树,病株率为58.5%,病 叶 率10%左右,每个病 叶 上平均有病斑1.15个;与桧柏距离2100~2250m的苹果树,感染率为20%左右,病 叶 率仅为1.2%,每个病 叶 上仅有1个病 斑;与桧柏距离5100~5200m的苹果树,感染率急剧下降,仅为4.5%,病 叶 率仅为0.2%,每个病 叶 上仅有1个病 斑。 -
报告(三十)玉米
叶 螨(Carmine Spider Mite)出版时间:2009玉米叶 螨又名玉米红蜘蛛,俗称火蜘蛛、红砂火龙等,属真螨目Acariforms,叶 螨科Tetranychidae。在我国玉米叶 螨有多种,主要有截形叶 螨(Tetranychus truncatesEhara)、朱砂叶 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和二斑叶 螨(Tetranychus以成螨、若螨先在下部叶片为害,群集于玉米叶 背刺吸组织汁液,受害叶片出现失绿斑点,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叶 螨逐渐向上部叶片转移,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下扩展到整株叶 背、叶面和茎秆,受害叶片呈白色,枯死。雌螨椭圆形,截形叶 螨和朱砂叶 螨为深红色或锈红色,二斑叶 螨淡黄或黄绿色;足4对;体背侧有黑色斑纹;背毛12对,肛毛和肛侧毛各2对,无臀毛。高温期适时灌溉,增加玉米田相对湿度,抑制叶 螨繁殖。2.物理防治 利用玉米叶 螨对黄色、蓝色的趋性,在叶 螨迁入农田初期到盛发期,于玉米田边、行间插置诱虫板诱杀玉米叶 螨。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病原菌出版时间:2012、黄瓜、龙爪稷、三叶胶、秋葵、番茄、苜蓿、类香蒲、狼尾草、绿豆、豌豆、豇豆、蓖麻、茄子、高粱、肿柄菊、大麦、铁荸荠、小花锦葵、大花苘麻、几内亚茴麻、毛里塔尼亚苘麻、束黄麻、酸木槿、柠檬黄木槿、洋麻、裂叶 木槿、类酸浆木槿、葡萄叶 木槿、尖刺黄花稔和印度蛇婆子等。按各菌系在8个棉属鉴别寄主上平均病 指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群,4个菌系为强致病类型,17个菌系为中等致病类型,7个菌系为弱致病类型。对非棉属寄主均为“R”或“W”型;对陆地棉Rowden均为“R”型(病 指为0),对海岛棉Coastland均为“S”型。在表现症状的棉花上部茎叶 中也分离到其他营养体亲和群的菌株,这些菌株经测定,对陆地棉的棉花品种具有寄生能力和一定的致病力。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发生与为害出版时间:2012黄仲生等(1979)进行棉花枯萎病株残体传病 试验,施用病 叶 和病 秆沤制的堆肥,枯萎病率为84.1%;施用病 叶 、病 秆喂猪所积的粪肥,枯萎病发病率为14.0%;而施不带菌厩肥或粪肥的对照区,则没有发现病株。试验结果不仅说明病 叶 、病 秆等病株残体在传播枯萎病上所起的作用,而且还证明病 叶 、病 秆经过猪的消化道后,病菌仍不能全被杀死,其粪肥也能传播病害。Evans(1966)测定,每张病 叶 平均携带200~400个微菌核,病 叶 上的病原菌是传播病害的重要来源。1963年,前苏联学者测定,相同重量的病 叶 接种土壤比病 茎秆接种土壤,棉株的显症发病率要高出2~3倍,比病 棉根接种土壤的显症率又要高出5~6倍,可见,病 叶 是病害流行中很重要的环节。田会东等(2008)采用“积分球——光谱仪”联用技术测量了健康棉叶 和感染了枯萎病的棉叶 的光谱反射率,发现健康棉叶 与感病 棉叶 在光谱曲线上有很高的可区分性。 -
报告(二十)双斑长跗萤
叶 甲(Double Spotted Leaf Bettle)出版时间:2013双斑长跗萤叶 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名双斑萤叶 甲、双圈萤叶 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 甲科(Chrysomelidae)。双斑长跗萤叶 甲幼虫和成虫均能为害高粱。幼虫期生活在地下3~5cm土中,取食作物的根部组织。成虫在高粱叶脉间纵向啃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和叶脉,形成带状不规则透明斑。图3-50 叶片受害状双斑长跗萤叶 甲主要为害高粱、玉米、棉花、辣椒、花生、马铃薯等,还可取食马塘、狗尾草、苋菜等杂草。在我国北方,双斑长跗萤叶 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期30~40天,也可为害高粱的根和嫩茎。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图3-51 双斑长跗萤叶 甲(左、中:成虫;右:幼虫)1.农业措施防治 改造荒地,清理田间、沟旁、渠边杂草,消灭中间寄主。秋翻或春耕土地,消灭越冬虫源。 -
报告五、黑松枝枯
病 的防治技术出版时间:2015故从新发枝条、新生针叶长度、黑松根干重3个方面调查黑松生长势的变化,黑松生长势变化与黑松枝枯病 的相关性。表2 新发枝条的长度 (单位:cm)表3 新生针叶长度 (单位:cm)表4 黑松根干重 (单位:g)表5 黑松枝枯病 的发病情况表2~表5表明,采取复壮措施后,黑松新梢的生长量、针束长度、单位面积的根干重都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8 黑松枝枯病 疏密与修枝防治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黑松及时修剪病 枯枝、轮生枝、过密枝等措施,增加通光透气和减少黑松枝枯病 的菌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病情指数下降了11.3~24.4,相对防效达到40.5%图77 黑松疏枝图78 清除黑松枯枝图79 清理黑松枯枝落针在八大关黑松枝枯病 暴发的3~4月,在2009年4月2日、4月12日、4月22日,喷药3次,间隔10天。表9 黑松枝枯病 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表9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相对防效为88.2%。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农业防治出版时间:2012因此,病 田轮作,实质上只能起到减少发病的作用,短期的旱地轮作对根除病 原是无济于事的。中国有的棉区棉农习惯于将整枝后的棉株枝、叶 作泡清粪施于棉田,助长了病害的发生,加重了为害。若将带病枝、叶 淹没于清粪水中,在7~8月份的高温条件下,病菌则易于死亡,1个月后施用对防治病害的扩大蔓延将更有效。腐植酸是作物生长的调节剂,能促进棉籽早生根发芽、提高出苗率,特别在低温条件下明显能刺激棉花根系发育,主根生长快,侧根增多,吸收能力加强,茎叶 粗壮,干物质积累多。四是改善棉田的土壤条件。表明移栽时棉苗真叶 越少,发病越早。适当推迟移栽期(叶 龄大些)就能缩短发病期。移栽时棉苗不同叶 龄之间的枯萎病病 指存在极显著差异。苗龄1~4叶移栽的发病程度重于5~8叶移栽的,以真叶 6~7叶移栽的棉苗发病最轻,但与5叶棉苗移栽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棉苗5~7叶移栽,既可降低发病率,亦能显著减轻发病程度(表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