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枯萎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六、黑松枝枯
病 综合治理的效果出版时间:20152009—2011年对海滨风景区鲁迅公园1 500株黑松进行综合防治,挖复壮沟,施有机复合肥12 t,微生物菌肥1.5 t,施叶面肥0.6 t,喷药防治14次,修剪病枯枝6 000株次,陡坡建鱼鳞坑120个,有效地控制了黑松枝枯病的发生。2012年4月调查防治区1 500株的发病率为4.3%,没有死树。对照区2009—2011年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发病率为100%,死树6株,胸径分别为16.4~21cm。图83 伐除死亡的黑松2012年4月雇佣人员清理对照区黑松枯枝3次,伐死树6株(图83 伐除死亡的黑松),共用120工时,每工时120元;为了保持黑松林的林相,避免造成“天窗”,对照区死亡的6株黑松补植了2株,胸径均15cm,栽植一株胸径15cm黑松综合单价为5 024元;喷药3遍,防治费用每车2 000元,防治1遍,需要喷洒2车次。而采取综合防治技术的黑松,生长健康,仅有少量小枯枝,只需在黑松休眠期3月喷保护性药剂1遍,2012年4月仅对零星出现的枯枝进行了清理,所需雇佣人工较少,仅用20工时(表10)。表10 黑松枝枯病防治费用表10说明采取综合防治技术的黑松年防治费用要比没有采取措施的对照区至少节省3万元/(hm2?年)(每公顷按464株黑松计算)。 -
报告豫西地区辣椒病毒
病 发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出版时间:2007辣椒病毒病又名辣椒花叶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三门峡地区发生日趋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花叶型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全株叶片褪绿,继续发展则叶面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果实变小,植株严重矮化;黄化症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叶色均匀黄化或黄色斑驳,植株矮化或矮化不明显;坏死型主要表现为枯顶症状,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植株生长点呈水渍状枯死,叶片黄化,随后叶片逐渐脱落,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畸形丛枝型的植株节间缩短,幼叶狭窄或呈线状,叶面皱缩,植株上部叶丛生,呈丛簇状,重病果面有深绿、浅绿相间的花斑和疣状凸起,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易导致落叶、落花、落果,病株严重矮化,叶小而少,株小。果实常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色环斑、畸形,易腐生其他杂菌而烂果,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前两种。在辣椒上,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引起系统花叶症状,烟草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系统花叶、系统环斑和条斑症状。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毒源植物十分普遍。在田间主要靠蚜虫飞迁传毒,主要种类有桃蚜、萝卜蚜和瓜蚜等。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播,摩擦传毒也不重要。烟草花叶病毒的主要初侵染源是土壤中的病残体,而带毒种子和卷烟或旱烟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通过田间操作接触传播。马铃薯X病毒主要毒源是马铃薯,主要靠摩擦传播,不能通过蚜虫传毒,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也不能传播。辣椒病毒病发生及轻重与病毒类型、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栽植适龄壮苗,合理密植,早期防蚜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辣椒病毒病。在早春采用薄膜覆盖等提高地温和保湿防风的措施,秧苗健壮,抗病力增强,可使辣椒不发病或发病轻。而不覆盖的辣椒病毒病较重。定植健壮、适龄的幼苗比弱苗、老龄苗生长好,病毒病轻。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发病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还与邻茬有关,辣椒地块的邻茬为番茄则发病重。植株生长茂密、徒长、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亦重;辣椒与茄科作物连作、移栽偏晚、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缺肥的田块,均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肥水充足,管理水平高,辣椒生长旺盛,病毒病发生较轻;反之发生较重。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与蚜虫的发生情况关系密切,冬季高温干旱时,蚜虫等传毒介体发生多,扩展速度快,花叶和畸形等类型辣椒病毒病发生早,病害扩展速度快,为害严重。但枯顶型病毒病往往在田间湿度大时发生较多,传播较快;烟草花叶病毒和其他多种植物病毒可以经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染。新育成的品种如农大21号、农大22号、中椒5号、津椒3号均是抗病的优良品种。3.2.1 种子消毒 用10%硫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min,洗净后催芽,可防治烟草花叶病毒感染。3.2.2 从无病株上采种,携带烟草花叶病毒的种子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清水洗净后播种 育苗地要疏松肥沃,清除病残体,并适当早播和适当稀播。在满足幼苗对营养和水分等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昼促夜控的苗床温度管理,培育茎秆粗壮,具12~14片叶和50%以上植株现蕾的壮苗,并注意及时防治蚜虫。这样的适龄壮苗定植后一周即可转青,而且封垄早,生长健壮,抗病力强。3.2.3 营养钵育苗在育苗期间,采用塑料钵育苗 把调配好的营养土装入钵内,每钵播种3粒种子。保证成活两株幼苗,然后带钵土定植。这种方法一可减少分苗假植程序,节省用工;二可自种子出土后,就有充足的营养面积,保证幼苗粗壮;三可防止造成根部伤口,减少病毒入侵机会。3.2.4 苗龄不宜过长,应控制在70~80天。定植苗株高与植株横径相近,控制在10~15cm,具5~6片真叶。株高10~15cm时,茎基部直径应达0.5~0.6cm。叶片宽、厚、平、绿,茎尖嫩壮。幼小根系发达白嫩。为防止病毒病或减轻病毒病发生,将单株栽培习惯改为在分苗时就进行双株分苗假植,尔后双株定植,每亩栽种3000~3500墩。双株法是减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采用大小垄密植栽培,一般大垄宽为50~53cm,小垄宽22~33cm,每亩4500~5000穴,每穴栽2株。春季气温低,垄作和小水灌溉比平畦和大水漫灌地温高,并且土壤疏松利于发根,提早封垄,雨季利于排水。夏季高温炎热,密植能够较早地遮严地面,降低地温和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株生长,不利于病毒病发展。3.4.1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3.4.2 覆盖地膜,适当提早定植 要求秧苗株型矮而壮实,在第一分杈具有花蕾时定植为宜。3.4.3 与玉米、菜豆等高秆作物间作,避免强光高温,可有效防止病毒病。注意轮作换茬,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露地栽培可在定植时铺地膜或加盖小拱棚,并适度蹲苗,促进发根。生长前期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中耕,力争做到早定植,早生根,早结果,在发病盛期到来之前已花果满枝。结果期不能缺水缺肥,以防早衰。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如酸浆、反枝苋、刺儿菜及藜等,以减少病毒来源。3.5.1 苗期及生长期要及时喷药治蚜 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剂2000~3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洒注意喷嘴对准叶背,将药液尽可能喷射到蚜虫体上。药剂有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3.5.2 应用弱毒性病毒进行人工免疫可减轻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弱株系N14防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卫星核糖核酸制剂S52和S54防烟草花叶病毒,但必须在辣椒感染自然界强株系之前接种上弱毒性病毒。接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摩擦或高压喷枪接种,苗龄在1~3叶期为宜;另一种是浸根接种,当幼苗2叶期进行第一次假植时,将幼苗拔出洗净根部后立即浸入疫苗液中5~10min。疫苗液的浓度一般为100倍液(S52和S54)和1000倍液(N14),详见产品说明。另外,也可喷洒NS-83增抗剂100倍液,定植前后各喷1次,还可在定植前、缓苗后及盛果期各喷1次0.1%硫酸锌溶液,都有一定的防病作用。3.5.3 发病始期喷施病毒A8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0.3%硫酸锌,或用叶康或小叶敌300倍液。注意用药时每隔7天喷1次,连喷3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3.5.4 设置生物屏障在进行定植的时候,有计划地栽种4行辣椒间种1行玉米,使玉米成为高温季节对辣椒进行遮光降温的生物屏障,降低病毒病的发生,并从栽培玉米中得到一定效益。3.5.5 钝化剂和微肥的应用 用500倍的AV-2或100倍的豆浆释液或100倍的豆制品浆水,从4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叶面喷布1次,共喷3~5次,可有效的减轻病毒病的为害。锌对控制TMV侵染有明显效果,常规用量为1‰的硫酸锌水溶液,每亩用75~100kg稀释液喷布叶面,喷2~3次。 -
报告苹果对炭疽菌叶枯
病 抗性遗传的研究出版时间:2019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植物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对筛选与炭疽菌叶枯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两个高抗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品种 (系) ‘富士’和‘QF-2’ (‘秦冠’ב富士’ 杂交后代中的高抗品系);两个高感病品种 ‘金冠’ 和 ‘嘎拉’ 为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群体,采用室内人工离体接种的方法对4个杂交组合的F1 单株进行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以期揭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为发掘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选择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试验基地 (山东省胶州市) 2009—2014年种植的4个杂交组合的F1 群体及4个亲本作为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的试验材料。4个群体分别是:‘金冠’ב富士’ F1 代 207 株、‘富士’ב金冠’ F1 代95 株、‘嘎拉’ב富士’ F1 代 262 株、‘富士’בQF-2’ F1 代198株。取样期间不喷施农药,其他管理正常。室内人工离体接种采用的病菌取自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上庄村的‘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经鉴定病原为围小丛壳 G. cingulata (Wang et al.,2012)。将收集到的 ‘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在25℃室内保湿培养3 d,从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中,挑取单孢,在PDA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纯培养菌株,并在5℃冰箱中保存。接种前将保存的菌种转接到PDA培养基中,25℃活化,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2/3时,用接种环刮除气生菌丝,25℃继续培养2~3 d,直至培养基中长出橘黄色分生孢子角。用接种环挑取适量分生孢子角,放入盛有无菌蒸馏水的烧杯中摇匀,用血球计数板检测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104 个/ml备用。孢子悬浮液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超过1h。在洁净的单凹载玻片上滴一滴苹果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入底面盛有少许水的培养皿中,盖上皿盖,放入 25℃培养箱中培养12 h。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力。孢子平均萌发力在20%以上均为可用。从供试苹果树上剪取一年生健壮的新梢,每个材料取 4 个枝条(2个用于接种鉴定,2 个用作对照),剪除枝条两端,保留顶部4 个完全展开的叶片。用0.6%的次氯酸钠对叶片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沥干,用小型喷雾器将摇匀后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到叶片正反两面,至叶片刚刚开始流水为止。将接种及喷有无菌蒸馏水的枝条 (对照)均匀分插到两个孔穴盘上,置于装有适量蒸馏水的泡沫箱内,加盖密封保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暗培养。4d 后进行抗性鉴定和数据记录,将叶片上无病斑的定为 “抗病”,记为 (R),把有病斑的定为“感病”,记为 (S)。卡方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鉴于该病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为防止病原传播,作者未进行田间接种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对4个杂交组合中的4 个亲本及1 个相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表2-1)。‘富士’ 和 ‘QF-2’ 的叶片无病斑,表现为对炭疽菌叶枯病的高度抗性;‘金冠’ ‘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均出现病斑,且病斑数均在20 个以上,表现出对炭疽菌叶枯病易感染性。亲本叶片平均病斑数抗病性富士0抗病(R)QF-20抗病(R)金冠21.1感病(S)秦冠22.8感病(S)嘎拉22.4感病(S)表2-1 不同苹果品种 (系) 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室内接种鉴定离体接种鉴定结果 (附图 2-1) 表明,不同品种和 F1 杂交后代单株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感表现差异明显。而且这一结果与田间抗性调查结果相符 (附图2-2)。在安徽砀山发病区,‘嘎拉’ (附图2-2 左图) 和 ‘秦冠’ (附图2-2右图) 苹果树干上嫁接 ‘富士’ 枝条,染病后,‘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已经全部脱落,‘嘎拉’ 仅剩下光秃的枝干,‘秦冠’ 仅剩下果实,与 ‘富士’ 枝条上翠绿的叶片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充分显示不同品种 (系) 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遗传性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上述品种 (系) 可以作为苹果炭疽叶枯病遗传规律研究的典型材料。在 ‘金冠’ב富士’ 组合的F1 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07株,其中抗病株为 93 株,感病株为 114 株,经适合性检验, x20.05=1.07 ( P>0.05);在 ‘富士’ב金冠’ 组合的 F1 代群体共调查 95 株,其中抗病株为 40 株,感病株为 55 株, x20.05=1.20 ( P>0.05) (表2-2)。二者卡方值均小于 x20.05=3.84, P 值均大于0.05,说明样本的抗病与感病的表型比值符合1∶1的理论分离比,初步判断该试验组合中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计算 ‘金冠’ב富士’ 组合正反交之间抗感差异得卡方值0.21 (小于 x20.05=3.84),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为细胞核遗传,不受胞质遗传物质影响,即不存在母性遗传效应。杂交组合株数总株数抗病感病抗感比抗感比期望值x2P金冠×富士207931140.82∶11∶11.070.30富士×金冠9540550.73∶11∶11.200.27嘎拉×富士26242580.02∶10∶1—0.12富士×QF-2198195365∶11∶0—0.25表2-2 杂交F1 代植株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在 ‘嘎拉’ב富士’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62 株,出现了4株抗病单株,经适合性检验, P值为0.12,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符合0∶1 的理论比值,表明该杂交后代抗病对感病呈隐性单基因遗传;‘富士’בQF-2’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198 株,出现3株感病植株, P值为0.25,符合1∶0的理论比值 (表 2-2),说明该杂交后代抗病性受单基因控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综合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可以假设本试验群体中,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表现为抗病的植株基因型为rr,感病植株为 RR或 Rr,并由此推测出供试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 rr、Rr、RR和rr,‘秦冠’ 为Rr (附图2-3)。病害的发生是寄主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接种条件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对寄主的抗性鉴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Wang等 (2015) 的试验结果,25℃是苹果炭疽菌叶枯侵染的最适温度,自由水或高湿条件是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接种后第4d病斑数达到最大值,特征最明显。本试验所采用的接种方法和试验条件是根据Wang等 (2015) 所得出的试验结论进行的,采用适宜的孢子浓度、温度、湿度和最佳病斑计数时间,使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所用的病原菌是从 ‘嘎拉’ 感病叶片上采集、分离、纯化的,对 ‘嘎拉’ ‘金冠’ ‘秦冠’ 等具有强致病性,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对于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一些报道还仅限于对引起病害的相关因素、病原菌的生理学、致病机制、寄主响应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González,2006;Wang et al.,2012;Velho et al.,2014;Araujol and Stadnik,2013;Wang et al.,2015;王薇等,2015),对于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定位等研究少有报道。作者利用4个杂交群体的后代个体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苹果杂交后代中抗炭疽菌叶枯病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结论,这与Dantas等 (2009) 研究认为 ‘嘎拉’ ‘富士’ 等苹果品种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结果相一致。作者认为抗病基因型为rr,感病基因型为 RR或 Rr,由此推测供试杂交群体的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RR和rr,‘秦冠’ 的基因型为Rr。由于苹果在遗传构成上高度杂合,又是自交不亲和植物,杂种树童期较长,对苹果树抗病遗传规律的研究很难采用和借鉴其他作物的遗传群体创建方法,如通过自交,回交,侧交等手段获得 F2、BC 等分离群体。本试验采用 4个不同的杂交群体后代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进行表型鉴定,这一方法可以为类似的果树抗病性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
-
报告几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
病 的田间防效比较出版时间:2020用24%腈苯唑悬浮剂、5%烯唑醇微乳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2.5%啶氧菌酯悬浮剂4种药剂进行香蕉叶斑病防治试验,以常用杀菌药剂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250g/L丙环唑乳油作为比较,进行田间试验防效对比。结果表明,4种处理药剂对香蕉叶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高防效达到74.03%,药后21d防效最高仍达69.94%,其中22.5%啶氧菌酯SC和250g/L吡唑醚菌酯EC的药剂防效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好;24%腈苯唑SC药剂防效速效性好,持效性次之;5%烯唑醇ME速效性好,但持效性稍差。4种药剂对作物发育无不良影响,可以在香蕉种植上作为轮换药剂推广使用。 -
报告筛选拮抗性酵母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
病 的研究出版时间:2007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由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i,(Aac)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瓜类病害,该病菌已经成为了全球瓜类生产中巨大的威胁。中国至今已有12个省相继有该病的报道。目前,该病因其无免疫品种和特效的化学农药,轮作倒茬存在局限性等原因,有效防治该病仍然是一个难题。近几年已有人报道利用生物防治BFB来改变目前防治现状,但多以生防细菌为主(卢云等,2007;Fessehaie和 Walcott,2004),利用拮抗酵母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国内外未见有报道。2006~2007年,本实验组从湖北武汉、新疆石河子、河南信阳等地采集不同植物叶片、土壤样品进行了酵母菌的分离,获得了463菌株。通过含菌平板测定拮抗性,表明有29个酵母菌菌株对Aac有拮抗作用,占总分离酵母菌株的6.3%,抑菌圈半径大于5mm的有13个。在温室盆栽试验中,将其中的13个酵母菌菌株的菌体悬浮液(1.2×108菌体/ml)分别喷雾接种于哈密瓜苗四叶期的植株上,24h后接种Aac菌体悬浮液(1.0×108cfu/ml),处理后的瓜苗放入温棚内,棚内温度为(32±2)℃,相对湿度大于90%。接种5天后调查各处理哈密瓜苗的发病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06109、Y07039和Y0709在哈密瓜子叶或第一片真叶上对BFB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3株酵母菌处理的哈密瓜子叶发病率分别为33%、33%和76%,对照为96%,防效分别为65%、65%和21%。第一真叶发病率分别为14%、17%和10%,对照为96%,防效分别为80%、84%和9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拮抗酵母的一些种类或菌株对BFB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对于筛选出的具有抑菌作用的酵母菌株,将进一步测定其田间防病效果,并对其显著防效的拮抗酵母进行种类鉴定。 -
报告水稻条纹叶枯
病 在开封市连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出版时间:2007开封市为河南省重要的沿黄稻区,由于品质优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沿黄稻区发生普遍,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发生田,病丛率在10%~30%,严重地块高达80%以上,造成水稻秧苗的“假枯心”或大片的“黄化枯死”,发生后期的“假白穗”,严重挫伤了稻农的种植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探明水稻条纹叶枯病连年偏重发生的原因,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及防治方法,有效指导群众开展科学防治,近年来,我们从水稻的苗床期开始开展了系统观察和防治对比试验,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据调查,近年来,开封市麦田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较往年有明显上升,且带毒率高,是造成苗床秧苗“假枯心”主要根源,而大田分蘖期的感病以灰飞虱第1代成虫第2代若虫传毒为主,表现症状为“黄化枯死”。而穗期出现的“假白穗”是本地第3、第4代灰飞虱传毒所致,但以秧苗期、分蘖期发病最重,产量损失大。一般说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越大,传毒率高,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范围越广,发病程度越重,发病一定重,否则,较轻。从近几年开封市几种主要水稻品种发病情况调查对比看,不同的种植品种间病情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豫粳6号系列为高感病品种,其次为黄金晴。津稻1007、豫粳7号、郑稻18、原稻1号较抗条纹叶枯病。糯稻系列特别是米粒较长的糯稻品种一般不发病或很少发病。发病初期特别是秧苗期的发病没有引起群众的重视,即使个别群众及早用药,由于大面积用药偏晚而造成相互传毒危害,防治效果差。据系统观察,水稻从发芽到分蘖均为条纹叶枯病的易感病期。一般苗龄越小越易感病。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封市黄河放水拖后,造成群众抢水播种,导致大部分地块的易感期与灰飞虱成虫转移高峰期相遇,大大增加了传毒感病的机会。从以上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了开封市的最佳防治时机:一是秧苗期即开封市的5月底至6月上旬,二是移栽后1周,即开封市的7月上中旬。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的“一看,二早,三连片”的防治方法,即系统观察、早防治、组织群众开展大面积连片统防,把灰飞虱消灭在产卵、传毒之前。3.1.1 种植抗(耐)病品种,以降低为害程度。3.1.2 由于稻飞虱有趋向狗尾草等杂草上取食产卵的习性。因此,及时铲除路边、田间杂草,可有效减少虫源,降低传毒机会。同时大田底肥要充足,特别是要增施磷钾肥,水要能灌能排,秧苗要合理密植,每墩最多3~4株,以确保秧苗的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3.2.1 秧苗田 以治虫为主,选择用药为25%扑虱灵60g/667m2(噻嗪酮)或40%毒死蜱100ml/667m2或5%的锐劲特30~40ml/667m2,加入2%宁南霉素(菌克毒克)50~100g/667m2,分别在5月底至6月初、移栽前2~3天,各喷打一次,有显著的治秧苗、保本田的防治效果。3.2.2 大田防治 水稻移栽后7~10天,即水稻进入返苗后的分蘖期,一旦发现病叶要立即用上述药剂,同时加入促根、壮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用天丰素、复硝酚钠等,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要每隔5~7天连防2~3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006~2007年调查,系统防治田比群众自防田防效提高87.3%,病株率下降94.8%。 -
视频如何防治桃树褐腐
病 发布时间:2020